具备金属板制框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2512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备金属板制框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对纸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处理单元和容纳处理单元的金属板制框体。
背景技术
在打印机、传真机等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内置有多个处理单元, 用于对纸进行图像形成处理。作为处理单元可以例举感光鼓单元,形成调色剂图像;显影单元,将调色剂提供给感光鼓从而在感光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单元,在图像形成装置是串列式的情况下,具有转印彩色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等等。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框体,该框体用于划定容纳如上所述的多个处理单元的容纳空间,并在该容纳空间内支承处理单元。为了确保该框体的刚性,该框体通常由金属板制框架构件构成。然而,近年来对图像形成装置的要求是既要确保框体的刚性又要减少图像形成装置的重量。使用如上所述的由金属板制框架构件构成的框体时,虽然可以确保框体的刚性, 但却难以实现减少图像形成装置的重量。因此,如上所述的由金属板制框架构件构成的框体难以满足近年来对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确保刚性又能实现减少重量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对纸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框体,划定容纳所述处理单元的容纳空间,所述框体包括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金属板框架和第二金属板框架;以及金属板制连接片,该连接片在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之间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所述处理单元被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支承在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之间;高电压基板,产生施加给所述处理单元的高电压;线材,电连接所述高电压基板和所述处理单元,并且向所述处理单元提供所述高电压;以及线材支承板,用于支承所述线材,所述线材支承板固定在所述连接片上,并沿着所述连接片的延伸方向的延伸。按照所述结构,由于线材支承板沿着所述连接片的延伸方向固定在连接片上,因此由连接片连接的一对第一金属板框架和第二金属板框架可以抑制因支承处理单元而产生的负荷所引起的扭曲。由此,能够确保框体的刚性。而且,通过利用线材支承板确保框体的刚性,还能相应地减少连接片的金属板的使用量。由此,能够实现减少图像形成装置的重量。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线材支承板由树脂制成。按照该结构,能够实现进一步减少图像形成装置的重量。此外,还能使线材与金属板制连接片绝缘。
在本发明中,其他优选的是,所述线材支承板包括布线面,布置有所述线材;以及肋,突出设置在所述布线面上,用于加强所述线材支承板。按照该结构,由于线材支承板的布线面上设置有肋,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线材支承板的刚性,进而能进一步提高框体的刚性。在该结构中,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线材包括第一线材以及沿着所述第一线材布线的第二线材,所述肋在所述第一线材和所述第二线材之间沿着所述第一线材和所述第二线材延伸。按照所述结构,由于通过肋使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彼此隔开,所以能使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之间的绝缘性保持良好。在本发明中,其他优选的是,所述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的一个边缘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的一个边缘部的上部;以及第二连接片, 与所述第一连接片隔开规定的距离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下方,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的所述一个边缘部的中间部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的所述一个边缘部的中间部,其中,所述线材支承板具有横跨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所述线材支承板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上。按照所述结构,通过由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形成连接片,可以进一步抑制金属板框架的使用量,从而能进一步实现减少图像形成装置的重量。在该结构中,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线材支承板为矩形板状的构件,并且该线材支承板封闭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之间的空间。按照该结构,即使采取使连接片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方式,也能确保足够的刚性。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剖视图。图3是表示框体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表示将封装盖和周围部件从框体拆下的状态。图4是框体的立体图,表示框体的框架构件上安装有周围部件的状态。图5是从正面一侧观察的线材支承板的立体图。图6是线材支承板的主视图。图7是从背面一侧观察的线材支承板的立体图。图8是中间转印单元的外观立体图。图9是中间转印单元的俯视图。图10是中间转印单元的侧视图。图11是线材支承板和高电压基板的立体图,表示线材与高电压基板电连接的状态。图12是从背面一侧观察的高电压基板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观立体图。图像形成装置10例如是串列式的彩色打印机,包括呈箱形的框体11。框体11包括覆盖正面的正面盖12、覆盖背面的背面盖13、覆盖右侧面的右侧面盖15以及覆盖左侧面的左侧面盖14,所述正面盖12、背面盖13、左侧面盖14及右侧面盖15构成决定图像形成装置外观设计的封装盖。框体1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将纸排出的出纸部16。在出纸部16上形成有出纸面 161,该出纸面161用于排出形成有图像的纸。此外,左侧面盖14上设置有开闭自如的手动供纸盘6A。手动供纸盘6A还被用作决定图像形成装置外观设计的封装盖的一部分。另外, “上”、“下”、“左”、“右”、“前”和“后”等表示方向的用语仅用于使说明清楚,并不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定。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侧剖视图。框体11的内部包括对纸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多个处理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在感光鼓101上形成基于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传送来的图像信息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光扫描单元2,在感光鼓101的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中间转印单元3,对感光鼓10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进行第一次转印;第二次转印单元4,将中间转印单元3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上;以及定影单元5,对转印在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处理。此外,框体11的内部具备供纸盒6,用于层叠并容纳要转印调色剂图像的纸;以及输送通道7,从供纸盒6或所述手动供纸盘6A输送纸。为了形成黑色、品红色、青色、黄色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在水平方向上以规定间隔配置有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各图像形成单元1包括感光鼓101,用于承载静电潜影; 带电器102,使感光鼓101的周面带电;显影器103,使显影剂附着在静电潜影上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黑色、品红色、青色、黄色的各个调色剂容器104,将规定颜色的调色剂提供给所述显影器103 ;以及清洁装置105,将感光鼓101的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去除。中间转印单元3包括转印带110,与各感光鼓101的周面接触并且进行周向转动;驱动辊111和从动辊112,用于架设转印带110 ;以及第一次转印辊113,将转印带110 按压在各感光鼓101上。将感光鼓101上的调色剂图像第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0上之后, 通过与驱动辊111相对配置的第二次转印单元4的第二次转印辊106,将转印带110上的调色剂图像第二次转印到纸上。通过与从动辊112相对配置的带清洁装置121将未被转印到纸上而残留在转印带110周面上的调色剂回收。定影单元5包括一对定影辊107、108,一边使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通过所述定影辊107、108之间,一边通过加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上。进行定影处理后的纸被排出到出纸面161上。图3是表示框体11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表示将封装盖和周围部件从框体11拆下后的状态。框体11包括框架构件,该框架构件划定用于容纳如上所述的处理单元的容纳空间S。框架构件是金属板制构件,该框架构件包括第一金属板框架21,与框体11正面对应;以及第二金属板框架22,与框体11背面对应。第一金属板框架21和第二金属板框架 22在框体11的前后方向上成对且相互相对,并且在第一金属板框架21、第二金属板框架22 之间的容纳空间S内支承所述处理单元。框架构件还具有金属板制的多个连接片,所述多个连接片在框体11的前后方向上连接第一金属板框架21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片包括上侧连接片M (第一连接片)、下侧连接片25 (第二连接片)和底部连接片四。上侧连接片M 在第一金属板框架21的左边缘部(一个边缘部)的上部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的左边缘部的上部之间延伸,连接第一金属板框架21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下侧连接片25与上侧连接片M仅隔开规定距离设置在该上侧连接片M的下方,并且在第一金属板框架21的左边缘部的大体中间部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的左边缘部的大体中间部之间延伸,连接第一金属板框架21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底部连接片四在框体11的左侧部一侧的、第一金属板框架21的下边缘部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的下边缘部之间延伸,连接第一金属板框架21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由于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隔开规定的距离,因此在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之间形成空间。此外,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以与第一金属板框架21 的延伸方向呈90°角的方式被固定,并且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以与第二金属板框架22的延伸方向呈90°角的方式被固定。此外,由于底部连接片四与下侧连接片25仅隔开规定的距离设置在下侧连接片25的下方,因此底部连接片四与下侧连接片25之间形成空间。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片还包括连接片沈,在框体11右侧部一侧连接第一金属板框架21的上边缘部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的上边缘部;以及连接片27,在所述连接片 26的下方位置连接第一金属板框架21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图4是框体11的立体图,表示在框体11的框架构件上安装有周围部件的状态。在框架构件上安装有各种周围部件。例如,在第一金属板框架21的外表面上固定有高电压基板观,该高电压基板观用于将高电压提供给容纳在框体11内的处理单元。此外,上侧连接片M的外表面和下侧连接片25的外表面上固定有线材支承板30。图5是从正面一侧观察的线材支承板30的立体图,图6是线材支承板30的主视图,图7是从背面一侧观察线材支承板30的立体图。线材支承板30用于支承线材31、32、 33、34、35,所述线材31、32、33、34、35电连接高电压基板观和处理单元,并将高电压提供给处理单元。线材支承板30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成形,因此是比金属板框架更轻的构件。线材支承板30是呈矩形的板状构件,沿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的大体全长延伸。即,线材支承板30的长边方向尺寸与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的各长边方向尺寸大体相等。此外,线材支承板3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可以横跨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的程度。因此,以通过线材支承板30将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之间的空间封闭的方式,将线材支承板30安装在上侧连接片M 和下侧连接片25上。线材支承板30具有在被固定于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的状态下朝向外侧的面,该面为用于对线材31 35进行布线的布线面30a。在图5和图6表示的例子中使用了五根线材31 35,各线材31 35在布线面30a上沿规定的方向延伸。各线材31 35由具有挠性的金属线构成,在一个端部具有第一接点36、37、38、39、40,并且在另一个端部具有第支承。此外,通过将各线材31 35相互隔离地布置在布线面30a上,从而使各线材31 35彼此绝缘。第一接点36 40能够与高电压基板28所具备的各端子接触,使线材31 35的一个端部形成为线圈状来构成第一接点36 40。线材支承板30在第一金属板框架21 — 侧的端部具有接点支承部41,该接点支承部41用于支承第一接点36 40。接点支承部 41具有排列在上下方向上的五个凸台42、43、44、45、46。通过将线材31 35的第一接点 36 40嵌入对应的凸台42 46内,从而将线材31 35支承在规定的位置上。第二接点51 55能够分别与中间转印单元3所具备的各端子130、131、132、133、 134(图8)接触,并且具有弯曲成“ < ”形的弯曲接点部61。线材支承板30具有在规定的位置形成的窗口部56、57、58、59、60。设置在线材支承板30的窗口部56 60的附近部位的接点支承部62支承所述弯曲接点部61。所述弯曲接点部61在由接点支承部62支承的状态下,向线材支承板30的背面30b —侧伸出。如将在后面叙述的,当将中间转印单元3 安装在框体11内时,弯曲接点部61边弹性位移,边与中间转印单元3的各端子130 134 的接点接触。接着,参照图8 10对中间转印单元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9、10分别是中间转印单元3的外观立体图、俯视图和侧视图。中间转印单元3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具有底面开口的空洞状的带支架120。带支架120以可以转动的方式支承驱动辊111、 从动辊112和第一次转印辊113。带支架120的上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容器放置部120a, 在各容器放置部120a上放置有各颜色的调色剂容器104(图2)。在驱动辊111和从动辊112上架设有环形的转印带110。第一次转印辊113在被施加朝向下方的作用力的状态下与转印带110的背面接触。即,具有导电性的轴承构件114 以可以转动的方式支承轴构件113a的两端部,所述轴构件113a使第一次转印辊113绕轴转动。轴承构件114以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在带支架120上,并且被压缩螺旋弹簧115施加朝向下方的作用力。为了将各感光鼓101上形成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10上,将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转印偏压通过轴承构件114施加在第一次转印辊113上。在转印带110表面一侧且与从动辊112相对的位置处,带清洁装置121安装在带支架120上。带清洁装置121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包括清洁外壳122,该清洁外壳122在与从动辊112相对的一侧开口。清洁外壳122以可以转动的方式支承刷辊123、回收辊IM和螺旋输送器125。刷辊123具有在转动轴的周面上植入有刷毛的结构,所述刷毛一边转动一边与转印带110的表面滑动接触,静电吸附残留的调色剂或将残留的调色剂刮掉回收。回收辊1 是金属制的辊,设置为与刷辊123的表面接触而转动。在回收辊124 上施加有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清洁偏压,以静电的方式将附着在刷辊123的刷毛上的调色剂吸附并回收到回收辊124的周面上。在回收辊124的周面上抵接设置有刮板 126,通过刮板1 将回收辊124的表面上附着的回收调色剂刮落。螺旋输送器125在轴向上具有螺旋形的形状,该螺旋输送器125在轴向上输送由刮板1 刮落的回收调色剂,并将回收调色剂送至在轴向的一端侧设置的未图示的回收容器。接着,对如何向第一次转印辊113和回收辊124提供偏压进行说明。如图8 10 所示,清洁外壳122的外壁12 上安装有由金属板状构件形成的五个端子130、131、132、
7133、134。从端子130向回收辊IM提供清洁偏压,从端子131 134分别向第一次转印辊 113提供转印偏压。在外壁12 上与各端子130 134对应地分别形成有容纳空间122b, 各端子130 134相互绝缘地容纳在各容纳空间122b内。各端子130 134具有在容纳在各容纳空间122b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带形平面部130a 134a。所述平面部130a 134a的上方部向清洁外壳122的开口部一侧弯曲,所述上方部的端部向上方进一步弯曲形成接触面130b 134b。另一方面,在带支架120上,与各端子130 134对应地设置有中继线材140、141、 142、143、144。中继线材140 144由具有弹性的金属线形成,沿着由肋划定形成的布线槽容纳在带支架120内。中继线材140 144的各一端侧上分别形成有线圈形状部C,各线圈形状部C分别与端子130 134的接触面130b 134b接触并接通。中继线材140的另一端侧一直延伸设置到回收辊1 一端侧的未图示的轴承构件,且与该轴承构件抵接并接通。此外,中继线材141 144的另一端侧一直延伸设置到对各自对应的第一次转印辊113 一端侧的轴承构件114施加作用力的压缩螺旋弹簧115,并且中继线材141 144的另一端侧与各压缩螺旋弹簧115接通。接着,对中间转印单元3对框体11的装拆结构以及第二接点51 55与端子 130 134的接通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单元3以驱动辊111、从动辊112的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中间转印单元3呈水平状态的方式容纳在框体11内的容纳空间S内。 在中间转印单元3上侧的面的容器放置部120a上分别放置有调色剂容器104。设置在框体 11上侧的面上的出纸面161以右侧面盖15—侧的端部为支点以可以向上方打开或关闭的方式被支承。如果向上方打开出纸面161,则框体11内部的容纳空间S的上方开口。从所述开口能够装拆各调色剂容器104。另外,在从开口取出了各调色剂容器104的状态下,能够从所述开口装拆中间转印单元3。框体11的第一金属板框架21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上分别形成有未图示的定位部,该定位部用于定位并支承被中间转印单元3支承的驱动辊111的转动轴Illa的两端部。在将设置有从动辊112的一侧向上方抬起并倾斜的状态下,将中间转印单元3从打开出纸面161后的开口插入,并将驱动辊111的转动轴Illa的两端部插入第一金属板框架21 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的所述定位部来定位。此外,以转动轴Illa为支点,将中间转印单元 3转动至从动辊112 —侧到达水平的位置。第一金属板框架21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上分别设置有未图示的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中间转印单元3的从动辊112—侧从水平位置进一步向下方移动。由此,中间转印单元3相对于框体11能通过自重定位在水平状态上。此外,在所述中间转印单元3的安装动作中,以驱动辊111的转动轴Illa为支点将中间转印单元3转动到水平状态时,各端子130 134的平面部130a 13 与第二接点51 55的弯曲接点部61发生滑动摩擦。此时,弯曲接点部61弹性位移。此外,在中间转印单元3到达了水平状态时,各端子130 134的平面部130a 13 与第二接点51 阳的弯曲接点部61保持接触。此外,将中间转印单元3从框体11取出时,按照与所述相反的顺序进行操作。艮口, 在向上方转动从动辊112 —侧使从动辊112 —侧倾斜的状态下,将中间转印单元3从容纳空间S的上方开口取出。图11是线材支承板30和高电压基板28的立体图,表示电连接线材31 35和高电压基板观的状态,图12是从背面观察的高电压基板观的平面图。高电压基板观具有安装面,在该安装面28a上安装有各种电子元件等。安装面28a是在将高电压基板观固定在第一金属板框架21的状态下与第一金属板框架21相对的面。另外,在图11中省略了第一金属板框架21。焊接在安装面28a上的由跨接线构成的基板侧接点63、64、65、66、67,与线材31 35的第一接点36 40对应地设置在该安装面28a上。第一接点36 40以弹性压缩的状态与基板侧接点63 67接触。接着,再参照图5对线材支承板30的布线面30a上突出设置的肋70进行说明。肋 70沿着线材支承板30的长边方向的大体全长形成,在图5中由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肋片构成。肋片的一部分沿着线材31 35的延伸方向延伸。例如,肋片71在邻接的线材 33(第一线材)和线材34(第二线材)之间沿着线材33的延伸方向延伸。线材33布置在肋片71的大体垂直于布线面30a的面与布线面30a之间。肋片72在邻接的线材34、35之间沿着线材34的延伸方向延伸,线材34布置在肋片72的大体垂直于布线面30a的面与布线面30a之间。由此,肋片71以使线材33与线材34隔开的方式延伸。同样,肋片72以使线材34与线材35隔开的方式延伸。按照上面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线材支承板30沿着所述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延伸方向的大体全长固定在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上。 因此,由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连接的一对第一金属板框架21和第二金属板框架 22能够抑制因支承处理单元而产生的负荷所引起的扭曲。由此,能确保框体11的刚性。此外,由于利用线材支承板30能够确保框体11的刚性,所以能够相应地减少作为连接片使用的金属板的量。特别是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金属板框架21和第二金属板框架22的左边缘部上安装的连接片,使用相互分离的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线材支承板30以封闭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之间空间的方式安装在上侧连接片M 和下侧连接片25上。由此,能够实现减少图像形成装置10的重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通过使用线材支承板30,既确保了框体11的刚性又实现了减少图像形成装置10的重量。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并非使用相互独立的多个线材支承构件分别支承线材 31 35,即并非例如使用相互独立的多个沿线材31 35的布线方向延伸的树脂制外壳分别支承线材31 35,而是使用单一的树脂制的板状构件来支承全部的线材31 35,所述单一的树脂制的板状构件以沿着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的延伸方向的大体全长延伸的方式设置。因此,既能够容易地确保框体11的刚性,又能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由于线材支承板30是树脂制的构件, 因此可以进一步实现减少图像形成装置10的重量。此外,还能使线材31 35与金属板制上侧连接片M和下侧连接片25绝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线材支承板30具有突出设置在布线面 30a上的肋70,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线材支承板30的刚性,进而能进一步提高框体11的刚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由于例如通过肋片71使线材33与线材34隔开,所以能使线材33和线材34之间保持良好的绝缘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对纸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框体,划定容纳所述处理单元的容纳空间,所述框体包括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金属板框架和第二金属板框架;以及金属板制连接片,该连接片在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之间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所述处理单元被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支承在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之间;高电压基板,产生施加给所述处理单元的高电压;线材,电连接所述高电压基板和所述处理单元,并且向所述处理单元提供所述高电压;以及线材支承板,用于支承所述线材,所述线材支承板固定在所述连接片上,并沿着所述连接片的延伸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支承板由树脂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支承板包括 布线面,布置有所述线材;以及肋,突出设置在所述布线面上,用于加强所述线材支承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包括第一线材以及沿着所述第一线材布线的第二线材, 所述肋在所述第一线材和所述第二线材之间沿着所述第一线材和所述第二线材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的一个边缘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的一个边缘部的上部;以及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一连接片隔开规定的距离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下方,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的所述一个边缘部的中间部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的所述一个边缘部的中间部,其中,所述线材支承板具有横跨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所述线材支承板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支承板为矩形板状的构件,并且该线材支承板封闭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之间的空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金属板制框体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处理单元,对纸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框体,划定容纳所述处理单元的容纳空间;高电压基板,产生施加给所述处理单元的高电压;线材,电连接所述高电压基板和所述处理单元;以及线材支承板,用于支承所述线材。框体包括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金属板框架和第二金属板框架;以及金属板制的连接片,连接所述金属板框架,所述处理单元被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和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支承在它们之间。所述线材支承板固定在所述连接片上,并沿着所述连接片的延伸方向延伸。由此,能够确保刚性还能够减轻重量。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269949SQ201110149619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7日
发明者藤原大辅 申请人: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