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105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观测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观测器 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检维护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观测器。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技术中,厂房内相邻的设备之间会预留有一定的间隔,这些间隔的大小不 能满足使人通过的需求,但是部分设备的铭牌就设置在形成间隔的侧面上,使观测人员无 法读取和记录这部分设备上的铭牌的信息。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观测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部分设备上的铭牌信息无法 取读的问题。[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观测器包括连杆;反射镜,安装在连 杆的一端,反射镜的反射面位于远离连杆的一侧;照明装置,安装在反射镜上。[0005]进一步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枢转连接,反射镜 安装在第一连杆的自由端。[0006]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观测器还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三连杆位于第一 连杆的斜上方并与第一连杆平行设置,第四连杆位于第二连杆的远离反射镜的一侧并与第 二连杆平行设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件。[0007]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梯形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 杆和第四连杆的第一端均夹持在两个梯形片之间,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 杆与每个梯形片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每个梯形 片上的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分别位于梯形片的四个顶点处, 其中,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之间形成梯形片的顶边,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之间形 成梯形片的底边,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之间 的距离。[0008]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观测器还包括两根第一弹簧,两根第一弹簧的第一端分 别连接在两个梯形片的外侧面上并连接在第三连接点处,第一弹簧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连 杆的中部,两个第一弹簧的第二端的连接点所在的直线平行于第一连杆的第一端的转动轴 线。[0009]进一步地,反射镜、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件。[0010]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三角形片,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三 连杆的第二端均夹持在两个三角形片之间,反射镜、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与每个三角形片 分别连接于第五连接点、第六连接点和第七连接点,每个三角形片上的第五连接点、第六连 接点和第七连接点分别位于三角形片的三个顶点处。[0011]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观测器还包括手持部,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杆的 第二端均连接在手持部上。[0012]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观测器还包括控制照明装置开启或关闭的控制开关,控 制开关安装在手持部上。[0013]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观测器还包括两根第二弹簧,设置在第二连杆的靠近反 射部的一侧,手持部上设置有两个朝向反射部并突出于第二连杆的安装架,第二连杆夹持 在两个安装架之间,两个第二弹簧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在两个安装架上,两根第二弹簧的第 二端连接在第二连杆的中部,两根第二弹簧的第一端之间的间距大于两根第二弹簧的第二 端之间的间距,并且两个弹簧的第二端的连接点所在的直线平行与第二连杆的第二端的转 动轴线。[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可将反射部伸入至设备之间的间隔缝隙内,利用连 杆调整反射镜在间隔内的位置,通过照明装置和反射镜的配合,使铭牌上的信息倒映在反 射镜上,观测人员可通过反射镜上的内容对铭牌信息进行取读。


[001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 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0016]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观测器的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以及[0017]图2示出了图1的观测器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00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观测器的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 观测器的侧视示意图,结合参见图1至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观测器包括连杆、 反射镜20和照明装置30,其中,反射镜20连接在连杆的一端,并且反射镜20的反射面位于 远离连杆的一侧,照明装置30设置在反射镜20上。本实施例的观测器,可将反射部伸入至 设备之间的间隔缝隙内,利用连杆调整反射镜20在间隔内的位置,通过照明装置30和反射 镜20的配合,使铭牌上的信息倒映在反射镜20上,观测人员可通过反射镜20上的内容对 铭牌息进行取读。[0020]为便于反射镜20的调节,还可将连杆设置成可调节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连杆包括 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并可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枢转连接,反射镜20设置在第 一连杆11的自由端处。为使连杆的结构稳定,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均能绕枢转点进 行转动并能固定于任意位置。这样的设置,可同时调节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之间的 位置和第一连杆11和反射镜20之间的位置,增大了观测器的可调节范围。[0021]为加强连杆的强度,连杆还包括有第三连杆13和第四连杆14。其中,第三连杆13 位于第一连杆11的斜上方,并与第一连杆11平行设置;第四连杆14设置在第二连杆12远 离反射镜20的一侧并与第二连杆12平行设置。优选地,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 杆13和第四连杆14的第一端均连接在第一连接件41上,第一连接件41和第三连接件的 第二端通过第二连接件42与反射镜20相连。第二连接件42和第四连接件的第二端连接在手持部60上。[0022]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4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梯形片,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 12、第三连杆13和第四连杆14的第一端均连接在两个梯形片之间,并且第一连杆11与每 个梯形片均连接于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杆12与每个梯形片均连接于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杆 13与每个梯形片均连接于第三连接点,第四连杆14与每个梯形片均连接于第四连接点。优 选地,在每个梯形片上,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分别位对应于 该梯形片的四个顶点,其中,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之间形成梯形片的顶边,第三连接点 和第四连接点之间形成梯形片的底边,并且顶边的长度应小于底边的长度。这样的设置,可 以通过调节两个梯形片间的间距来调节第一连杆11至第四连杆14与第一连接件41之间 的摩擦力,使第一连杆11至第四连杆14与第一连接件41之间保持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第 一连杆11至第四连杆14与第一连接件41保持静止,第一连杆11至第四连杆14在外力的 作用下可绕自身与第一连接件41的连接点进行转动。[0023]在第一连接件41和第一连杆11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弹簧51,两个第一弹簧51的 第一端分别连接在梯形片上的第三连接点处,两个第一弹簧5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在第一 连杆11的中部,并且两个第一弹簧51的第一端位于两个梯形片的外侧,两个第一弹簧51 的第二端的连接点平行于第一连杆11的第二端的转动轴线。第一弹簧51的设置可有效的 保持第一连杆11和第三连杆13之间的距离,防止第一连杆11和第三连杆13的距离过于 接近,提高感测器的稳定性。[0024]与第一连接件41类似,第二连接件4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两个三角形片,所述第 一连杆11的第二端和第三连杆13的第二端均设置在两个三角形片之间,第二连接件42通 过第三连接件与反射镜20相连,第三连接件的第一端连接在反射镜20背离反射面的一侧, 第三连接件的第二端夹持在两个三角形片之间,第一连杆11的第二端与每个三角形片连 接在第五连接点,第三连杆13的第二端与每个三角形片连接在第六连接点,第三连接件与 每个三角形片连接在第七连接点,每个三角形片上的第五连接点、第六连接点和第七连接 点分别位于该三角形片的三个顶点处。第二连接件42可以通过调节两个三角形片之间的 距离来调节三角形片与第一连杆11、第三连杆13和第三连接件之间的摩擦力,使第一连杆 11、第三连杆13和第三连接件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与第二连接件42保持静止,第一连杆11、 第三连杆13和第三连接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绕各自的连接点进行转动。[0025]通过上述描述可知,第一连杆11和第三连杆13以及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 42之间形成一个四连杆结构,这样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连杆11、第三连杆13、第一连接件41 和第三连接件中的一个的位置来带动其余的部件的运动。同时,反射镜20通过第三连接件 可以绕第二连接件42进行转动,实现了连杆和反射镜20的各自调节。[0026]手持部60的设置可以使使用者便于用手拿取观测器,手持部60包括两个相对设 置的挡板以及连接两个挡板的手柄,并且手柄沿第三连杆13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连杆12 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杆14的第二端均连接在两个挡板之间,使第二连杆12的第二端和第四 连杆14的第二端可绕相应的连接点进行转动,使第二连杆12、第四连杆14、第一连接件41 以及手持部60之间形成四连杆结构。两个挡板上均具有朝向反射部并突出于第二连杆12 的安装架61。在手持部60和第二连杆12之间还设置有两个第二弹簧52,两个第二弹簧52 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在两个安装架61上,两个第二弹簧52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二连杆12的中部,并且两个第二弹簧52的第二端的连接点所在的直线平行于第二连杆12的第一端的枢 转轴线。第二弹簧52的设置,对第二连杆12施加了一个远离第四连杆14的外力,有效地 防止可第二连杆12和第四连杆14之间距离过近的问题,增加了观测器的稳定性。优选的, 两个第二弹簧52的第一端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弹簧52的第二端间的距离。[0027]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梯形片设置在第一连杆1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以及第二连杆1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两个三角形片设置在第一连杆1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两个挡板设置在第二连杆1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观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杆;反射镜(20),安装在所述连杆的一端,所述反射镜(20)的反射面位于远离所述连杆的一侧;照明装置(30 ),安装在所述反射镜(20 )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所述第一连杆(11)和所述第二连杆(12)枢转连接,所述反射镜(20)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杆(11)的自由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观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连杆(13)和第四连杆(14), 所述第三连杆(13 )位于所述第一连杆(11)的斜上方并与所述第一连杆(11)平行设置,所述第四连杆(14)位于所述第二连杆(12)的远离所述反射镜(20)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连杆(1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11)、所述第二连杆(12)、所述第三连杆(13)和所述第四连杆(14)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件(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观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梯形片,所述第一连杆(11)、所述第二连杆(12)、所述第三连杆(13)和所述第四连杆(14)的第一端均夹持在两个所述梯形片之间,所述第一连杆(11)、所述第二连杆(12)、所述第三连杆(13)和所述第四连杆(14)与每个所述梯形片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每个所述梯形片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 所述第三连接点和所述第四连接点分别位于所述梯形片的四个顶点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之间形成所述梯形片的顶边,所述第三连接点和所述第四连接点之间形成所述梯形片的底边,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连接点和所述第四连接点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观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根第一弹簧(51),两根所述第一弹簧(5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梯形片的外侧面上并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点处, 所述第一弹簧(51)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11)的中部,两个所述第一弹簧(51)的第二端的连接点所在的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杆(11)的第一端的转动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观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20)、所述第一连杆(11)和所述第三连杆(13 )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件(42 )。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观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三角形片,所述第一连杆(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连杆(13)的第二端均夹持在两个所述三角形片之间,所述反射镜(20)、所述第一连杆(11)和所述第三连杆(13)与每个所述三角形片分别连接于第五连接点、第六连接点和第七连接点,每个所述三角形片上的所述第五连接点、所述第六连接点和所述第七连接点分别位于所述三角形片的三个顶点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观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手持部(60),所述第二连杆(12) 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连杆(14)的第二端均连接在所述手持部(60)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观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所述照明装置(30)开启或关闭的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安装在所述手持部(6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观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根第二弹簧(52),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12)的靠近所述反射部的一侧,所述手持部(60)上设置有两个朝向所述反射部并突出于所述第二连杆(12)的安装架(61),所述第二连杆(12)夹持在两个所述安装架(61)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弹簧(52 )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安装架(61)上, 两根所述第二弹簧(52)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12)的中部,两根所述第二弹簧(52)的第一端之间的间距大于两根所述第二弹簧(52)的第二端之间的间距,并且所述两个弹簧的第二端的连接点所在的直线平行与所述第二连杆(12)的第二端的转动轴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观测器,该观测器包括连杆;反射镜,安装在连杆的一端,反射镜的反射面位于远离连杆的一侧;照明装置,安装在反射镜上。本实用新型的观测器可将反射部伸入至设备之间的间隔缝隙内,利用连杆调整反射镜在间隔内的位置,通过照明装置和反射镜的配合,使铭牌上的信息倒映在反射镜上,观测人员可通过反射镜上的内容对铭牌信息进行取读。
文档编号G02B23/02GK202886725SQ20122060507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5日
发明者冯博 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 北京市电力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