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901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照相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紫红外全光谱痕迹照相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它包括能够安装在镜头上的光谱同轴光发生器,所述的同轴光发生器的一侧设有光谱光源盒,所述是光谱同轴光发生器包括筒状的壳体,壳体的前端通过通光卡口与相机的镜头连接,壳体的另一端设有进光窗口,壳体中部安装紫红外全光谱分光镜,壳体的侧面设有光源插嵌接驳进光端口,光源插嵌接驳进光端口与光谱光源盒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光谱同轴光发生器和光谱光源盒与照相机接驳后,可随相机的流动性,随时可作紫红外全光谱范围任意波段光谱无损痕迹照相采证。
【专利说明】一种便携式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相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紫红外全光谱痕迹照相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司法刑事侦查部门已广泛应用紫外、红外、可见光光谱来搜索勘查犯罪现场遗留痕迹。尤其针对肉眼观察不到,潜隐在繁杂而多样性载体界面的潜隐指纹类痕迹,利用光学原理一不同介质在不同波长的颜色光谱下,存在不同的吸收和反射特性。同理,在同一波长的某种光谱下,不同的介质存在不同的吸收和反射率,即形成光比反差,显现出痕迹的形状形态。
[0003]在针对潜隐痕迹照相采证用光技术方面,应用同轴光照相配光方法,是刑事痕迹照相采证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原因在于90°垂直光入射界面,具有最强的光反射率。当同轴光光源以全光谱分波长光谱形式配光照相采证时即能把潜隐指纹痕迹清晰地显现出来进行照相采证。由于是光谱接触,不破坏提取DNA检材。如第一段所述,当痕迹载体界面是某种颜色时,只要选择与其不同的对应色光源照明,即能把潜隐痕迹凸显出来;如界面为红色,采用绿色光谱光源配光,绿光即会被红色界面物质吸收而成为黑色界面,但遗留在该界面上的汗液指纹痕迹则对绿光依然有很强的光反射,形成界面和指纹痕迹对绿光波长的光反射率呈现高反差比值,用照相机准确记录两者的反差比值,即显现出痕迹的形状形态。又鉴与这类视觉观察分辨不出的微量痕迹,应用光学反射定律,把配光光源的入射光角度和照相机光学镜头的光学中心光轴处在同一轴线方向,既能获得最高的界面光反射,这又进一步拉大了承载界面红色介质与无色透明的指纹汗液介质对绿光光谱一 530nm波长的光照射强烈的光反差。因此90°垂直于痕迹界面的配光照射痕迹与其承载界面的摄影方法,是紫红外全光谱同轴光摄影技术在司法刑事勘查痕迹与照相采证提取物证的重要技术性所在。
[0004]但现时的技术装备要做上述作业只能局限于在实验室采用结构庞大沉重的同轴光照相仪器来完成。由此带来的困境是需要把承载有痕迹的检体从刑事现场搬回实验室来完成痕迹采证工作。往往存在运输过程中,痕迹被污染或损毁而无法再进行照相采证与DNA提取。对刑事犯罪案件稳、准、狠、快地破获,造成很大的物证提取技术瓶颈。同时又因现有传统的同轴光照相仪器的光学系统,其光学玻璃材料对紫外波长光谱的透射率过弱而无法实现紫外波长的成像。另则现有传统同轴光照相仪的光源仅只有单纯的白光光谱而无法实现紫红外、可见光波段分光谱分波长输出不同的颜色光谱光源进行痕迹照相采证的功能。因此研发一种单警可方便携带和简易操作,可接驳在照相机上即形成光源照射方向和照相镜头光轴同在同一轴心线,又可按照相采证技术要求,人为控制输出紫外、红外和可见光不同波长光谱光源配光照相的摄影附加装置及涵盖紫红外全光谱各波长光源的光谱输出光源装置,用于刑事犯罪现场的疑难痕迹勘查采证,是进一步提高刑事犯罪破案速效率,实施科技强警,打击和震慑犯罪活动意义所在。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紧凑,针对视觉难以观察分辨的潜隐汗液指纹痕迹和其它类疑难痕迹,实施从紫外、红外和可见光全光谱波段中,分光谱波长输出对汗液指纹介质与其所承载界面介质,具有强烈反差响应的单色光谱同轴光进行配光摄影的“光”接触法,无损痕迹地显现出其隐藏的形状形态进行照相采证提取犯罪物证的摄影装置。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设置在照相机的镜头上,包括能够安装在镜头上的光谱同轴光发生器,所述的同轴光发生器的一侧设有光谱光源盒,所述的光谱同轴光发生器包括筒状的壳体,壳体的前端通过通光卡口与相机的镜头连接,壳体的另一端设有进光窗口,壳体中部安装紫红外全光谱分光镜,壳体的侧面设有光源插嵌接驳进光端口,光源插嵌接驳进光端口与光谱光源盒连接。
[0007]所述的光谱光源盒包括一端带有开口的紫红外全光谱壳体,紫红外全光谱壳体底部设有电源输入端口,电源输入端口上端设有光谱波长转换控制开关,紫红外全光谱壳体内设有LED驱动电路板,并分别与电源输入端口、光谱波长转换控制开关线路连接,LED驱动电路板上通过散热工作平台分别设有紫外、红外、RGB大功率LED灯珠。
[0008]所述的紫红外全光谱壳体的开口上设有光学匀光镜片。
[0009]所述的紫红外全光谱分光镜以通光卡口成45°角设置,紫红外全光谱分光镜上镀有分光膜。
[0010]所述的通光卡口和进光窗口均采用螺丝或胶合连接固定。
[0011]所述的LED灯珠采用某一波段光谱,或多个设定的波段光谱组合而成。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光谱同轴光发生器和光谱光源盒与照相机接驳后,可随相机的流动性,随时可作紫红外全光谱范围任意波段光谱无损痕迹照相采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实用新型的光谱光源盒机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实用新型的光谱同轴光发生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7]如图1、2所示,一种便携式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设置在照相机的镜头上,包括能够安装在镜头上的光谱同轴光发生器,所述的同轴光发生器的一侧设有光谱光源盒,所述的光谱同轴光发生器包括筒状的壳体,壳体4的前端通过通光卡口 I与相机的镜头连接,壳体的另一端设有进光窗口 5,壳体中部安装紫红外全光谱分光镜3,壳体的侧面设有光源插嵌接驳进光端口 2,紫红外全光谱分光镜的中心分别与平行方向的光源插嵌接驳进光端口中心与顺时针90°方向的同轴光照相窗口 5的中心和逆时针90°方向的相机接驳通光卡口的中心对应。光源插嵌接驳进光端口与光谱光源盒连接;所述的光谱光源盒包括一端带有开口 7的紫红外全光谱壳体8,所述的紫红外全光谱壳体8的开口上设有光学匀光镜片6。所述的紫红外全光谱分光镜以通光卡口成45°角设置,紫红外全光谱分光镜上镀有分光膜。紫红外全光谱壳体底部设有电源输入端口 13,电源输入端口上端设有光谱波长转换控制开关12,紫红外全光谱壳体8内设有LED驱动电路板11,并分别与电源输入端口 13、光谱波长转换控制开关12线路连接,LED驱动电路板上通过散热工作平台10分别设有紫外、红外、RGB大功率LED灯珠9。所述的LED灯珠9采用某一波段光谱,或多个设定的波段光谱组合而成。另外,本技术方案中,通光卡口和进光窗口均采用螺丝或胶合连接固定,方便连接和拆卸。
[001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设置在照相机的镜头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安装在镜头上的光谱同轴光发生器,所述的同轴光发生器的一侧设有光谱光源盒,所述的光谱同轴光发生器包括筒状的壳体,壳体的前端通过通光卡口与相机的镜头连接,壳体的另一端设有进光窗口,壳体中部安装紫红外全光谱分光镜,壳体的侧面设有光源插嵌接驳进光端口,光源插嵌接驳进光端口与光谱光源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便携式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谱光源盒包括一端带有开口的紫红外全光谱壳体,紫红外全光谱壳体底部设有电源输入端口,电源输入端口上端设有光谱波长转换控制开关,紫红外全光谱壳体内设有LED驱动电路板,并分别与电源输入端口、光谱波长转换控制开关线路连接,LED驱动电路板上通过散热工作平台分别设有紫外、红外、RGB大功率LED灯珠。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便携式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紫红外全光谱壳体的开口上设有光学匀光镜片。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便携式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紫红外全光谱分光镜以通光卡口成45°角设置,紫红外全光谱分光镜上镀有分光膜。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便携式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光卡口和进光窗口均采用螺丝或胶合连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便携式分波段光谱同轴光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ED灯珠采用某一波段光谱,或多个设定的波段光谱组合而成。
【文档编号】G03B15/05GK204009316SQ201420147275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8日
【发明者】董琪 申请人:董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