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260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鼓单元和显影单元,鼓单元包括第一壳体,显影单元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围成用于容纳碳粉的碳粉腔,碳粉腔的出口处安装有显影辊,其中,弹簧抵接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驱动侧支架上设置有驱动侧支点,驱动侧支点位于显影辊在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和弹簧安装位在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之间连线上,从动侧支架上设置有从动侧支点,从动侧支点与驱动侧支点共轴线地设置,驱动侧侧盖在在驱动侧支点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支点安装位,驱动侧侧盖在在第二驱动部件相对应的位置上贯穿地设置有弧形滑槽。使得弹簧件和重力均能为显影单元提供力矩,继而使显影辊更加紧凑地靠近感光鼓,从而提高列印品质。
【专利说明】
处理盒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印耗材,尤其是一种用于激光打印机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0002]激光打印机是常见的打印设备,为现代化办公提供极大的方便。现有的激光打印机大多使用可拆卸地安装到激光打印机内的处理盒提供打印使用的碳粉,在打印过程中,处理盒装载的碳粉转印在作为打印介质的纸张上,形成所需的图案和文字。
[0003]目前,处理盒具有两种结构。第一种如美国专利文献US5815644公开的一体式处理盒,一体式的处理盒具有感光鼓、显影辊、清洁装置和充电装置等,第二种如美国专利文献US6330410公开的分体式处理盒,分体式处理盒包括鼓单元和显影单元,显影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鼓单元上,鼓单元包括感光鼓、充电装置和清洁装置等部件,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出粉刀和送粉辊等部件。
[0004]在分体式的鼓单元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组件,在显影单元上设置有第二驱动组件,并且显影单元是绕着第二驱动部件的中心轴可旋转地连接在鼓单元上,并使显影辊与感光鼓分开和接触。而显影辊与感光鼓的接触主要是受鼓单元与显影单元之间弹簧的推力作用,如果施加推力的弹簧老化时,显影辊与感光鼓的相互接触就会出现接触不良,容易导致碳粉转移效果不好,从而引起打印色浅、影响实际打印质量。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粉转移效果良好且成像品质高的处理盒。
[0006]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鼓单元和显影单兀,鼓单兀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围成用于容纳废粉的废粉仓,废粉仓的出口处可旋转地安装有感光鼓,感光鼓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感光鼓的第一驱动部件,显影单兀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围成用于容纳碳粉的碳粉腔,碳粉腔的出口处安装有显影辊,在第二壳体位于显影辊的两侧固定安装有驱动侧支架和从动侧支架,显影辊可旋转地安装驱动侧支架和从动侧支架之间处,驱动侧支架设置在位于第一驱动部件的同一侧,驱动侧支架设置有用于驱动送粉辊和显影辊的第二驱动部件,处理盒在鼓单元和显影单元两侧还安装有从动侧侧盖和驱动侧侧盖,鼓单元固定连接在从动侧侧盖和驱动侧侧盖之间,显影单元可旋转地安装在从动侧侧盖和驱动侧侧盖之间,其中,第二壳体设置有弹簧安装位,安装在弹簧安装位的弹簧抵接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驱动侧支架上设置有驱动侧支点,驱动侧支点位于显影辊在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和弹簧安装位在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之间连线上,从动侧支架上设置有从动侧支点,从动侧支点与驱动侧支点共轴线地设置,驱动侧侧盖在在驱动侧支点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支点安装位,第一支点安装位与驱动侧支点配合,驱动侧侧盖在在第二驱动部件相对应的位置上贯穿地设置有弧形滑槽,第二驱动部件穿过弧形滑槽并可在弧形滑槽滑动,从动侧侧盖在从动侧支点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支点安装位,第二支点安装位与从动侧支点配合。
[0007]由上述方法可见,由于现有的分体式粉盒通常是以第二驱动部件作为中心轴,显影单元只能够通过接收弹性件的推力绕第二驱动部件的中心轴进行旋转,使得显影单元发生旋转后,显影辊靠近或接触感光鼓并将显影辊表面上的碳粉转移到感光鼓上。由于现有的显影单元采用的第二驱动部件中心轴作为旋转轴,并且现有的显影单元的重心位于第二驱动部件上,所以显影单元的重力无法为显影单元提供力矩。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驱动侧支点和从动侧支点,并将驱动侧支点和从动侧支点设置在位于显影辊在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和弹簧安装位在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之间连线上,使得不仅弹簧件能够为显影单元提供力矩,显影单元的重力也能够为显影单元提供力矩,两个同向的力矩的叠加利于增大显影单元壳体的力矩,继而使得显影辊更加紧凑地靠近感光鼓,或显影辊更加紧密地接触感光鼓,从而提高碳粉转移效果良好并且成像品质高,即便弹性件出现机械一定的损耗,通过该结构上的改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依然可以正常工作,进一步地提高处理盒的耐用性。
[0008]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显影辊在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与驱动侧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弹簧安装位在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与驱动侧支点之间的距离。
[0009]由上可见,通过将驱动侧支点靠近弹簧安装位地设置,该结构更加有利于弹簧件和显影单元产生更大的力矩,从而使显影辊更加紧贴感光鼓。
[0010]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弧形滑槽为以第一支点安装位为圆心延伸的滑槽。
[0011]由上可见,由于第二驱动组件需要穿过驱动侧侧盖的弧形滑槽与打印机的驱动头配合连接,且由于显影单元可绕驱动侧支点旋转,所以将弧形滑槽为以第一支点安装位为圆心延伸的滑槽,使得第二驱动组件可以沿弧形滑槽滑动,从而在处理盒在打印机中工作时,显影辊和感光鼓之间的配合更加地平稳。
[0012]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支点为第一柱体,第一支点安装位为第一通孔,第一柱体与第一通孔配合。
[0013]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支点为第二通孔,第二支点安装位为第二柱体,第二通孔与第二柱体配合。
[0014]由上可见,通过柱体和通孔的配合,有利于简化装配,提高生产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实施例的结构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实施例的分解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实施例中显影单元的结构图。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实施例中显影单元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实施例中驱动侧侧盖的结构图。
[0020]图6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实施例中显影单元位于驱动侧视角下的结构图。
[0021]图7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实施例中显影单元位于从动侧视角下的结构图。
[0022]图8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实施例中位于驱动侧视角下的结构图。
[0023]图9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实施例的显影单元力矩原理图。
[0024]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参照图1和图2,图1是处理盒I的结构图,图2是处理盒I的分解图。处理盒I包括鼓单元2、显影单元3、从动侧侧盖4和驱动侧侧盖5,鼓单元2和显影单元3设置在从动侧侧盖4和驱动侧侧盖5之间。
[0026]鼓单元2的壳体围成废粉仓,废粉仓用于容纳废旧碳粉,废粉仓的开口处设有感光鼓21、充电辊以及清洁刮刀,感光鼓52的端部设置有驱动部件22,驱动部件51穿过驱动侧侧盖5的通孔51伸出到外接受来自打印机的驱动旋转力,鼓单元2的壳体固定连接在从动侧侧盖4和驱动侧侧盖5之间。
[0027]参照图3和图4,并结合图2,图3和图4是显影单元3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图。显影单元3包括壳体31,壳体31围成粉仓,粉仓用于容纳碳粉,壳体31两侧设置有从动侧支架6和驱动侧支架7,在粉仓开设有开口,粉仓的开口处设有显影辊32、出粉刀33、送粉辊34和搅拌架35(见图9)。在驱动侧支架7贯穿地开设有通孔72,显影单元3在其驱动侧设置有第二驱动组件37,第二驱动组件37穿过通孔72与打印机驱动头配合连接并接受驱动旋转了,第二驱动组件37与齿轮组件36连接,通过第二驱动组件37和齿轮组件36的旋转带动显影辊32、送粉辊34和搅拌架35。在驱动侧支架7上设置有驱动侧支点71,驱动侧支点71为由驱动侧支架沿轴向向外延伸柱体。从动侧支架6设置有灌粉口 62,碳粉可通过灌粉口 62对粉仓内的碳粉进行补充,在从动侧支架6上设置有从动侧支点61,从动侧支点61为由从动侧支架6沿轴向向内设置的通孔。在壳体31上还设置有弹簧安装位39,在弹簧安装位39上设置有弹簧38。
[0028]参照图5,图5是驱动侧侧盖5的结构图,驱动侧侧盖5贯穿地设置有通孔51、弧形滑槽52和支点安装位53,通孔51用于套在第一驱动组件22外,弧形滑槽52用于套在第二驱动组件37外,第二驱动部件27穿过弧形滑槽52并可在弧形滑槽52滑动,支点安装位53为贯穿设置的通孔且用于套在驱动侧支点71外。参照图2,驱动侧侧盖4设置有支点安装位41,支点安装位41为沿轴向朝内延伸柱体。
[0029]参照图6和图7,图6和图7分别是显影单元的驱动侧和从动侧的结构图。下面结合图6和图7对显影辊32、驱动侧支点71、从动侧支点61和弹簧安装位39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显影辊32在驱动侧支架7的轴向投影与弹簧安装位39在驱动侧支架7的轴向投影之间形成一连线LI,驱动侧支点71设置在该连线LI上。对应地,显影辊32在从动侧支架6的轴向投影与弹簧安装位39在从动侧支架6的轴向投影之间形成一连线L2,从动侧支点61设置在该连线L2上,从动侧支点61和驱动侧支点71共轴地设置。优选地,显影辊32在驱动侧支架7的轴向投影与驱动侧支点71之间的距离为SI,弹簧安装位39在驱动侧支架71的轴向投影与驱动侧支点71之间的距离为S2,距离SI大于距离S2。对应地,显影辊32在从动侧支架6的轴向投影与从动侧支点61之间的距离为S3,弹簧安装位39在从动侧支架6的轴向投影与从动侧支点61之间的距离为S4,距离S3大于距离S4。
[0030]参照图8并结合图1、图2,图8是处理盒位于驱动侧视角下的结构图。对处理盒I进行装配时,首先将鼓单元和显影单元完成装配,随后将鼓单元2和显影单元3设置在从动侧侧盖4和驱动侧侧盖5之间,其中,鼓单元2固定连接在从动侧侧盖4和驱动侧侧盖5之间,鼓单元2的第一驱动组件22穿过通孔51伸出到外。显影单元3可绕从动侧支点61和驱动侧支点71转动地设置在从动侧侧盖4和驱动侧侧盖5之间,即支点安装位41安装到从动侧支点61中,支点安装位53安装到驱动侧支点71中,同时第二驱动组件37穿过弧形滑槽52伸出到外。
[0031]参照图9并结合图8,图9是处理盒的剖视图,由于处理盒I安装到打印机后,感光鼓21位于处理盒I的下方,弹簧安装位39位于感光鼓21的上方。由于将驱动侧支点71设置在位于显影辊32在驱动侧支架7的轴向投影和弹簧安装位39在驱动侧支架7的轴向投影之间连线LI上,并且靠近弹簧安装位39地设置。可见,弹簧给弹簧安装位施加弹力F1,弹力Fl的力臂为D1,所以弹簧对显影单元施加的力矩为F1XD1,而显影单元的重心位于第二驱动组件37的轴芯,所以显影单元的重力G的力臂为D2,重力G对显影单元施加的力矩为 GXD2。
[0032]相比于现有的显影单元采用的第二驱动部件中心轴作为旋转轴,显影单元的重力无法为显影单元提供力矩。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中的支点的设置不仅弹簧能够为显影单元提供力矩,显影单元的重力也能够为显影单元提供力矩,两个同向的力矩的叠加利于增大显影单元壳体的力矩,继而使得显影辊作用于感光鼓上的力F2更大,使得显影辊更加紧密地接触感光鼓。同时,由于显影单元3可绕驱动侧支点71和从动侧支点61转动。优选地,可以将将弧形滑槽52设置为以支点安装位53为圆心延伸的滑槽,继而第二驱动组件可在弧形滑槽52内滑动。
[0033]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将驱动侧支点71设置在位于显影辊32在驱动侧支架7的轴向投影和弹簧安装位39在驱动侧支架7的轴向投影之间连线LI上,继而提高显影单元
3的力矩,使得显影辊32更加紧凑地靠近感光鼓21,从而提高碳粉转移效果良好并且成像品质高,即便弹性件出现机械一定的损耗,通过该结构上的改进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依然可以正常工作,进一步地提高处理盒的耐用性。
[0034]上述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较优的实施方式,而实际应用时可以有更多的变化,例如驱动侧支点、从动侧支点以及支点安装位还可以采用其他轴孔、螺栓等常用的配合方式,只要是设置在显影辊在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和弹簧安装位在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之间连线中点上,便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
【权利要求】
1.处理盒,包括 鼓单元,所述鼓单元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围成用于容纳废粉的废粉仓,所述废粉仓的出口处可旋转地安装有感光鼓,所述感光鼓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感光鼓的第一驱动部件; 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围成用于容纳碳粉的碳粉腔,所述碳粉腔的出口处安装有显影辊,在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显影辊的两侧固定安装有驱动侧支架和从动侧支架,所述显影辊可旋转地安装所述驱动侧支架和所述从动侧支架之间处,所述驱动侧支架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同一侧,所述驱动侧支架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送粉辊和所述显影辊的第二驱动部件; 所述处理盒在所述鼓单元和所述显影单元两侧还安装有从动侧侧盖和驱动侧侧盖,所述鼓单元固定连接在所述从动侧侧盖和驱动侧侧盖之间,所述显影单元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从动侧侧盖和驱动侧侧盖之间;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弹簧安装位,安装在所述弹簧安装位的弹簧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所述驱动侧支架上设置有驱动侧支点,所述驱动侧支点位于所述显影辊在所述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和所述弹簧安装位在所述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之间连线上; 所述从动侧支架上设置有从动侧支点,所述从动侧支点与所述驱动侧支点共轴线地设置; 所述驱动侧侧盖在在所述驱动侧支点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支点安装位,所述第一支点安装位与所述驱动侧支点配合,所述驱动侧侧盖在在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相对应的位置上贯穿地设置有弧形滑槽,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穿过所述弧形滑槽并可在所述弧形滑槽滑动; 所述从动侧侧盖在所述从动侧支点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支点安装位,所述第二支点安装位与所述从动侧支点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辊在所述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与所述驱动侧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弹簧安装位在所述驱动侧支架的轴向投影与所述驱动侧支点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滑槽为以所述第一支点安装位为圆心延伸的滑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点为第一柱体,所述第一支点安装位为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第一通孔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点为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点安装位为第二柱体,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柱体配合。
【文档编号】G03G21/18GK204116817SQ201420555888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5日
【发明者】范文燚, 谭武刚, 杨晓锋 申请人: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