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距为50mm的光学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6440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一种光路,尤其是涉及一种焦距为50mm的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产品的要求逐渐多样化。在各项检测设备中以及相机中均有用到不同像素要求的光路,但是检测设备中的光路与相机中的光路大多不能通用,增加了光学镜片的生产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焦距为50mm的光学镜头,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焦距为50mm的光学镜头,包括从左到右依次排列,且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的第一聚光组、第二聚光组、第三聚光组、平面镜和像面,外界光线依次通过第一聚光组、第二聚光组、第三聚光组和平面镜后作用在像面上,第一聚光组与第二聚光组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10.74mm,第二聚光组与第三聚光组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7.77mm,第三聚光组与平面镜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6.34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各聚光组的聚光作用,最后经由平面镜对光线进行角度调整,使得最终光线能够均匀的作用在像面上,满足光线和像素要求;同时,可以使得该焦距为50mm的光学镜头运用到检测设备或拍照用相机上,满足光线使用要求,提高适用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聚光组包括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的中心厚度分别为8.58mm、2.61mm和4.47mm,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相邻镜片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依次为0.2mm和0.2mm,第一镜片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右侧凸起,半径分别为56.6mm和76.32mm,第二镜片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左侧凸起,半径分别为27.05mm和51.6mm,第三镜片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左侧凸起,半径分别为15.78mm和11.69mm。由此,外界入射光线,可以经过三个镜片逐渐发生汇聚,然后作用在第二聚光组的镜片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聚光组包括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第四镜片和第五镜片,第四镜片和第五镜片的中心厚度为9.11mm和3.26mm,第四镜片与第五镜片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0.2mm,第四镜片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右侧凸起,半径分别为15.79mm和22.29mm,第五镜片为凸透镜,左右两侧镜面半径分别为284.99mm和59.49mm。由此,通过第四镜片和第五镜片可以对入射光线进行进一步的汇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聚光组包括从左到右排列的第六镜片和第七镜片,第六镜片和第七镜片的中心厚度为3.17mm和2.04mm,第六镜片与第七镜片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0.34mm,第六镜片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左侧凸起,半径分别为32.23mm和79.47mm,第七镜片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左侧凸起,半径分别为23.58mm和17.49mm。由此,使得入射光线可以发生汇聚后射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平面镜的中心厚度为3.5mm。由此,可以方便转换光线的出射角度,使得光线均匀的作用在像面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焦距为50mm的光学镜头,其像素为1000万。由此,可以满足相应的像素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焦距为50mm的光学镜头的光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焦距为50mm的光学镜头,包括从左到右依次排列,且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的第一聚光组1、第二聚光组2、第三聚光组3、平面镜4和像面5,外界光线依次通过第一聚光组1、第二聚光组2、第三聚光组3和平面镜4后作用在像面5上,第一聚光组1与第二聚光组2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10.74mm,第二聚光组2与第三聚光组3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7.77mm,第三聚光组3与平面镜4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6.34mm。由此,可以调节第一聚光组1、第二聚光组2、第三聚光组3和平面镜4四者与像面5之间的距离,便于不同距离物品的检测或拍摄,提高适用性。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上箭头方向为光线传递方向示意图。

第一聚光组1包括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第一镜片11、第二镜片12和第三镜片13,第一镜片11、第二镜片12和第三镜片13的中心厚度分别为8.58mm、2.61mm和4.47mm,第一镜片11、第二镜片12和第三镜片13相邻镜片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依次为0.2mm和0.2mm,第一镜片11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右侧凸起,半径分别为56.6mm和76.32mm,第二镜片12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左侧凸起,半径分别为27.05mm和51.6mm,第三镜片13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左侧凸起,半径分别为15.78mm和11.69mm。

由此,外界的入射光线经过第一镜片11、第二镜片12和第三镜片13后可以实现光线的汇聚,然后作用在第二聚光组2上。

第二聚光组2包括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第四镜片21和第五镜片22,第四镜片21和第五镜片22的中心厚度为9.11mm和3.26mm,第四镜片21与第五镜片22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0.2mm,第四镜片21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右侧凸起,半径分别为15.79mm和22.29mm,第五镜片22为凸透镜,左右两侧镜面半径分别为284.99mm和59.49mm。

由此,第四镜片21和第五镜片22对光线进行进一步的汇聚,然后作用在第三聚光组3上。

第三聚光组3包括从左到右排列的第六镜片31和第七镜片32,第六镜片31和第七镜片32的中心厚度为3.17mm和2.04mm,第六镜片31与第七镜片32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0.34mm,第六镜片31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左侧凸起,半径分别为32.23mm和79.47mm,第七镜片32的左右两侧镜面均向左侧凸起,半径分别为23.58mm和17.49mm。

由此,经过第六镜片31和第七镜片32后的光线实现交叉汇聚,最后经平面镜4的折射作用,使得光线角度发生偏折。

平面镜4的中心厚度为3.5mm。由此,光线经过平面镜4的折射作用后,均匀的作用在像面5上。

焦距为50mm的光学镜头其像素为1000万。该光路结构可以运用在检测仪或相机上,增加适用范围。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焦距为50mm的光学镜头,包括从左到右依次排列,且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的第一聚光组、第二聚光组、第三聚光组、平面镜和像面,外界光线依次通过第一聚光组、第二聚光组、第三聚光组和平面镜后作用在像面上,第一聚光组与第二聚光组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10.74mm,第二聚光组与第三聚光组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7.77mm,第三聚光组与平面镜在中心线上的距离为6.34mm。通过各聚光组的聚光作用,最后经由平面镜对光线进行角度调整,使得最终光线能够均匀的作用在像面上,满足光线和像素要求;同时,可以使得该焦距为50mm的光学镜头运用到检测设备或拍照用相机上,满足光线使用要求,提高适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顺东;覃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北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8.18
技术公布日:2017.11.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