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镜框及可后视眼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68020发布日期:2023-04-26 19:00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镜框及可后视眼镜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眼镜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镜框及可后视的眼镜。


背景技术:

1、目前,越来越多的直线运动开始风靡。例如,自行车、滑雪、划船等。竞技运动也趋于普遍。这些直线类运动都面临着一个“看到后面”的问题。长期以来,骑车者都希望能够直接看到后方的交通情况,而不必通过转动身体来观察。在高速骑行时,转动身体观察后方是非常危险的,容易导致骑车者的自身平衡,使得自行车压道或其他。而对后方的交通情况观察又是必须的,如果对后方观察缺乏,也容易导致其他交通危险。因此,道路使用者都希望能够不必回头即可实现对后方的观察。在摩托车或汽车上往往直接配备有后视镜,通过该后视镜即可实现对后方的观察。而当下的自行车上,则无一配备有类似道具。

2、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供骑车者观察后方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镜框及可后视的眼镜,用于解决直线类运动者对于后方环境的观察需求。更具体地:

2、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镜框。该镜框包括镜框本体和镜腿。镜腿枢转地连接到镜框本体,使得镜腿能够基于一固定点相对于镜框本体枢转。镜框本体封闭围绕形成有用于容置镜片的镜片区。使用时,镜片可以固定放置于镜片区,从而组合成为可使用的眼镜。镜片与镜框本体优选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不同的镜片,进而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或光线。镜框本体包括上横梁和边缘段。所述边缘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横梁的两端连接,形成所述镜框本体。所述边缘段包括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一端分别与上横梁的两端连接,并且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另一端对齐于横梁中点的中心处(即鼻托区)连接,形成闭合式的镜框本体。所述第一边缘和/或第二边缘的部分朝向所述镜框本体前方突出形成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反射镜。

3、进一步地,所述反射镜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4、进一步地,所述反射镜通过转动连接机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使得所述反射镜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以特定角度固定。

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朝所述镜框正面方向突出于所述框架,以使得所述反射镜相对于所述镜片容置区偏移,从而允许使用者观察到后方的物体。

6、进一步地,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在所述中心处形成向上延伸用以容置使用者的鼻子的鼻托区。所述鼻托区设置有鼻托。

7、进一步地,所述鼻托为可调节鼻托,鼻托的两翼可在三维空间上多角度活动。

8、进一步地,所述鼻托包括保护套和鼻托本体,所述鼻托本体内嵌于所述保护套内。所述鼻托本体能够在三维空间上多角度活动,所述保护套能够与所述鼻托本体同步活动。所述鼻托本体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实现变形,并失去该外力的时候保持其现有形态。

9、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套为软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所述鼻托本体为可变形钢板。可变形钢板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实现变形,并失去该外力的时候保持其现有形态。

10、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套贴近于用户鼻子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纹路。所述纹路避免保护套完全贴合在用户鼻梁上。优选地,该纹路可以是开孔、条形槽、波浪槽等合适的形式。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的侧缘两两连接,使得所述腔体朝向于框架后方。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从所述框架上凸起延伸至其侧缘分别与所述第三侧壁连接,形成所述腔体。

12、以腔体为内部时,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形成第三夹角。其中,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以及第三夹角为10-170°。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以及第三夹角为50-130°。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以及第三夹角为80-100°。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的侧缘两两连接处具有弧形过渡段。

14、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可后视的眼镜,该眼镜包括镜片和如上所述的镜框;所述镜片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镜框中的镜片容置区。

15、通过在镜框上设置反射镜,实现了镜框佩戴者对后方的观察之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镜框,包括镜腿及镜框本体;所述镜腿枢转地连接到镜框本体;镜框本体包括上横梁和边缘段;所述边缘段包括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的部分朝向所述镜框本体前方突出形成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腔体,用以接纳第一反射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缘的部分朝向所述镜框本体前方突出形成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腔体,用以接纳第二反射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的一端与上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另一端对齐于上横梁中点的中心处连接,形成闭合式的所述镜框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通过转动连接机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在中心处形成向上延伸用以容置使用者的鼻子的鼻托区;所述鼻托区设置有鼻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鼻托为可调节鼻托,鼻托的两翼可在三维空间上多角度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的侧缘两两连接,使得所述腔体朝向于所述镜框本体后方;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从所述镜框本体上凸起延伸至其侧缘分别与所述第三侧壁连接,形成所述腔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形成第三夹角;其中,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以及第三夹角为10-17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的侧缘两两连接处具有弧形过渡段。

10.一种可后视的眼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片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镜框;所述镜片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镜框的镜片容置区。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镜框及可后视眼镜。该镜框包括镜腿及镜框本体。所述镜腿枢转地连接到镜框本体。镜框本体包括上横梁和边缘段。边缘段包括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的部分朝向所述镜框本体前方突出形成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具有腔体,用以接纳第一反射镜。第二边缘的部分朝向所述框架前方突出形成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具有腔体,用以接纳第二反射镜。通过在镜框上设置反射镜,实现了使用者对后方视野的观察之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吴恩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靶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01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