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光圈镜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39370发布日期:2023-06-10 07:14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光圈镜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光学镜头生产,尤其涉及一种多光圈镜头结构。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快速迭代发展,摄像镜头在这些电子设备中的应用越加广泛,甚至出现以手机镜头技术为主要亮点吸引消费者的营销方式。目前,手机摄像头中多配备长焦、大像面、广角、超广角、前置小头等类型摄像头。消费者在不同环境下拍摄时,手机通过在这些不同镜头的之间的切换,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环境下的拍摄需求。然而这些相互切换的单镜头本身的光学性能参数不会变化,就出现了将可控制光学镜头参数变化的元件引入到镜头中来。例如出现了一些诸如液态镜片镜头、tlens镜头、连续变焦镜头、可变光圈镜头等特殊的手机镜头。

2、多光圈镜头的技术难点主要是在制造的过程中会出现多个光圈之间的性能难以平衡兼顾的问题,当问题出现时传统的镜头结构需要调整光学系统和模具来优化改善,费时费力并耗费大量的资金,如果在多光圈镜头结构设计中引入调心技术就能够实现在调心时通过前端的镜片补偿和平衡不同光圈之间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制造的过程中会出现多个光圈之间的性能难以平衡兼顾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搭配调心技术的多光圈镜头结构设计,采用前端镜片、镜筒、可变光圈调心的方式兼顾和平衡多个光圈的性能。

2、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光圈镜头结构,所述多光圈镜头结构包括:第一镜筒;第二镜筒,所述第二镜筒装配于所述第一镜筒的后方;设置于第一镜筒与第二镜筒之间的第一透镜;可变光圈组件,所述可变光圈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筒的外侧;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筒内的透镜组,所述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布的多片透镜。

3、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位于中央的工作部和位于外端的连接部。

4、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镜筒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透镜的连接部连接的粘结部;所述第一透镜的连接部与所述粘结部之间通过第一胶水层连接固定。

5、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镜筒还包括:

6、用于与所述第一镜筒的后端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台阶;及

7、用于与所述可变光圈组件的后端连接的第二台阶。

8、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镜筒的后端连接部通过第二胶水层与所述第一台阶相粘结,所述可变光圈组件的后端通过第三胶水层与第二台阶相粘结。

9、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透镜组还包括:设置于相邻透镜之间的隔圈和/或遮光片,及设置于光轴像侧的压圈。

10、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透镜组还包括一个以上异形隔圈;所述异形隔圈的内侧厚度h1和外侧厚度h2满足:h1≥0.15mm,h2≥0.3mm,1>h1/h2>0.5;所述异形隔圈的内侧承靠长度l1和外侧辅助承靠长度l2满足:l1≥0.3mm,l2≥0.3mm。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可变光圈组件、第一镜筒、第二镜筒、第一透镜及透镜组的结构设计有利于调心技术的实现,第一层胶水在第一透镜调心完成之后直接进行uv固化。第一透镜与位于第二镜筒内的透镜组形成成像系统进行成像。其间在调心的过程中可以侧重的对某一成像视场进行调心,以平衡多光圈中各个光圈的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光圈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光圈镜头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光圈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位于中央的工作部和位于外端的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光圈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筒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透镜的连接部连接的粘结部;所述第一透镜的连接部与所述粘结部之间通过第一胶水层连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光圈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筒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光圈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筒的后端连接部通过第二胶水层与所述第一台阶相粘结,所述可变光圈组件的后端通过第三胶水层与第二台阶相粘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光圈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还包括:设置于相邻透镜之间的隔圈和/或遮光片,及设置于光轴像侧的压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光圈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还包括一个以上异形隔圈;所述异形隔圈的内侧厚度h1和外侧厚度h2满足:h1≥0.15mm,h2≥0.3mm,1>h1/h2>0.5;所述异形隔圈的内侧承靠长度l1和外侧辅助承靠长度l2满足:l1≥0.3mm,l2≥0.3mm。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光圈镜头结构,所述多光圈镜头结构包括:第一镜筒;第二镜筒,所述第二镜筒装配于所述第一镜筒的后方;设置于第一镜筒与第二镜筒之间的第一透镜;可变光圈组件,所述可变光圈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筒的外侧;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筒内的透镜组,所述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布的多片透镜。本技术提供用于搭配调心技术的多光圈镜头结构设计,采用前端镜片、镜筒、可变光圈调心的方式兼顾和平衡多个光圈的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齐禹,侯新新,陈奇,戴付建,赵烈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