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83166发布日期:2023-08-09 22:50阅读:39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1、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20-118765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现有的定影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定影装置具备:从带的内侧按压的定影垫;配置在带和定影垫之间的滑动片;从与定影垫相反的一侧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以及辊。辊和定影垫夹住滑动片和带,定影垫在辊侧的面上具有多个凹部。

2、图8与专利文献1相比局部结构不同,是示出现有的定影装置的定影带31、加压辊32和定影垫34的抵接部的具体结构的放大图,是示出定影带31的内部的垫传热板33和定影垫34的接触状态的图。参照图8,现有为在定影带31的内部,垫传热板33与定影垫34紧贴。由加热器灯36加热的热量经由设于定影垫34上的垫传热板33以及滑动片35,传递至由定影带31和加压辊32形成的夹持部。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特开2020-1187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2、目前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定影垫34形成为按压滑动片35,因此是在滑动片35的表面出现凹部的结构,由于定影的压力不均匀,因此存在给画质带来影响的问题。另外,由加热器灯36加热的热量与设置于定影垫34上的垫传热板33紧贴,因此存在多余的热量从垫传热板33被定影垫34夺走,耗电增加的问题。

3、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以及调整从垫传热板向定影垫移动的热量而不会对画质造成影响并削减消耗电力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5、本公开的定影装置具备:加热旋转体(定影带),被热源加热;加压旋转体(加压辊),与加热旋转体抵接;垫部件(定影垫),在加热旋转体的内侧隔着加热旋转体与加压旋转体对置配置,在加热旋转体与加压旋转体之间形成用于夹持输送纸张的夹持部;滑动部件(滑动片),设置在垫部件与加热旋转体之间,减轻与加热旋转体的摩擦力;以及传热部件(衬垫传热板),设置在滑动部件与衬垫部件之间,调整加热旋转体的长度方向的热移动,垫部件具有与传热部件抵接的突出部,通过突出部不抵接的部位在垫部件与传热部件之间形成空隙。

6、优选地,突出部以在垫部件的长度方向沿着传热部件的形式形成,空隙也形成在垫部件的长度方向上。

7、更优选地,在空隙内,在垫部件上设有多个突出部,多个突出部在垫部件与传热部件之间不抵接。

8、突出部也可以设置于衬垫部件的外周,遍及垫部件的短边方向配设的突出部的宽度比遍及衬垫部件的长边方向配设的突出部的宽度宽。

9、在本公开的其他方面为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10、发明效果

11、根据本公开,垫部件与传热部件仅在突出部抵接,在突出部以外在垫部件与传热部件之间具有空隙,因此不会对画质造成影响,能够抑制及调整从传热部件(垫传热板)向垫部件(定影垫)移动的热量。其结果,可以提供能够削减消耗电力而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12、本公开的上述的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从参照附图进行的后述的实施例的详细的说明变得更加明确。



技术特征: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以在所述垫部件的长度方向沿着所述传热部件的形式形成,所述空隙也形成在所述垫部件的长度方向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隙内,在所述垫部件上设有多个突出部,所述多个突出部在所述垫部件与所述传热部件之间不抵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垫部件的外周上,遍及所述垫部件的短边方向设置的所述突出部的宽度比遍及所述垫部件的长边方向设置的所述突出部的宽度宽。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技术总结
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能够抑制和调整从垫传热板向定影垫移动的热量,而不对画质造成影响,从而能够削减消耗电力。定影装置(10)具备:定影带(11),被加热器灯(16)加热;加压辊(12),与定影带(11)抵接;定影垫(14),在定影带(11)的内侧隔着定影带(11)而与加压辊(12)对置配置,在定影带(11)与加压辊(12)之间形成夹持部(N);滑动片(15),设置在定影垫(14)与定影带(11)之间,减轻与定影带(11)的摩擦力;以及垫传热板(13),设置在滑动片(15)与定影垫(14)之间,调整定影带(11)的长度方向的热移动。定影垫(14)具有与垫传热板(13)抵接的突出部(14b、14c),通过突出部(14b、14c)未抵接的部位而在定影垫(14)与垫传热板(13)之间形成空隙(18)。

技术研发人员:吉川幸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夏普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