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润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44315发布日期:2023-12-02 08:10阅读:48来源:国知局
电润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电润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电子纸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它采用了类似于纸张的反射原理,可以实现高清晰度、低功耗、易读性强、可弯曲等效果。电子纸的显示屏幕主要由微小的带电颗粒组成,这些颗粒可以根据电信号的变化来改变它们的位置,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图像。电子纸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如现有的电子书、电子标签、可穿戴设备。随着时间的发展,电子纸的技术优势被不断的认可,人们对电子纸显示的相关要求也越来越高,便由此产生了多种技术实现途径,如胆固醇液晶显示技术、微胶囊(micro-capsules)式电泳显示技术、微杯技术以及电润湿显示技术。

2、电润湿电子纸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界面电荷对界面张力的影响,改变带电油墨液滴的接触角,使液滴实现收缩和扩张,从而实现光学开关的作用。电润湿电子纸显示器主要由上下基板、油墨、水、疏水图层、像素墙等几部分组成,像素电极上没有施加驱动电压时,油墨均匀地在绝缘介质表层展开,像素单元呈现油墨颜色的全暗状态,即像素处于“关闭” 状态。在像素电极施加驱动电压时,油墨开始收缩,不再铺满整个像素格,而是在驱动电压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向一侧缩成油滴状,像素单元呈现出反射基板颜色的白色状态,即像素单元处于“打开”状态。

3、传统的电润湿显示技术是通过控制带电油墨液滴的收缩与扩张来实现颜色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存在显示屏响应速度慢的问题;另外,由于油墨收缩后也有一定的面积,会遮挡反光效果从而使整个画面的显示亮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润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加快响应速度,并提高画面的显示亮度。

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润湿显示面板,所述电润湿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所述上基板中设有上电极层,所述下基板中设有下电极层;所述电润湿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分隔单元,多个所述分隔单元阵列设置在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之间,与所述电润湿显示面板中的像素一一对应;所述分隔单元的一端与所述上基板抵接,另一端与所述下基板抵接,所述上基板、所述下基板和所述分隔单元共同围成一腔体。

3、所述腔体划分为相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堆叠设置在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之间,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上基板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且所述第一腔体中靠近所述第二腔体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靠近所述上基板的一端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腔体中靠近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靠近所述下基板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其中,所述分隔单元对应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反光;所述电润湿显示面板还包括不相溶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所述第一流体为不透明液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流体为透明液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且所述第一流体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流体的密度;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中的其中一者带电荷,在所述上电极层和所述下电极层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流体、所述第二流体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流动。

4、可选的,所述分隔单元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分隔单元包括相连的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所述第一分隔体与所述上基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分隔体与所述下基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分隔体和所述第二分隔体为镜像结构。

5、可选的,沿所述上基板到所述下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一腔体的截面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腔体的截面逐渐增大。

6、可选的,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形状都为圆台形、棱台形或u字形。

7、可选的,所述第一流体为带电荷的液体,包括带电黑色油墨或带电烷烃;所述第二流体为不带电荷的液体,包括水、无水甘油、卤代烷或有机透明液态聚合物。

8、可选的,所述分隔单元还包括镂空板,所述镂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交界处,并与所述第一分隔体、所述第二分隔体相连;所述镂空板上设有多个小孔,且所述楼空板朝向所述上基板的一侧反光。

9、可选的,沿朝向所述下基板的方向,所述上基板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衬底、所述上电极层和上层疏水绝缘层;沿朝向所述上基板的方向,所述下基板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二衬底、所述下电极层和下层疏水绝缘层,所述下电极层包括相连的像素电极和控制电路,所述分隔单元设置在所述上层疏水绝缘层和所述下层疏水绝缘层之间。

10、可选的,所述上基板还包括彩色滤光膜,所述彩色滤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上电极层之间。

11、可选的,所述下基板还包括反光层,所述反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和所述下电极层之间,所述分隔单元对应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反光。

12、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驱动电路和如上所述的电润湿显示面板,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电润湿显示面板。

13、相对于目前通过控制带电油墨液滴的收缩与扩张来实现颜色改变的电子纸来说,本申请通过改变像素内部的结构,将原有的由无数微小带电粒子组成的电子墨水换成了密度较小的第一流体与密度较大的第二流体,使得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分布在相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由于第一流体为不透明液体,第二流体为透明液体,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不相溶,且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中的其中一者带电荷,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间,以及第一流体内部和第二流体内部不会出现粒子凝结的问题,从而能够加快显示屏的响应速度。

14、而且,由于分隔单元对应第一腔体的内壁反光,且第一腔体中靠近第二腔体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靠近上基板的一端的横截面积,第二腔体中靠近第一腔体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靠近下基板的一端的横截面积,第二腔体的顶部开口面积小,内容空间大,第一流体移动到第二腔体内之后会被分隔单元遮挡住;且分隔单元对应第一腔体的内壁反光,外界光线照射到第二腔体内部的光量比较少,被第一流体吸收的量也比较少,因此能够解决现有电润湿型电子纸由于油墨分裂导致显色不纯,光线利用率低的问题,避免油墨收缩后遮挡反射光线,因此有利于提高显示亮度。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润湿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所述上基板中设有上电极层,所述下基板中设有下电极层,其特征在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润湿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单元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分隔单元包括相连的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所述第一分隔体与所述上基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分隔体与所述下基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分隔体和所述第二分隔体为镜像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润湿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上基板到所述下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一腔体的截面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腔体的截面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润湿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形状都为圆台形、棱台形或u字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润湿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为带电荷的液体,包括带电黑色油墨或带电烷烃;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润湿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单元还包括镂空板,所述镂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交界处,并与所述第一分隔体、所述第二分隔体相连;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润湿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朝向所述下基板的方向,所述上基板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衬底、所述上电极层和上层疏水绝缘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润湿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板还包括彩色滤光膜,所述彩色滤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上电极层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润湿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基板还包括反光层,所述反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和所述下电极层之间,所述分隔单元对应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反光。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和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润湿显示面板,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电润湿显示面板。


技术总结
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润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所述电润湿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还包括位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多个分隔单元,上基板、下基板和分隔单元共同围成一腔体,所述腔体划分为上下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电润湿显示面板还包括不相溶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第一流体为不透明液体,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第二流体为透明液体,设置在第二腔体内,且所述第一流体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流体的密度;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中的其中一者带电荷,在所述上电极层和所述下电极层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流体、所述第二流体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流动。通过上述设计,能够提高显示屏的响应速度和画面显示亮度。

技术研发人员:王灵,杨依林,杜佳岭,秦天智,权彩琳,王浚霖,袁海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