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棱镜光学膜以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73051发布日期:2024-03-12 21:04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逆棱镜光学膜以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光学薄膜制造,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逆棱镜光学膜以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主要包括导光板以及依下而上设置的下扩散膜、下增亮膜、上增亮膜以及上扩散膜。其中,导光板利用印刷或雕刻方式产生黑色网点,对光线起到引导作用,将光学引导向上射出,但是,导光板底部的光学微结构(如蚀刻图案或网印图案)会破坏光束的全反射,具体地,一部分光线会从导光板的正面投射出去,剩下的不能投射的光会被导光板底部的反射片反射重新进入导光板,因此会降低导光板的出射光的亮度与均匀度。

2、基于此,技术人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想到利用逆棱镜形成准直背光(其主要是利用逆棱镜的全反射原理),通过导光板与逆棱镜配合,可解决导光板的出射光的亮度与均匀度降低的问题,但是,目前的逆棱镜存在相应背光模组的视角较窄的问题,导致其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棱镜光学膜以及背光模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逆棱镜相应背光模组的视角较窄的问题,以提升相应背光模组画面的整体均匀性,同时,还兼具相应背光模组的中心区域的平均辉度较高的优势。

2、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3、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逆棱镜光学膜,包括透光基材层、结构层以及雾化层。透光基材层具有相对分布的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结构层位于第一光学面,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结构层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逆棱镜,每个逆棱镜均沿第二预设方向延伸,多个逆棱镜的顶角的角度均相同,第一预设方向与逆棱镜光学膜的厚度方向垂直,第二预设方向与第一预设方向以及逆棱镜光学膜的厚度方向均垂直;多个逆棱镜包括位于第一光学面的中心的等腰逆棱镜、位于等腰逆棱镜一侧的多个第一逆棱镜以及相对一侧的多个第二逆棱镜,且从靠近等腰逆棱镜的一侧到远离等腰逆棱镜的一侧,多个第一逆棱镜中,靠近等腰逆棱镜一侧的多个内角α的角度逐渐增大,多个第二逆棱镜中,靠近等腰逆棱镜一侧的多个内角β的角度逐渐增大;雾化层位于第二光学面。

4、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对结构层中多个逆棱镜的结构进行优化,具体地,在多个逆棱镜的顶角角度相同的情况下,从靠近位于中心的等腰逆棱镜的一侧到远离等腰逆棱镜的一侧,将位于等腰逆棱镜一侧的多个第一逆棱镜中的多个内角α的角度设置为逐渐增大的形式,并且,同时将位于等腰逆棱镜相对一侧的多个第二逆棱镜中的多个内角β的角度设置为逐渐增大的形式;可以维持光束通过每个逆棱镜后的出射角度与光亮,并且,可以改变光束通过逆棱镜后的光线分布,以增加相应背光模组在两侧的辉度,从而解决相应背光模组的视角较窄的问题,进而提升相应背光模组画面的整体均匀性;同时,还具有相应背光模组的中心区域的平均辉度较高等优势。

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多个第一逆棱镜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内角α的角度变化值相同。

6、上述技术方案中,将任意两个相邻第一逆棱镜中的内角α的角度变化值设置为相同的形式,即使得多个依次相邻的内角α的角度每次增加相同的角度值,以使得通过逆棱镜后的光线具有亮度以及均匀性较好的优势。

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多个第二逆棱镜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内角β的角度变化值相同。

8、上述技术方案中,将任意两个相邻第二逆棱镜中的内角β的角度变化值设置为相同的形式,即使得多个依次相邻的内角β的角度每次增加相同的角度值,以使得通过逆棱镜后的光线具有亮度以及均匀性较好的优势。

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内角α的角度变化值与任意两个相邻的内角β的角度变化值相同。

10、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相邻内角α的角度变化值设置为与相邻内角β的角度变化值相同,以使得通过逆棱镜后的光线具有亮度以及均匀性更好的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相应背光模组画面的整体均匀性。

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内角α的角度变化值为k*x,其中,k为正整数,0<x<1。

12、可选地,k为4500~5500的正整数,0.0001≤x≤0.01。

13、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内角α的角度变化值与任意两个相邻的内角β的角度变化值相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将相邻内角α的角度变化值限定在特定范围内(相应地,相邻内角β的角度变化值也被限定在特定范围内),以使得相邻内角的角度变化值较为适宜,进而使得通过逆棱镜后的光线具有亮度以及均匀性更好的优势,同时,还有助于增加可视视角的角度。

14、进一步地,将k和x的取值限定在更适宜的范围内,能够进一步增加可视视角的角度。

1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多个逆棱镜的厚度相同。

16、可选地,逆棱镜的厚度为15~25μm。

17、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顶角角度相同的情况下,进一步地将多个逆棱镜的厚度设置为相同的形式,有助于提升通过逆棱镜后的光线的均匀性。

18、进一步地,将逆棱镜的厚度限定在特定范围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通过逆棱镜后的光线的均匀性。

1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逆棱镜的顶角的角度为60~80°。

20、上述技术方案中,将逆棱镜的顶角角度设置在特定范围内,有助于提升对应背光模组的中心区域的平均辉度。

2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逆棱镜光学膜满足以下条件a~c中的至少一者:

22、a结构层的材质包括紫外光固化树脂;可选地,紫外光固化树脂选自丙烯酸树脂类、环氧树脂类、氨基甲酸脂类、聚乙烯类和聚酯类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紫外光固化树脂的液态折射率为1.35-1.7。

23、b透光基材层的材质包括高分子聚合物树脂;可选地,高分子聚合物树脂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透光基材层的厚度为50~500μm。

24、c雾化层的雾度为5~80%。

25、上述技术方案中,分别对结构层、透光基材层以及雾化层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限定,以使得逆棱镜光学膜具有综合性能较佳的优势,进而有助于提升对应背光模组的光学性能。

26、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逆棱镜光学膜。

27、上述技术方案中,背光模组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逆棱镜光学膜,具有视角较宽、画面的整体均匀性较高以及中心区域的平均辉度较高等优势。

2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逆棱镜光学膜、下增亮膜、上增亮膜以及上扩散膜,其中,逆棱镜光学膜、下增亮膜、上增亮膜以及上扩散膜依次置于导光板上方。

29、上述技术方案中,背光模组选用上述组件并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组装,具有光学性能优异以及可适配的设备类型较多等优势。



技术特征:

1.一种逆棱镜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棱镜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逆棱镜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内角α的角度变化值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棱镜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逆棱镜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内角β的角度变化值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棱镜光学膜,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内角α的角度变化值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内角β的角度变化值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棱镜光学膜,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内角α的角度变化值为k*x,其中,k为正整数,0<x<1;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逆棱镜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逆棱镜的厚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逆棱镜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棱镜的顶角的角度为60~80°。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逆棱镜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棱镜光学膜满足以下条件a~c中的至少一者: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逆棱镜光学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所述逆棱镜光学膜、下增亮膜、上增亮膜以及上扩散膜,其中,所述逆棱镜光学膜、所述下增亮膜、所述上增亮膜以及所述上扩散膜依次置于所述导光板上方。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逆棱镜光学膜以及背光模组,属于光学薄膜制造技术领域。逆棱镜光学膜包括透光基材层、结构层以及雾化层。结构层位于透光基材层的第一光学面,结构层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逆棱镜,多个逆棱镜的顶角的角度均相同;多个逆棱镜包括位于第一光学面的中心的等腰逆棱镜、位于等腰逆棱镜一侧的多个第一逆棱镜以及相对一侧的多个第二逆棱镜,且从靠近等腰逆棱镜的一侧到远离等腰逆棱镜的一侧,多个第一逆棱镜中,靠近等腰逆棱镜一侧的多个内角α的角度逐渐增大,多个第二逆棱镜中,靠近等腰逆棱镜一侧的多个内角β的角度逐渐增大;雾化层位于透光基材层的第二光学面。该逆棱镜光学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对应背光模组的视角较窄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唐海江,于振江,姚锦涛,陈建文,郭俊超,张劲,尚小磊,张彦,李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