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镜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86442发布日期:2023-11-29 21:34阅读:24来源:国知局
电致变色镜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镜片。


背景技术:

1、目前,电致变色后视镜因为能够减少反射眩光而被广泛使用,电致变色镜片是电致变色后视镜的核心部件,电致变色镜片中具有电致变色层和导电反射层等结构,导电反射层用于为所述电致变色层通电。目前,很多企业选择在导电反射层中使用银合金以提高所述导电反射层的导电性能,譬如公开号为cn102998870a的中国专利中就在导电反射层中使用了银合金。但是,银合金的价格比较昂贵,会导致电致变色镜片的整体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制约了电致变色镜片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它能够降低电致变色镜片的生产成本,有利于电致变色镜片的推广。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它包括第一透明基板和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前表面上的导电反射层;其中,

3、所述导电反射层包括从前往后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ito层、铝合金层和二氧化硅层;

4、所述二氧化硅层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前表面上。

5、进一步,所述二氧化硅层的厚度为10~200nm。

6、进一步,所述铝合金层的厚度为20~150nm。

7、进一步,所述电致变色镜片还包括第二透明基板、第二ito层和电致变色层;其中,

8、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前方;

9、所述第二ito层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后表面上;

10、所述电致变色层设于所述第一ito层和所述第二ito层之间。

11、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具体结构,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

12、密封设于所述第一ito层和所述第二ito层之间的密封胶框,所述密封胶框的内侧设有密封腔;

13、填充在所述密封腔中的电致变色溶液。

14、进一步,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一端部连接有第一电极条,所述第一电极条与所述导电反射层电性连接;

15、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一端部连接有第二电极条,所述第二电极条与所述第二ito层电性连接。

16、进一步,所述第一电极条与所述导电反射层中的第一ito层相抵。

17、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第一电极条和所述第二电极条的具体材质,所述第一电极条和所述第二电极条均为金属材质。

18、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具体材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均为玻璃材质。

19、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在所述导电反射层中使用了铝合金层提高了整个导电反射层的导电性能,所述铝合金层主要起导电和反射的作用。其中,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铝合金代替了银合金,虽然铝合金层的导电性能比银合金稍差,但铝合金层仍具备足够优良的导电性能,而且铝合金的价格相比银合金低廉很多,大大节约了成本,大幅降低了电致变色镜片的生产成本,有利于电致变色镜片的推广应用。其中,在所述铝合金层和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之间设置所述二氧化硅层是为了填补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上的坑洼,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前表面更平整,进而能够减少第一透明基板对光的吸收,有利于提高了透射率和反射率;此外设置所述二氧化硅层还能够增加所述铝合金层的附着力。设置所述第一ito层是为了保护所述铝合金层以防止所述铝合金层被氧化,解决了铝合金层易氧化的缺点。



技术特征:

1.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透明基板(1)和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的前表面上的导电反射层(100);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层(4)的厚度为10~2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层(3)的厚度为20~15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透明基板(5)、第二ito层(6)和电致变色层;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的一端部连接有第一电极条(9),所述第一电极条(9)与所述导电反射层(100)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条(9)与所述导电反射层(100)中的第一ito层(2)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条(9)和所述第二电极条(10)均为金属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5)均为玻璃材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它包括第一透明基板和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前表面上的导电反射层;其中,所述导电反射层包括从前往后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ITO层、铝合金层和二氧化硅层;所述二氧化硅层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前表面上。本技术能够降低电致变色镜片的生产成本,有利于电致变色镜片的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华,李坤,吴旭东,杨金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