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94665发布日期:2023-12-07 04:13阅读:30来源:国知局
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显示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行车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车载显示屏在汽车电子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它能为驾乘人员提供车厢外环境的实时监控显示,为安全行驶提供保障,成了交通安全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汽车厂家对车载显示屏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车载显示屏在生产工艺及生产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图1是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背光模组包括下铁框21和中框22,下铁框21包括底板和侧框,侧框固定连接于底板,侧框的外壁设有卡块211,中框22设有卡槽,卡块211与卡槽配合将下铁框21与下铁框21连接,但是下铁框21采用的是压铸件,压铸件是一种压力铸造的零件,是使用装好铸件模具的压力铸造机械压铸机,将加热为液态的铜、锌、铝或铝合金等金属浇入压铸机的入料口,经压铸机压铸,铸造出模具限制的形状和尺寸的零件,压铸件的制造尺寸比下铁框21的尺寸大,因此需要对压铸件进行cnc打磨,以打磨出符合尺寸规格的下铁框21,由于需要在侧框的外壁的卡块211在压铸件制作过程中便成型,以便与中框22的卡槽进行卡合,cnc打磨的过程中无法对卡块211的上侧和下侧(侧框的宽度方向)的区域进行打磨,卡块211上侧的区域相对中框22的外壁形成第一凸块212,卡块211下侧的区域相对中框22的外壁形成第二凸块213,第一凸块212和第二凸块213会导致下铁框21与中框22卡合连接时出现结构干涉的现象,不仅装配困难,还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该车载背光模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存在的问题,便于装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包括下框和中框,下框包括底板和侧框,侧框固定连接于底板,侧框设有多个连接块,侧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连接块固定连接于第一侧面,第一侧面设有多个第一避让槽和多个第二避让槽,各第一避让槽设置在各连接块的上端,各第二避让槽设置在各连接块的下端,中框设有多个与连接块配合的连接孔,各连接块设置在各连接孔内将中框与下框固定连接。

3、在一实施例中,侧框包括相对设置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避让槽穿过第一表面设置,第二表面固定连接于底板。

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避让槽由第一侧面向着靠近第二侧面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避让槽包括第一槽底、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槽底固定连接在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与第一侧面固定连接。

5、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避让槽由第一侧面向着靠近第二侧面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避让槽包括第二槽底、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二槽底固定连接在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之间,第二槽底向着靠近底板的方向延伸,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分别与第一侧面固定连接。

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或等于连接块的长度;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或等于连接块的长度。

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面至第一槽底之间的距离为0.2mm~0.5mm;第二侧面至第二槽底之间的距离为0.2mm~0.5mm。

8、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块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表面与第一槽底固定连接,上表面为弧面,下表面与第二槽底固定连接。

9、在一实施例中,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包括反射膜、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反射膜设置在下框内,导光板设置在反射膜上,光学膜片设置在导光板上。

10、在一实施例中,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灯条,灯条固定连接于下框的第二侧面,灯条设置在导光板的入光侧。

11、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

12、本实用新型的车载背光模组在连接块的上端设置第一避让槽,在连接块的下端设置第二避让槽,当中框与下框进行卡合连接时,避免出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中框卡合时与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现象,装配方便,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框和中框,所述下框包括底板和侧框,所述侧框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侧框设有多个连接块,所述侧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设有多个第一避让槽和多个第二避让槽,各所述第一避让槽设置在各所述连接块的上端,各所述第二避让槽设置在各所述连接块的下端,所述中框设有多个与所述连接块配合的连接孔,各所述连接块设置在各所述连接孔内将所述中框与所述下框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包括相对设置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避让槽穿过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所述第二表面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槽由所述第一侧面向着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一避让槽包括第一槽底、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槽底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避让槽由所述第一侧面向着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二避让槽包括第二槽底、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二槽底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所述第二槽底向着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块的长度;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块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至所述第一槽底之间的距离为0.2mm~0.5mm;所述第二侧面至所述第二槽底之间的距离为0.2mm~0.5mm。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槽底固定连接,所述上表面为弧面,所述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槽底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包括反射膜、导光板和光学膜片,所述反射膜设置在所述下框内,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反射膜上,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灯条,所述灯条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框的第二侧面,所述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

10.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止下框出现结构干涉的车载背光模组,包括下框和中框,下框包括底板和侧框,侧框固定连接于底板,侧框设有多个连接块,侧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连接块固定连接于第一侧面,第一侧面设有多个第一避让槽和多个第二避让槽,各第一避让槽设置在各连接块的上端,各第二避让槽设置在各连接块的下端。本技术的车载背光模组便于装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鲁景阳,曹俊威,刘子平,冯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