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61286发布日期:2023-12-21 19:01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光学扫描,具体涉及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


背景技术:

1、扫描振镜电机是一种转子式的高速摆动电机,其工作原理是电机线圈在正反向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磁场,从而推动电机轴的摆动;

2、现有单转轴光学扫描振镜是通过带有镜片的旋转电机,实现对激光等光束进行在一条直线位置上的控制;而组合2个单转轴光学扫描振镜的双扫描振镜系统,因为第二次反射镜片面积较大(电机负载大),转动速度慢,工作效率低;同时因为第二次反射扫描振镜的重量限制,系统功率较小难以用于大功率光学扫描;最后因为双扫描振镜系统的工作面是双曲面拟合的“枕”型曲面,需要“枕”型失真校准软件还原,扫描精度大幅减低;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具有实现在整个平面内扫描作业,提升精度的特点。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包括光源和位于光源光线路径上的扫描反射镜片,所述扫描反射镜片底部安装有旋转扫描电机,还包括沿y轴设置的直线电机和设置在直线电机上的电机滑台,所述电机滑台与旋转扫描电机之间设置有夹装机构,所述光源通过扫描反射镜片反射的光线路径上还设置有扫描工作面。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装机构包括安装在电机滑台上的夹装架和固定在夹装架上端的电机架,以及固定在电机架上端的限位座和与限位座插合的夹杆,还包括转动设置在电机架上的旋转杆和转动在旋转杆另一端的转接连杆。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装架中垂直滑动设置有活动架,所述活动架底部转动设置有夹持丝杆,所述夹持丝杆底部固定有手控轮。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接连杆远离旋转杆的一端还与活动架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架上成型有用于旋转扫描电机从侧面进入的开口。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持丝杆还螺纹贯穿夹装架的底部,所述活动架通过夹持丝杆与夹装架的螺旋在夹装架中升降。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传统光学平面扫描,本实用新型具有:

8、1.相对单转轴扫描系统,增加y轴移动功能,可实现二维扫描作业;

9、2.相对双扫描振镜系统,系统的带载镜片尺寸和系统功率提升5倍以上;

10、3.相对传统双扫描振镜系统,省去了“枕”型失真校准软件;

11、4.由于是直线电机工作,在y轴移动的定位精度误差减少30%以上;

12、5.设置夹装机构在保证电机安装稳定的同时保证连接便捷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1)和位于光源(1)光线路径上的扫描反射镜片(2),所述扫描反射镜片(2)底部安装有旋转扫描电机(3),还包括沿y轴设置的直线电机(4)和设置在直线电机(4)上的电机滑台(5),所述电机滑台(5)与旋转扫描电机(3)之间设置有夹装机构(7),所述光源(1)通过扫描反射镜片(2)反射的光线路径上还设置有扫描工作面(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装机构(7)包括安装在电机滑台(5)上的夹装架(71)和固定在夹装架(71)上端的电机架(72),以及固定在电机架(72)上端的限位座(73)和与限位座(73)插合的夹杆(74),还包括转动设置在电机架(72)上的旋转杆(75)和转动在旋转杆(75)另一端的转接连杆(7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装架(71)中垂直滑动设置有活动架(77),所述活动架(77)底部转动设置有夹持丝杆(78),所述夹持丝杆(78)底部固定有手控轮(79)。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连杆(76)远离旋转杆(75)的一端还与活动架(77)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架(77)上成型有用于旋转扫描电机(3)从侧面进入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丝杆(78)还螺纹贯穿夹装架(71)的底部,所述活动架(77)通过夹持丝杆(78)与夹装架(71)的螺旋在夹装架(71)中升降。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光学扫描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直线运动扫描振镜,包括光源和位于光源光线路径上的扫描反射镜片,所述扫描反射镜片底部安装有旋转扫描电机,还包括沿Y轴设置的直线电机和设置在直线电机上的电机滑台,所述电机滑台与旋转扫描电机之间设置有夹装机构,所述光源通过扫描反射镜片反射的光线路径上还设置有扫描工作面。增加Y轴移动功能,可实现二维扫描作业;系统的带载镜片尺寸和系统功率提升5倍以上;省去了“枕”型失真校准软件;由于是直线电机工作,在Y轴移动的定位精度误差减少30%以上;设置夹装机构在保证电机安装稳定的同时保证连接便捷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芳炜,曹悟元,孟德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匠恒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