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膜组结构及光学视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87363发布日期:2024-03-22 10:39阅读: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学膜组结构及光学视窗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光学膜组结构及光学视窗。


背景技术:

1、ar(增透减反射)薄膜具有很高的透光度(95%以上),是屏幕、镜片等外表面常用的保护材料。在激光雷达的加热光学视窗等使用场景中,需要兼顾透光性与导电性,因此元件表面常覆盖一层导电膜与ar膜,其中导电膜层多为ito或izo膜层,提供导电功能;ar膜层提供绝缘、保护与透光功能,依据导线/电极位置分布,导线/电极位置的膜层需可导通,其它位置的膜层需绝缘,因而需要将导线/电极位置的ar膜层去除。传统一般将ar膜层整面去除,易造成导电膜层的损伤而失去导电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膜组结构,至少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缺陷。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光学膜组结构,包括导电膜层及覆盖于导电膜层表面的ar膜层,所述ar膜层具有完整区域和微孔区域,所述ar膜层的微孔区域表面具有若干间隔分布的微孔,所述微孔贯穿ar膜层,位于所述ar膜层的微孔区域的导电膜层通过微孔与外部电连接。

4、进一步的,所述导电膜层为izo薄膜或ito薄膜。

5、进一步的,所述ar膜层厚度为100~150nm。

6、进一步的,所述微孔的直径为20~25um,相邻两个所述微孔之间间距为30~45um。

7、进一步的,所述微孔的形状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

8、进一步的,所述ar膜层的微孔区域表面设有银浆层。

9、进一步的,所述微孔具有中心区域及边缘区域,其中心区域通过激光光束聚焦去除ar膜层形成,边缘区域通过激光光束外侧热量去除ar膜层形成。

10、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光学视窗包括视窗本体及上述的光学膜组结构,所述导电膜层背离ar膜层的一侧设置于视窗本体的内侧。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光学膜组结构通过设计ar膜层具有完整区域和微孔区域,在需要导电的区域由ar膜层的微孔区域提供导电的能力,无需导电的区域由ar膜层的完整区域提供绝缘和保护底部导电膜层的能力,防止底部导电膜层的损伤。

1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光学膜组结构通过在ar膜层的微孔区域加工微孔,从而使得微孔区域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结构,后续丝印银浆层时,银浆能更为牢固地与导电膜层贴合,减小脱落可能性,且减小接触电阻。

14、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光学膜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膜层及覆盖于导电膜层表面的ar膜层,所述ar膜层具有完整区域和微孔区域,所述ar膜层的微孔区域表面具有若干间隔分布的微孔,所述微孔贯穿ar膜层,位于所述ar膜层的微孔区域的导电膜层通过微孔与外部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膜层为izo薄膜或ito薄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r膜层厚度为100~150n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的直径为20~25um,相邻两个所述微孔之间间距为30~45u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的形状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r膜层的微孔区域表面设有银浆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具有中心区域及边缘区域,其中心区域通过激光光束聚焦去除ar膜层形成,边缘区域通过激光光束外侧热量去除ar膜层形成。

8.一种光学视窗,其特征在于:包括视窗本体及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组结构,所述导电膜层背离ar膜层的一侧设置于视窗本体的内侧。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膜组结构,包括导电膜层及覆盖于导电膜层表面的AR膜层,所述AR膜层具有完整区域和微孔区域,所述AR膜层的微孔区域表面具有若干间隔分布的微孔,所述微孔贯穿AR膜层,位于所述AR膜层的微孔区域的导电膜层通过微孔与外部电连接。该技术通过设计AR膜层具有完整区域和微孔区域,在需要导电的区域由AR膜层的微孔区域提供导电的能力,无需导电的区域由AR膜层的完整区域提供绝缘和保护底部导电膜层的能力,防止底部导电膜层的损伤,不影响导电膜层整体导电性,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能,可应用于加热光学视窗等元件。

技术研发人员:曹思洋,王一迪,袁庆丰,王森,刘子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8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