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象装置的摄象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635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摄象装置的摄象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在各领域中,例如医疗、工业等,用来摄取被观测物表面图象的摄象装置的摄象头。
一种适合于与它们已连接起来的,内装有对被观测物的观察区域表面进行照明的光投射装置的摄象头紧靠在一起使用的,以便在监视器象面上显示该表面放大图象的摄象装置,已经在各种领域得到应用。在这样的摄象装置中对被观测区的表面进行合理、准确的照明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如果主要包含垂直投射于与摄象头邻接的被观测物观察区表面的光的照明,则容易造成被观测物邻接面上光反射的加强这将增加受光反射的那部分邻接面的图象在显示该面放大图象的监示器象面显得发白,而不能对观察表面的细节,诸如它的颜色、形态等进行满意的观察。
照明主要采用水平投射光,即平行于被观测物的观察区邻接表面的光,它通常不能对可能存在于邻接表面上的微小凹纹提供满意的照明。因此,在显示邻接面放大图象的监视器象面上,邻接表面的微凹部分就显得较暗,不能对被观测物邻接面进行精细的观察。
为缓和这些问题,本申请人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显示含有微细凹纹被观测物表面的放大图象进行照明的光导装置,如在欧洲专利申请No.89,305570.7所公开的那样。
所提出的光导装置适于和摄象头一起使用,并设计成予以消除在被观测物观察区表面上反射光的有害影响,使该表面的三维放大图象能满意地显示在监视器的象面上。遗憾的是,观察面上反射光的消除实质上使在表面上光反射的观察变得不可能。
现在,就以对人体皮肤的观察来进行考虑。所谓皮肤的“发亮状态”,诸如皮肤表面的肤色和光泽随着皮肤的健康状态,皮肤的老化程度等而发生变化。因此,皮肤的“发亮状态”对于皮肤状态的确定是有用的。为此,对皮肤状态的观测可以根据皮肤表面上光的反射程度来实现。因此,虽然为了精确地观察物体而需要消除在观测区的表面上光的反射,但是能对观察区表面上光的反射进行观测也是所希望的。
而且,当在观察区上有反射光时,由观测物的观察区所得的图象能满意地显示出观察区域的三维或立体的形状,而对于没有反射光区域的观察区的图象只能有效地指示出该观察区的颜色。在下面的情况下,例如,当观察区是人体的皮肤时,一部分投射在皮肤上的光透过皮肤的外层,从而使得皮肤外层的结构得以清楚的观察到。
因此,本申请人推断,实质上对观察区表面上具有光反射的观测物图象和没有光反射的表面的图象两者作同时的观察,这对于可能已产生的癌症,和其它类似物的细胞的观测或发现均有着重要的贡献。本发明是为此而完成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被观测物的观察区得到尽可能均匀照明度的照明的摄象装置的摄象头。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摄象装置的摄象头,它能使被观测物的观察区的放大图象得到有效的显示,而防止观察区上的光的反射对图象产生有害的影响,并且还能观测到光反射的程度。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为摄象装置提供一种摄象头,该装置能使在观察区表面上具有反射光的被观测物的观察区的图象和没有反射光的同样观察区的图象,在按要求作瞬间变换时,能有选择性地得到显示。
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摄象装置的摄象头,包括摄象头机身;在机身内的光学系统;在机身中用来摄取通过光学系统产生光学图象的摄象元件;在机身中绕光学系统的光轴成环状安装的光导;用于从光源通过光导的投射端向被观测物的表面提供照明的投射光;其特征是一个具有予定偏振面的第一偏振元件被安放在从光导的投射端向被观测物投射的光线的光路中;一片具有予定偏振面的第二偏振元件,安置在被观测物所反射光射向摄象元件的光路上;以及为改变第一和第二偏振元件的偏振面相互关系的操作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该操作装置包括为绕光学系统的光轴转动第一和第二偏振元件中的任一个,以改变它们的偏振面的相互关系的转动装置。
另外,该操作装置也可能包括一个至少使第二偏振片具有与第一偏振片的偏振面正交的予定偏振面的滑轨系统,以使偏振片可伸缩地进入到反射光的光路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偏振元件具有与第一偏振元件的偏振面正交的予定偏振面,并被装在被观测物的反射光射向摄象元件的光路中,而转动元件安装在第一或第二偏振元件的侧边,朝向被观测物,以使第一或第二偏振元件之一的偏振面相对于其它偏振元件的偏振面产生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转动元件包括一个液晶元件。另一个实施例中,转动元件可以是一个PLZT元件。
本发明可以用各种途径来实施,对某些实施例将参照附图在下面予以说明,其中

图1是一个正视局部断面图,为本发明摄象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图2是与图1相类似的透视图,为第二实施例。
图3(a)是一个包括偏振片和液晶元件组合的偏振盘的分解透视图。
图3(b)是图3(a)所示偏振盘的断面图。
图3(c)是图3(a)所示偏振盘的正视图。
图4是图3(a)中所示液晶元件的断面示意图。
图5(a)是一种摄象装置的摄象头的第三种实施例中主要部分不完全的垂直断面示意图。
图5(b)是沿图5(a)中Vb-Vb线截取的断面图。
图6(a)是一种摄象装置的摄象头的第四种实施例中主要部件的不完全的垂直断面示意图。
图6(b)是沿图5(a)的VIb-VIb线截取的断面图。
图1表示本发明摄象装置所用摄象头的第一实施例。其中摄象头包括一个含有透镜圆筒或管1的摄象头机身,内设光学放大系统2。透镜管1内装有一个带CCD图象传感器的摄象元件3,以便将通过光学放大系统2所形成的光学图象转换成电信号。为此目的,摄象元件3被安装在透镜管1的邻近端部处并与一个显示装置(未图示)连接起来,该显示装置包括一个为显示通过摄象元件3所获得的放大图象的监视器象面。
摄象头还包括一组光纤5,它们处于透镜管1的内表面上绕光学放大系统2的光轴安放,从而形成透镜管1的一部分。将光导纤维5环绕光学放大系统2,并以一个挨一个的形式作环状的排列,形成光导4。光导4的这种安排以使其末端部终接在透镜管1的末端处。将光纤5捆成束放在光源(未示出)之前,然后导向透镜管1的近端。这样,光纤5一方面以一根挨着一根成环形均匀排列,另一方面朝着透镜管的远端伸展。这样的一种排列使得光导4投射到被观测物6的观察区域上以均匀地照亮该表面。
摄象头还包括一个圆筒形的目标接触件7,它通过圆筒件或圆环8以螺纹形式连接到透镜管1的末端,圆环8本身以螺纹形式与透镜管1相连接。由此,为了调节摄象头的焦点而可以改变轴向的位置。目标接触件7在光学放大系统2的光轴方向上延伸,并绕光学放大系统2的光轴与圆环8啮合。在目标接触件7的末端有一开口,通过该开口与被观测物6的观察区域的表面相接触,用这个装置来固定透镜管1和观测物6的观察区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目标接触圆筒7可以相对透镜管1旋转,使透镜管1或光学放大系统2的焦点,即摄象头的焦点得以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接触件7呈圆筒形。但是,它可以根据观测物6的观察区表面的性质而构成任何其它适当的形状,例如,可以将其末端扩大或收缩。
摄象头还包括一个固定在目标接触件7中呈环形的第一偏振元件或偏振片9,第一偏振片9安装在由光导4的末端或投射端朝观测物6观察区表面发射光的光路中,以使从该光导4的末端发出的为了照亮被观测物6表面的光通过第一偏振片9透射。摄象头还包括一个圆形的第二偏振元件或偏振片12,它安装在由观察物6的观察区所反射的,并朝向摄象元件3的光的光路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偏振片12安装在一固定圆筒10的开口11的内侧,在该固定圆筒中装有光学放大系统2。
在此,将对第一实施例的摄象头工作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观察被观测物6,将目标接触件7置于与观测物6的观察区表面相接触的位置,然后移动接触件7使之沿轴向移动,以便对摄象头焦点进行调节。
照明用的光从光源(未示出)发射出来,并由构成光导4的光纤5成环状均匀地射出,通过位于光路中的第一偏振片9透射,使该照明光成线偏振光,这就使得照射到邻接表面或被观测物6的观察表面上的光实际上具有均匀的照明。因此,本实施例的摄象头即使在邻接表面上存在任何不平的情况,也能在被预测物6的邻接表面上产生满意的照明。
由观测物6的观察区的邻接表面上所反射的光,由于已通过第一偏振片9起偏,而成线性的或直线的偏振光,并在某特定的矢量方向上有一偏振面。而且,通过邻接面到达被观测物内部的部分偏振光,在邻接面上,按照邻接面的形状变化成为在每个方向上有一偏振面的圆偏振光之后从内部反射出来。这样,邻接面上反射的线偏振光和观测物6内部所反射的圆偏振光一起被射向第二偏振片12,它仅仅让线偏振光通过它透射或是离开它,以便让,或是只有线偏振光或是只有圆偏振光可以被有选择地通过光学放大系统2导向摄象元件3。从而,使邻接面上的放大图象成象在摄象元件3上。
在第一实施例中,调节目标接触件7使得第一偏振片9和第二偏振片12彼此相对转动,以使两个偏振片的偏振面之间偏离。调节偏振片9和12之间的相对夹角可以迅速地为摄象元件3有选择地提供一个输出,即要么是有被观测物6的邻接面上的反射光,要么没有反射的光。
从输出中消除邻接面上所反射的光,使得观察区邻接面上的颜色能够被十分清楚地观察到。例如,当要观察人体的皮肤时,可以使皮肤的状态,例如毛细管的状态,皮肤的红润,皮肤中色素的沉积,病变状态等迅速地诊断出来。而且,当为观察目的需要观测在邻接面上所反射的光的程度或数量时,例如,观察所述皮肤的“发亮情况”时,需对在邻接面上没有反射光和有反射光的摄象元件的输出之间作比较,这种比较可以通过转动第一和第二偏振片9和12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从而使“发亮状态”的定量观测得以简化。
因此,第一实施例的摄象头可能使被观测物6的邻接面的放大图象清楚地形成在摄象元件3的光接收面上,而后在监视器的显示装置,例如TV监视器的显象屏上显示出来。由于制做了与各种被测物相适应的目标接触件,所以本摄象头不仅适用于皮肤或人体器管的细胞组织,也适用于各种被观测物的观察。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偏振片9和第二偏振片12之间的相对转动是手动完成的。但是,本发明也可以构成相对转动自动地进行。
图2至4表示本发明摄象头的第二个实施例,它适合于自动迅速地完成两个偏振片之间的相对转动。
第二实施例的摄象头包括一个摄象头机身,在机身内包括一个透镜圆筒或管1,圆筒内装有光学放大系统2,如第一实施例那样。而且,透镜管1有一摄象元件3以便将通过光学放大系统2所形成的光学图象转换成电信号。
为此目的,将摄象元件3装在透镜管1接近端部处,并与监视显示装置,例如TV监视器(没示出)相连接,监视器有为了显示由摄象元件3所获得的放大图象的显象屏面。
摄象头还包括一组绕光学放大系统2的光轴排列在透镜管1内表面上的光纤5,光纤5以一个挨一个的方式成环形排列。并围绕着光学放大系统2,由此形成光导4。光导4的末端终接在透镜管1的末端处。光纤5在光源(图未示)的前面捆成束,然后导向透镜管1的邻近端。这样,光纤5一方面以一个挨一个成环形的方式均匀地排列,一方面朝透镜管1的远端伸展。光导4的这种布置可以使得由光导4发射的光均匀地照明被观测物6的被观察区域表面。
透镜管1这样的构成以使其末端按调节摄象头焦距的要求突出一定的量,从而提供了一种圆筒形的目标接触件7,该接触件在光学放大系统2的光轴方向延伸,并在其末端处有一个开口,该开口和观测物6的观察区相接触以固定透镜管1和被观测物6之间的位置关系。此外,目标接触件7也起着阻挡外部或外来光进入摄象头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接触件7,如上所述是直接连到透镜管1上的。但是,它也可以通过一个圆筒件或圆环8连接到透镜管1的末端,使之和第一实施例那样适合于螺旋式的调节来调节透镜管的焦距。在第二实施例中,目标接触件7如第一实施例那样有圆筒形状。但是,根据被观测物6的观察区邻接表面的性质,它也可以有任何其它合适的形状。例如,可以在其末端处扩大或收缩。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装有第一偏振片9,与光学放大系统2的装配圆筒10的开口11邻接。第一偏振片9成圆环状与光学放大系统的光轴共轴安装,它被定位在由光导的末端或投射端朝向被观测物发射照明光的光路中,以使由光导4发射的光可能投射到被观测物观察区的邻接面上。此外,一个圆形的,并有与第一偏振片9的偏振面正交的第二偏振片12,它与第一偏振片9组合起来,并被放在第一偏振片9的中心孔中,将第二偏振片12定位在由被观测物6所反射的光的光路中。在第一和第二偏振片9和12组合件的朝向被测物的侧面上,有与第二偏振片12邻接在一起的液晶元件13,使之充当转动偏振元件或偏振片的偏振面的转动元件。A、C振荡器17通过透明电极14,外电极15(图4),并通过导线16(图2)连接到液晶元件13上,以施加D、C电压来控制整个液晶材料(下面述说)的偏振面转动。将在下面对振荡器17作出说明。
第一和第二偏振片9和12的组合装置和液晶元件13配合以构成如图3(a)-3(c)那样,以分离元件表示偏振盘19。更确切地说,图3(a)是说明偏振盘19装配前的分解断面图,图3(b)是装配后的盘19的垂直断面图;而图3(c)是从偏振片一侧观察的盘19装配后的正视图。
液晶元件13,如图4所示,包括两片玻璃材料或类似材料制成的透明片20和一插在透明片20之间的向列型液晶21。透明电极14安装在液晶21的每个面上,它是由氧化,氧化等材料制成的。透明电极14分别与相应的外电极15连接,然后,外电极通过导线16连接至A、C振荡器17。振荡器17连接控制开关22,它使从A、C振荡器17给出的A、C电能供给透明电极14,以对液晶21两端施加A、C电压。靠此,液晶元件13就迅速地控制第二偏振片12的偏振面转动到某矢量方向。此外,采用施加电压的控制有利于偏振面转动角度的调整。以某种方法在透明电极14之间通以A、C电流,使相位彼此相反也是可能的,这意味施加于液晶21两端的电压平均值为零,这将有助于延长液晶21的寿命。
在所说的实施例中,不必要求将A、C振荡器17和控制开关22直接装在摄象头上,它们可以通过导线16连接到摄象头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它们进行遥控操作。A、C振荡器17的振荡频率可方便地调节到300Hz和50KHz之间,当振荡器频率调到60Hz那样低时(这是监视器TV的输出频率),在TV监视器上所显示的图象会有差拍。将频率调到50KHz以上时并不会显示出任何有益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功耗的增加。因此,频率最好调在1KHz左右。从制造振荡器17的观点来说,也是相对容易的。
由于液晶元件13易于小型化,所以可使摄象头根据使用需要做成合适的尺寸。
在液晶21的位置处可以用一种通过电处理的方法而能使偏振片的偏振面转动的材料来代替,例如用PLZT来代替。具体说,PLZT是一种含有铅(pb)、镧(La)、锆(Zr)和钛(Ti)的氧化物材料,它是一种在压力下将粉末状的氧化物经过烧结后制成的透明晶体,当受到电处理时,PLZT的偏振特性就发生变化。另外,一种当施加磁力时就能使偏振片的偏振面转动的材料也可以用于为相同目的的液晶21所处的位置上。
第二实施例的其余部分实际上可以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来构成。
为了对被观测物6的观察区作检测,实际上可以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法对第二实施例的摄象头进行操作。为此,将目标接触件7紧靠到观察区的表面上。
然后,由光源(未图示)发出的照明用光通过光导4的光纤5,从光学放大系统2的周边出射,光通过位于光路中的第一偏振片9,使之形成线性偏振,具有特定矢量方向的偏振面,作为照明,该偏振光均匀地投射到观测物6的观察区的邻接表面上。将引起光在表面上的反射,该反射光,如上所述,由于其通过偏振片9起偏,所以是具有特定矢量方向偏振面的线偏振光。一部分偏振光通过邻接面到达被观测物6的内部,并在其内部受到反射。因此,光在邻接面上变成圆偏振光,在与邻接面的形状相对应的每个方向中都有一偏振面。邻接面上反射的线偏振光和被观测物内部反射的圆偏振光被引导至液晶元件13。如果没有从振荡器17施加电压,则液晶元件13使反射光的偏振面方向按某个予定的角度转动,只有偏振面与线偏振的矢量方向相同的反射光可以允许透射通过第二偏振片12,并通过光学放大系统2到达摄象元件3。
另一方面,当由振荡器17施加电压时,反射光的偏振方向不产生转动。因此,由于反射光没有改变规定的偏振方向而保持着线性偏振光偏振方向的状态通过液晶器件13透射,所以反射光不能透过第二偏振片12。于是,只有在被观测物内部所反射的那部分光,那些消除了在被观测物的邻接面上反射的具有一定矢量方向偏振面的光,透过第二偏振光12,并被引导通过光学放大系统2到达摄象器件3。
因此,这将表明,第二实施例的摄摄象头,按要求有选择地,或是提供含有在被观测物邻接表面6的反射光的摄象器件的输出,或是提供从观测表面上消除了反射光的摄象器件的输出。所说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振荡器17的开关控制而使这种选择得以同时执行。从而,可以不需要保持被观测物6的稳定必要性,就可使在表面上有反射光的邻接面图象和没有反射的光的图象实质上能同时观察到。这就使得摄象头可以与一个取得电图象的装置,例如图角处理装置,图象录制装置等结合起来,以便对有反射光的被观测物6的观察表面的图象和没有反射光的图象可以在小于10微秒的时间差内同时获得。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用具有观测物6的观察区的邻接面上反射光的摄象器件的输出简化了对非平滑表面的观察,但是它不能使表面的颜色等进行清楚的观察。然而,在液晶器件13施加一电压,使得观察区表面上的反射光得以从图象上消除,从而利用清晰观察到的表面的颜色来确保对观测物体的观察。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偏振片9和12的布置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式,只要使第一偏振片9被定位在投射光的光路中,而第二偏振片12被定位在反射光的光路中即可。
图5(a)和5(b)表示本发明摄象头的第三实施例,这样的构成以便消除被观测物观察区表面上反射的光,但是没有使用如第二实施例中所用到的液晶器件。
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5(a)和(b)所示,位于投射光光路中第一环形偏振让9用枢轴支持在一个圆筒形的目标接触件7上,使它可沿枢轴绕摄象头的光轴移动。目标接触件7套在有齿轮24的圆周件上,一部分轮齿外露。齿轮24通过付齿轮25连接到位于透镜管1外的马达23,借助马达可以转动。设置在反射光光路上的第二偏振片12位于安装圆筒10的开口11中。第三实施的其余部分可以用实质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构成。
在第三实施例的摄象头中,由光源(未图示)产生或发射的照明用光通过光导4被导向第一偏振片9,光通过偏振片9成为线偏振光。当借助马达23使第一偏振片9转动时,受线性偏振并然后导向观察区邻接面的光的偏振面矢量方向随第一偏振片9转动而变化。具有改变着矢量方向的线偏振光被邻接面反射,而圆偏振光在被观测物内部被反射,并一起被导向第二偏振片12。
第二偏振片12只让那部分具有特殊方向的被观测物内部反射的圆偏振光通过,它也确保只是被观测物表面所反射的线偏振光的那部分具有特定方向的矢量分量才能通过。
因此,应注意到,第三实施例的摄象头使被观测物邻接面上部分反射光,即那些导向摄象器件的反射光得到降低,由此给出了一种图象,在该图象中,被观测物观察区表面的反射光减少了。
图6(a)和6(b)表示本发明摄象头的第四个实施例,它适于消除被观测物6的观察面上的反射光,但没有使用实施例二所用的液晶器件。
在第四个实施例中,装在投射光光路中的第一环状偏振片9固定在目标接触件7上,使其中心和摄象头的光轴一致,而处于反射光路中的第二偏振片12支承在装配圆筒10的开口11上,它盖住开口11并可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滑动。第二偏振片12包括偏振片部件12a和透明的偏振片部件12b的组合件。偏振部件12a容许与通过第一偏振片9的线偏振光成一定角度方向的线偏振光通过,而透明的偏振片部件12b容许与通过第一偏振片9的线偏振光相同方向的线偏振光通过,或者是让没有任何偏振性的光通过。第二偏振片12有一位于其侧边的导轨件27,它外伸到目标接触件7的外面,并靠弹簧29与通过位于透镜筒1外的马达23驱动的凸轮26保持恒定的弹性接触。本实施例中,透明偏振片部件12b的使用,使具有反射光的图象和没有反射光的图象之间的亮度得以有效的降低。
第四实施例的其余部分实际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四实施例的摄象头中,由光源(未图示)发射的照明光通过光导4射向第一偏振片9,成为线性偏振光。当驱动马达23时,第二偏振片12的12a和12b部件就在垂直于反射光光路的平面中往复运动,以使偏振部件12a和12b交替地进入光路。这样的安排使得通过偏振片9而然后在被观测区6的观察面上反射的线性偏振光的透过比率降低,以便消除了被观测物邻接表面上所反射的大部分反射光可能被导向到摄象器件,从而获得一种图象,在图象中邻接面的反射光大大地得到减少。
本发明上述的各种摄象头,可以获得由所选择的放大光学系统所确定的,具有满意放大率的图象。业已发现,上述所有实施例可以使得图象放大50到200倍。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摄象头有选择地提供一种摄象器件的输出,即,或是伴随有被观测物观察区表面上的反射光的,或是实际上减少或没有这种反射光的。而且,本发明的摄象头能使输出作瞬时的改变,从而本发明免去了需要保持目标稳定性的必要,使得伴随有被观测物表面反射光的图象和降低或没有这种反射光的图象有可能同时观察到。
而且,伴随有被观测物的观察区表面反射光的摄象器件的光输出能够提供一种容易实现任何表面不均匀度的观察的图象,反之,降低了反射光的摄象器件的输出,使被观测物表面的颜色能够得到清楚而准确的观察。因此,本发明的摄象头使诸如皮肤、头发、人体毛细管的状态、皮肤变色,皮肤中色素沉积,病变状态等观察目标得以容易地诊断,以便定量地进行皮肤色素沉积的诊断,灰色头发的诊断,皮屑的检查等。另外,本发明的摄象头可广泛地用于各种工业领域中对产品的细微裂痕或表面不均匀性作检查,从而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
权利要求
1.一种摄象装置的摄象头包括的透镜管(1);透镜管(1)中的光学系统(2);位于透镜管(1)中的用于摄取通过光学系统(2)所产生的光学图象的摄象元件,和在透镜管(1)中的绕光学系统(2)的光轴成环形设置的光导(4),用于将光源所供给的照明光通过光导(4)的投射端射到被观测物的观察表面上;其特征是一块有预定偏振面的第一偏振元件(9),装在由光导(4)的投射端射到被观测物的投射光的光路中;一块有予偏振面的第二偏振元件(12),设置在被观测物反射的射向摄象元件(3)的光路中;以及为改变第一和第二偏振元件(9),(12)的偏振面相互关系的操作装置。
2.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象头,其特征是操作装置包括为使偏振片(9,12)之一绕光轴转动以改变偏振面关系的转动装置(7,23,24,25)。
3.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象头,其特征是操作装置包括一个导轨装置(26,27,29),用于使至少一个有与第一偏振片(9)的偏振面正交的预定偏振面的第二偏振片(12)可往复地进入反射光的光路。
4.一个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象头,其特征是第二偏振片(12)包括偏振片(12a)和透明的偏振片部件(12b),借助于导轨装置(26、27、29)使它们交替地进入反射光的光路中。
5.一个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象头,其特征是第二偏振片(12)有一个与第一偏振片(9)的偏振面正交的预定偏振面,其中,转动装置(13)装在第一或第二偏振片的侧面,朝着被观测物,而用来使偏振片之一的偏振面相对于另一个偏振片的偏振面转动。
6.一种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象头,其特征是转动装置(13)包括一个液晶器件。
7.一种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象头,其特征是转动装置包括一个PLZT器件。
全文摘要
一种摄象装置的摄象头,能使被观测物(6)的观察区具有均匀照度的照明,又能防止观察区上光的反射对观察区图象产生有害的影响,在从光导(4)的投射端射到被测物的光的光路中,装有预定偏振面的第一偏振片9,而在被观测物所反射的,并射向摄象器件(3)的光路中装有另一个具有预定偏振面的第二偏振片(12),改变第一和第二偏振片的偏振面相互关系,以提供一种在被观测物的表面上或是包括有或是没有反射光的图象。
文档编号G02B21/12GK1044884SQ90101410
公开日1990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1990年2月3日 优先权日1989年2月4日
发明者山本正男 申请人:三菱化成株式会社, 斯卡拉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