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后置校正透镜的望远镜,该后置校正透镜及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4711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后置校正透镜的望远镜,该后置校正透镜及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望远镜(包括双筒望远镜)。
在望远镜中,在独立进行像差校正的主望远镜的物镜成像一端装入一个凸透镜,就能制成具有新放大倍数的望远镜。用于这种目的的后置校正透镜(以下简称后置透镜)装入后,要求不缩短清晰成像距离、不产生边缘栏光现象镜体全长也没有很大改变。特开昭62—138815号公报提出了采用单一透镜构成的后置透镜的结构设计,但不能说充分满足了上述要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新的放大率而在望远镜中附加了后置透镜后能够制成不会缩短清晰成象距离、不产生边缘拦光现像、有后置透镜的望远镜。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用于制成这种望远镜的后置透镜。
本发明的带有后置透镜的望远镜如果按照其第1形态构成时,则由主望远镜和后置透镜构成,该主望远镜备有能够独立修正像差的物镜和目镜,该后置透镜配置在该主望远镜的物镜成像一侧、并由使其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构成,该带有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的特征为由单一透镜构成的后置透镜满足下列条件式(1)及(2)(1)fo’/fo>1(2)0.5<(dx2/dh2)/(dx1/dh1)<1.3式中fo主望远镜的物镜fo’主望远镜的物镜和后置透镜的复合焦距dx1/dh1光线在高h1处入射到后置透镜上时,该入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入射表面的斜率dx2/dh2光线在高h2处从后置透镜出射时,该出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出射表面的斜率h1=0.36(fo)2/mfo’h2=0.36(fo)2/mm主望远镜的放大率在本发明的带后置透镜的望远镜中,为了容易进行像差修正,该后置透镜最好是使其至少有一侧表面为非球面。
另外,本发明的带后置透镜的望远镜如果按照另一种形态构成时,则由主望远镜和后置透镜构成,该主望远镜备有物镜和目镜,该后置透镜装在该主望远镜的物镜的成像侧、且由使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构成,该带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的特征为后置透镜具有不改变从物镜的成像面看到的出射光瞳位置、而能延长该物镜的焦距的作用。
在这种形态下,设主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焦距分别为fo、fe,则当fo/fe=(1+α)m时,(|α|≤0.05,m=放大倍数(整数)1≤m≤20)最好满足条件式(3)(3)fo’/fe=(1+α’)(m+p)式中|α’|≤0.05p=1、2、3、4、5。
其中p表示由后置校正透镜附加的放大倍数另外,本发明的望远镜如果将焦点设在目镜上时,从物体一侧看,则有由使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和复合正透镜构成的目镜,该望远镜的特征为它满足下列条件式(4)和(5)(4)fe2/fe’>1(5)0.5<(dx3/dh3)/(dx4/dh4)<1.3式中fe’目镜焦距fe2复合正透镜焦距dx3/dh3光线在高h3处入射到单一透镜上时,该入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入射表面的斜率dx4/dh4光线在高h4处从单一透镜出射时,该出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出射表面的斜率h3=0.36(fe’)2/fe2h4=0.36(fe)
为了容易进行像差校正,最好也使该目镜的至少一侧的表面为非球面。
另外,当使焦点位于单一后置透镜上时,本发明的后置透镜应装在备有物镜和目镜的能独立进行像差校正的主望远镜的物镜成像的一侧,该后置透镜的特征为它由使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构成,且满足下列条件式(1)及(2)(1)fo’/fo>1(2)0.5<(dx2/dh2)/(dx1/dh1)<1.3式中fo主望远镜的物镜焦距fo’物镜和后置透镜的复合焦距dx1/dh1光线入射到高h1处的后置透镜上时,该入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入射表面的斜率dx2/dh2光线在高h2处从后置透镜出射时,该出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出射表面的斜率h1=0.36(fo)2/mfo’h2=0.36(fo)/mm主望远镜的放大率同样,本发明的后置透镜装在备有物镜和目镜的、能独立进行像差校正的主望远镜的物镜成像一侧,该后置透镜的特征为它具有不改变从物镜的成像面看到的出射光瞳位置、而能延长物镜的焦距的作用。


图1是表示附加了由单一透镜构成的后置透镜的本发明的望远镜的例子的透镜结构图。
图2是表示无图1中的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示例子的主望远镜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边缘光束的主光线入射到有后置透镜的本发明的望远镜上的状况的说明图。
图4是说明在图3中当物镜的入射光瞳为无限远时本发明的后置透镜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5是说明在图3中当物镜的入射光瞳与有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相比较而位于物镜一侧的有限位置处时后置透镜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在图3中当物镜的入射光瞳与有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相比较而位于目镜一侧的有限位置处时后置透镜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主望远镜示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8是图7中的主望远镜的各种像差图。
图9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中附加了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的透镜结构图。
图10是图9中的望远镜的各种像差图。
图11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中附加了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的透镜结构图。
图12是图11中的望远镜的各种像差图。
图13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中附加了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的透镜结构图。
图14是图13中的望远镜的各种像差图。
图15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中附加了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的透镜结构图。
图16是图15中的望远镜的各种像差图。
图17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中附加了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的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的透镜结构图。
图18是图17中的望远镜的各种像差图。
图19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中附加了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的透镜结构图。
图20是图19中的望远镜的各种像差图。
图中11复合物镜12复合目镜13后置透镜14视场光栏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有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的结构图,图2是单独进行像差校正的主望远镜的结构图。主望远镜有复合物镜11和复合目镜12。与图2不同,图1中的望远镜直接使用复合物镜11和复合目镜12,而且在复合物镜11的成像侧附加了后置透镜13。这两种望远镜有各种不同的放大率市场中都有出售。另外也可以使一个望远镜具有不同的放大率。14是视场光栏,它位于复合目镜12的前方,或在复合目镜12和后置透镜13之间。聚焦或可见度的调整方法可沿光轴方向移动下述部分①只移动后置透镜13、②后置透镜13和视场光栏14和目镜12整体移动、③视场光栏14和目镜12整体移动、④只移动目镜12、或者⑤只移动复合物镜11。
本发明的望远镜中的后置透镜13是由并—透镜构成的,该单一透镜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1)是表示该单一透镜是个放大系统,也就是表示使焦距长于主望远镜的焦距,增大放大率的条件。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主要是以凹面作为第一表面利用它伸长物镜系统的焦距(负放大率),通过第2表面的作用,可以将第1表面的凹面所移动的复合物镜的出射光瞳位置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条件式(2)是用来防止复合目镜12产生的拦光现象或使清晰成像距离缩短的条件,以便在附加后置透镜13之前和之后,使从成像面看到的复合物镜的出射光瞳的变化不大,在旧有的示例中,在附加了单一透镜之后,从成像面看到的复合物镜的出射光瞳的位置变化大,结果由于受到复合目镜12的影响,产生拦光及清晰成像距离缩短的现象。
图3至图6是该条件式的说明图。如图3所示,边缘光束的主光线S在距光轴的高度为h1的P1点入射到该后置透镜13的第1表面r1上,并在距光轴的高度为h2的p2点从第2面表r2出射。这时,dx1/dh1、dx2/dh2分别表示p1、p2处的切面的斜率。条件式(2)对该r1面和r2面的斜率之比作了规定。
dx/dh由下面的式1给出[式1]dx/dh=[ch/{1—(K+1)C2h2}3/2]+∑giAzihzi-1(i=1至6)C=1/r图4表示出射光瞳为无限远时的情况,如果把附加的后置透镜13看作是在主光线S的入射和出射位置的平行平板,则出射光瞳位置保持在无限远处。也就是(2—1)(dx2/dh2)/(dx1/dh1)=1图5表示出射光瞳在物镜侧的有限距离位置A处的情况,射向各像高的主光线从出射光瞳位置呈放射状延伸。光瞳位置在有限距离处时,射向不同像高的主光线不是平行光线。例如,如果出射光瞳位置在物镜一侧,则随着像高的增高,主光线向光轴外侧偏移。即|dx2/dh2|<|dx1/dh1|如果不成立,就不会更偏向外侧。另外,出射光瞳A随物镜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因此,具体地说,如果在(2—2)0.5<(dx2/dh2)/(dx1/dh1)<1.0的范围内,即使附加后置转换镜13,也能使出射光瞳的位置回到原点。
图6表示伽利略系统等的出射光瞳在目镜一侧的有限距离位置B处的情况,这时相反,出射光瞳位置在成像一侧时,随着像高的增高,主光线朝向靠拢光轴的主方向偏移。即,必须是|dx2/dh2|>|dx1/dh1|。另外,出射光瞳位置B也随物镜而变化。因此,如果在(2—3)1.0<(dx2/dh2)/(dx1/dh1)<1.3的范围内,即使附加后置透镜13,也能使出射光瞳的位置回到原点。
条件式(2)是包括条件式(2—1)、(2—2)、及(2—3)的条件。如果超过下限,附加后置透镜13后,出射光瞳位置向目镜的移动较大,由目镜系统产生较大拦光现象。如果超过上限,出射光瞳向物镜一侧移动较大,清晰成像距离过分变短。上面的计算式中,从实用上说,h1和h2通常按半视场20°的像高进行计算是适当的。出射光瞳在远处时,成像面附近的主光线通过的高度与像高大致相同。
由于h2=fetan20°(fe=fo/m,tan20°=0.36)所以h2=0.36fo/m另外,因h1=h2fo/fo’所以h1=0.36fo2/mfo’式中m主望远镜的放大率。
如果条件式(2)为fo’/f<1.15,则采用球面镜就能充分实现。另外,使透镜厚度增大时,各表面的曲率半径变大,可以校正像场弯曲或畸变,但出现全长度长的问题,因此在本发明的望远镜中所装的后置透镜,至少要使其一个表面为非球面,最好是满足条件式(2)。
本发明的望远镜所设的后置透镜能够显示出不会改变物镜的出射光瞳的位置,所以就能起到增大该物镜的焦距的作用。
通常望远镜的放大率m是含有±5%的允许误差的整数。因此设其物镜和目镜的焦距分别为fo、fe时,则有fo/fe=(1+α)m(|α|≤0.05,m放大倍数(整数)1≤m≤20)因此,本发明的望远镜所设的后置透镜最好满足条件式(3)。如果根据条件式(3),不论装有或不装后置透镜,都能获得整数倍的放大率。
作为另一种形态,可以由以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和正像复合透镜构成一个目镜。这时条件式(4)和(5)是必要条件。
条件式(4)表示单一透镜相对于正像复合透镜是缩小系统。因此单一透镜的负珀滋瓦耳和值及正像复合透镜的正珀滋瓦耳和值相抵消,可校正像场弯曲。超过条件式(4)的下限时,像场即出现弯曲变大的现象。
条件式(5)是确定入射到正像复合透镜的入射光瞳位置的条件,作可与条件(2)同样的考虑。因此,如果超过下限,入射光瞳位置向正像复合透镜一侧移动较大,正像复合透镜的外径变大,目镜整体变大。如果超过上限,则入射光瞳的位置向物镜一侧移动较大,清晰成像距离变短。
另外,由于使上述单一透镜的一个表面为非球面,因此最好对慧差进行校正。由于非球面是随着距光轴的高度变高,曲率半径比近轴球面的曲率半径变缓的非球面,所以能校正边缘外的慧差。
下面给出附有具体数值的实施例。
主望远镜图7表示主望远镜的透镜结构,表1列出该透镜的数据,图8所示,是它的各种像差。P1、P2是棱镜。各像差图中,S表示弧矢焦线,M表示子午焦线。表及附图中,ER表示出射瞳径,W表示实际视场(半视场),B表示视在场(半视场)。R表示曲率半径,D表示透镜间隔,Nd表示d线的折射率,Vd表示d线的阿贝数。
表1ER=2.9W=4.0B=25.9°fo=79.97fe=11.77
编号R D NdVd1 46.478 4.601.51633 64.12-34.850 1.501.62004 36.33-139.150 24.00- -4 ∞ 30.001.56883 56.35 ∞ 1.50- -6 ∞ 30.001.56883 56.37 ∞ 17.39- -8*57.9041.60 1.58547 29.99 8.9607.15 1.49176 57.410-13.7300.30 - -11 17.0935.12 1.48749 57.412-17.903 - - -*表示非球面非球面数据8号面K=-0.895,A4=-0.29670×10-3,A6=-0.91000×10-6非球面由下式定义X=Cy2/{1+[1—(1+K)c2y2]1/2}+A4y4+A6y6+A8y8实施例1图9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的复合物镜的成像侧装设后置透镜13的实施例1中的透镜结构图。表2给出了该透镜的数据,图10所示是它的各种像差。8号面和9号面是后置透镜13。图中画阴影线的部分是后置透镜13。
表2ER=2.3W=3.2B=25.9°fo’=103.85fo’/fo=1.30面编号 RD Nd Vd1 46.4784.601.5163364.1
2 -34.850 1.501.6200436.33-139.150 24.00- -4 ∞30.001.5688356.35 ∞ 1.50- -6 ∞30.001.5688356.37 ∞ 9.00- -8*-4.318 4.301.4917657.49*-5.280 7.47- -10*57.904 1.601.5854729.911 8.960 7.151.4917657.412-13.730 0.30- -13 17.093 5.121.4874957.414-17.903 - - -*表示非球面非球面数据8号面K=-0.100、A4=-0.61770×10-4、A6=0.44200×10-4,A8=-0.88830×10-69号面K=-0.393,A4=0.62160×10-3,A6=0.19600×10-410号面K=-0.895,A4=-0.29670×10-3,A6=-0.91000×10-6实施例2图11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的复合物镜的成像侧装设后置透镜13的实施例2中的透镜结构图。表3给出了该透镜的数据,图12所示是它的各种像差。8号面和9号面是后置透镜13。
表3ER=2.2W=3.2B=25.0°fo’=104.16fo’/fo=1.30面编号R D Nd Vd1 46.478 4.60 1.51633 64.1
2 -34.850 1.501.6200436.33-139.15024.00- -4 ∞ 30.001.5688356.35 ∞1.50- -6 ∞ 30.001.5688356.37 ∞9.18- -8*-5.290 4.501.4917657.49 -7.554 6.86- -10*57.904 1.601.5854729.911 8.960 7.151.4917657.412-13.730 0.30- -13 17.093 5.121.4874957.414-17.903 - - -*表示非球面非球面数据8号面K=-0.100,A4=-0.69574×10-4,A6=0.65033×10-5,A8=-0.69316×10-610号面K=-0.895,A4=-0.29670×10-3,A6=-0.91000×10-6实施例3图13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的复合物镜的成像侧装设后置透镜13的实施例3中的透镜结构图。表4给出了该透镜的数据,图14所示,是它的各种像差。8号面和9号面是后置透镜13。
表4ER=2.2W=3.2B=24.4*f0’=104.16f0’/fo=1.30编号 R DNdVd1 46.478 4.601.51633 64.12 -34.850 1.501.62004 36.33-139.15024.00--
4∞ 30.001.56883 56.35∞1.50--6∞ 30.001.56883 56.37∞8.86--8* -8.277 4.501.49176 57.49*-100.000 6.76--10* 57.904 1.601.58547 29.9118.960 7.151.49176 57.412 -13.730 0.30--13 17.093 5.121.48749 57.414 -17.903 - --*表示非球面非球面数据8号面K=-0.100,A4=-0.10860×10-2,A6=0.72865×10-4,A8=-0.13566×10-59号面K=0,A4=-0.39279×10-2,A6=0.13837×10-3,A8=-0.17565×10-510号面K=-0.895,A4=-0.29670×10-3,A6=-0.91000×10-6实施例4图15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的复合物镜的成像侧装设后置透镜13的实施例4中的透镜结构图。表5给出了该透镜数据,图16所示,是它的各种像差。8号面和9号面是后置透镜13。
表5ER=2.0W=3.3B=24.9°f0’=115.93f0’/fo=1.45编号R DNdVd1 46.478 4.601.51633 64.1
2 -34.850 1.50 1.6200436.33-139.15024.00 --4 ∞30.00 1.5688356.35 ∞ 1.50 --6 ∞30.00 1.5688356.37 ∞ 7.19 -8 -3.442 4.50 1.4917657.49 -5.135 7.67 --10*57.904 1.60 1.5854729.911 8.980 7.15 1.4917657.412-13.730 0.30 - -13 17.093 5.12 1.4874957.414-17.903 - - -*表示非球面非球面数据8号面K=-0.100,A4=0.20408×10-2,A6=0.26269×10-3,A8=-0.67037×10-59号面K=-0.1 00,A4=-0.25275×10-2,A6=0.15766×10-3,A8=-0.24506×10-510号面K=-0.895,A4=-0.29670×10-3,A6=-0.91000×10-6实施例5图17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的复合物镜的成像侧装设后置透镜13的实施例5中的透镜结构图。表6给出了该透镜的数据,图18所示,是它的各种像差。8号面和9号面是后置校正透镜。
表6ER=2.5W=3.3B=25.0°fo’=92.64fo’/fo=1.16编号RDNdVd1 46.4784.601.51633 64.1
2 -34.8501.501.62004 36.33-139.150 24.00--4 ∞ 30.001.56883 56.35 ∞ 1.50--6 ∞ 30.001.56883 56.37 ∞ 7.19--8-13.000 5.041.60311 60.79-16.000 8.42--10*57.904 1.601.58547 29.911 8.960 7.151.49176 57.412-13.730 0.30--13 17.093 5.121.48749 57.414-17.903 - --*表示非球面非球面数据10号面K=-0.895,A4=-0.29670×10-3,A6=-0.91000×10-6实施例6图19是在图7中的主望远镜的复合物镜的成像侧装设后置透镜13的实施例6中的透镜结构图。表7给出了该透镜的数据,图20所示,是它的各种像差。8号面和9号面是后置透镜13。
表7ER=2.5W=3.3B=23.5°f0’=92.32f0’/fo=1.15编号 R DNdVd1 46.4784.601.51633 64.12 -34.8501.501.62004 36.33 -139.150 24.00 - -4∞ 30.001.56883 56.35∞ 1.50--6∞ 30.001.56883 56.37∞ 6.61--8* -30.0004.501.49176 57.49* -57.9428.62--10* 57.9041.601.58547 29.9118.9607.151.49176 57.412 -13.7300.30--13 17.0935.121.48749 57.414 -17.903 - --*表示非球面非球面数据8号面K=0.828,A4=-0.76970×10-3,A6=0.14156×10-39号面K=0.524,A4=-0.16543×10-2,A6=0.23549×10-410号面K=-0.895,A4=-0.29670×10-3,A6=—0.91000×10-6表8是条件式(1)及(2)的数值一览表。
表8条件式(1)条件式(2)实施例11.300.977实施例21.301.106实施例31.301.035实施例41.450.962实施例51.160.936实施例61.151.079由表8可知,实施例1至实施例6中的各数值都能满足条件式(1)及(2)。另外,本发明的带后置透镜的望远镜几乎不使主望远镜的各种像差恶化,一点也不逊色于主望远镜。
如果采用本发明,将后置透镜加装到主望远镜中之后,也不会缩短清晰成像距离,也不会产生拦光现象。另外,由于是由单一透镜构成,所以价格便宜,也不存在校正像差方面的问题。
表9显示了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实施例1—6的主望远镜的透镜数据如下。
fo=79.97fe=11.77fo/fc=6.794m=7α=-0.029表9fo’fefo’/fep α’实施例1 103.8511.77 8.8232-0.020实施例2 104.1611.77 8.8502-0.017实施例3 104.1611.77 8.8502-0.017实施例4 115.9311.77 9.8503-0.015实施例592.6411.77 7.8711-0.016实施例692.3211.77 7.8441-0.020
权利要求
1.带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由设有独立校正像差的物镜和目镜的主望远镜、以及配置在该主望远镜的物镜成像侧的由将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构成的后置透镜构成,该带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的特征为上述由单一透镜构成的后置透镜满足下列条件式(1)及(2)(1)fo’/fo>1(2)0.5<(dx2/dh2)/(dx1/dh1)<1.3式中fo主望远镜的物镜焦距fo’主望远镜的物镜和后置透镜的复合焦距dx1/dh1光线在高h1处入射到后置透镜上时,该入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入射表面的斜率dx2/dh2光线在高h2处从后置透镜出射时,该出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出射表面的斜率h1=0.36(fo)2/mfo’h2=0.36(fo)/mm主望远镜的放大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后置透镜的望远镜,其后置透镜至少有一个表面是非球面。
3.带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由备有独立校正像差的物镜和目镜的主望远镜,以及配置在该主望远镜的物镜成像侧的、由将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构成的后置透镜构成,该带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的特征为上述后置透镜具有不改变从上述物镜的成像面看到的出射光瞳位置、而能增大该物镜焦距的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后置透镜的望远镜,其特征为设主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焦距分别为fo、fe当fo/fe=(1+α)m(|α|≤0.05,m放大倍数(整数)1≤m≤20)时,满足下面的条件式(3)(3)fo’/fo=(1+α’)(m+p)式中|α’|≤0.05p=1、2、3、4、5。
5.一种有目镜的望远镜,该目镜由从物体一侧看是将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和正像复合透镜构成,该有目镜的望远镜的特征为它满足下列条件(4)及(5),(4)fe2/fe’>1(5)0.5<(dx3/dh3)/(dx4/dh4)<1.3式中fe’目镜焦距fe2正像复合透镜焦距dx3/dh3光线在高h3处入射到单一透镜上时,该入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入射表面的斜率dx4/dh4光线在高h4处从单一透镜出射时,该出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出射表面的斜率h3=0.36(fc’)2/fe2h2=0.36(fe)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为单一透镜至少有一个表面为非球面
7.望远镜的后置透镜,它配置在备有物镜和目镜并独立进行像差校正的主望远镜的物镜成像侧,该望远镜的后置透镜的特征为它是将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满足下列条件式(1)及(2)(1)fo’/fo>1(2)0.5<(dx2/dh2)/(dx1/dh1)<1.3式中fo主望远镜的物镜焦距fo’物镜和后置透镜的复合焦距dx1/dh1光线在高h1处入射到的后置转换镜上时,该入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入射表面的斜率dx2/dh2光线在高h2处从后置转换镜出射时,该出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出射表面的斜率h1=0.36(fo)2/mfo’h2=0.36(fo)/mm主望远镜的放大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望远镜的后置透镜,它至少有一表面为非球面。
9.望远镜的后置透镜,它配置在备有物镜和目镜且独立进行像差校正的主望远镜的物镜成像侧,该望远镜的后置透的特征为它具有不改变从上述物镜的成像面看到的出射光瞳的位置、而能起到增大该物镜焦距的作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望远镜的后置透镜,其特征为设主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焦距分别为fo、fe当fo/fe=(1+α)m时,(|α|≤0.05,m放大倍数(整数)1≤m≤20)时,满足如下条件式(3)(3)fo’/fe=(1+α’)(m+p)式中|α’|≤0.05p=1、2、3、4、5。
11.一种望远镜,它由独立进行像差校正的备有物镜和目镜的主望远镜、以及配置在该主望远镜的物镜成像侧将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构成,其特征为上述单一透镜满足下列条件式(1)及(2),(1)fo’/fo>1(2)0.5<(dx2/dh2)/(dx1/dh1)<1.3式中fo主望远镜的物镜焦距fo’主望远镜的物镜和单一透镜的复合焦距dx1/dh1光线在高h1处入射单一透镜时,该入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入射表面的斜率dx2/dh2光线在高h2处从单一透镜出射时,该出射点处的该透镜的出射表面的斜率h1=0.36(fo)2/mfo’h2=0.36(fo)/mm主望远镜的放大率
全文摘要
将后置透镜配置在独立进行像差校正的主望远镜的物镜成像侧之后能获得不缩短清晰成像距离、不产生边缘拦光现象的望远镜。带后置透镜的望远镜,由备有物镜和目镜的主望远镜、以及配置在该主望远镜的物镜成像侧的由将凹面朝向物体的单一透镜构成的后置透镜构成。
文档编号G02B13/18GK1118445SQ9411991
公开日1996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1994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28日
发明者金井守康, 松尾博文 申请人: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