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相系统及其所用的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0439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印相系统及其所用的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相系统,其中可以印制视场角与经照相操作记录在照相胶片上之影象的视场角不同的象。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印相系统,其中能够把在光分布特性和/或闪光投射距离不正确的情况下所得的照片影象就像在正确曝光条件下拍摄的一样印出。本发明还涉及所述印片系统中所用的照相机。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变焦取景器,它被做成显示的影象的视场角可以连续变化。
以前已经提出一种印相系统,其中印相过程的放大倍率可以调整,从而可以印制视场角与经照相操作记录在照相软胶片上之影象的视场角不同的象。日本专利公开特开平5(1993)-82921中公开了这样的印相系统的一个例子。与这样的印相系统相应的照相机必须制成为可以确定印得的影象的视场角,使摄影者可以确认所确定的视场角,并使其在印相室或类似地方的印相过程能够知道所确定的视场角。
日本专利公开特开平5(1993)-82921中公开了以如上方式制成的伪变焦照相机的一个例子。所公开的伪变焦照相机具有如下结构,即变焦照相透镜的变焦环可以移到透镜本身的望远极限或广角极限以外的区域,以便可以通过掩膜装置限制一部分取景器中的视场角,从而当已将变焦环移到这样的区域时显示印相范围,并可把表示照相时掩膜设置状态的信息光学记录在胶片的象记录区域的外边区域。
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伪变焦照相机,在伪变焦区域内,取景器中显示的图象的尺寸是不变的。于是在使用具有上述结构之伪变焦照相机的情况下,遇到的问题是,摄影者难以直观地确定固变焦功能所获得的照片象。
例如,在望远端的伪变焦区域内,因为将变焦放大倍率设置得较大,所以掩膜区变宽,同时取景器中的视场变窄。然而,对于伪变焦照相机经验不足的摄影者或类似的人员不能轻易地想象获得一幅照片,其中将如此之窄的范围放大为预定的尺寸,同时他还将直观地感觉到获得一幅这样的照片,其中周边的空白区域宽而影象记录区域局限在窄范围内。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伪变焦照相机,它能够规定通过伪变焦功能获得的照片上的象的复制范围,使摄影者能易于确定象的复制范围。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相系统,能够从胶片盒获得视场角与伪变焦照相机的取景器规定的视场角一样的照片,所述胶片盒已经用于伪变焦照相机。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伪变焦照相机,放大倍率保持比较低,从而照相机保持尺寸小和成本低。所述放大倍率要求从照相变焦透镜和望远-变换透镜能使从伪变焦功能得到的印相变焦放大倍率保持很高。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相系统,把已由伪变焦照相机记录在照相胶片上的照摄影象印成视场角与已记录在照相胶片上的照摄影象视场角不同的象,所述伪变焦照相机中需要从照相变焦透镜和望远-变换透镜获得的放大倍率保持比较小。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相系统,能够把在闪光灯的光分布特性和/或光投射距离不正确的条件下拍摄的照片象像在正确曝光下拍摄的一样印出。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相机,使不适当的曝光将由印相系统补偿,摄影者使用这种照相机能够通过随意改变闪光灯的光分布特性和/或光投射距离拍照。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焦取景器,即使变焦比设定为较大,也能使各种象差保持较低,而且取景器的整个长度能够保持比较短。
本发明提供使用带信息存储装置之胶片盒的第一种伪变焦照相机,该伪变焦照相机包括i)用于把物象投影到部分照相胶片上的照相透镜光学系统,该部分胶片已从胶片盒中拉出;ii)取景器光学系统,能把视场角与由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形成之物象视场角不同的影象显示在表示象记录范围的预定区域内;以及iii)写入装置,用于写入表示取景器光学系统在预定区域内显示的影象与物象的影象范围之比的信息,该信息被写在胶片盒信息存储装置上。
举例来说,在本发明的第一种伪变焦照相机中,取景器光学系统可以包括a)用于把视场角大致与由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形成之物象的视场角一致的象显示在预定区域内的基本光学系统,以及b)一个以上变换透镜,它以可松脱方式与基本光学系统组合,而且当它与基本光学系统组合时改变在预定区域内显示的影象的视场角,以及所述写入装置可以写入由基本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与照相透镜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之间关系和由变换透镜的放大倍率确定的信息,所述变换透镜与基本光学系统组合。
另外,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基本光学系统和照相透镜光学系统最好应该是变焦光学系统,它们至少在部分区域内互相联锁。
在使用互相联锁之变焦光学系统的情况下,伪变焦照相机应该最好还应包括透镜驱动装置,当把照相透镜光学系统的变焦位置设定在预定位置时,所述透镜驱动装置使预定的变换透镜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基本光学系统组合。
在提供上述透镜驱动装置而且变换透镜自动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基本光学系统组合的情况下,所述伪变焦照相机最好还应包括这样的装置,即在变换基本光学系统与变换透镜彼此组合的状态(即,变换透镜与或者不与基本光学系统组合,或与基本光学系统组合的变换透镜的类型)下,完成取景器光学系统之基本光学系统的变焦操作,完成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的变焦操作,为使在变换之前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与变换之后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可以变得彼此大致一致。
在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基本光学系统与照相透镜光学系统成为互相联锁之变焦光学系统的情况下,伪变焦照相机还可包括由摄影者操动的伪变焦操作开关和透镜驱动装置,所述透镜驱动装置根据所述伪变焦操作开关的操作,使预定的变换透镜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基本光学系统组合。
在本发明的第一种伪变焦照相机中,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可以是具有固定焦距的光学系统,而取景器光学系统可以是变焦光学系统。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种伪变焦照相机中,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可以是变焦光学系统,它们至少在部分区域内互相联锁,构成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变焦光学系统之变焦比比构成照相透镜光学系统之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比大。
本发明还提供第一印相系统,它从本发明的第一种伪变焦照相机中所用的胶片盒获得照片,该印相系统包括i)印相装置,用于从照相胶片上把预定的影象形成区域内的物象印在记录材料上,所述照相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完成所述印相过程,以使影象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可以变化;ii)读出装置,用于读出已经写在胶片盒之信息存储装置上的表示影象范围之比的信息;以及iii)图象尺寸放大和缩小比例控制装置,用于通过乘以一个标准值设定印相装置实现的印相过程中图象尺寸放大比例或图象尺寸缩小的比例,由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象印在影象形成区域内以便通过已由读数装置读出的影象范围之比,使物象的整个区域可以大致正好与象形成区域的整个区域对应。
在本发明的第一印相系统中,印相装置最好应该包括a)胶片影象读取装置,用于读取照相胶片上形成的胶片影象,所述照相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从而获得表示胶片影象的图象信号;b)印相输出装置,用于通过图象信号把胶片影象翻印在记录材料上;以及c)信号处理装置,用于对图象信号完成信号处理,从而改变印相输出装置中的印相输出放大倍率。
或者,所述印相装置可以包括a)用于支撑照相胶片的胶片支撑装置,所述照相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b)投影光学系统,用于把胶片影象投影到感光记录材料上,所述胶片影象已经形成在照相软胶片上;以及c)用于改变投影光学系统、胶片支撑装置和感光记录材料中至少两者的位置之间关系的装置,从而改变胶片影象的投影放大倍率。
本发明还提供用于照相的第二种伪焦照相机,通过改变印相操作中的放大比例,获得具有最大变焦放大倍率m的伪变焦效果。该伪变焦照相机包括i)用于把物象投影到照相胶片上的照相变焦透镜,所述照相变焦透镜的变焦放大倍率为n;ii)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它能够把视场角与由照相变焦透镜形成的物影象的视场角不同的影象显示在表示象记录范围的区域内,该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放大倍率为p,其中n<p<m·n;iii)望远-变换透镜,它以可松脱方式与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组合,而且当它与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组合时,改变在预定区域内显示的影象的视场角,所述望远-变换透镜的变焦放大倍率为q;以及iv)由摄影者操动的变换透镜驱动装置,所述变换透镜驱动装置以选择方式把望远-变换透镜设置于与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组合的位置或从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中释放的位置;在本发明的第二种伪变焦照相机中,放大倍率最好应该设定为m·n=p·q。
另外,本发明的第种二伪变焦照相机最好应该使用具有信息存储装置的胶片盒,而且最好还应包括写入装置,用于写入表示显示在代表象记录范围的区域内的影象与物象象范围之比的信息,所述信息写在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上。
本发明还提供第二印相系统,它从本发明的第二种伪变焦照相机中所用的胶片盒获得照片,该印相系统包括i)印相装置,用于从照相胶片上把预定的影象形成区域内的物象印在记录材料上,所述照相软片已经过显影处理,完成所述印相过程,以使影象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可以变化;ii)读出装置,用于读出已经写在胶片盒之信息存储装置上的表示影象范围之比的信息;以及iii)图象尺寸放大和缩小比例控制装置,用于把印相装置完成的印相过程中的图象尺寸放大或图象尺寸缩小的比例设定为一个值,由取景器光学系统在区域内显示的视场角的影象以所述值印在象形成区域内,以便显示在所述区域内的影象的整个区域能大致恰好与影象形成区域的整个区域对应。所述图象尺寸放大或图象尺寸缩小比例根据已由读出装置读出的信息设定。
在本发明的第二印相系统中,印相装置最好应该包括
a)胶片影象读取装置,用于读取照相胶片上形成的胶片影象,所述照相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从而获得表示胶片影象的图象信号;b)印相输出装置,用于通过图象信号把胶片影象翻印在记录材料上;以及c)信号处理装置,用于对图象信号完成信号处理,从而改变印相输出装置中的印相输出放大倍率。
或者,所述印相装置可以包括a)用于支撑照相胶片的胶片支撑装置,所述照相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b)投影光学系统,用于把胶片影象投影到感光记录材料上,所述胶片影象已经形成在照相胶片上;以及c)用于改变投影光学系统、胶片支撑装置和感光记录材料中至少两者的位置之间关系的装置,从而改变胶片影象的投影放大倍率。
本发明还提供使用具有信息存储装置之胶片盒的第三种照相机,该照相机包括i)光分布特性改变装置,用于改变闪光灯的光分布特性,以及ii)写入装置,用于把表示相对照相软胶片上的每一帧的光分布特性的信息和表示相应帧号的信息写在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上。
举例来说,光分布特性改变装置可以改变闪光灯的闪光管和反射镜相对光板的位置,所述光板位于闪光管的前面。
另外,光分布特性改变装置可以改变闪光灯的闪光管位置和闪光灯的反射镜位置之间的关系。此外,光分布特性改变装置可以改变光板的特性,所述光板位于闪光灯的闪光管的前面。例如,为此目的,可使光板与一个不同的光板互换,或者把一个新的光板加到所述光板中。
这样可以容易地实现光分布特性的设置,本发明的第三种照相机最好还应该包括由变焦光学系统构成的照相透镜;多个表,其中每一个表确定相对照相透镜的多个变焦位置之一的光分布特性;表选择装置,用于从多个表中选择一个表;以及控制装置,用于根据由表选择装置选择的表控制光分布特性改变装置,以便可以获得根据照相透镜的变焦位置的光分布特性。
本发明还提供第三印相系统,它从本发明的第三种伪变焦照相机中所用的胶片盒获得照片,该印片系统包括i)印相装置,用于从照相胶片上把物象印在记录材料上,所述照相软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ii)读出装置,用于读出已经写在胶片盒之信息存储装置上的表示光分布特性的信息;以及iii)印相密度控制装置,用于根据由读出装置读出信息控制由印相装置形成的印相密度,以便可以对记录材料表面上的每个部分补偿不正确的曝光。
在本发明的第三印相系统中,印相密度控制装置最好应该控制记录材料周边部分的印相密度,以便可以补偿由于闪光灯造成的象场边缘亮度不足。
另外,为了对记录材料表面上的每个部分适当地控制印相密度,最好应该改进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印相系统,以使所述印相装置可以包括a)胶片影象读取装置,用于读出在照相胶片上形成的胶片影象,所述照相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从而获得表示胶片象的图象信号;和b)印相输出装置,用于通过图象信号把胶片影象翻印在记录材料上;以及印相密度控制装置可以对图象信号实现信号处理,从而改变印相密度。
本发明还提供变焦取景器,该变焦取景器包括i)变焦光学系统,它形成独立于照相机之照相透镜的系统,而且在代表影象-记录范围的预定区域内显示视场影象,以便可以改变视场影象的视场角;ii)至少一个变换透镜,它以可松脱方式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而且当它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时,改变在预定区域内显示的影象的视场角,以及iii)透镜驱动装置,用于在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的位置和从变焦光学系统中释放的位置之间移动变换透镜。
按照本发明的变焦取景器,在照相透镜是变焦透镜的情况下,透镜驱动装置最好这样构成,即使得已将照相透镜的变焦位置设在预定位置时,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可以使预定的变换透镜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
在变换透镜自动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的情况下,所述取景器最好还应包括这样的装置,即在变换变焦光学系统与变换透镜彼此组合的状态(即,变换透镜与或者不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或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的变换透镜的类型)下,完成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操作,完成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操作,为使在变换之前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与变换之后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可以变得彼此大致一致。
另外,在照相机的照相透镜是变焦透镜的情况下,最好将变焦光学系统和变换透镜改变的视场角的范围设置为比由照相透镜改变的视场角的范围宽。
采用本发明的第一种伪变焦照相机,使取景器光学系统形成可以把视场角与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象之视场角不同的影象显示在代表象-记录范围的预定区域内。另外,把表示取景器光学系统在预定区域内显示的影象与物象的影象范围之比的信息写在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上。于是,在洗印室室或类似的供给胶片盒的地方进行的印相处理中可以通告,摄影者作为象-记录范围的范围与已经记录在照相胶片上的物象范围差别的比率。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一印相系统中,从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中读出表示影象范围之比的信息。另外,根据这样读出的信息,在印相装置实现的印片操作中的图象尺寸放大比例或图象尺寸缩小比例设定为通过乘以一个标准值获得的值,按照所述值,将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象印在记录材料的影象形成区域内,以使物象的整个区域可以大致恰与影象形成区域的整个区域对应,通过所述象范围之比,已经由读出装置读出。按照这种方式,可以获得与由伪变焦照相机的取景器规定的视场角一致的照片。
此外,采用本发明的第一种伪变焦照相机,将要印制的影象的视场角总是显示在取景器的预定区域内。因此,摄影者可以直观而且精确地确定照片的视场角。这一特征优于传统的技术,在传统技术中显示在取景器中的象的尺寸保持不变,而且采用掩膜操作等调整和显示所要印制的影象的视场角。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伪变焦照相机,其中取景器光学系统包括基本光学系统,和一个以上变换透镜,还可以包括透镜驱动装置,当已将照相透镜光学系统的变焦位置设在预定的位置时,所述透镜驱动装置使预定的变换透镜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基本光学系统组合。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者不必进行伪变焦的特别操作,而且这样摄影者可以记录将经过伪变焦处理的影象。
另外,在提供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变换透镜自动与取景器光学系统之基本光学系统组合的情况下,本发明的第一种伪变焦照相机还可包括这样的装置,即当基本光学系统与变换透镜彼此组合的状态(即变换透镜与或者不与基本光学系统组合,或与基本光学系统组合的变换透镜的类型)改变时,实现取景器光学系统之基本光学系统的变焦操作,完成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的变焦操作,使得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变换之前的放大倍率与变换之后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可以变得彼此基本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取景器中显示之影象的视场角在变换完成之前和变换完成之后急剧变化。因此,摄影者可实现变焦操作,而无不舒服的感觉。
此外,在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基本光学系统和照相透镜光学系统构成为互相联锁的变焦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本发明的第一种伪变焦照相机还可包括由摄影者操动的伪变焦操作开关和透镜驱动装置,该透镜驱动装置根据所述伪变焦操作开关的操作使预定的变换透镜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基本光学系统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取景器中显示的影象的视场角将在操动伪变焦操作开关之前和操动伪变焦操作开关之后急剧变化。但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摄影者操动伪变焦操作开关是为了向望远端或广角端改变照相视场角,他会觉得视场角的急剧变化很自然。
采用本发明的第一种伪变焦照相机,其中照相透镜光学系统是具有固定焦距的光学系统,而取景器光学系统是变焦光学系统,从象差等的角度看照相透镜光学系统通常应该在比取景器光学系统更为严格的设计条件下形成,因而所述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可以保持结构比较简单和成本比较低。
在本发明的第一伪变焦照相机中,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可由变焦光学系统构成,它们至少在部分区域内互相联锁,构成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比比构成照相透镜光学系统的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比大。在这种情况下,照相视场角的广角区域和伪变焦视场角的广角区域可以被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功效覆盖,同时有如上述那样,照相透镜光学系统保持结构比较简单成本比较低。
取景器光学系统所需的光学性能比照相透镜光学系统所需的光学性能低。因此,即使采用变焦比比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变焦比大的取景器光学系统,实际上通常是也不会出现问题的。
本发明的第二种伪变焦照相机具有如下效果。
在照相变焦透镜与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在因变焦放大倍率增大而使尺寸增大并使和成本提高的趋势方面相互比较时,照相变焦透镜比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的趋势更大。采用本发明的第二种伪变焦照相机,照相变焦透镜由于变焦放大倍率增大而增大尺寸和提高成本的趋势更大,因而将照相变焦透镜的变焦放大倍率n设置成低于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放大倍率p。因此,可以防止照相变焦透镜由于变焦放大倍率增大而增大尺寸和提高成本,而且种使这种伪变焦照相机保持尺寸比较小成本比较低。
再有,采用第二种伪变焦照相机,其中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放大倍率p高于照相变焦透镜的变焦放大倍率n,因为望远变换透镜往往因变焦放大倍率增大而增大尺寸和提高成本,所以可采用变焦放大倍率比较低的望远-变换透镜。因此,也由于这一特征,可使本发明的第二种伪变焦照相机保持尺寸比较小和成本比较低。
特别是对于本发明的第二种伪变焦照相机,其中将变焦放大倍率设置为m·n=p·q,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至多可以显示视场角与极限望远-状态时照片的视场角一样的象,所述极限望远-状态的照片是把照相变焦透镜的变焦作用与伪变焦作用彼此结合获得的。
在摄影者操动变换透镜驱动装置之前和摄影者操动变换透镜驱动装置之后显示在取景器中的影象的视场角将有明显的变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摄影者操动变换透镜驱动装置目的在于向望远端或广角端改变照相视场角,他可以很自然地感觉到视场角的这种明显变化。
采用本发明的第二印片系统,可以获得与本发明第一印片系统一样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第三种照相机,该照相机具有用于改变闪光灯光分布特性的光分布特性改变装置,摄影者可以通过任意改变闪光灯的光分布特性和/或光投射距离进行拍照。例如,摄影者可以通过把闪光灯的光分布特性设置成周边光量低或光投射距离变短进行拍照。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三种照相机,写入装置把表示相对照相胶片上每一帧之光分布特性的信息和表示相应帧的编号信息写入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因此,印片过程可以知道闪光灯的光分布特性。
采用本发明的第三种照相机,根据从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上读出的表示光分布特性的信息控制印片密度,以便可以对记录材料表面上的每个部分补偿不正确的曝光。于是,即使在拍照操作中设定的闪光灯光分布特性和光投射距离不正确,也可以在记录材料的表面的整个区域内获得具有正确影象密度的照片。
采用本发明的变焦取景器,一个以上的变换透镜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从而可以改变取景器中显示之影象的视场角。因此,即使采用变焦比较低的变焦光学系统作为所述变焦光学系统,整的说来可以获得大的变焦比。例如,可以使用变焦比为3的变焦光学系统,而可将变焦比为2的望远-变换透镜设置在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的位置或从变焦光学系统中松脱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取景器可以达到变焦比6。
因为可以如此获得高的变焦比,所以可以使用变焦比比较低的变焦光学系统作为所述变焦光学系统。于是,可以使变焦光学系统的各种象差保持较小,而且可以使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长度保持较短。因此,可以使本发明的变焦取景器成为象差很小而整个长度较短。
在本发明的变焦取景器中,在照相透镜是变焦透镜的情况下,透镜驱动装置可以这样构成,即使得当照相透镜的变焦位置已经设置在预定位置时,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可以自动地使预定的变换透镜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者无需进行切换变换透镜的操作。当摄影者只是进行照相透镜的变焦操作以便选择照相视场角时,预定的变换透镜可以自动地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
在变换透镜自动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变焦取景器还可包括这样的装置,即在变焦光学系统与变换透镜彼此组合的状态下(即变换透镜与或者不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或与变焦光学系统组合的变换透镜的类型),完成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操作,完成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操作,为的是在变换之前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与变换之后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可以变得彼此大致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取景器中显示之影象的视场角在变换完成之前和变换完成之后明显改变。因而,摄影者完成变焦操作而不会感到不便。
另外,在照相机的照相透镜是变焦透镜的情况下,可将本发明的变焦取景器构造成使由变焦光学系统和变换透镜改变的视场角的范围被设置为比由照相透镜改变的视场角的范围宽。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伪变焦技术或电子变焦技术时,显示一个视场影景,此影象超出由于照相透镜所改变的,以及与由伪变焦技术获得的照片或由电子变焦技术形成之影象的视场角相同的视场角的范围在取景器中。(电子变焦技术为了使用图象传感器,如CCD图象传感器检测照相透镜所形成的图象而在电子静止照相机或摄像机中使用的技术。采用电子变焦技术,通过减少代表图象中象素的图象信号成分或向图象信号成分中添加新的信号成分改变所形成之影象的视场角。)

图1是表示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第一实施例中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伪变焦照相机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照相胶片盒的透视图,该照相胶片盒用于图2示出的伪变焦照相机中;图5是表示伪变焦照相机第一实施例的电控结构方块图;图6是表示伪变焦照相机第一实施例中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变化特性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图7是本发明印相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印相系统主要部分的方块图;图9A、9B和9C是表示图7所示印相系统如何实现伪变焦处理的说明图;图10是伪变焦照相机第一实施例中取景器光学系统放大倍率变化特性的不同例子的曲线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第二实施例的电控结构方块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电控结构如何实现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图13是图12所示控制过程部分流程的流程图;图14是图12所示控制过程不同部分流程的流程图;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第三实施例中如何实现操作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图16是图15所示处理的相关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图17是图15所示处理的相关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图18是图15所示处理的相关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图19是图15、16、17和18中所示处理中取景器光学系统放大倍率或类似参数的变化特性时间图;图20是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第四实施例中遮光装置的前视图;图21是图20所示遮光装置的不同状态的前视图;图22是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第五实施例中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侧视图;图23是图22所示伪变焦照相机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24是表示伪变焦照相机第五实施例中取景器光学系统和照相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变化特性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图25是本发明照相机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6是表示图25所示照相机中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侧视图;图27是表示图25所示照相机中电控结构的方块图;图28是表示图27所示电控结构如何实现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图29是图28所示控制过程部分流程的流程图;图30是图28所示控制过程的不同部分流程的流程图;图31是图28所示控制过程的又一不同部分流程的流程图;图32A和32B是图25所示照相机的频闪闪光灯部分的侧视图;图33是频闪闪光灯的光分布特性变化的说明图;图34是本发明印相系统一个实施例主要部分的方块图。
下面将参考附图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第一实施例中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如图2所示,伪变焦照相机具有由变焦透镜组成的照相透镜10、取景窗口11、AE(自动曝光)光线接收窗口12、AF(自动聚焦)光线投射窗口13、频闪闪光灯部分15等,这些都位于机体1的前表面上。另外,快门按钮20、变焦杆21、伪变焦模式按钮22等位于机体1的上表面。
如图1所示,取景器光学系统30包括基本光学系统31和变换透镜块32。
基本光学系统31是普通中继型实象取景器光学系统,其中反射镜33和34在中部改变光路的高度。基本光学系统31包括物镜35、变焦透镜36和37、中继透镜38、取景器的象成在上面的焦平面39、规定所记录的影象范围的视场平板40、目镜41、等。
广角变换透镜42和望远变换透镜43固定在变换透镜块32上。举例来说,广角变换透镜42把由基本光学系统31形成的取景器的象缩小到原来大小的0.7倍。摄远变换透镜43把取景器的象放大到原来大小的1.4倍。
图3是图2所示伪变焦照相机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如图3所示,变换透镜块32具有沿垂直方向延伸的齿条44。由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转动的小齿轮46与齿条44啮合。
图4是胶片盒50的透视图,该胶片盒用于图2所示的伪变焦照相机中。胶片盒50包括宽度较宽的负型照相软片51,如Browine胶片、卷轴52及盒53。照相胶片51绕在卷轴52上,从而装在盒53中。由IC存储器芯片构成的存储装置54固定在盒53的部分外表面上。
图5是表示伪变焦照相机第一实施例电控结构的方块图。如图5所示,伪变焦照相机的电路具有中央处理单元(CPU)60,它控制伪变焦照相机的基本操作。CPU60接收来自由上述伪变焦模式按钮22操动的伪变焦开关61的信号。还具有释放开关62、变焦开关63、主开关64和传感器65(传感器65表示一组不同类型的传感器)。
另外,CPU 60与显示不同类型,如取景器信息的液晶显示装置(LCD)66、确定正确曝光量的测光装置67、AF电路68、闪光灯69以及驱动器70、71、72和73相连。这些装置中的每一个都由CPU 60控制。
驱动器70驱动卷片马达74和透镜驱动马达75。驱动器71驱动快门驱动马达76和反射镜驱动马达77,所述反射镜驱动马达77操动用于改变闪光灯69的光分布特性的反射镜(即反射平板)。驱动器72驱动变焦驱动马达78和取景器驱动马达79。驱动器73驱动上述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示于图3中)。
下面将描述伪变焦照相机第一实施例是如何工作的。举例来说,照相透镜10的变焦比为3,取景器光学系统30的基本光学系统31的变焦比为3。在变焦比3的范围内,用与具有变焦透镜的普通35mm透镜快门示照相机等相同的方式实现改变照相视场角。
具体地说,在操动变焦杆21到望远端或广角端的情况下,望远操作信号或广角操作信号从图5中所出的变焦开关63输入到CPU 60。望远操作信号或广角操作信号连续输入到CPU 60,直到停止操动变焦杆21。
当CPU 60接收到摄远操作信号时,向驱动器72输入指示望远端驱动的控制信号。另外,变焦驱动马达78和取景器驱动马达79接收来自驱动器72的驱动电流并分别沿把照相透镜10和基本光学系统31的焦距设置为较大值的方向转动。
当CPU 60接收到广角操作信号时,向驱动器72输入指示广角端驱动的控制信号。另外,变焦驱动马达78和取景器驱动马达79接收来自驱动器72的驱动电流,并分别沿把照相透镜10和基本光学系统31的焦距设置为较小值的方向转动。
在照相透镜10和基本光学系统31的每一个中,利用公知的凸轮机构沿光轴方向移动预定数目的透镜(其中凸轮机构接受相应的变焦驱动马达78或相应的取景器驱动马达79的转动力),从而改变焦距。按照这种方式,使由照相透镜10形成之物象的视场角与由取景器光学系统30显示之取景器影象的视场角改变,以便物象和取景器影象的视场角可以保持彼此一致。
当停止操动变焦杆21时,就停止向CPU 60输入摄远操作信号或广角操作信号,而且变焦驱动马达78和取景器驱动马达79停止。这时,照相透镜10设置在这样的状态,即在照相软胶片51上形成视场角与视场平板40的视场框内显示的取景器影象的视场角一致的象。于是,当在这种状态下按下快门按钮20时,实现预定的自动聚焦处理和自动曝光处理,并把上述视场角的照相潜像记录在照相软胶片51上。
在图1中,用实线表示变焦透镜36和37的广角端位置。举例来说,广角端位置是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可以变成等于0.4的位置,而摄远端位置是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可以变成等于1.2的位置。当变焦透镜36和37在望远端位置时,照相透镜10也设置在相应的焦距为最长的状态。另外,当变焦透镜36和37在广角端位置时,照相透镜10也设置在相应的焦距为最短的状态。
如上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30由基本光学系统31和变换透镜块32构成。广角变换透镜42和望远变换透镜43之一以选择的方式与基本光学系统31结合。由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实现广角变换透镜42或望远变换透镜43的选择,所述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根据从检测变焦透镜36和37之变焦位置的传感器输入到CPU 60的信号的状态动作。下面将参考图6详细描述这样的动作是如何完成的。
在前述传感器检测到变焦透镜36和37的变焦位置尚未到达摄远端位置的情况下,CPU 60通过驱动器73控制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使放大倍率为0.7的广角变换透镜42可以与基本光学系统31结合。
在这一情况下,可以操动变焦杆21,而且在操动变焦杆21的过程中可以驱动取景器驱动马达79。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取由图6中的线段“a”表示的范围内的值,即在范围0.4至1.2之内的值。于是,取景器放大倍率取位于范围0.28至0.84之内的值,即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与0.7的乘积值(这里使用的术语“取景器放大倍率”意思是指基本光学系统31与广角变换透镜42或望远变换透镜43彼此组合的放大倍率。)。如上所述,照相透镜10的变焦动作与基本光学系统31的变焦动作是联锁的,而且照相透镜10的照相视场角变得与取景器影象的视场角一致,所述取景器影象是按位于范围0.28至0.84之内的取景器放大倍率形成的。
在前述传感器检测到变焦透镜36和37的变焦位置(以及照相透镜10的变焦位置)已经到达望远端位置的情况下,CPU 60通过驱动器73操动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以便能使变换透镜块32设置在这样的状态,即其中放大倍率为1.4的摄远变换透镜43与基本光学系统31结合。另外,CPU 60通过驱动器72操动取景器驱动马达79,以便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可以减小到0.6,如图6中的线段“b”所示那样。
在这种情况下,取景器的放大倍率为0.6×1.4=0.84,并与为了转换而移动变换透镜块32之前取景器的放大倍率相同。然而,在变换透镜和基本光学系统31的变焦操作的中间阶段,取景器的放大倍率将急剧升高然后将一点一点地下降。按如此方式变化的反常的取景器象常会干扰摄影者。因此,最好使伪变焦照相机设置适当的遮光装置,用于在放大倍率出现变化期间避免看到取景器的象。
在变焦透镜36和37的变焦位置已经到达望远端位置之后进一步向望远端操动变焦杆21,同时望远操作信号从变焦开关63输入到CPU 60的情况下,CPU 60操动取景器驱动马达79,使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可以变大(即使得基本光学系统31的焦距变长)。
于是,在这一情况下,有如图6中的线段“c”所示的那样,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取值在范围0.6至1.2内。而取景器的放大倍率取值在范围0.84至1.68内,即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与1.4的乘积值。即使取景器的放大倍率按这种方式变化,由于照相透镜10保持在望远端位置,此时拍摄的影象的视场角保持与取景器的象的视场角一样,所述取景器的象按取景器的放大倍率0.84显示。
每次按下快门按钮20,由照相透镜10形成的物象就记录在照相软胶片51上,位于由线段“c”所表示的区域,CPU 60把表示取景器中显示的象与物象的象范围之比的信息和表示记录物象的帧的帧号的信息写入盒53的存储装置54。写信息可以通过利用接触点的接触技术或非接触技术完成。
在本实施例中,在这个范围内取景器的放大倍率等于(0.84/0.6)A,其中A表示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而且,物象的视场角等于取景器中显示的象的视场角。因此,该视场角等于A/0.6。
可以利用取景器驱动马达79的驱动控制信号计算,由与取景器驱动马达79的转轴相连的编码器输出的转动角度检测信号、从用于检测基本光学系统31的变焦透镜36和37的位置的传感器获得的输出信号等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A。
此后,根据从用于检测变焦透镜36和37位置的传感器所得的输出信号等,CPU60可以检测已经朝着望远端操动的基本光学系统31,直到放大倍率A变成等于0.6。在这样的情况下,CPU 60通过驱动器73操动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并设置变换透镜块32,使放大倍率为0.7的广角变换透镜42可与基本光学系统31组合。
另外,CPU 60通过驱动器72操动取景器驱动马达79,并把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设定为最大值1.2,以便与前述情况中相反的方向沿图6所示的线段“b”而行。在这种情况下,取景器的放大倍率等于1.2×0.7=0.84,这样,与为了转换而移动变换透镜块32之前的数值一致。
进一步向广角端操动变焦杆21并且广角操作信号从变焦开关63输入到CPU 60的情况下,CPU 60操动取景器驱动马达79,可使基本光学系统31的放大倍率减小(即使得基本光学系统31的焦距变短)。而且,在广角变换透镜42已经按上述方式与基本光学系统31组合之后,CPU 60以与取景器驱动马达79联锁的方式操动变焦驱动马达78,以便可以如上所述图6中线段“a”所示区域内的方式记录物象。具体地说,在这一区域内,照相透镜10也经历变焦操作,并在软胶片51上视场角与取景器中显示的影象的视场角一样的物象。
图6中的线段“a”所示的区域内,取景器中显示的影象与物象的象范围比自动等于“1”,而且不被写在存储装置54。
在已将物象记录在装于胶片盒50中的胶片51的各帧内以后,把胶片盒50从照相机机体1中取出,并在显影室中经过显影处理等。按照这种方式,显影胶片上记录的照相潜像。由这样形成的负片,在预定的记录纸上形成照片。此时,根据所存储装置54中所存的信息进行伪变焦处理。下面将详细描述伪变焦处理是如何进行的。
图7是本发明印相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印相系统包括影象处理装置101和印相机102,所述印相机与影象处理装置101相连。
在这一印相系统的实施例中,影象处理装置101由通用个人计算机构成,其中装有专用程序。另外,影象处理装置101具有外围设备,例如从经显影处理的照相胶片51A上读出影象的胶片扫描仪,以及读取装置103,读取存储在盒53(示于图4中)的存储装置54中所存的信息,盒53内装有照相胶片51A。影象处理装置101还具有作为内部或外部单元的介质驱动单元,例如CD-R或Zip。影象处理装置101还具有用于通过网络104与其他计算机传输图象信号的通讯设备(未示出)。
印相机102可由公知的数字印相机构成。印相机102从影象处理装置101接受图象信号和输出指令信息(表示要形成的照片编号、照片的尺寸等)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和接收到的输出指令信息完成印相操作。
在上述印相系统中,影象处理装置101对从已显影的照相胶片51A检测出的图象信号进行预定的图象处理,并把处理的图象信号传输给印相机102。而且,影象处理装置101把处理的图象信号记录在介质106,例如CD-R上。而且,影象处理装置101从读取装置103接收存储在存储装置54内并已由读取装置103读出的存储信息H。
下面将参考图8详细描述印相系统的系统结构。在图8所示的组成中,可将有关影象处理的功能设置为影象处理装置101的功能,或者可以包括为印相机102或胶片扫描仪的功能。因此,下面将不对应于图7描述图8所示的组成。
如图8所示,扫描仪110从照相图象检测图象信号。该图象信号通过图象处理装置111至116处理,然后用于印相机102中,以便翻印出照片。
设置灰度/色彩的处理装置111自动作出有关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的判断并修正为合适的值。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变换象素密度,用以使印出的图象尺寸与记录材料(如一卷印相纸)的宽度匹配或者用以完成伪变焦处理。避光处理装置113利用比如日本待审专利公开平9(1997)-18704中描述的避光技术完成处理。粒度抑制型清晰度增强处理装置114完成比如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平9(1997)-22460中描述的粒度抑制型清晰度增强处理。
进而,除上述一系列图象处理以外,根据印相机的特性利用3D变换处理装置115或116对用于翻印的图象信号进行色彩变换。3D变换处理依照从中获得图象信号的胶片是负片或正片而有所不同。
下面将描述如何由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完成用于伪变焦处理的象素密度变换。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从读取装置103接收每帧照相软胶片51A的存储信息H。如上所述,存储信息H表示取景器中显示的影象与物象的象范围之比R。
在图6中的线段“a”所表示的区域内,影象范围之比R总是“1”。对于与象范围之比为“1”相关的帧,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不进行用于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的象素密度变换处理。具体地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印相处理,使图9A中所示的象可以翻印在具有图9B所示之预定尺寸的记录材料200上,以致象的尺寸可以不放大或缩小,所述图9A中所示的象已经记录在显影的照相胶片51A的某一帧F上。按照这种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的照片上面印有视场角与取景器中显示之影象的视场角相同的象。
在图6中线段“c”所示的区域内,由存储信息H表示的影象范围比R在范围1至2内取值。对于与取这样值的象范围比相关的帧,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对扫描仪110所检测的图象信号进行图象尺寸放大处理,致使比如照相图象的中心点不移动,以便沿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只有1/R范围可以翻印在具有预定尺寸的记录材料200上。具体地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印片处理,使图9A中所示的象中只有由图9A中所示的双点划线包围的区域可以翻印在图9C所示的记录材料200上,所述示于图9A中的象已记录在显影的照相胶片51A的某一帧F上。
如上所述,在图6中线段“c”所示的区域内,取景器放大倍率在0.84值1.68内范围取值。在这种情况下,物象的视场角保持与取景器象的视场角相同,所述取景器象按取景器放大镜倍率0.84显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按上述方式进行图象尺寸放大处理,所以获得照片上面印有视场角与取景器中显示的象的视场角相同的象。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一实施例及印相系统的这一实施例,即使使用变焦比为3的照相透镜10,也可以获得仿佛使用变焦比为6的照相透镜拍摄的照片。
在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一实施例中,在使用变焦透镜作为照相透镜的情况下,变焦透镜的变焦比并不限于3。另外,照相透镜并不限于变焦透镜,也可以使用具有固定焦距的透镜作为照相透镜。
在使用变换透镜的情况下,变换透镜的放大倍率并不像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那样限于0.7或1.4。而且,变换透镜的数目也不限于两个。另外,在使用变换透镜的情况下,也可以设定这样的模式,其中变换透镜记录物的象并不与取景器光学系统30的基本光学系统31组合。
此外,选择广角变换透镜42和望远变换透镜43的方式并不限于图6所示的方式。例如,每次按下图2中所示的伪变焦模式按钮22,可以从图5中所示的伪变焦开关61向CPU 60交替输入接通和切断信号。在将切断信号输入到CPU 60的情况下,CPU 60可以控制,使广角变换透镜42能与基本光学系统31组合。而在将接通信号输入到CPU 60的情况下,CPU 60可以控制,望远变换透镜43能与基本光学系统31组合。
在这种情况下,得出图10所示的基本光学系统31放大倍率与取景器放大倍率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取景器中显示的象的视场角在操动伪变焦模式按钮22之前和操动伪变焦模式按钮22之后会急剧变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摄影者操动伪变焦模式按钮22,以便把照相视场角改变为望远端或广角端,他可能觉得视场角的急剧变化是很自然。
下面将参考图11、12、13和14描述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二实施例。在图11中,采用与图5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类似的元件。
基本上,除了省去具有广角变换透镜42和望远变换透镜的变换透镜块32和采用变焦比为6的变焦光学系统作为基本光学系统31以外,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二实施例具有与图1所示的伪变焦照相机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机械结构。具体地说,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变焦比为3的变焦透镜作为照相透镜10,基本光学系统31的变焦比大于照相透镜10的变焦比,所述基本光学系统31与物象的象质无关。
在照相透镜10的变焦比的在范围1至3取值的区域内,如同普通照相机一样,根据变焦操作,取景器中显示的影象的视场角和照相视场角以联锁方式变化。当超过这一范围向望远端进行变焦操作时,只有基本光学系统31显示的象的视场角可以变化,而照相视场角保持不变。下面将描述如何实现这样的控制操作。
图11是表示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第二实施例的电控结构方块图。除了省去伪变焦开关61、驱动器73和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以外,图11所示的结构基本上与图5所示结构相同。下面将参考图12、13和14描述CPU 360是如何完成控制过程的。
图12是CPU 360完成的一般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如图12所示,在步骤P10,一般控制过程开始。在步骤P11,作出关于是否存在照相机的不同开关状态变化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没有开关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在步骤P13,修正内部时钟而且过程返回步骤P11。
在步骤P11已经判断出有开关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在步骤P12,作出关于状态变化的开关是否是图11所示的主开关64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状态变化的开关是主开关64的情况下,在步骤P14,作出关于主开关64的状态变化是否是断开-至-接通变化。
在已经判断出主开关64的状态变化是断开-至-接通变化的情况下,在步骤P15,完成把处于等待状态的照相透镜10的变焦类型设置为打开处理。然后,在步骤P16,完成设置打开标志的处理。在步骤P14已经判断出主开关64的状态变化是接通-断开变化的情况下,在步骤P17,完成把处于后退状态的照相透镜10的变焦类型设置为关闭处理。然后,在步骤P16,完成设置打开标志的过程。
在已经设置或重新设置打开标志之后,或者在步骤P12已经判断出状态变化的开关不是主开关64的情况下,过程进入步骤P19。在步骤P19,作出关于是否设置打开标志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没有设置打开标志的情况下,过程返回步骤P11。在已判断出设置了打开标志的情况下,在步骤P20,作出关于是否操动图11所示变焦开关63的判断。
在已经判断出不操动变焦开关63的情况下,过程进入步骤P22,步骤P22将在后面描述。在已经判断出操动了变焦开关63的情况下,在步骤P21,完成变焦过程。后面将描述如何实现变焦过程。
然后,在步骤P22,作出关于是否操动图11所示释放开关62的判断。在已判断出不操动释放开关62的情况下,过程返回步骤P11。在已判断出操动了释放开关62的情况下,在步骤P23,完成释放过程。然后,过程返回步骤P11。
下面将参考图13描述在步骤P21如何完成变焦过程。如图13所示,在步骤P30,变焦过程子程序开始。在步骤P31,作出关于变焦开关63的操作是否是向望远端操作的判断。
在已经判断出变焦开关63的操作是向望远端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P32,完成基本光学系统31向望远端移动预定距离的变焦过程。有如前述情况那样,通过驱动器72操动取景器驱动马达79完成变焦。在已经判断出变焦开关63的操作不是向望远端操作的情况下,即在向广角端操动变焦开关63的情况下,在步骤P33,完成基本光学系统31向广角端移动预定距离的变焦过程。
以上述方式完成向望远端或广角端的变焦过程。然后,在步骤P34,作出关于是否进一步操动变焦开关63的判断。在已判断出进一步操动变焦开关63的情况下,在步骤P35,作出关于基本光学系统31是否已经到达望远端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基本光学系统31已经到达望远端的的情况下,在步骤P37,停止取景器驱动马达79。
在已经判断出基本光学系统31尚未到达望远端的的情况下,在步骤P36,作出关于基本光学系统31是否已经到达广角端的判断。在判断出基本光学系统31已经到达广角端的情况下,在步骤P37,停止取景器驱动马达79。
在已经判断出基本光学系统31尚未到达广角端的的情况下,过程返回步骤P34,并重复上述过程。在步骤P34已判断出没有操动变焦开关63的情况下,在步骤P37,停止取景器驱动马达79。
这样当停止取景器驱动马达79时,在基本光学系统31处于变焦比在范围1至3内状态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照相透镜10的变焦位置是这样的,即变焦比可以在范围1至3内,而且可以记录视场角与取景器中显示的影象的视场角相同的象。在基本光学系统31处于变焦比在范围3至6内状态的情况下,照相透镜10的变焦位置总是设置在望远端位置。
然后,在步骤P38,检测基本光学系统31的变焦位置。利用例如检测变焦透镜36和37位置的线性编码器的输出实现该检测。
此后,在步骤P39,根据检测基本光学系统31的变焦位置,计算在取景器的视场框内显示的象与物象的象范围比。表示计算的象范围之比的信息和表示相应的帧号的信息被暂时存储在预定的存储器中(未示出)。然后,在步骤P40,变焦子程序结束。此后过程返回图12所示的流程。
下面将参考图14描述如何完成图12所示步骤P23的释放过程。如图14所示,在步骤P50,释放过程子程序开始。然后,在步骤P51,进行电池检查。步骤P52,作出关于电池检查的结果是否良好的判断。在判断出电池不满足预定性能的情况下,在步骤P53,在取景器中显示电池检查的结果。而且,在步骤P62,子程序过程结束。
在步骤P52判断出电池检查的结果为良好的情况下,分别在步骤P54、P55和P56完成自动聚焦、测光和用以聚焦的透镜驱动过程。
然后,在步骤P57,作出关于图2所示快门按钮20是否已到达预定之按下位置P1的判断。在判断出快门按钮20尚未到达预定的按下位置P1的情况下,在步骤P62,子程序过程结束。而且,过程返回到图12所示的流程。
在判断出快门按钮20已经到达预定的按下位置P1的情况下,在步骤P58,作出关于快门按钮20是否已到达预定的按下位置P2的判断,所述预定的按下位置P2比预定的按下位置P1深。在已经判断出快门按钮20尚未到达预定的按下位置P2的情况下,过程返回到步骤P57。在判断出快门按钮20已经到达预定的按下位置P2的情况下,在步骤P59,完成释放操作,并完成照相操作。
然后,在步骤P60,将表示图13中所示步骤P39中计算的象范围之比并且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信息与表示相应的帧号的信息传送给图4所示的盒53的存储装置54,并写于其上。
在步骤P61,进给对应于一帧长度的照相胶片51。然后,在步骤P62,子程序结束。而且,过程返回到图12所示的流程。
在已将物象记录在装于胶片盒50中的照相胶片51的各帧上以后,把胶片盒50从照相机机体1中取出并在显影室或类似的地方经显影处理。按照这种方式,使照相软胶片51上记录的照相潜像显影。于是,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方式相同,在图7和8所示的印相系统中由显影的照相胶片51A形成照片。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表示影象范围比的信息完成伪聚焦处理,所述表示影象范围比的信息与表示相应帧号的信息一起存储在盒53的存储装置54上。
此时有如上所述,对于在把基本光学系统31设置在位于范围1至3范围内变焦比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影象,视场角与显示在取景器中间的影象的视场角一致。因此,对于这样的象,胶片上记录的影象的尺寸与印出的象的尺寸之间的关系成为与图9A和9B中所示的关系一致。具体地说,对于这样的象,并未最后完成伪聚焦处理。
对于在把基本光学系统31设置在位于范围3至6范围内变焦比的情况下所记录的影象,胶片上记录的影象的尺寸和印出的象的尺寸之间的关系成为与图9A和9C中所示的关系一致。具体地说,对于这样的象,实现了伪聚焦处理。
下面将参考图15、16、17、18和19描述本发明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进行遮光处理,即当取景器放大倍率急剧增大或减小时避免看到取景器的象的处理。下面只描述与遮光处理相关的结构。关于其他特征,可以参考前面。
如图19所示,第三实施例中可以选择设置存在望远变换器的状态,即放大倍率例如为3望远变换透镜(望远变换器)与基本光学系统组合的状态,和不存在望远变换器的状态,即望远变换器从取景器光学系统中释放的状态。按照这种方式,即使使用变焦比为3的基本光学系统31,获得由整个取景器也可以变焦比9。
具体地说,如图19所示,在将取景器的变焦位置设置为放大倍率可以位于范围1至3内的情况下,设置不存在望远变换器的状态,而且以联锁方式操作照相透镜,使变焦放大倍率可以位于范围1至3内。按照这种方式,视场角与取景器中显示的象的视场角一样的影象被记录在照相胶片51上。在操动变焦杆,使变焦放大倍率可以变得大于3的情况下,照相透镜的变焦位置保持在摄远端,并设置存在望远变换器的状态。而且,取景器变焦位置返回到广角端,而且取景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
在按上述方式使取景器变焦位置返回到广角端过程中,取景器LCD(液晶显示装置)接通,以便看不到取景器的象,所述取景器LCD包含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中。
在望远变换器从存在状态到不存在状态切换的情况下,进行与前述操作相反的操作。
下面将参考图15、16、17和18详细描述前述处理的流程。比如可以利用图5所示的结构实现该处理。下面将省去关于照相透镜或类似元件处理的解释,只描述有关取景器显示的处理。
首先,参考图15详细描述在向望远端变焦操作的情况下是如何完成处理的。在图12所示由CPU完成的一般控制过程的流程图中,在步骤P101,变焦望远过程(即向望远端的变焦操作)开始。在步骤P102,检测取景器的变焦位置。而在步骤P103,检测望远变换器的位置。
然后,在步骤P104,作出关于取景器光学系统是否设置在最大变焦位置(即望远端)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是设置在最大变焦位置的情况下,在步骤P106,作出关于望远变换器是否处于存在状态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望远变换器是处于存在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P108,作出关于由变焦杆操动的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是否断开的判断。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断开的情况下,在步骤P109,过程返回到一般过程。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没有断开的情况下,重复步骤P108的处理。
在步骤P106已经判断出望远变换器处于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P107,完成望远遮光处理(即在向望远端变焦操作时的遮光处理,后面将参考图16进行描述)。
在步骤P104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并未设置在最大变焦位置(即望远端)的情况下,在步骤P105,开始操作变焦马达以便马达可以沿向前的方向转动。随着变焦马达沿向前的方向转动,操动变焦机构到摄远端。在状态控制下进行转动以便可以预定速度操动变焦机构。
当变焦马达开始向前转动时,在步骤P110作出关于前述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是否断开的判断。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断开的情况下,在步骤P111,停止变焦马达。而且,在步骤P112,过程返回一般过程。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并未断开的情况下,在步骤P113,作出关于变焦马达是否正在动作的判断。
在判断出变焦马达处于正在动作的的情况下,在步骤P114,检测取景器的变焦位置。另外,在步骤P115,作出有关取景器光学系统是否设置在最大变焦位置(即望远端)的判断。在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并未设置在最大变焦位置的情况下,过程返回到步骤P110。在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设置在最大变焦位置的情况下,在步骤P116,停止变焦马达。
变焦马达停止以后,在步骤P117,作出关于望远变换器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判断。在判断出望远变换器是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P118,作出关于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是否断开的判断。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断开的情况下,在步骤P119,过程回到一般过程。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没有断开的情况下,重复步骤P118的处理。在步骤P113判断出变焦马达并非正在动作的情况下,过程进入步骤P117。
在步骤P117判断出望远变换器处于不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P120,完成望远-遮光处理。
下面将参考图16描述如何实现望摄远-遮光过程。在步骤P131,望远-遮光过程开始。在步骤P132,前述LCD接通,致使看不到取景器中显示的影象。然后,在步骤P133,操动变焦马达使它可沿相反方向转动。随着变焦马达沿相反方向转动,将变焦机构操动到广角端。代替上述的运行控制,作为举例,可在普通DC驱动模式下进行转动,可使取景器变焦位置快速回到广角端。
在变焦马达开始反向转动之后,步骤P134,开始操动移动望远变换器的变换器马达以,使它可以沿向前的方向转动。随着变换器马达沿向前方向转动,望远变换器设置在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组合的位置。
然后,在步骤P135,作出关于变焦马达是否正在动作的判断。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是正在动作的情况下,在步骤P136,检测取景器的变焦位置。而且,在步骤P137,作出关于取景器光学系统是否设置在最小变焦位置(即广角端)的判断。在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设置在最小变焦位置的情况下,在步骤P138,停止变焦马达。然后,在步骤P139,作出关于变换器马达是否正在动作的判断。在步骤P135判断出变焦马达并非正在动作以及在步骤P137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并未设置在最小变焦位置的情况下,过程进入前述步骤P139。
在步骤P139判断出变换器马达是正在动作的情况下,在步骤P140,检测望远-变换器的位置。此外,在步骤P141,作出关于望远-变换器的设置是否已经结束,以使它可以与取景器光学系统正常组合的判断。在判断出望远-变换器的设置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在步骤P142,停止变换器马达。而且在步骤P143作出关于变换器马达和变焦马达两者是否已经停止的判断。
在步骤P139判断出变换器马达并非正在动作以及在步骤P141判断出望远-变换器的设置并未结束的情况下,过程进入前述步骤P143。在步骤P143判断出变换器马达和变焦马达两者并未停止的情况下,过程返回步骤P135。
在步骤P143判断出变换器马达和变焦马达两者已经停止的情况下,在步骤P144,断开前述LCD,以便可以看到取景器中显示的影象。并在步骤P145返回一般过程。
下面将参考图17和18描述如何实现广角端的变焦操作和向广角端变焦操作时遮光处理。参考图17,在步骤P150开始变焦广角过程(即向广角端的变焦操作)。在步骤P151检测取景器的变焦位置。并在步骤P152检测望远变换器的位置。
然后,在步骤P153,作出有关取景器光学系统是否设置在最小变焦位置(即广角端位置)的判断。在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是设置在最小变焦位置的情况下,在步骤P155,作出关于广角变换器是否处于不工作状态的判断。在判断出广角变换器是处于不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P157,作出关于由变焦杆操动的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是否断开的判断。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断开的情况下,在步骤P158,过程返回一般过程。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并未断开的情况下,重复步骤P157的处理。
在步骤P155已经判断出广角变换器处于存在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P156,完成广角遮光处理(即在向广角端变焦操作时的遮光处理,后面将参考图18进行描述)。
在步骤P153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未被设置在最小变焦位置(即广角端位置)的情况下,在步骤P154开始操作变焦马达,使马达可以沿相反方向转动。随着变焦马达沿相反方向转动,操动变焦机构到广角端。在运行控制的情况下进行转动,以使可在预定速度操动变焦机构。
当变焦马达开始反向转动时,在步骤P159作出关于前述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是否断开的判断。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断开的情况下,在步骤P161停止变焦马达。并在步骤P162返回到一般过程。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并未断开的情况下,在步骤P160作出有关变焦马达是否正在动作的判断。
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是正在动作的的情况下,在步骤P163,检测取景器的变焦位置。而且,在步骤P164,作出有关取景器光学系统是否设置在最小变焦位置(即广角端位置)的判断。在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未被设置在最小变焦位置的情况下,过程回到步骤P159。在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设置在最小变焦位置的情况下,在步骤P165停止变焦马达。
在变焦马达停止以后,在步骤P166作出有关望远变换器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的判断。在判断出望远变换器处于不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P167,作出有关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是否断开的判断。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断开的情况下,在步骤P168,过程回到一般过程。在判断出变焦马达操作开关未被断开的情况下,重复步骤P167的处理。在步骤P160判断出变焦马达并未正在动作的情况下,过程进入步骤P166。
在步骤P166判断出望远变换器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P169完成广角-遮光处理。
下面将参考图18描述如何实现广角-遮光过程。在步骤P170,广角-遮光过程开始。在步骤P171接通前述LCD,以便看不到显示在取景器中的象。然后,在步骤P172,操动变焦马达以便它可以沿向前方向转动。随着变焦马达沿向前方向转动,操动变焦机构到摄远端。不是在上述的状态控制下进行,而且例如在普通DC驱动模式下进行转动以便取景器变焦位置可以迅速返回到摄远端。
在变焦马达开始向前转动之后,步骤P173,开始操动移动摄远变换器的变换器马达以便它可以沿反方向转动。随着变换器马达沿反方向转动,摄远变换器设置在从景器光学系统中释放的位置。
然后,在步骤P174,作出关于变焦马达是否正在操作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变焦马达是正在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P175,检测取景器的变焦位置。而且,在步骤P176,作出关于取景器光学系统是否设置在最大变焦位置(即摄远端位置)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设置在最大变焦位置的情况下,在步骤P177,停止变焦马达。然后,在步骤P178,作出关于变换器马达是否正在操作的判断。在步骤P174已经判断出变焦马达没有正在操作的情况下,和在步骤P176已经判断出取景器光学系统没有设置在最大变焦位置的情况下,过程进入前述的步骤P178。
在步骤P178已经判断出变换器马达是正在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P179,检测摄远-变换器的位置。而且,在步骤P180,作出关于摄远-变换器的设置是否已经结束以便它可以从取景器光学系统正常释放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摄远-变换器的设置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在步骤P181,停止变换器马达。而且,在步骤P182,作出关于变换器马达和变焦马达两者是否已经停止的判断。
在步骤P178已经判断出变换器马达没有正在操作的情况下,和在步骤P180已经判断出摄远-变换器的设置没有结束的情况下,过程进入前述的步骤P182。在步骤P182已经判断出变换器马达和变焦马达两者没有停止的情况下,过程返回到步骤P174。
在步骤P182已经判断出变换器马达和变焦马达两者已经停止的情况下,在步骤P183,前述的LCD关闭,以便可以看到显示在取景器中的象。而且,步骤P184,过程返回到一般过程。
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如图19中的实线所示,单位时间内取景器变焦位置的变化率在使用摄远-变换器时和使用广角-变换器时保持一致。或者,如图19中的单点划线所示,在使用摄远-变换器时单位时间内取景器变焦位置的变化率可以设置为低于使用广角-变换器时的变化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避免由于使用摄远变换器导致的显示在取景器中的象的放大倍率的急剧变化,而且容易进行视场范围的确定。
而且,如图19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根据摄远-变换器放大倍率和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比之间的关系,当摄远-变换器的存在状态和不存在状态相互切换时,取景器的变焦位置可以不返回到摄远端或广角端。在这种情况下,在摄远-变换器的的状态切换到存在状态之后,可以迅速降低最大放大倍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取景器变焦位置的变化率最好应设置为特别低。
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通过使用液晶显示装置实现遮光。或者,可以通过使用一种不同的其他装置实现遮光。图20是在根据本发明的伪变焦照相机的第四实施例中以机械方式完成遮光的遮光装置的前视图。图21是图21所示的遮光装置的不同状态的前视图。在该遮光装置中,遮光板250具有两个滑动沟槽251、251。固定在照相机机体侧面上的接合销252、252分别穿过滑动沟槽251、251。从而遮光板250可以在图20的水平移动。而且,遮光板250具有通光窗口253,当使用取景器时该窗口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O匹配。
遮光板250还具有折线形的滑动沟槽254。销260穿过滑动沟槽254。销260固定在连接杆261的一端上,所述连接杆261由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摆动。在本实施例中,摄远-变换透镜43选择设置在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组合的状态或从取景器光学系统中释放的状态。例如通过由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驱动的小齿轮(图20中未示出)与齿条(图20中未示出)结合移动摄远-变换透镜43。从而选择地把摄远-变换透镜43设置在两个状态这一。
图20示出了没有使用摄远-变换透镜43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通光窗口253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O匹配。那么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可以操作以便把摄远-变换透镜43移动到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O匹配的位置。结果,摆动连接杆261,而且遮光板250移动到图20的右边。
如图21所示,当销260到达滑动沟槽254的中间部分时,摄远-变换透镜43位于向的位置移动的中间位置。此时,遮光板250位于水平移动范围的右端位置,而且通光窗口253位于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O分开的位置。在这一状态下,取景器光路被遮光板250遮住。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遮光。
当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从图21所示状态进一步操作而且销260到达滑动沟槽254的下端时,遮光板250返回到图20所示的位置。此时,摄远-变换透镜43很好地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O匹配。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变焦取景器的一个实施例。
变焦取景器的实施例以与前述根据本发明的伪变焦照相机第一实施例中的取景器光学系统30一样的方式构成。在这一情况下,图1所示的基本光学系统31构成变焦取景器的变焦光学系统。
已经由伪变焦照相机记录在照相软胶片51上的象经过伪变焦处理,以上述方式通过图7所示的印片系统完成所述伪变焦处理。
照相视场角和通过伪变焦处理印出的象的视场角之间的关系与由照相透镜形成的象的视场角和静电照相机、摄像机或类似的使用电子变焦功能的装置中记录的象的视场角之间的关系一致。因此,对于静电照相机、摄像机或类似的装置在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变焦取景器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与上述一样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变焦取景器可以以前述根据本发明的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三或第四实施例一样的方式实施。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五实施例。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五实施例具有与图2所示一样的外形。图22示出了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五实施例中的取景器光学系统。在图22中,类似的元件用与图1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
如图22所示,取景器(取景器光学系统)30包括变焦光学系统(基本光学系统)31和变换透镜块332。
变焦光学系统31具有与图1所示的基本光学系统31相同的结构。
变换透镜块332具有允许光通过的窗口342。而且,摄远-变换透镜43固定在变换透镜块332上。举例来说,摄远-变换透镜43把由变焦光学系统31形成的取景器的象放大到原来尺寸的两倍(即q=2)。
图23是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五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如图23所示,变换透镜块332具有沿垂直方向延伸的齿条44。由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转动的小齿轮46与齿条44啮合。
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五实施例中使用了图4所示的胶片盒50。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五实施例的电控结构与图5所示的相同。
下面将描述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五实施例是如何工作的。在本实施例中,举例来说,照相透镜10的变焦放大倍率n为2,取景器30的变焦光学系统31的变焦放大倍率p为3。而且,印片构成中的伪变焦放大倍率最大为3(m=3)。
图24示出了照相透镜10和变焦光学系统31以及摄远-变换透镜43和伪变焦处理的变焦放大倍率(z80)的变化。图24中示出的伪变焦处理的变焦放大倍率的变化很明显。
在照相透镜10所覆盖的变焦放大倍率为2的范围内,即图24中A所表示的区域,使得变换透镜块332位于这样的位置,以便窗口342可以与变焦光学系统31的光轴对准。具体地说,摄远-变换透镜43设置在从变焦光学系统31中释放的位置。在这一区域内,用与具有变焦透镜的普通35mm透镜快门式照相机或类似的照相机相同的方式改变照相视场角。
具体地说,当操动变焦杆21到摄远端或广角端(即广角端)时,摄远操作信号或广角操作信号从图5中示出的变焦开关63输入到CPU 60。摄远操作信号或广角操作信号连续输入到CPU 60直到停止操动变焦杆21。
当CPU 60接收到摄远操作信号时向驱动器72输入指示摄远端驱动的控制信号。而且,变焦驱动马达78和取景器驱动马达79接收来自驱动器72的驱动电流并分别沿把照相透镜10和变焦光学系统31的焦距设置为大值的方向转动。
当CPU 60接收到广角操作信号时向驱动器72输入指示广角端驱动的控制信号。而且,变焦驱动马达78和取景器驱动马达79接收来自驱动器72的驱动电流并分别沿把照相透镜10和变焦光学系统31的焦距设置为小值的方向转动。
在照相透镜10和变焦光学系统31的每一个中,通过公知的凸轮机构沿光轴方向移动预定数目的透镜,所述凸轮机构接受相应的变焦驱动马达78或相应的取景器驱动马达79的转动力,从而改变焦距。以这种方式,在变焦放大倍率最大为2的范围内,改变由照相透镜10形成的物的象的视场角与由取景器30显示的取景器象的视场角,以便物的象和取景器象的视场角可以保持彼此一致。
当停止操动变焦杆21时,就停止向CPU 60输入摄远-操作信号或广角-操作信号,而且变焦驱动马达78和取景器驱动马达79停止。这时,照相透镜10设置在这样的状态,即视场角与显示在视场平板40的视场框内的取景器象的视场角一致的象形成在照相软胶片51上。因此,当在这一状态下按下快门按钮20时,进行预定的自动聚焦处理和自动曝光处理,并把上述视场角的照相潜像记录在照相软胶片51上。
在图22中,变焦透镜36和37的广角-端位置用实线表示,而摄远-端位置用虚线表示。而且,当变焦透镜36和37在广角-端位置时,照相透镜10设置在焦距为最短的状态。而且,当变焦透镜36和37在变焦放大倍率可以变为2的位置时,照相透镜10设置在焦距为最长的状态,即在摄远-端位置。
在图24所示的区域B内,即变焦光学系统31的变焦放大倍率大于2的区域,照相透镜10保持在摄远-端位置。而且,根据摄影者的意图,可以选择设置使用摄远-变换透镜43的状态和不使用摄远-变换透镜43的状态之一。
具体地说,每次按下图2所示的伪变焦模式按钮22一次,从图5所示的伪变焦开关61交替向CPU 60输入接通信号和切断信号。而且,CPU 60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透镜变换执行机构45。在切断信号输入到CPU 60的情况下,设置变换透镜块332以便窗口342可以与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31的光轴吻合。在接通信号输入到CPU 60的情况下,设置变换透镜块332以便摄远-变换透镜43可以与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31的光轴吻合。
在不使用摄远-变换透镜43的情况下,根据变焦杆21的操作,变焦光学系统31的变焦放大倍率(在这种情况下,即整个取景器的变焦放大倍率)设置为范围2至内的值。然而,因为如上所述照相透镜10保持在摄远-端位置,照相视场角不变。
每次按下快门按钮20,由照相透镜10形成的物象就记录在照相软胶片51上,在这一区域内,CPU 60把表示取景器中显示的象与预定视场角的物象的象范围之比的信息和表示记录物象的帧的帧号的信息写在盒53的存储装置54上。
在使用摄远-变换透镜43的情况下,根据变焦杆21的操作,变焦光学系统31的变焦放大倍率设置为范围2至3内的值。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变焦放大倍率为2的用摄远-变换透镜43的作用,整个取景器的变焦放大倍率取值在范围4至6内(在图24所示的摄远-变换区域)。而且,因为如上所述照相透镜10保持在摄远-端位置,照相视场角不变。
每次按下快门按钮20,由照相透镜10形成的物象就记录在照相软胶片51上,在这一区域内,CPU 60把表示取景器中显示的象与预定视场角的物象的象范围之比的信息和表示记录物象的帧的帧号的信息写在盒53的存储装置54上。写信息可以通过利用接触点的接触技术或非接触技术完成。
已经由伪变焦照相机记录在照相软胶片51上的象经过伪变焦处理,以上述方式通过图7所示的印片系统完成所述伪变焦处理。
下面将描述用于伪变焦处理的象素密度变换是怎样由图8所示系统结构中的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完成的。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从读数装置103接收每帧照相软胶片51A的存储信息H。如上所述,存储信息H表示显示在取景器中的象与物象的象范围之比R。
在图24所示的区域A内,象范围之比R总是“1”。对于与象范围之比“1”相关的帧,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不进行用于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的象素密度变换处理。具体地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印片处理以便图9A中示出的象可以翻印如图9B所示的具有预定尺寸的记录材料200上,以便象的尺寸可以不放大或缩小,所述示于图9A中的象已经记录在显影的照相软胶片51A的某一帧F上。以这种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上面印有视场角与显示在取景器中的象的视场角相同的象的照片。
在图24所示的区域B内,由存储信息H表示的象范围之比R的取值在范围1至3内。对于与取这样值的象范围之比相关的帧,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对已经由扫描仪110检测到的图象信号进行图象尺寸放大处理,以便例如照相图象的中心点不移动,以便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只有1/R范围可以翻印在具有预定尺寸的记录材料200上。以最大为3的图象尺寸放大比例完成图象尺寸放大处理。具体地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印片处理以便图9A中示出的象中只有由图9A中示出的双点划线包围的区域可以翻印在图9C所示的记录材料200上,所述示于图9A中的象已经记录在显影的照相软胶片51A的某一帧F上。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本发明的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五实施例和印片系统的这一实施例,即使使用变焦比为2的照相透镜10,也可以获得仿佛使用变焦比为6的照相透镜拍摄的照片。而且,可以在照相操作时通过取景器确定将通过伪变焦操作以放大尺寸印出的象的视场角。
在根据本发明的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五实施例中,照相透镜10的变焦放大倍率设置为2,低于变焦光学系统31的变焦放大倍率设置(=3)。因此,可以防止照相透镜10由于变焦比增加而尺寸变大和成本昂贵,而且伪变焦照相机可以保持尺寸相当小和成本相当低。
而且,对于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五实施例,变焦光学系统31的变焦放大倍率设置(=3)高于照相透镜10的变焦放大倍率(=2)。因此,由于摄远-变换透镜43的放大倍率增加而倾向于增大尺寸和增加成本,所以可以使用放大倍率相对低(=2)的摄远-变换透镜。因此,也是由于这一特征,伪变焦照相机可以保持尺寸小和成本低。
在根据本发明的伪变焦照相机的第五实施例中,伪变焦操作的最大变焦比m、照相变焦透镜的变焦比n、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比p以及摄远-变换透镜的变焦比q并不限于上述的值。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照相机的一个实施例。
图25是根据本发明的照相机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6是图25所示照相机中的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侧视图。
如图25所示,照相机具有由变焦透镜构成的照相透镜10、取景窗口11、AE(自动曝光)光线接收窗口12、AF(自动聚焦)光线投射窗口13、频闪闪光灯部分15,以及类似的部分,这些都位于机体1的前表面上。而且,快门按钮20、变焦杆21、修正模式按钮422以及类似的部件位于机体1的上表面。
图26所示的取景器光学系统430是普通的中继类型的实象取景器光学系统。取景器光学系统430包括物镜35、变焦透镜36和37、中继透镜38、取景器的象成在上面的焦平面39、指定记录的象的范围的视场平板40、目镜41,等等。
在这一照相机中使用图4所示的胶片盒50。
图27是表示图25所示照相机的电控结构的方块图。如图27所示,照相机的电路具有中央处理单元(CPU)460,它控制照相机的基本操作。CPU460接收来自修正模式按钮422、释放开关62、变焦开关63、主要开关64和传感器65的信号。(传感器65表示一组不同类型的传感器)
而且,CPU 60与显示不同类型例如取景器信息的液晶显示装置(LCD)66、确定正确曝光量的测光装置67、AF电路68、频闪闪光灯403以及驱动器70、71和72相连。这些装置中的每一个都由CPU 60控制。而且,CPU 60与下面将描述的表存储器80相连。
驱动器70驱动卷片马达74和透镜驱动马达75。驱动器71驱动快门驱动马达76和反射镜驱动马达77,所述反射镜驱动马达77用于操动闪光灯的反射镜,后面将进行描述。驱动器72驱动变焦驱动马达78和取景器驱动马达79。
在照相透镜10中,通过公知的凸轮机构沿光轴方向移动预定数目的透镜,所述凸轮机构接受变焦驱动马达78的转动力,从而改变焦距。而且,在取景器光学系统430中,通过公知的凸轮机构沿光轴方向移动变焦透镜36和37,所述凸轮机构接受取景器驱动马达79的转动力,从而改变焦距。在图26中,变焦透镜36和37的广角-端位置用实线表示,而摄远-端位置用虚线表示。
图32A和32B示出了图25所示的照相机的频闪闪光灯部分15。频闪闪光灯部分15包括固定到照相机机体的前表面上的光板(Fresnel板)400、位于光板400后面的反射镜(反射平板)402以及位于由反射镜402限定的空间内的位置上的频闪闪光灯403。如32A和32B所示,反射镜402和频闪闪光灯403由前述的反射镜驱动马达77驱动,而且可以在照相机中一起沿向前和向后方向移动以便可以改变它们到光板400的距离。
图33是频闪闪光灯部分15的光分布特性变化的说明图,所述变化是当移动反射镜402和频闪闪光灯403时出现的。在反射镜402和频闪闪光灯403到光板400的距离比较短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由图33中的实线表示的光分布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当把所述距离设置为较长时,光分布特性变成由图33中的虚线表示的特性。具体地说,在后一情况下,周边光量的减少变大大于前一情况。而且,在后一情况下,中心光量变大,而且光的投射距离变长。
图27所示的表存储器80存储表示反射镜402和频闪闪光灯403从光板400的适当移动距离的信息。适当移动距离相对照相透镜10的每个比较位置设置。
下面将描述怎样使用照相机的这一实施例完成照相操作。在照相机的这一实施例中,使用变焦比为3的照相透镜10。关于取景器光学系统430,使用变焦比为6变焦光学系统。具体地说,在这种情况下,取景器光学系统430的变焦比大于照相透镜10的变焦比,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430与物象的象质无关。
在照相透镜10的变焦比的取值在范围1至3之内的区域,如同普通照相机一样,根据变焦操作,显示在取景器中的象的视场角和照相视场角以连锁方式变化。当超过这一范围向摄远-端进行变焦操作时,只有取景器光学系统430显示的象的视场角可以变化,而照相视场角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CPU 460把表示取景器光学系统中显示的象与预定视场角的物象的象范围之比的信息写在图4所示的胶片盒50的存储装置54上。
下面将参考图28、29、30和31描述变焦控制过程是怎样由图27所示的CPU460完成的,即为改变频闪闪光灯部分15的光分布特性等等的过程。
图28示出了CPU460所完成的一般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如图28所示,在步骤P10,一般控制过程开始。在步骤P11,作出关于是否存在照相机的不同开关状态变化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没有开关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在步骤P13,修正内部时钟而且过程返回步骤P11。
在步骤P11已经判断出有开关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在步骤P12,作出关于状态变化的开关是否是图27所示的主要开关64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状态变化的开关是主要开关64的情况下,在步骤P14,作出关于主要开关64的状态变化是否是断开-至-接通变化。
在已经判断出主要开关64的状态变化是断开-至-接通变化的情况下,在步骤P15,完成把照相透镜10的变焦类型设置为等待状态的的打开处理。然后,在步骤P16,完成设置打开标志的过程。在步骤P14已经判断出主要开关64的状态变化是接通-至-断开变化的情况下,在步骤P17,完成把照相透镜10的变焦类型设置为后退状态的的关闭处理。然后,在步骤P18,完成重新设置打开标志的过程。
在已经设置或重新设置打开标志之后,或者在步骤P12已经判断出状态变化的开关不是主要开关64的情况下,过程进入步骤P19。在步骤P19,作出关于是否设置打开标志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没有设置打开标志的情况下,过程返回步骤P11。在已经判断出设置了打开标志的情况下,在步骤P20,作出关于是否操动修正模式开关422(示于图25和27中)的判断。
在已经判断出操动修正模式开关422的情况下,在步骤P21,完成修正模式过程,后面将描述。然后过程进入步骤P22。在已经判断出没有操动修正模式开关422的情况下,过程从步骤P21进入步骤P22。
在步骤P22,作出关于是否操动图27所示的变焦开关63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没有操动变焦开关63的情况下,过程返回步骤P24,后面将进行描述。在已经判断出操动了变焦开关63的情况下,在步骤P23,完成变焦过程。下面将描述是如何完成变焦过程的。
然后,在步骤P24,作出关于是否操动图27所示的释放开关62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没有操动释放开关62的情况下,过程返回步骤P11。在已经判断出操动了释放开关62的情况下,在步骤P25,完成释放过程。然后,过程返回步骤P11。
下面将参考图29描述在步骤P21是如何完成修正模式过程的。如图29所示,在步骤P70,修正模式过程子程序开始。在步骤P71,作出关于修正模式开关422的操作是否是断开-至-接通操作。
在已经判断出修正模式开关422的操作是断开-至-接通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P72,作出关于是否设置修正标志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设置了修正标志的情况下,在步骤P73,重新设置修正标志。在已经判断出没有设置修正标志的情况下,在步骤P74,设置修正标志。
已经设置或重新设置修正标志之后,在步骤P75,修正图27所示的LCD上的标志。随着这一修正操作,修正模式接通的指示显示在LCD上或从上面擦除。然后,在步骤P76,子程序结束。而且,过程返回到图28所示的流程。
下面将参考图30描述在图28所示的步骤P23是如何完成变焦过程的。如图30所示,在步骤P30,变焦过程子程序开始。在步骤P31,作出关于变焦开关63的操作是否是向摄远-端操作的判断。
在已经判断出变焦开关63的操作是向摄远端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P32,完成照相透镜10向摄远端移动预定距离的变焦过程。通过驱动器72操动变焦驱动马达78完成变焦。在已经判断出变焦开关63的操作不是向摄远端操作的情况下,即在向广角端操动变焦开关63的情况下,在步骤P33,完成照相透镜10向广角端移动预定距离的变焦过程。
以如上所述方式完成向摄远端或广角端的变焦过程。然后,在步骤P34,作出关于是否进一步操动变焦开关63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进一步操动变焦开关63的情况下,在步骤P35,作出关于照相透镜10是否已经到达摄远端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照相透镜10已经到达摄远端的的情况下,在步骤P37,停止变焦驱动马达78。
在已经判断出照相透镜10还没有到达摄远端的情况下,在步骤P36,作出关于照相透镜10是否已经到达广角端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照相透镜10已经到达广角端的情况下,在步骤P37,停止变焦驱动马达78。
在已经判断出照相透镜10还没有到达广角端的的情况下,过程返回步骤P34,而且重复上述过程。步骤P34已经判断出没有操动变焦开关63的情况下,在步骤P37,停止变焦驱动马达78。
这样当停止变焦驱动马达78时,在照相透镜10处于变焦比在范围1至3内的状态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430的变焦位置是这样的,即变焦比可以在范围1至3内,而且可以记录视场角与显示在取景器中的象的视场角相同的象。在取景器光学系统430处于变焦比在范围3至6内的状态的情况下,照相透镜10的变焦位置总是设置在摄远端位置。
然后,在步骤P38,检测照相透镜10的变焦位置。该检测利用例如检测变焦透镜的位置的线性编码器的输出完成。
然后,在步骤P39,作出关于是否设置了修正模式的判断,即是否显示前述的修正标志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显示修正标志的的情况下,在步骤P40,参考存储在图27所示的表存储器80中的修正模式表,并完成反射镜402和频闪闪光灯403从光板400开始移动的距离的计算过程。在已经判断出没有显示修正标志的的情况下,在步骤P41,参考存储在图27所示的表存储器80中的普通模式表,并完成反射镜402和频闪闪光灯403从光板400开始移动的距离的计算过程。
下面的表1示出了修正模式表的一个例子。下面的表2示出了普通模式表的一个例子。
表1(修正模式表)(单位EV)
<p>表2(普通模式表) (单位EV)
在比较表和表2时,在照相透镜10的变焦位置一样的情况下,在修正模式表中确定的反射镜402和频闪闪光灯403从光板400开始移动的距离比在普通模式表中确定的相应距离长。具体地说,当参考修正模式表时,闪光灯的光分布特性设置成以便周边光量的下降可以变大而且光投射距离可以变长。
而且,当上述的移动距离计算出以后,相对表中的移动距离确定的表示中心光量、上部和下部光量以及左部和右部光量的几条信息,以及表示相应的帧号的信息存储在存储器(未示出)中。
在表1和2中,变焦位置Z1是广角-端位置,变焦位置Z8是摄远-端位置。变焦位置Z2至Z7连续位于广角-端位置和摄远-端位置之间的位置。
然后,在步骤P42,完成把反射镜402和频闪闪光灯403移动以上述方式参考表获得的移动距离的过程。该移动通过图27所示的反射镜驱动马达77完成。当移动结束以后,在步骤P43,子程序过程结束。而且,过程返回到图28所示的流程。
下面将参考图31描述是如何完成图28所示的步骤P25的释放过程的。如图31所示,在步骤P50,释放过程子程序开始。然后,在步骤P51,进行电池检查。在步骤P52,作出关于电池检查的结果是否好的判断。已经判断出电池不满足预定的性能的情况下,在步骤P53,把电池检查的结果在取景器中显示。而且,在步骤P62,子程序过程结束。
在步骤P52已经判断出电池检查的结果为好的情况下,分别在步骤P54、P55和P56完成距离测量、测光和透镜驱动过程以便聚焦。
然后,在步骤P57,作出关于图25所示的快门按钮20是否已经到达预定的按下位置P1的判断。在已经判断出快门按钮20还没有到达预定的按下位置P1的情况下,在步骤P62,子程序过程结束。而且,过程返回到图28所示的流程。
在已经判断出快门按钮20已经到达预定的按下位置P1的情况下,在步骤P58,作出关于快门按钮20是否已经到达预定的按下位置P2的判断,所述预定的按下位置P2比预定的按下位置P1深。在已经判断出快门按钮20还没有到达预定的按下位置P2的情况下,过程返回到步骤P57。在已经判断出快门按钮20已经到达预定的按下位置P2的情况下,在步骤P59,完成释放操作,而且完成照相操作。
然后,在步骤P60,表示在图30所示的步骤P40和P41获得的并存储在存储器(未示出)中的表示中心光量、上部和下部光量以及左部和右部光量的几条信息G与表示相应的帧号的信息一起传输给图4所示的盒53的存储装置54并写在上面。此时,表示由前述的取景器光学系统430显示的象的象范围的信息H也写在存储装置54上。
写信息可以通过利用接触点的接触技术或非接触技术完成。
在步骤P61,进给对应于一帧长度的照相软胶片51。然后,在步骤P62,子程序结束。而且,过程返回到图28所示的流程。
在物象已经记录在装在胶片盒50中的照相软胶片51的各帧上以后,把胶片盒50从照相机的机体1中取出并在显影室或类似的地方经过显影处理。以这种方式,把已经记录在照相软胶片51上的照相潜像显影。通过这样形成的负片,在预定的记录纸上形成照片。此时,根据已经存储在存储装置54中的几条信息进行补偿闪光灯的周边光量不足的处理和伪变焦处理。下面将详细描述这样的处理是如何进行的。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图7所示的印片系统。
在该印片系统中,如上所述,象处理装置101对图象信号进行预定的图象处理,所述图象信号从已经显影的照相软胶片51A检测出来,并把处理的图象信号传输给印片机102。而且,象处理装置101把处理的图象信号记录在介质106上,例如CD-R。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象处理装置101从读数装置103接收存储在存储装置54内并已经由读数装置103读出的信息条G和H。
下面将参考图34详细描述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印片系统的系统组成。在图34示出的组成中,有关象处理的功能可以设置为象处理装置101的功能,或者可以包括为印片机102或胶片扫描仪的功能。因此,下面将不对应图7描述图34示出的组成。
如图34所示,扫描仪110从照相图象检测图象信号。该图象信号通过不同的图象处理装置111、112、113、114、115和116处理,然后用于印片机中102以便翻印出照片。
设置灰度/色彩的处理装置111自动作出有关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的判断并修正为适当的值。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变换象素密度以便使得印出图象的尺寸与记录材料的宽度匹配(例如,一卷印相纸)或者以便完成伪变焦处理。图象密度修正处理装置413针对图象的每一部分调整由图象信号表示的图象密度。粒度抑制类型清晰度增强处理装置114完成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9(1997)-22460中描述的粒度抑制类型清晰度增强处理。
而且,除了上述的一系列图象处理以外,根据印片机的特性利用3D变换处理装置115或116对用于翻印的图象信号进行色彩变换。3D变换处理根据从中获得图象信号的胶片是负片或正片而不同。
下面将描述用于伪变焦处理的象素密度变换是怎样由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完成的。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从读数装置103接收每帧照相软胶片51A的存储信息H。如上所述,存储信息H表示显示在取景器中的象与物象的象范围之比。根据象范围之比,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装置112完成图象尺寸放大或缩小处理(象素密度变换)以便获得与取景器中显示的象的象范围一样的印出象。
此时,如上所述,对于当取景器光学系统430设置在变焦放大倍率位于范围1至3内的状态时记录的象,视场角与显示在取景器中象的视场角一致。因此,对于这样的象,记录在胶片上的象的尺寸与印出的象的尺寸之间的关系变为与图9A和9B所示的关系一致。具体地说,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印片处理以便图9A中示出的象可以翻印在具有图9B所示的预定尺寸的记录材料200上,以便象的尺寸可以不放大或缩小,所述示于图9A中的象已经记录在显影的照相软胶片51A的某一帧F上。
对于当取景器光学系统430设置在变焦放大倍率位于范围3至6内的状态时记录的象,记录在胶片上的象的尺寸与印出的象的尺寸之间的关系变为与图9A和9C所示的关系一致。具体地说,对于这样的图象,完成了伪变焦处理。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照相机和印片系统的这一实施例,即使使用变焦比为3的照相透镜10,也可以获得仿佛使用变焦比为6的照相透镜拍摄的照片。
下面将描述图象密度修正处理装置413是怎样完成图象密度修正处理的。读数装置103从胶片盒50的存储装置54中读出对于每一帧的存储信息G并把它输入给图象密度修正处理装置413。当需要时,图象密度修正处理装置413对表示记录在该帧上的象的图象信号进行处理,所述处理用于部分地把印出的图象密度设置为低值以便可以补偿周边光量不足。是否需要处理、修正范围以及修正量,根据预定的程序和通过表示中心光量、上部和下部光量以及左部和右部光量的存储信息G确定。
在图象密度修正处理完成的情况下,即使象是通过设置成周边光量可能变小而光投射距离可能变长的闪光灯记录的,也可以获得图象密度在整个区域内修正的照片。
在本实施例中,印出的象的密度部分地修正以便可以补偿闪光灯周边光量的不足。然而,在通过把闪光灯设置成可以获得足够的周边光量的光分布特性来记录图象的情况下,通常在整个图象区域内出现曝光不足。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照相机和印片机系统的实施例,也可以补偿这种曝光不足。
权利要求
1.一种使用具有信息存储装置的胶片盒的伪变焦照相机,该伪变焦照相机包括i)用于把物象投影到照相软胶片的一部分上的照相透镜光学系统,所述部分已经从胶片盒中拉出;ii)能够把视场角与由所述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形成的所述物象的视场角不同的象显示在表示象-记录范围的预定区域内的取景器光学系统;以及iii)用于写表示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显示在所述预定区域内的象与所述物象的象范围之比的信息的写装置,该信息写在胶片盒信息存储装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其中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包括a)用于把视场角大致与由所述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形成的所述物象的视场角一致的象显示在所述预定区域内的基本光学系统,以及b)至少一个变换透镜,可释放地与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组合,而且当它与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组合时改变显示在所述预定区域内的象的视场角,以及所述写装置写由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与所述照相透镜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之间关系和由所述变换透镜的放大倍率定义的信息,所述变换透镜与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组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其中所述伪变焦照相机进一步包括用于操作的遮光装置,以便当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所述基本光学系统与变换透镜彼此的结合状态切换时,所述遮光装置可以把取景器设置成如下状态,即至少在所述切换的部分期间内不显示视场象。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其中所述伪变焦照相机进一步包括用于控制的控制装置,以便处于第一状态的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的变焦机构的单位时间内的移动速率可以低于处于第二状态的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的变焦机构的单位时间内的移动速率,所述第一状态是指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变大而且是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所述基本光学系统与变换透镜彼此组合的状态之一,所述第一状态是指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变小。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其中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所述基本光学系统和所述照相透镜光学系统是变焦光学系统,它们至少在部分区域内彼此连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其中所述伪变焦照相机进一步包括透镜驱动装置,当所述照相透镜光学系统的变焦位置已经设置在预定的位置时,所述透镜驱动装置把预定的变换透镜与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组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其中所述伪变焦照相机进一步包括这样的装置,即当变换所述变换基本光学系统与所述变换透镜彼此组合的状态时,完成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的变焦操作,完成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的所述变焦操作以便在变换之前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与变换之后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可以变得彼此大致一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其中所述伪变焦照相机进一步包括将由摄影者操动的伪变焦操作开关和透镜驱动装置,该透镜驱动装置根据所述伪变焦操作开关的操作把预定的变换透镜与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所述基本光学系统组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其中所述照相透镜光学系统是具有固定焦距的光学系统,而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是变焦光学系统。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其中所述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和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是变焦光学系统,它们至少在部分区域内彼此连锁,构成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比比构成所述照相透镜光学系统的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比大。
11.一种印片系统,其中从已经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中的胶片盒获得照片,该印片系统包括i)印片装置,用于从照相软胶片上把预定的象形成区域内的物象印在记录材料上,所述照相软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完成所述印片过程以便象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可以变化;ii)读数装置,用于读出已经写在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上的表示所述象范围之比的所述信息;以及iii)图象尺寸放大和缩小比例控制装置,用于通过乘以一个标准值把所述印片装置完成的印片过程中的图象尺寸放大比例或图象尺寸缩小的比例设置为一个值,由所述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象以所述值印在所述象形成区域内以便物象的整个范围可以以由所述读数装置读出的所述图象范围比大致正好与所述象形成区域的整个区域对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印片系统,其中所述印片装置包括a)胶片象读出装置,用于读出形成在照相软胶片上的胶片象,所述照相软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从而获得表示胶片象的图象信号;b)印片输出装置,用于从所述图象信号把所述胶片象翻印在记录材料上;以及c)信号处理装置,用于对所述图象信号完成信号处理,从而改变所述印片输出装置中的印片输出放大倍率。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印片系统,其中所述印片装置包括a)用于支撑照相软胶片的胶片支撑装置,所述照相软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b)用于把胶片象投影到感光记录材料上的投影光学系统,所述胶片象已经形成在照相软胶片上;以及c)用于改变所述投影光学系统、所述胶片支撑装置和所述感光记录材料中至少两者的位置之间关系的装置,从而改变所述胶片象的投影放大倍率。
14.一种用于照相的伪变焦照相机,以便通过改变印片操作中的放大倍率获得最大变焦放大倍率m的伪变焦效果,该伪变焦照相机包括i)用于把物象投影到照相软胶片上的照相变焦透镜,所述照相变焦透镜的变焦放大倍率为n;ii)能够把视场角与由所述照相变焦透镜形成的所述物象的视场角不同的象显示在表示象记录范围的区域内的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该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放大倍率为p,其中n<p<m·n;iii)摄远-变换透镜,它可松脱地与所述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组合,而且当它与所述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组合时改变显示在所述预定区域内的象的视场角,所述摄远-变换透镜的变焦放大倍率为q;以及iv)将由摄影者操作的变换透镜驱动装置,所述变换透镜驱动装置选择地把所述摄远-变换透镜设置在与所述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组合的位置或从所述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中释放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其中放大倍率设置成m·n=p·q。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伪变焦照相机,其中所述伪变焦照相机使用具有信息存储装置的胶片盒,而且还包括用于写表示显示在代表所述象记录范围的所述区域内的象与物象的象范围之比的信息的写装置,该信息写在胶片盒的所述信息存储装置上。
17.一种印片系统,其中从已经用于如权利要求16所述伪变焦照相机的胶片盒获得照片,该印片系统包括i)印片装置,用于从照相软胶片上把预定的象形成区域内的物象印在记录材料上,所述照相软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完成所述印片过程以便象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可以变化;ii)读数装置,用于读出已经写在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上的所述表示象范围之比的所述信息;以及iii)图象尺寸放大和缩小比例控制装置,用于把所述印片装置完成的印片过程中的图象尺寸放大比例或图象尺寸缩小的比例设置为一个值,由所述取景器变焦光学系统显示在所述区域内的视场角的象以所述值印在所述象形成区域内以便显示在所述区域内的象的整个范围可以大致正好与所述象形成区域的整个区域对应,所述图象尺寸放大比例或所述图象尺寸缩小比例根据由所述读数装置读出的所述信息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印片系统,其中所述印片装置包括a)胶片象读出装置,用于读出形成在照相软胶片上的胶片象,所述照相软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从而获得表示胶片象的图象信号;b)印片输出装置,用于从所述图象信号把所述胶片象翻印在记录材料上;以及c)信号处理装置,用于对所述图象信号完成信号处理,从而改变所述印片输出装置中的印片输出放大倍率。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印片系统,其中所述印片装置包括a)用于支撑照相软胶片的胶片支撑装置,所述照相软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b)用于把胶片象投影到感光记录材料上的投影光学系统,所述胶片象已经形成在照相软胶片上;以及c)用于改变所述投影光学系统、所述胶片支撑装置和所述感光记录材料中至少两者的位置之间关系的装置,从而改变所述胶片象的投影放大倍率。
20.一种使用具有信息存储装置的胶片盒的照相机,该照相机包括i)光分布特性改变装置,用于改变闪光灯的光分布特性,以及ii)写装置,用于把表示相对照相软胶片上的每一帧的所述光分布特性的信息和表示相应的帧号的信息写在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上。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相机,其中所述光分布特性改变装置改变所述闪光灯的闪光管和反射镜相对光板的位置,所述光板位于所述闪光管的前面。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相机,其中所述光分布特性改变装置改变所述闪光灯的闪光管位置和所述闪光灯的反射镜位置之间的关系。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相机,其中所述光分布特性改变装置改变所述光板的特性,所述光板位于所述闪光灯的闪光管的前面。
24.如权利要求20、21、22或23所述的照相机,其中所述照相机还包括由变焦光学系统构成的照相透镜;多个表,其中每一个定义相对所述照相透镜的多个变焦位置之一的光分布特性;表选择装置,用于从多个所述表中选择一个表;以及控制装置,用于根据由所述表选择装置选择的表控制所述光分布特性改变装置,以便可以获得根据所述照相透镜的变焦位置的光分布特性。
25.如权利要求20、21、22或23所述的照相机,其中所述写装置还写表示显示在取景器的代表象记录范围的区域内的象与由照相机的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象的象范围之比的信息,该信息写在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上。
26.一种印片系统,其中从已经用于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相机中的胶片盒获得照片,该印片系统包括i)印片装置,用于从照相软胶片上把物象印在记录材料上, 所述照相软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ii)读数装置,用于读出已经写在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上的表示所述光分布特性的所述信息;以及iii)印片密度控制装置,用于根据由所述读数装置读出的所述信息来控制由所述印片装置形成的印片密度,以便对于所述记录材料表面上的每个部分可以补偿不适当的曝光。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印片系统,其中所述印片密度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记录材料的周边部分的印片密度,以便可以补偿由于所述闪光灯造成的象场边缘亮度不足。
28.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印片系统,其中所述印片装置包括a)胶片象读出装置,用于读出形成在照相软胶片上的胶片象,所述照相软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从而获得表示胶片象的图象信号;和b)印片输出装置,用于从所述图象信号把所述胶片象翻印在记录材料上;以及所述印片密度控制装置对所述图象信号完成信号处理,从而改变印片密度。
29.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印片系统,其中所述印片装置从照相软胶片上把预定的象形成区域内的物象印在记录材料上,所述照相软胶片已经过显影处理,完成所述印片过程以便象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可以变化;所述读数装置还读出表示显示在取景器的代表象记录范围的区域内的象与由照相机的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象的象范围之比的信息,该信息写在胶片盒的信息存储装置上;以及印片系统进一步包括图象尺寸放大和缩小比例控制装置,用于把所述印片装置完成的印片过程中的图象尺寸放大比例或图象尺寸缩小的比例设置为一个值,显示在所述取景器的所述区域内的象以所述值印在所述象形成区域内以便显示在整个区域内的象的整个范围可以大致正好与所述象形成区域的整个区域对应,所述图象尺寸放大比例或所述图象尺寸缩小比例根据表示象范围之比并由所述读数装置读出的信息设置。
30.一种变焦取景器,该变焦取景器包括i)变焦光学系统,它形成独立于照相机的照相透镜的系统,而且在代表象-记录范围的预定区域内显示视场象,以便可以改变视场象的视场角;ii)至少一个变换透镜,它可松脱地与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组合,而且当它与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组合时改变显示在所述预定区域内的象的视场角,以及iii)透镜驱动装置,用于在与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组合的位置和从所述变焦光学系统中释放的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变换透镜。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变焦取景器,其中所述透镜驱动装置这样构成,使得当所述照相透镜的变焦位置已经设置在预定位置时,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可以把预定的变换透镜与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组合。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变焦取景器,其中所述变焦取景器进一步包括这样的装置,即当变换所述变焦光学系统与变换透镜彼此组合的状态时,完成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操作,完成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所述变焦操作以便在所述变换之前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与所述变换之后整个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可以变得彼此大致一致。
33.如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变焦取景器,其中由所述变焦光学系统和变换透镜改变的视场角的范围设置为比由所述照相透镜改变的视场角的范围宽。
34.如权利要求30、31或32所述的变焦取景器,其中所述变焦取景器进一步包括用于操作的遮光装置,以便当变换所述变焦光学系统与变换透镜彼此组合的状态时,所述遮光装置可以把取景器设置成如下状态,即至少在所述切换的部分期间内不显示视场象。
35.如权利要求30、31或32所述的变焦取景器,其中所述变焦取景器进一步包括用于控制的控制装置,以便处于第一状态的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机构的单位时间内的移动速率可以低于处于第二状态的所述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机构的单位时间内的移动速率,所述第一状态是指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变大而且是所述变焦光学系统与变换透镜彼此组合的状态之一,所述第二状态是指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变小。
全文摘要
一种使用具有信息存储装置的胶片盒的伪变焦照相机,包括:用于把物象投影到照相软胶片的一部分上的照相透镜光学系统,所述部分已经从胶片盒中拉出。该照相机还包括能够把视场角与由照相透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象的视场角不同的象显示在表示象记录范围的预定区域内的取景器光学系统。写装置写表示取景器光学系统显示在预定区域内的象与物象的象范围之比的信息,该信息写在胶片盒信息存储装置上。
文档编号G02B15/04GK1232984SQ99105519
公开日1999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1998年2月25日
发明者小林英雄, 大野和则, 小泽胜司, 长伦生, 岩崎洋一, 恩田和彦, 幸田孝男, 后藤繁谦 申请人:富士写真光机株式会社, 富士摄影胶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