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24028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凸缘衬圈较短、但是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且具有足够的放大倍率的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转换镜头装置具有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第3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1<|f|/(β×D)<0.87 (1)。
【专利说明】
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用于得到具有比主镜头装置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的焦距的光学系统 的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W往,作为使主镜头的焦距变化的光学系统,公知有转换镜头。转换镜头在使用时 装配在主镜头的物体侧或主镜头的像侧。装配在主镜头的像侧的转换镜头被称为后转换镜 头。
[0003] 在具有后转换镜头的转换镜头装置中设置有2个安装部。一个安装部是与主镜头 装置的安装部对应的安装部,另一个安装部是与照相机主体的安装部对应的安装部。
[0004] 在转换镜头装置的使用时,转换镜头装置经由2个安装部夹入在主镜头装置与照 相机主体之间。由此,能够使主镜头的焦距变化。用于延长主镜头的焦距的后转换镜头被 称为后望远转换镜头。
[0005] 运种后望远转换镜头能够简单地延长主镜头的焦距,所W是便利的。因此,可更换 镜头的单反照相机的用户、特别是进行望远拍摄的用户喜欢使用后望远转换镜头。
[0006]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可更换镜头的照相机系统中,废弃快速复原反射镜的新照相 机系统、即缩短凸缘衬圈(flange back)来实现小型化和薄型化的照相机系统博得人气。在 运种新照相机系统中,很需要后望远转换镜头。
[0007] 运种后望远转换镜头例如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被公开。
[0008] 专利文献1 :日本特许5350202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2 :日本特许4639581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3 :日本特许5631928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后望远转换镜头是W用于单反照相机为目的的 转换镜头。运些后望远转换镜头W较长的凸缘衬圈为前提,所W,无法用于上述的新照相机 系统。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后望远转换镜头是适用于凸缘衬圈较短的照相机系 统的后望远转换器,但是倍率较小。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是鉴于运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凸缘衬圈较短、但是能够良好 地校正各像差且具有足够的放大倍率的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0013]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0014]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0015]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W及
[0016]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0017] 其特征在于,
[0018]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 统的焦距长,
[0019]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0020]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0021]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W及 [00过第3透镜组,
[0023] 满足W下的条件式(1)。
[0024] 0. K|f |八0 XD)<0. 87 (1)
[002引 其中,
[0026]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0027]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0028] 0是转换镜头的倍率,
[0029] D是转换镜头的光轴上的厚度。
[0030]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0031]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0032]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W及
[0033]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0034] 其特征在于,
[0035]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 统的焦距长,
[0036]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0037]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0038]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W及
[0039] 第3透镜组,
[0040]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0041] 满足W下的条件式似。
[0042] 1. 7<f2i/f22<18 似 [004引 其中,
[0044]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0045] f2i是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004引 f22是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0047]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0048]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0049]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W及
[0050]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0051] 其特征在于,
[0052]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 统的焦距长,
[0053]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0054]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I透镜组;
[00巧]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W及
[0056] 第3透镜组,
[0057]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0058] 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
[0059] 满足W下的条件式(2')。
[0060] 0. 6<f2i/f22<10 (2,)
[006。 其中,
[0062]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0063] f2i是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0064] f22是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0065]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0066]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0067]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W及
[0068]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0069] 其特征在于,
[0070]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 统的焦距长,
[0071]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0072]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0073]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W及
[0074] 第3透镜组,
[0075]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0076] 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
[0077] 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和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均为凹面,使该凹面 朝向物体侧。
[007引其中,
[0079]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0080]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0081]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0082]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W及
[0083]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0084] 其特征在于,
[0085]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 统的焦距长,
[0086]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0087]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0088]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W及
[0089] 第3透镜组,
[0090]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0091] 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0092] 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009引其中,
[0094]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0095]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0096]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0097]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W及
[0098]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0099] 其特征在于,
[0100]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 统的焦距长,
[0101]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0102]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0103]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W及
[0104] 第3透镜组,
[0105]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0106] 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0107] 满足W下的条件式(4)。
[010引-2. 0< (。"甘2ir)<2. 0 (4)
[0109] 其中,
[0110]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0111] Tzif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112] Tzif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113]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0114]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0115]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W及
[0116]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0117] 其特征在于,
[0118]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 统的焦距长,
[0119]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0120]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0121]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W及
[0122] 第3透镜组,
[0123]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0124] 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125] 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126] 其中,
[0127]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012引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0129]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0130]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W及
[0131]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0132] 其特征在于,
[0133]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 统的焦距长,
[0134]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0135]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0136]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W及
[0137] 第3透镜组,
[013引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139]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0140] 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141] 其中,
[0142]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0143]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0144]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0145]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W及
[0146]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0147] 其特征在于,
[014引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 统的焦距长,
[0149]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0150]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0151]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W及
[0152] 第3透镜组,
[0153]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0154] 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155] 满足W下的条件式(8)。
[0156] -2. 4钟3处<-〇. 75 (8)
[0157]其中,
[015引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0159] 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0160]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0161]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0162]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0163]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W及
[0164]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0165] 其特征在于,
[0166]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 统的焦距长,
[0167]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016引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0169]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W及
[0170] 第3透镜组,
[0171] 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172]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0173] 满足W下的条件式(8')。
[0174] -2. 4钟3处<-1.〇 (8,)
[0175] 其中,
[0176]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0177] 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0178]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0179] 并且,本发明的拍摄系统的特征在于,该拍摄系统具有:
[0180] 主镜头装置;
[0181] 具有摄像元件的照相机主体;W及
[0182] 能够装配在主镜头装置与照相机主体之间的转换镜头装置,
[0183] 通过由主镜头装置和转换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形成物体的像,
[0184] 摄像元件配置在物体的像位置,并且将物体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0185] 转换镜头装置具有上述的任意一项的转换镜头。
[0186]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凸缘衬圈较短、但是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且具有足够的 放大倍率的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附图说明】
[0187] 图1是实施例1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018引图2是实施例2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0189] 图3是实施例3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0190] 图4是实施例4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0191] 图5是实施例5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0192] 图6是实施例6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019引图7是实施例1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崎变(DT)、倍 率色差(CC)的图。
[0194] 图8是实施例2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崎变值T)、倍 率色差(CC)的图。
[019引图9是实施例3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崎变(DT)、倍 率色差(CC)的图。
[019引图10是实施例4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崎变(DT)、倍 率色差(CC)的图。
[0197] 图11是实施例5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崎变(DT)、倍 率色差(CC)的图。
[019引图12是实施例6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崎变(DT)、倍 率色差(CC)的图。
[0199] 图13是主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0200] 图14是组合了主镜头和转换镜头时的镜头剖视图。
[0201] 图15是拍摄系统的剖视图,是在照相机上装配了主镜头装置和转换镜头装置时 的剖视图。
[0202] 标号说明
[020引 Gl :第1透镜组腿:第2透镜组;G3 :第3透镜组;S :明亮度(开日)光圈;CG :玻 璃罩;1:像面;尸:滤镜;1:照相机主体;2、3、11、12:安装部;4、5:保持部;8:光轴;12、15、 17、18 ::控制电路;13a、13b、16a、1化:电触点;M化:主镜头装置;TC :转换镜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204] 在实施例的说明之前,对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 夕F,在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时,示出具体例进行说明。但是,与后述实施例的情 况同样,运些例示的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所包含的方式中的一部分,在该方式中存在大量 的变化。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例示的方式。
[0205] 对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所具有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在W下的说明中,设 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并且,主镜头装置位于物体侧,照相机主 体位于像侧。
[0206] 在基本结构中,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 部、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W及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 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 依次具有: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W及第3透镜组。
[0207] 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的转换镜头(W下称为"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 作为后转换镜头发挥功能。由此,转换镜头装置在使用时夹入主镜头装置与照相机主体之 间。因此,在转换镜头装置中设置有第1安装部和第2安装部。第1安装部是用于装配主 镜头装置的安装部。第2安装部是用于装配照相机主体的安装部。
[020引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作为望远转换镜头发挥功能。因此,由转换镜头装置 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0209] 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 光力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构成。通过采用运种结构,能够在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 中良好地校正球差和慧差。
[0210] 特别是通过使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成为负屈光力,能够在主镜头装置与照相机主 体之间的较小空间内配置转换镜头,能够充分确保转换镜头的倍率。转换镜头的倍率例如 为1. 4倍W上。优选转换镜头的倍率为1. 7倍W上,更加优选为2倍W上。
[0211] 第1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满足W下的 条件式(1)。
[021引 0. K|f |八0 XD)<0. 87 (1)
[0213] 其中,
[0214]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0215] 0是转换镜头的倍率,
[0216] D是转换镜头的光轴上的厚度。
[0217] 条件式(1)是规定转换镜头的整体的焦距的条件式。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是与 具有较短的凸缘衬圈的照相机系统对应的转换镜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中,各 透镜组的屈光力必然增大,而且,需要进行充分的像差校正。
[021引但是,当为了进行像差校正而增加透镜枚数时,转换镜头的全长变长。该情况下, 不仅有损紧凑性,还很难得到期望的倍率。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缩短转换镜头的 全长,并且能够确保较大的倍率。
[0219]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1)的上限值,能够容易地确保期望的倍率。通过不低于条件 式(1)的下限值,能够容易地校正各像差。
[0220] 第2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 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满足W 下的条件式(2)。
[022" 1. 7钟21/%2<18 似
[0222] 其中,
[0223] f2i是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0224] f22是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0225]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将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分割成物体侧透 镜组和像侧透镜组,使各透镜组的屈光力成为负屈光力。由此,即使使第2透镜组具有较大 的负屈光力,也能够使该屈光力分散在2个透镜组中,所W,能够确保期望的放大倍率,并 且能够减少第2透镜组内的各透镜面中产生的球差和慧差。
[0226] 并且,即使第2透镜组整体具有较大的屈光力,物体侧透镜组的屈光力和像侧透 镜组的屈光力也不会那么大。因此,能够缓和针对偏屯、的影响。例如,即使在物体侧透镜组 的组装时在透镜中产生偏屯、,也能够抑制像差的恶化。像侧透镜组也得到同样的效果。
[0227] 进而,即使在第2透镜组的组装时在物体侧透镜组与像侧透镜组之间产生偏屯、, 也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中的像差的恶化。运样,当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时,针对 偏屯、的容许量增大,所W,还能够改善第2透镜组的组装性。
[022引进而,通过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能够减小构成第2透镜组的透镜的各 面的屈光力。因此,能够抑制重影等不要光的产生。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特别 有效地改善了像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中产生的重影。
[0229] 运样,通过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像差校正,改善光学 系统的组装性,并且抑制重影的产生。
[0230]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上述的条件式(2)。
[0231]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2)的上限值,像侧透镜组的屈光力不会过大。由此,能够防止 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的效果减小。
[0232] 通过不低于条件式似的下限值,物体侧透镜组的屈光力不会过大。由此,能够防 止使主点接近物体侧的效果减小。该情况下,由于转换镜头整体的屈光力不会过大,所W, 能够利用有限的透镜枚数良好地校正像差。
[0233] 第3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 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物体侧 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满足W下的条件式(2')。
[0234] 0. 6<f2i/f22<10 (2,)
[023引其中,
[0236] f2i是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0237] f22是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023引如上所述,通过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能够减少第2透镜组内的各透镜 面中产生的球差和慧差,缓和针对偏屯、的影响(改善光学系统的组装性),并且抑制重影的 产生。
[0239] 特别是在第2透镜组的负屈光力较大的情况下,第2透镜组与第1透镜组的相对 位置的精度非常严格,组装时的难易度变高。并且,由于在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中进行 慧差的校正,所W,当相对位置产生误差时,周边部的性能容易劣化。在运种意思中,也优选 将第2透镜组分割成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
[0240] 进而,由于能够减小各透镜面的屈光力,所W,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应 对重影等不要光的产生是有利的。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特别有效地改善了像侧 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中产生的重影。
[0241] 并且,通过使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减少由于球差和慧差的波长而引 起的差异。并且,通过使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提高像侧透镜组的加工性和组装 性。
[0242]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上述的条件式(2')。条件式(2')的技术 意义与条件式(2)的技术意义相同。
[0243] 第4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 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物体侧 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和像侧透镜组的最物 体侧的面均使凹面朝向物体侧。
[0244] 在上述基本结构中,利用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正球差来校正第1透镜组中产生的 负球差。运里,在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正球差中,特别是第2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形状 大大发挥作用。在利用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的情况下,物体侧透镜 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相当于第2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
[0245] 因此,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和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均使凹面朝向 物体侧。由此,能够在2个面中分散产生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正球差。由此,能够确保期望 的放大倍率,并且,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正球差的量不会过大。
[0246] 如上所述,在第1透镜组中产生负球差。因此,通过分散产生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 正球差,能够使第2透镜组产生抵消该负球差所需要的量的正球差。
[0247] 并且,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和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均使凹面朝向 物体侧,由此,各透镜面中产生的各像差、特别是球差和色差减小,所W,能够进行良好的像 差校正。进而,由于能够减少针对偏屯、的影响,所W能够实现良好的组装性。
[024引第5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 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物体侧 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 接合透镜。
[0249] 如上所述,通过使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提高像侧透镜组的加工性和组 装性。进而,通过使接合透镜成为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为 了更加良好地校正各像差,特别优选利用负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运3枚透镜构成接合透 镜。
[0巧0] 第6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 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像侧透 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满足W下的条件式(4)。
[0巧 1 ] -2. 0< (。"甘2ir) / (。1广。11〇 <2. 0 (4)
[0巧2] 其中,
[0253] Tzif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254] Tzif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巧5] 如上所述,通过使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能够提高像侧透 镜组的加工性和组装性,并且能够更加良好地校正各像差。
[0巧6] 条件式(4)是与物体侧透镜组的形状有关的条件式。通过不高于条件式(4)的上 限值或不低于下限值,能够更加良好地校正各像差。
[0巧7] 第7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 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物体侧 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25引如上所述,通过使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减小由于球差和慧差的波长 而引起的差异。
[0巧9] 通过使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抑制倍率色差的产生。通过利用正透镜和 负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的接合透镜,能够减小接合面中的轴外光线的入射角。其结果,能够 更加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差。利用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的接合透镜有利于倍率色 差的校正。
[0260] 第8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I透镜组 具有接合透镜,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 光力的像侧透镜组,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261] 通过使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
[0262] 运里,也可W利用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1透镜组的接合透镜。由此,能够减小接 合面中的轴上光线的入射角。其结果,能够减小由于球差的波长的差异而引起的变化。
[0263] 第9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 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像侧透 镜组具有接合透镜,满足W下的条件式(8)。
[0264] -2. 4<f3/f<-0. 75 做 [026引其中,
[0266] 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0267]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026引如上所述,通过使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提高像侧透镜组的加工性和组 装性。
[0269]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做的上限值,第3透镜组的屈光力不会过大。该情况下,必然 不需要增大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所W,能够抑制各像差的产生。
[0270] 通过不低于条件式(8)的下限值,从第3透镜组射出的轴外光线(主光线)的射 出角不会过大。因此,能够使入射到摄像元件的光线的入射角成为满足摄像元件的入射特 性的角度。
[0271] 第10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1透镜组 具有接合透镜,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 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满足W下的条件式(8')。
[027引-2. 4<f3/f<-l. 0 (8,)
[027引其中,
[0274] 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0275]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0276]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条件式(8') 的技术意义与条件式(8)的技术意义相同。
[0277] 并且,优选第1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第10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W下 称为"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上述的条件式(1)。
[027引由于条件式(1)的技术意义已经说明,所W运里省略说明。
[027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 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满足上述的条件式(2)或 (2,)。
[0280] 由于条件式(2)的技术意义已经说明,所W运里省略说明。
[0281] 并且,优选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W下的条件式(3)。
[028引 0. 3<f23/f<0. 9 做
[028引其中,
[0284] f23是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0285]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0286] 由于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合成焦距具有负值,所W,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 组的合成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该情况下,能够使转换镜头整体的主点接近物体侧。因此,能 够适当确保转换镜头整体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利用较少的透镜枚数实现良好的像差校 正。
[0287]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3)的上限值,转换镜头的全长不会变长。通过不低于条件式 (3)的下限值,转换镜头整体的屈光力不会变大。其结果,能够抑制球差的恶化和透镜枚数 的增加。
[028引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 体侧透镜组,满足W下的条件式(4)。
[0289] -2. 0< (。"甘2ir) / (。1广。11〇 <2. 0 (4)
[0290] 其中,
[0291] Tzif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29引 ^lr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293] 由于条件式(4)的技术意义已经说明,所W运里省略说明。
[029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 侧透镜组,满足W下的条件式巧)。
[0295] -2. 0〈 (。2£+。2,) / (。2广。2,)〈0 巧)
[0296] 其中,
[0297] 是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29引r22f是像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299] 条件式(5)是与像侧透镜组的形状有关的条件式。通过不高于条件式(5)的上限 值或不低于下限值,能够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
[0300] 并且,通过不高于条件式巧)的上限值,能够显著抑制像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 中的重影的产生。由此,优选不高于条件式巧)的上限值。
[030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 侧透镜组,满足W下的条件式化)。
[030引 1. 75<nd22N<2. 00 (6)
[0303] 其中,
[0304] nd22w是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的平均值。
[0305] 条件式(6)是与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折射率有关的条件式。在像侧透镜 组中,轴上光线较低。在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具有较大的屈光力的情况下,通过适当 设定负透镜的折射率的值,能够防止像面弯曲的恶化。
[0306] 通过不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值,能够防止像面弯曲的恶化。由此,优选不低于条 件式化)的下限值。通过不高于条件式化)的上限值,能够防止玻璃材料的成本上升。由 此,优选不高于条件式化)的上限值。
[030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 侧透镜组,满足W下的条件式(7)。
[030引 25< V d22N<50 (7)
[0309] 其中,
[0310] V d22處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平均值。
[0311] 条件式(7)是与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阿贝数有关的条件式。由于像侧透 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均是具有较大的屈光力的透镜,所W,如果负透镜的阿贝数的值不适 当,则导致色差的恶化。
[0312] 通过不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值,能够防止色差的恶化。由此,优选不低于条件式 (7)的下限值。通过不高于条件式(7)的上限值,折射率不会过低,所W,能够使用一般存在 的玻璃材料。其结果,能够同时实现像面弯曲和色差的校正双方。
[031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 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
[0314] 通过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像差校正,改善光学系统的 组装性,并且抑制重影的产生。
[031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物 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0316] 通过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像差校正,改善光学系统的 组装性,并且抑制重影的产生。
[031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 体侧透镜组,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0318] 由此,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中的球差的产生。
[031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 侧透镜组,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0320] 由此,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中的球差的产生。
[032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 体侧透镜组,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322] 由此,能够减少由于球差和慧差的波长而引起的差异。
[032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 侧透镜组,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324] 由此,能够提高像侧透镜组的加工性和组装性。
[032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 侧透镜组,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0326] 由此,能够提高像侧透镜组的加工性和组装性,并且能够更加良好地校正各像差。
[032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32引 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
[032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
[0330] 通过利用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和具有正屈光 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转换镜头,能够利用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良好地校正球差和慧差, 能够利用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良好地校正崎变。并且,通过第3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从 转换镜头射出的轴外光线(主光线)的射出角不会过大。因此,能够减小入射到配置在像 面上的摄像元件中的光线的入射角。
[0331] 优选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W下的条件式(8)。
[0332] -2. 4<f3/f<-0. 75 做
[0333] 其中,
[0334] 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0335]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0336] 由于条件式做的技术意义已经说明,所W运里省略说明。
[033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033引由此,能够抑制倍率色差的产生。
[033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1透镜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 弯月形透镜和双凸正透镜构成。
[0340] 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第1透镜组中容易产生的色差。并且,通过使用双凸正透 镜,能够使入射到各透镜面的光线的入射角度适当。
[034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3透镜组由双凸正透镜和凸面朝 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构成。
[0342] 由此,由于能够减小轴外光线的入射角,所W,能够抑制各像差的产生。
[0343] 并且,优选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W下的条件式巧)。
[0344] -5. 0<fi/f23<-l. 0 (9)
[0345] 其中,
[0346] 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
[0347] f23是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034引在远屯、光学系统中,得到从光学系统射出的主光线与光轴平行运样的效果。通过 不高于条件式巧)的上限值,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中也能够充分得到远屯、光学系统中 的效果,并且能够抑制光学系统的全长变长。
[0349] 通过不低于条件式巧)的下限值,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中的各像差 的产生的增大。
[0350] 并且,优选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W下的条件式(10)。
[0351] -3. 0<fVf<-l. 0 (10)
[035引其中,
[0353] 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
[0354]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0355]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10)的上限值,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中的像差的产生的增大。 通过不低于条件式(10)的下限值,能够抑制转换镜头的外径的增大。
[0356] 并且,优选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W下的条件式(11)。
[0357] 0. 2<f2/f<0. 6 (11)
[035引 其中,
[0359] f2是第2透镜组的焦距,
[0360]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0361]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11)的上限值,能够抑制光学系统的全长变长。通过不低于 (11)的下限值,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中的像差的产生的增大。
[036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像侧透镜组的负屈光力大于物体侧 透镜组的负屈光力。
[0363] 由此,能够使转换镜头整体中的主点尽可能接近物体侧。其结果,由于能够减小转 换镜头整体的屈光力,所W,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运样,增大像侧透镜组的负屈光力在 像差校正的观点中也是有利的。
[0364]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拍摄系统的特征在于,其具有主镜头装置、具有摄像元件的照 相机主体、W及能够装配在主镜头装置与照相机主体之间的转换镜头装置,通过由主镜头 装置和转换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形成物体的像,摄像元件配置在物体的像位置,并且 将物体的像转换为电信号,转换镜头装置具有上述任意一个转换镜头。
[0365]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拍摄系统,在凸缘衬圈较短的新照相机系统中,也能够W足够 的放大倍率取得高画质的图像。
[0366] 另外,上述各结构可W同时满足多个结构。运在得到良好的多个摄像光学系统的 方面是优选的。并且,优选结构的组合是任意的。并且,关于各条件式,也可W仅限定进一 步进行限定的条件式的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
[0367] 并且,关于各条件式,也可W如下所述变更下限值或上限值,由此,能够更加可靠 地得到各条件式的效果,所W是优选的。
[036引优选条件式(1)如下所述。
[0369] 优选下限值为0. 22、0. 30、0. 34,更加优选为0. 45。
[0370] 优选上限值为0. 82、0. 78、0. 75,更加优选为0. 73。
[0371] 优选条件式(2)如下所述。
[0372] 优选下限值为1.950。
[0373] 优选上限值为14. 63、11. 26、10. 0,更加优选为7. 89。
[0374] 优选条件式(2')如下所述。
[0375] 优选下限值为1. 05、1. 5、1. 7,更加优选为1. 95。
[0376] 优选上限值为7. 89、7. 0、6. 0,更加优选为5. 0。
[0377] 优选条件式(3)如下所述。
[037引优选下限值为0. 37、0. 43,更加优选为0. 50。
[0379] 优选上限值为0. 84、0. 79,更加优选为0. 73。
[0380] 优选条件式(4)如下所述。
[0381] 优选下限值为-1. 63、-1. 26,更加优选为-0. 89。
[0382] 优选上限值为1. 61、1. 23,更加优选为0. 84。
[0383] 优选条件式(5)如下所述。
[0384] 优选下限值为-1. 80、-1. 59,更加优选为-1. 39。
[038引优选上限值为-0. 081、-0. 16,更加优选为-0. 24。
[0386] 优选条件式(6)如下所述。
[0387] 优选下限值为1. 77、1. 8,更加优选为1. 82。
[038引优选上限值为1. 97、1. 94,更加优选为1. 91。
[0389] 优选条件式(7)如下所述。
[0390] 优选下限值为26. 5、27. 9,更加优选为29. 4。
[0391] 优选上限值为48. 4、46. 8,更加优选为45. 3。
[0392] 优选条件式(8)如下所述。
[039引优选下限值为-2. 3、-2. 2,更加优选为-2. 0。
[0394] 优选上限值为-0. 84、-0. 93,更加优选为-1. 0。
[0395] 优选条件式(8')如下所述。
[0396] 优选下限值为-2. 3、-2. 2,更加优选为-2. 0。
[0397] 优选上限值为-1.0。
[039引优选条件式(9)如下所述。
[0399] 优选下限值为-4. 6、-4. 2,更加优选为-3. 8。
[0400] 优选上限值为-1. 4、-1. 8,更加优选为-2. 2。
[0401] 优选条件式(10)如下所述。
[0402] 优选下限值为-2. 8、-2. 6,更加优选为-2. 5。
[0403] 优选上限值为-1. 1、-1. 3,更加优选为-1. 4。
[0404] 优选条件式(11)如下所述。
[0405] 优选下限值为0. 23、0. 27,更加优选为0. 30。
[0406] 优选上限值为0. 57、0. 55,更加优选为0. 52。
[0407] 根据附图对转换镜头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不由该实施例限定。 [040引下面,对转换镜头的实施例1~6进行说明。图1~图6分别示出实施例1~6 的镜头剖视图。在各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用Gl表示,第2透镜组用G2表示,第3透镜组 用G3表示,像面用I表示。
[0409] 也可W在第3透镜组G3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构成低通滤镜的平行平板或电子摄 像元件的玻璃罩。可W对平行平板的表面实施限制红外光的波段限制涂层。并且,可W对 玻璃罩的表面实施波段限制用的多层膜。并且,也可W使该玻璃罩具有低通滤镜作用。在 各实施例中,配置有玻璃罩CG。
[0410] 并且,在各实施例中,像面I示出组合了主镜头和转换镜头时的像面。在像面I中 配置有摄像元件。
[041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 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0412] 第1透镜组Gl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l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运 里,负弯月形透镜Ll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0413] 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凹负透镜 15、双凸正透镜L6、双凹负透镜L7构成。运里,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负透镜L4被接合。 并且,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0414] 第2透镜组G2由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物体 侧透镜组由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负透镜L4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 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构成。
[0415]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8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运里, 双凸正透镜L8和负弯月形透镜L9被接合。
[0416] 如图2所示,实施例2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I透镜组Gl、负 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0417] 第1透镜组Gl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l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运 里,负弯月形透镜Ll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0418] 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凹负透镜 15、双凸正透镜L6、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运里,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 负透镜L4被接合。并且,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被接合。
[0419] 第2透镜组G2由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物体 侧透镜组由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负透镜L4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 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
[0420]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8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运里, 双凸正透镜L8和负弯月形透镜L9被接合。
[0421] 如图3所示,实施例3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 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0422] 第1透镜组Gl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l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运 里,负弯月形透镜Ll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0423] 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凹负透镜 15、双凸正透镜L6、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运里,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 负透镜L4被接合。并且,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被接合。
[0424] 第2透镜组G2由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物体 侧透镜组由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负透镜L4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 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
[04巧]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8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运里, 双凸正透镜L8和负弯月形透镜L9被接合。
[0426] 如图4所示,实施例4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 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0427] 第1透镜组Gl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l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运 里,负弯月形透镜Ll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0428] 第2透镜组G2由双凹负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14、双凹负透镜 15、双凸正透镜L6、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运里,双凹负透镜L3和正弯月 形透镜L4被接合。并且,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被接合。
[0429] 第2透镜组G2由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物体 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3和正弯月形透镜L4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 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
[0430]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8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运里, 双凸正透镜L8和负弯月形透镜L9被接合。
[0431] 如图5所示,实施例5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 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0432] 第1透镜组Gl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l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运 里,负弯月形透镜LI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0433] 第2透镜组G2由双凹负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构成。运里,双凹 负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和双凹负透镜L5被接合。
[0434] 第2透镜组G2仅由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3、双 凸正透镜L4和双凹负透镜L5构成。
[0435]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构成。运里,双凸正透镜L6和 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0436] 如图6所示,实施例6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 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0437] 第1透镜组Gl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l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运 里,负弯月形透镜Ll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0438] 第2透镜组G2由双凹负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双凹负透镜L6构 成。运里,双凹负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和双凹负透镜L6被接合。
[0439] 第2透镜组G2由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物体 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3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和双凹负透 镜L6构成。
[0440]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7、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8构成。运里,双 凸正透镜L7和负弯月形透镜L8被接合。
[0441] 接着,对主镜头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3示出主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0442] 如图13所示,主镜头利用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和双凸正透镜构成 的接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双凹负 透镜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凹负透镜;开口光圈;双凸正 透镜;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和双凸正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凸正透镜;由 双凸正透镜和双凹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凹负透镜;W及由双凸正透镜和平凹负透镜 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44引并且,图14示出组合了主镜头和转换镜头时的镜头剖视图。在图14中使用了实 施例1的转换镜头。在图14中,rl~r27是主镜头,r28~r40是转换镜头。
[0444] 下面,示出上述各实施例的数值数据。除了上述记号外,r是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d是各透镜面间的间隔,nd是各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Vd是各透镜的阿贝数。并且,f是 光学系统的焦距,FN0.是F数,CO是半视场角,IH是像高,0是倍率,BF是后焦距,全长是 光学系统的全长。BF是对从透镜最终面到近轴像面的距离进行空气换算而得到的值。全长 是在从最物体侧的透镜面到最像侧的透镜面的距离中加上后焦距而得到的值。运些都是组 合了主镜头和转换镜头时的值。
[044引数值实施例1
[0446] 单位 mm
[0447] 面数据
[0448]
[0449]
[0450] 像面
[0451] 与主镜头之间的间隔=3. 2632
[045引各种数据(无限)
[0453]
[0454] 数值实施例2
[04巧]单位mm
[045引面数据 [0457]
[0458]
[0459] 像面
[0460] 与主镜头之间的间隔=2. 2632
[0461] 各种数据(无限)
[0462]
[046引数值实施例3
[0464]单位 mm [046引面数据
[0466]
[0467]
[0468] 像面
[0469] 与主镜头之间的间隔=I. 2632
[0470] 各种数据(无限)
[0471]
[047引数值实施例4
[0473] 单位 mm
[0474] 面数据 [04 巧]
[0476]
[0477] 像面
[0478] 与主镜头之间的间隔=I. 2632
[047引各种数据(无限)
[0480]
[048。 数值实施例5
[0482]单位 mm [048引面数据 [0484]
[0485]
[0486] 像面
[0487] 与主镜头之间的间隔=1.2632
[048引各种数据(无限)
[0489]
[0490] 数值实施例6
[0491] 单位 mm [049? 面数据
[0493]
[0494] 像面
[0495] 与王镜头之间的间隔二2. 2632
[049引各种数据(无限)
[0497]
[0498] 王镜头的数值实/j'ui I7J
[0499] 单位 mm
[0500] 面数据
[0501]
[0502]
[0503] 像面
[0504] 非球面数据
[0505] 第 13 面
[0506] k = 0
[0507] A4 = -3. 1251E-06, A6 = -3. 875犯-10, A8 = 5. 5927E-11, AlO = -1. 4099E-13
[050引 第14面
[0509] k = 0
[0510] A4 = 1. 0047E-05, A6 = -3. 0390E-10, A8 = 5. 4533E-11, AlO = -1. 329犯-13
[0511] 第 22 面
[0512] k =-0.0326
[0513] A4 = -2. 5854E-06, A6 = 2. 411 犯-09, A8 = -7. 1028E-11, AlO = 1. 4991E-13
[0514] 第 25 面 [051 引 k =-0.7171
[0516] A4 = 7. 9298E-07, A6 = -2. 832沈-09, A8 = 2. 5:M4E-12, AlO = 0. 0000E+00
[0517] 各种数据(无限)
[051 引
[0519] 图7~图12分别示出W上的实施例1~6的像差图。运些像差图是组合了主镜 头和转换镜头时的像差图。在运些像差图中,(a)、化)、(C)、(d)分别表示球差(SA)、像散 (A巧、崎变值T)、倍率色差(CC)。在各图中,'卞IY"表示最大像高。
[0520] 接着,掲示各实施例中的条件式(1)~(11)的值。另外,-(连字符)表示没有相 应结构。
[0521]
[0522]
[0523] 对拍摄系统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5是拍摄系统的剖视图,是在拍摄系统中装配 了主镜头装置和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时的剖视图。
[0524] 拍摄系统是废弃了快速复原反射镜的新照相机系统、例如单眼无反照相机。单眼 无反照相机由照相机主体1、转换镜头装置TC、主镜头装置M化构成。在单眼无反照相机中, 与单反照相机相比,凸缘衬圈较短。
[0525] 照相机主体1具有安装部2、滤镜F、配置在像面I上的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2、电 触点13a。控制电路12除了进行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W外,还进行主镜头装置M化和转换 镜头装置TC的控制。
[0526] 转换镜头装置TC具有转换镜头、第I安装部Ml、第2安装部M2、保持转换镜头的 保持部4、电触点13b、16a、控制电路15。控制电路15将来自控制电路12的控制信息传递 到控制电路18。
[0527] 主镜头装置M化具有主镜头、安装部3、保持主镜头的保持部5、电触点16b、巧制电 路17、控制电路18。控制电路17是控制开口光圈S的电路。控制电路18除了向控制电路 17传递开口光圈S的控制信息W外,还用于对焦的控制。
[052引作为安装部2、3、Ml和M2,使用螺旋型的安装或卡口型的安装等。在图15中,在 安装部2、3、M1和M2中使用卡口型的安装。
[0529] 经由女装部3和束1女装部Ml在王镜头装置M化上装配转换镜头装置TC。另一 方面,经由安装部2和第2安装部M2在照相机主体1上装配转换镜头装置TC。其结果,在 照相机主体1上装配主镜头装置M化和转换镜头装置TC。由此,主镜头、转换镜头和摄像元 件配置在光轴8上。
[0530] 并且,在各安装部中设置有电触点。由此,通过连接照相机主体1、主镜头装置MSL 和转换镜头装置TC,控制电路12、15、17和18分别电连接。其结果,能够使用控制电路12、 15、17和18进行开口光圈的调整和对焦的调整等。
[0531] 转换镜头装置TC的转换镜头是望远转换镜头。在该望远转换镜头中使用上述实 施例1~6的转换镜头。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拍摄系统,在凸缘衬圈较短的新照相机系统 中,也能够W足够的放大倍率取得高画质的图像。
[053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533]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凸缘衬圈较短、但是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且具有足够的放 大倍率的转换镜头中是有用的。并且,在能够W足够的放大倍率取得高画质的图像的拍摄 系统中是有用的。
【主权项】
1. 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 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 l<|f |/(β XD)<0. 87 (1)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f是所述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β是所述转换镜头的倍率, D是所述转换镜头的光轴上的厚度。2. -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 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1. 7<f21/f22<18 (2)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匕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焦距。3. -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 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和所述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6<f21/f22<10 (2')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匕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焦距。4. 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 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和所述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和所述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均为凹面,使该 凹面朝向物体侧,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5. -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 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6. -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 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_2. 0〈(r21f+r21r) / (r21f_r21r)〈2. 0 (4)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r21f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7. -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 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所述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8. -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 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9. 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 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2. 4<f3/f<-0. 75 (8)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所述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10. -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 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2. 4<f3/f<-l. 0 (8,)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所述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 3<f23/f<0. 9 (3) 其中, f23是所述第2透镜组和所述第3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12. 根据权利要求1~5、7~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_2· 0〈(r21f+r21r) / (r21f_r21r)〈2. Ο (4) 其中, r21f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13.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_2. 0〈 (r22f+r22r) / (r22f_r22r)〈0 (5) 其中, r22f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14. 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1. 75<nd22N<2. 00 (6) 其中, nd22N是所述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d线上的折射率的平均值。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25〈 v d22N〈50 (7) 其中, v d22N是所述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平均值。16. 根据权利要求2~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 l<|f |/(β XD)<0. 87 (1) 其中, f是所述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β是所述转换镜头的倍率, D是所述转换镜头的光轴上的厚度。17. 根据权利要求1~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18. 根据权利要求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19. 根据权利要求1、3~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1. 7<f21/f22<18 (2) 其中, 匕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焦距。20. 根据权利要求1、2、4~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 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条件式(2'), 0.6<f21/f22<10 (2') 其中, 匕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焦距。21. 根据权利要求1~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22. 根据权利要求1~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23. 根据权利要求1~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24. 根据权利要求1~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25. 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26. 根据权利要求1~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27. 根据权利要求1~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28. 根据权利要求1~8、11~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2. 4<f3/f<-0. 75 (8) 其中, &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所述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29. 根据权利要求1~2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30. -种拍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拍摄系统具有: 主镜头装置; 具有摄像元件的照相机主体;以及 能够装配在所述主镜头装置与所述照相机主体之间的转换镜头装置, 通过由所述主镜头装置和所述转换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形成物体的像, 所述摄像元件配置在所述物体的像位置,并且将所述物体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所述转换镜头装置是权利要求1~29中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
【文档编号】G02B13/00GK105988188SQ201510909457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0日
【发明人】小方康司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