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3146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蓝光近眼显示光机。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可见光中的紫外线会损伤眼睛,但是殊不知蓝光对眼睛的伤害比紫外线更厉害。因为紫外线通常能被角膜和晶状体部分吸收,一般不会直接照射到视网膜上,蓝光则会穿过晶状体直接投照到视网膜上,长期大量收到紫光的侵袭,会对眼睛造成不可估量的损伤。在可见光中,波长在435nm的蓝光,其携带的能量最大,穿透力最强,对眼睛的伤害最大。
[0003]通过研宄发现,短波可见光,特别是紫外光对视网膜有相当大的伤害作用,这种伤害作用是通过对视网膜色素上皮造成直接损害从而引起和加快老年性黄斑病变等。尽管紫外的能量比蓝光高,对眼睛的伤害也比蓝光严重,在西方国家,人们把这种紫外光、蓝光对视网膜造成的伤害统称为蓝光伤害(blue light hazard)。
[0004]而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希望近眼显示产品不仅可以做到尺寸小巧、方便便携,而且要求图像画面越大越好,以便达到更加舒适的观看效果。目前市场上的便携式近眼显示产品主要分为:以索尼为代表的开发视频和游戏功能为主的头盔式近眼显示器,以谷歌为代表的以开发网络实时信息显现的轻巧时尚的视频眼镜,以美国Oculus为代表开发的虚拟现实游戏的头戴近眼显示器,上述产品中除去谷歌公司的轻巧型视频眼镜是开放式之外,其余两款产品均是封闭式大尺寸虚拟显示为主。以上产品中的显示器主要是以高亮LED为背光源,这使得该类近眼显示类产品长时间佩戴会使眼睛接受光刺激强度增加,会加剧对眼睛的蓝光伤害,从而使眼睛产生不舒适的感觉。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包括光学系统以及容纳该光学系统的外壳,所述光学系统包括用于提供图像或影像的显示屏、将所述图像或影像的光传播路径调整至射入人眼的平面反射镜、将所述图像或影像进行成像放大的透镜组所述透镜组中至少有一透镜为含有可吸收短波可见光吸收剂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基片,所述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基片表面设有由多层反射膜层叠而成的蒸镀膜层。
[0006]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蒸镀膜层由至少一层低折射率膜层和至少一层高折率膜层交替层叠而成。所述低折射率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或一氧化硅膜层中的一种。所述高折率膜层为氧化锆膜层或氧化铝膜层中的一种。所述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基片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所述的显示屏(5)可以选用IXD或OLED。所述透镜组包括至少一正、一负两个透镜。
[0007]其中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蒸镀膜层由内至外包括二氧化硅膜层、氧化锆膜层和二氧化娃膜层,其厚度分别为130nm、270nm和130nm。
[0008]本技术方案中其中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构成,其外壳由上盖、下盖组合而成,包括分别对应两眼的两个腔体,所述透镜组分别在两眼的前方各设一组,所述显示屏平行于所述透镜组的光轴分别在外壳内的两侧各设一个,所述平面反射镜与所述显示屏呈45°夹角设置。
[0009]本实用新型不改变光机结构,通过在透镜组中的透镜上加覆镀膜层,使得光机过滤掉大部分的紫外线和蓝光,避免光机对人眼造成蓝光伤害。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不需要改造,使得改进的生产成本较低,而且可以取得很好地效果。
【附图说明】
[0010]下面,对照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图;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原理图;
[001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镀膜结构第一实施例;
[001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镀膜结构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对具体实施例的说明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图中的近眼显示光机包括光学系统以及容纳该光学系统的外壳,外壳由上盖和下盖组成,分为左光机和右光机,在本实施例中,该上盖I和下盖2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拆卸比较方便。上盖I和下盖2组成的腔体为直角梯形状腔体,使用时可以放置在水平面上,方便观看。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的原理图,光学系统包括用于提供图像或影像的显示屏、将图像或影像的光传播路径调整至射入人眼的平面反射镜、将图像或影像进行成像放大的透镜组,透镜组分别在两眼的前方各设一组,显示屏平行于透镜组的光轴分别在外壳内的两侧各设一个,平面反射镜与所述显示屏呈45°夹角设置。
[0018]本实施例中,该显示屏5可以是IXD,也可以是OLED,也可以是其他的光学显示屏,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透镜组包括至少一正一负两个透镜,两个透镜相互胶接。
[0019]图3、图4是本实用新型透镜组中透镜的两种镀膜结构,本实用新型主要是不改变现有的光机结构,主要是在成像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表面蒸镀所需膜层结构,被镀膜的该透镜为含有可吸收短波可见光吸收剂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基片,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基片表面设有由多层反射膜层叠而成的蒸镀膜层。
[0020]该蒸镀膜层由至少一层低折射率膜层和至少一层高折率膜层交替层叠而成。低折射率膜层可以是二氧化硅膜层或一氧化硅膜层中的一种。高折率膜层可以是氧化锆膜层或氧化铝膜层中的一种。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基片可以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可见光吸收剂为分散蓝、分散黄、分散黑三者中任意一种或其中两种的混合物。
[0021]在本实施例中,在正透镜或者负透镜上的蒸镀膜层由内至外包括二氧化硅膜层、氧化错膜层和二氧化娃膜层,其厚度分别为130nm、270nm和130nm。
[0022]成像时,左边显示屏5的图像或影像经光源点亮后沿直线在由上盖I和下盖2组成的腔体中传播,该图像或影像的传播方向是从上到下的。该图像或影像经过平面反射镜6发射后形成虚像(图2中虚线左侧部分),使图像或影像从左到右连续显示,再经平面反射镜6反射后的图像或影像进入透镜组3进行放大成像,最终距镜头一段距离后为人眼4所接收,成像在视网膜上。与此同时,右边显示屏5的图像经光源点亮后沿直线在由上盖I和下盖2组成的腔体中传播,该图像或影像的传播方向也是从上到下的。在平面反射镜6发射后形成虚像(图2中虚线右侧部分),使图像或影像从左到右连续显示,再经平面反射镜6反射后的图像进入透镜组进行放大成像,最终距镜头一段距离后为人眼4所接收,成像在视网膜上。从而使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相同的画面。由于人眼4所看到的图像来源于显示屏5在平面反射镜6上所成虚像,虚像部分形成干涉,如图2中黑色矩形所示;宄其原因,显示屏5尺寸大于人眼瞳7的距离;故其加入45°平面反射镜后,利用虚像解决显示屏尺寸大于人眼瞳距问题,并能缩小屏-眼间距离,而不影响放大成像,提高观看效果。
[0023]本实施例中,近眼显示光机原型机的结构基本不变,通过镜片组中的透镜表面镀特殊的膜层,来实现减少部分图像蓝光通过放大成像镜片进入人眼,避免人眼长时间佩戴从而因强光刺激眼睛造成的蓝光伤害。提高了产品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主权项】
1.一种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不光机,包括光学系统以及容纳该光学系统的外壳,所述光学系统包括用于提供图像或影像的显示屏、将所述图像或影像的光传播路径调整至射入人眼的平面反射镜、将所述图像或影像进行成像放大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中至少有一透镜为含有可吸收短波可见光吸收剂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基片,所述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基片表面设有由多层反射膜层叠而成的蒸镀膜层; 所述透镜组包括至少一正、一负两个透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镀膜层由至少一层低折射率膜层和至少一层高折率膜层交替层叠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折射率膜层为二氧化硅膜层或一氧化硅膜层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折率膜层为氧化锆膜层或氧化铝膜层中的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基片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镀膜层由内至外包括二氧化硅膜层、氧化锆膜层和二氧化硅膜层,其厚度分别为130nm、270nm和130nmo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屏(5)选用 LCD 或 OLED。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光吸收剂为分散蓝、分散黄、分散黑三者中任意一种或其中两种的混合物。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由上盖、下盖组合而成,包括分别对应两眼的两个腔体,所述透镜组分别在两眼的前方各设一组,所述显示屏平行于所述透镜组的光轴分别在外壳内的两侧各设一个,所述平面反射镜与所述显示屏呈45°夹角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防止蓝光伤害的近眼显示光机,包括光学系统以及容纳该光学系统的外壳,所述光学系统包括用于提供图像或影像的显示屏、将所述图像或影像的光传播路径调整至射入人眼的平面反射镜、将所述图像或影像进行成像放大的透镜组所述透镜组中至少有一透镜为含有可吸收短波可见光吸收剂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基片,所述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基片表面设有由多层反射膜层叠而成的蒸镀膜层。本实用新型在光机的具体结构上改变较少,通过增加镀膜层,减少光机的蓝光伤害,效果显著。
【IPC分类】G02B1-10, G02B27-01
【公开号】CN204439934
【申请号】CN201420571059
【发明人】彭洁浮, 李宝平
【申请人】东莞伟信电子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日
【申请日】2014年9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