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器琴桥以及弦乐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9297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弦乐器琴桥以及弦乐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调节琴弦之间距离的弦乐器以及弦乐器琴桥。
背景技术
电吉他包括琴身和琴颈。而且,电吉他包括位于琴颈远端的琴头、以及沿琴颈表面延伸的琴弦。每根琴弦通过拉弦板固定在琴身上,并通过琴轴固定在琴颈上。弦枕在琴轴附近将每根琴弦支撑在琴颈上。在琴身上的拉弦板附近设置琴桥以支撑琴弦。弦枕和琴桥支撑琴弦,从而使得琴弦能够振动。在这种电吉他中,通过改变每根琴弦相对于相关琴轴的缠绕位置从而调节施加在琴弦上的张力而对吉他进行调音。最近已经提出一种用于琴桥的方案,该方案使得能够调节琴弦与琴颈之间的距离(琴弦的高度)以及弦枕与琴桥之间的距离(琴弦的长度)。此外,美国专利No.4,248,126描述了一种能够对琴弦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的琴桥。
参照图14,在美国专利No.4,248,126中,第一滑动件103和第二滑动件104设置在琴桥基底101上。该第一滑动件103支撑在琴桥基底101上,从而可沿琴弦102的纵向方向调节第一滑动件103的位置。突起103a从第一滑动件103的上表面沿与琴弦102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二滑动件104可移动地支撑在第一滑动件103的突起103a上。第二滑动件104具有一顶点,该顶点是与琴弦102的接触点。第二滑动件104通过螺钉105紧固到第一滑动件103上。旋松螺钉105以调节第二滑动件104的位置。通过改变处于支撑琴弦102状态的第二滑动件104的位置,可调节琴弦102与相邻琴弦102之间的距离。拧紧螺钉105,从而固定第二滑动件104。这防止了在弹奏吉他时产生异常噪音。
通常,在具有六根琴弦的吉他中,相邻琴弦102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0毫米。在具有四根琴弦的低音吉他中,相邻琴弦102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5毫米至20毫米。在通过上述专利中描述的弦乐器琴桥对相邻琴弦10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时,必须将工具插入到琴弦102与琴桥基底101之间的狭窄空间内,以旋松或拧紧螺钉105。这使得难以调节相邻琴弦102之间的距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便于调节琴弦之间距离的弦乐器琴桥以及弦乐器。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弦乐器琴桥,其用于以使琴弦能够振动的方式将多根琴弦支撑在弦乐器的琴身上。所述弦乐器琴桥包括可设置在琴身上的多个单元基底,每个单元基底与所述琴弦中的一根相对应。在每个单元基底上设置一鞍状物,且该鞍状物具有与琴弦接触的接触点。一支撑轴将每个单元基底可枢转地支撑在琴身上。使单元基底绕该支撑轴枢转,从而使所述接触点沿与相应琴弦交叉的方向移动。
从以下结合附图以示例的方式对本发明的原理进行说明的描述中,将清楚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


通过参照当前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以及附图,可极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在这些附图中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低音吉他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弦乐器琴桥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弦乐器琴桥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弦乐器琴桥在调节琴弦之间距离之前的状态下的平面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弦乐器琴桥在调节琴弦之间距离之后的状态下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弦乐器琴桥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弦乐器琴桥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弦乐器琴桥在调节琴弦之间距离之前的状态下的平面图;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弦乐器琴桥在调节琴弦之间距离之后的状态下的平面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弦乐器琴桥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弦乐器琴桥的平面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变型中的弦乐器琴桥的立体图;图13(A)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变型中的鞍状物单元的平面图;图13(B)是表示本发明再一变型中的鞍状物单元的平面图;以及图14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弦乐器琴桥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例)现在将参照图1至图5对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并应用到低音吉他中的弦乐器琴桥进行描述。在对弦乐器琴桥的描述中,向前、向左、向右以及向上的方向如图1至图5中所示。
参照图1,低音吉他11包括琴身12、从琴身12向前延伸的琴颈13、以及五根琴弦15。琴颈13的远端上形成有琴头14。琴头14包括卷绕部分16、齿轮机构(未示出)以及弦轴17。各弦轴17均可转动以调节施加在琴弦15的相应一根上的张力。弦枕18设置在琴颈13的远端上。弦枕18具有包括接触点C1的上表面,弦枕18在该接触点处与琴弦15接触。琴桥19设置在琴身12的上表面12a上。
参照图2至图4,琴桥19包括矩形的底板20。该底板20通过四个螺钉21固定在琴身12上。在底板20上设置五个鞍状物单元22,每个鞍状物单元都与琴弦15中的一根相对应。每个鞍状物单元22都包括单元基底23以及鞍状物24。每个单元基底23都通过第一螺钉26固定在底板20上,且每个鞍状物24都通过第二螺钉27固定在相应的单元基底23上。底板20和单元基底23由金属(例如,钢)制成。
每个单元基底23都通过压制已经冲压成预定形状的金属板而形成。单元基底23包括起琴弦保持件作用的拉弦板25。拉弦板25通过向上弯曲单元基底23的后端部分而形成。拉弦板25包括用于保持相应琴弦15后端的保持孔F。琴弦15从后向前插入到保持孔F中。球形端B连接到琴弦15的后端上。通过拉弦板25将琴弦15保持在这样的状态,其中球形端B与保持孔F周围的壁相接合。
在每个单元基底23后端附近形成插入孔23a,从而将单元基底23紧固到底板20上。第一螺钉26为平头螺钉。插入孔23a的直径沿向下的方向逐渐减小,从而与第一螺钉26的头部26a的形状相对应。底板20包括与插入孔23a相对应的螺纹孔20a。第一螺钉26插入穿过单元基底23的插入孔23a,并与底板20的螺纹孔20a配合。当第一螺钉26与螺纹孔20a配合时,第一螺钉26的头部26a与插入孔23a的壁接触。在单元基底23两侧的每侧上都形成切口部分23b(引导件)。
在单元基底23的前端附近形成有沿侧向方向延伸的细长孔23c。细长孔23c沿以第一螺钉26为中心的弧线延伸。底板20包括与细长孔23c相对应的两个螺纹孔20b。相应的第二螺钉27插入穿过细长孔23c,并与底板20内的螺纹孔20b中的任一个配合。
旋松第二螺钉27,以使单元基底23能在第二螺钉27与细长孔23c的两端接合的范围内绕第一螺钉26枢转。而且,可通过使第二螺钉27与螺纹孔20b中的另一个孔配合,而改变单元基底23的枢转范围。当拧紧第二螺钉27时,第二螺钉27的头部27a沿向下的方向压迫细长孔23c的外周。该向下力使单元基底23的前端部分紧固到底板20上。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螺钉27起到了用于将单元基底23紧固到底板20上的紧固件的作用。
在单元基底23的前端部分上形成翼片(tab)28。该翼片28是通过向上弯曲单元基底23的前端部分而形成的。使用者可用他或她的手指握住翼片28以左右移动单元基底23,从而使单元基底23枢转。
鞍状物24包括鞍状物主体29以及两个支撑杆30。在每个支撑杆30的外周面上限定有外螺纹部分。鞍状物主体29通常为柱形,并包括形成在鞍状物主体29的相对侧上的两个螺纹孔29a。每个支撑杆30与螺纹孔29a中的一个配合。支撑杆30向下伸出到相应螺纹孔29a之外,从而使支撑杆30的伸出部分设置在单元基底23的两个切口部分23b内。这样,单元基底23的两个侧表面G被保持在两个支撑杆30之间。这限制了鞍状物24在侧向方向上的移动。这两个支撑杆30可相对于底板20在相应的琴弦15的纵向方向上移动地支撑鞍状物主体29。
鞍状物主体29包括限定小直径部分29b的中部。鞍状物主体29的小直径部分29b包括接触点C2,鞍状物主体29在该处与相应的琴弦15接触。换言之,鞍状物主体29的小直径部分29b支撑琴弦15。而且,鞍状物主体29包括在小直径部分29b附近的螺纹孔29c。螺纹孔29c沿着与螺纹孔29a垂直的方向延伸。相应的拉弦板25包括与螺纹孔29c相对应的通孔25a。调节螺钉31从后面插入穿过拉弦板25的通孔25a,并与鞍状物主体29的螺纹孔29c配合。这将调节螺钉31设置成与相应的琴弦15平行。可改变调节螺钉31的配合量,从而改变鞍状物24在琴弦15的纵向方向上的位置。此外,调节螺钉31限制了鞍状物24在侧向方向上的移动,并将鞍状物主体29保持成大致与单元基底23垂直。
在调节螺钉31上设置压缩盘簧32。该压缩盘簧32具有与拉弦板25接触的后端、以及与鞍状物主体29接触的前端。即,压缩盘簧32设置在鞍状物主体29和拉弦板25之间。因此,鞍状物24被压缩盘簧32向前推压。
每根琴弦15都具有固定在相应卷绕部分16上的前端、以及固定在相应拉弦板25上的后端。在卷绕部分16和拉弦板25之间,由弦枕18的上表面以及相应鞍状物主体29的小直径部分29b支撑琴弦15。因此,弦枕18与琴弦15之间的接触点(第一接触点C1)限定在弦枕18的上表面上,并且鞍状物主体29与琴弦15之间的接触点(第二接触点C2)限定在鞍状物主体29的小直径部分29b上。琴弦15在相关的第一接触点C1和第二接触点C2之间相互平行地延伸。
在每个鞍状物24内,可转动支撑杆30以使鞍状物主体29朝向和远离单元基底23移动。这样,鞍状物24的接触点C2升高或降低,从而可调节每根琴弦15的高度。而且,可转动调节螺钉31以使鞍状物主体29沿单元基底23的切口部分23b移动。这调节了琴弦15在两个接触点C1和C2之间的长度,同时保持鞍状物主体29与底板20垂直,并保持鞍状物主体29与琴弦15之间的接触点C2的垂直位置。在该实施例中,鞍状物24设置在第一螺钉26的前方。而且,第一螺钉26与鞍状物2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螺钉26与第二螺钉27之间的距离。
现在将参照图4和图5来描述琴桥19的操作。将对一示例进行描述,其中使得与低音吉他11的第五根琴弦(即,在图4中所见的最左侧的琴弦15)相对应的单元基底23枢转。
首先,旋松第一螺钉26和第二螺钉27以使单元基底23能相对于底板20枢转。用手指握住翼片28以向右(沿图4所示的方向A)移动单元基底23。在该状态下,鞍状物24被两个支撑杆30以及调节螺钉31支撑在单元基底23上。因此,鞍状物24的第二接触点C2随着单元基底23的移动而沿方向A移动。这使得琴弦15克服其弹性反作用力而沿方向A移动。随后,在第二螺钉27与螺纹孔20b配合的状态下精调单元基底23的侧向位置。在将第二接触点C2设置在期望的位置之后,拧紧第二螺钉27以将单元基底23紧固到底板20上。这样将单元基底23固定在图5所示的位置处,而且与图4所示的状态相比,减小了琴弦15(第五根琴弦)与相邻的琴弦15(第四根琴弦)之间的距离。当增加这些相邻的琴弦15(第五根琴弦和第四根琴弦)之间的距离时,反向进行上述过程。
第一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每个鞍状物24都被两个支撑杆30和调节螺钉31支撑在单元基底23上。这两个支撑杆30限制了鞍状物24在侧向方向上的移动,并且调节螺钉31限制了鞍状物24在相应琴弦15的纵向方向上的移动。结果,通过旋松第二螺钉27以使单元基底23能够枢转,使得鞍状物24的第二接触点C2能侧向移动。这使得能够调节相邻的琴弦15之间的距离。
(2)在将鞍状物24的第二接触点C2移动到期望位置之后,将第二螺钉27拧紧。结果,第二螺钉27的头部27a向细长孔23c的外周施加作用力,从而将单元基底23固定到底板20上。这防止了鞍状物24振动(rattling)。因此,在弹奏低音吉他11时不会产生异常噪音,并可产生足够的支持(sustain)。此外,第二螺钉27设置成与琴身12垂直。这一布置使得即使在琴弦15正被调弦时,也可用工具旋松和拧紧第二螺钉27。因此,便于对相邻的琴弦15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
(3)第二螺钉27设置在相应鞍状物24的前方。因此,第一螺钉26和第二螺钉27之间的距离比第一螺钉26与鞍状物24之间的距离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杠杆原理,第一螺钉26(支点)和第二螺钉27(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比第一螺钉26(支点)与鞍状物24(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长。这确保了克服由琴弦15施加到鞍状物24的力而将单元基底23固定到底板20上。
(4)鞍状物24位于第一螺钉26的前方。与当鞍状物24位于第一螺钉26的后方时相比,这减小了整个琴桥19的尺寸。
(5)第二螺钉27和鞍状物24二者都位于第一螺钉26的前方。这减小了单元基底23的长度,从而使单元基底23进一步小型化。
(6)在每个单元基底23的前端部分上都形成翼片28。翼片28可被使用者的手指握住,以使单元基底23在侧向方向上移动。这便于对相邻琴弦15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
(7)在每个单元基底23内,翼片28都位于离第一螺钉26最远处。因此,可以以较小的力使单元基底23在侧向方向上移动。这便于相邻琴弦15之间距离的进一步精调。
(8)在每个单元基底23内,翼片28都位于第一螺钉26的前方。因此,鞍状物24的移动量小于翼片28的移动量。与现有技术的弦乐器琴桥相比,这便于鞍状物24的接触点C2的精调。
(9)在拧紧第二螺钉27时,第二螺钉27的头部27a向细长孔23c的外周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将单元基底23紧固到底板20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琴弦15正被调弦时,在用手指握住翼片28的同时将第二螺钉27拧紧。这确保了将单元基底23和鞍状物24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10)每个单元基底23都具有用于保持相应琴弦15的后端的拉弦板25。与相对于单元基底23分开地形成拉弦板时相比,这减小了部件的数量。
(11)通过转动调节螺钉31,可使鞍状物24沿相应鞍状物24的切口部分23b移动。换言之,通过在琴弦15的纵向方向上移动鞍状物24而对每根琴弦15的长度进行调节。
(12)使两个支撑杆30转动,从而使鞍状物主体29朝向或远离单元基底23移动。这使得鞍状物24在垂直方向上移动,从而调节每根琴弦15的高度。
(13)在每个鞍状物主体29的中部形成小直径部分29b。鞍状物主体29和相应琴弦15之间的接触点C2位于小直径部分29b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鞍状物24在侧向方向上移动,琴弦15也保持在鞍状物主体29的小直径部分29b上。这使得即使处于琴弦15正被调弦的状态,也能克服由琴弦15施加到鞍状物24上的作用力而调节相邻琴弦15之间的距离。
(14)第一螺钉26起到用于支撑单元基底23的支撑轴的作用。与当第一螺钉26和支撑轴由不同元件形成时相比,这简化了弦乐器琴桥10的结构。
(15)底板20包括与单元基底23的细长孔23c相对应的两个螺纹孔20b。这扩大了单元基底23的枢转范围,而没有增加单元基底23的宽度。
(第二实施例)现在将参照图6至图9对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并应用到电吉他中的弦乐器琴桥进行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应部件相同的那些部件用相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参照图6,琴桥42包括位于琴身12的上表面12a上的底板43。电吉他41包括六根琴弦15。在底板43上设置有六个鞍状物单元22A,每个都与琴弦15中的一根相对应。
参照图7,每个鞍状物单元22A都包括板形的单元基底44、和设置在该单元基底44上的鞍状物45。用于将单元基底44紧固到底板43上的通孔44a形成在单元基底44的后端附近。底板43包括与通孔44a相对应的螺纹孔43a。第一螺钉26插入穿过单元基底44的通孔44a,并与底板43的螺纹孔43a配合。当第一螺钉26与螺纹孔43a配合时,第一螺钉26的头部26a与单元基底44的上表面接触。而且,第一螺钉26将单元基底44可枢转地支撑在底板43上。
突起46在单元基底44中部朝后的位置处从单元基底44向上伸出。该突起是以大致U形的方式弯曲单元基底44的一部分而形成的。通孔46a延伸穿过突起46的中部。
通孔44b形成在单元基底44的中部内。底板43和琴身12分别包括与通孔44b相对应的通孔43b和通孔12b。将琴弦15从下方插入到琴身12的通孔12b中。然后,使琴弦15延伸穿过底板43的通孔43b以及单元基底44的通孔44b,从而被引导至琴身12的上表面12a。琴弦15具有由琴身12的通孔12b保持的球形端B。
两个细长的引导孔48(引导件)形成为在单元基底44中部前方的位置处沿琴弦15的纵向方向延伸。沿侧向方向延伸的细长孔44c形成在单元基底44内,并在两个引导孔48的前方。底板43包括与细长孔44c相对应的螺纹孔43c。第二螺钉27插入穿过单元基底44的细长孔44c并与底板43的螺纹孔43c配合。当拧紧第二螺钉27时,第二螺钉27的头部27a沿向下的方向压迫细长孔44c的外周。该向下力使单元基底44的前部紧固到底板43上。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螺钉27起到用于将单元基底44紧固到底板43上的紧固件的作用。
鞍状物45具有沿相应的琴弦15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矩形框架的形状。鞍状物45具有包括凹槽45b的前端部。凹槽45b具有弓形的上表面。鞍状物与琴弦15接触的接触点C2限定在凹槽45b的上表面上。换言之,琴弦15的后端部由鞍状物45的凹槽45b支撑。
两个螺纹孔45c在凹槽45b的相对侧形成在鞍状物45的前端部分内。支撑杆30与每个螺纹孔45c配合。每个支撑杆30从鞍状物45的螺纹孔45c部分地向下伸出。支撑杆30的伸出部分装配到引导孔48中相关的一个中。这两个支撑杆30装配到引导孔48中,以限制鞍状物45的侧向移动。这两个支撑杆30还可在琴弦15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底板43移动地支撑鞍状物45。
鞍状物45包括与突起46的通孔46a相对应的螺纹孔45a。调节螺钉31从后面插入到突起46的通孔46a中,并与鞍状物45的螺纹孔45a配合。调节螺钉31限制鞍状物45在侧向方向上的移动,同时将鞍状物保持成大致与单元基底44垂直。此外,可改变调节螺钉31的配合量,从而改变鞍状物45在琴弦15的纵向方向上的位置。在调节螺钉31的远端部分上设置压缩盘簧32。压缩盘簧32将鞍状物45向前推压。
在每个支撑杆30的顶部内形成插槽。将扳手插入到该插槽中以使支撑杆30绕其轴线转动。这使鞍状物45可朝向和远离单元基底44移动。这样,可调节鞍状物45的高度以使鞍状物45的接触点C2垂直移动,从而对相应的琴弦15的高度进行调节。而且,可转动调节螺钉31以使鞍状物45沿引导孔48移动。对鞍状物45在琴弦15的纵向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使鞍状物45的接触点C2向前或向后移动,由此调节琴弦15在第一接触点C1和第二接触点C2之间的距离。
现在将参照图8和图9对琴桥42的操作进行描述。将对一示例进行描述,其中使得与电吉他41的第六根琴弦(即,在图8中所见的最左侧的琴弦15)相对应的单元基底44枢转。
首先,旋松第一螺钉26和第二螺钉27以使单元基底44能相对于底板43枢转。在这种状态下,鞍状物45由两个支撑杆30以及调节螺钉31支撑在单元基底44上。因此,鞍状物45上的第二接触点C2随着单元基底44在方向A上的移动而移动。这使琴弦15克服其弹性反作用力沿A方向移动。在将第二接触点C2设置在期望位置(在图9的状态中示出的位置)之后,拧紧第二螺钉27,从而将单元基底44紧固到基底板43上。
第二实施例具有下述优点。
(16)用于保持相应琴弦15的球形端B的通孔12b形成在琴身12的上表面12a内。在这种情况下,与包括单元基底23和拉弦板25的第一实施例相比,防止了琴弦15的张力直接作用在琴桥42上。而且,简化了单元基底44的结构。
(17)支撑杆30分别装配到单元基底44的引导孔48内。这样通过使鞍状物45沿引导孔48移动而使得鞍状物45能沿琴弦15的纵向方向移动。而且,可减小鞍状物45的大小,从而使琴桥42小型化。因此,该实施例的琴桥42在具有多根琴弦15的弦乐器中是尤其有利的。
(第三实施例)现在将参照图10对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并应用到包括颤音装置和精细调音装置的电吉他中的弦乐器琴桥进行描述。与其它实施例的相应部件相同的部件将不进行详细描述。
琴桥61包括设置在琴身12上的底板43。底板43通过铰链机构(未示出)支撑在琴身12上。在底板43上设置有鞍状物保持件62、鞍状物65、以及颤音臂63。在颤音臂63操作时,底板43关于铰链机构移动,从而改变施加到每根琴弦15上的张力。
在鞍状物保持件62的后端附近设置有插入孔62a。底板43具有与插入孔62a相对应的螺纹孔43a。调音螺栓67插入穿过鞍状物保持件62的插入孔62a,并与底板43的插入孔43a配合。在鞍状物保持件62的前端附近设置又一插入孔62b。插入孔62b为围绕调音螺栓67延伸的弓形细长孔。底板43具有与插入孔62b相对应的螺纹孔43c。紧固螺钉68插入穿过鞍状物保持件62的插入孔62b中,并与底板43的螺纹孔43c配合。当旋松紧固螺钉68时,鞍状物保持件62变得可关于调音螺栓67枢转。当拧紧紧固螺钉68时,就将鞍状物支撑架62的前端部紧固到底板43上。
在鞍状物保持件62的前端附近限定有鞍状物保持部分62d。该鞍状物保持部分62d包括在侧向方向上延伸的轴62c。该轴62c将鞍状物65支撑在鞍状物保持件62上。鞍状物65包括柱形的鞍状物主体65a以及板形的调音杆65b。鞍状物主体65a由轴62c支撑。而且,调音杆65b从鞍状物主体65a的下端向后延伸。在该实施例中,调音螺栓67和调音杆65b形成精细调音装置,用于精调施加在琴弦15上的张力,而不改变琴弦15距底板43的高度,或琴弦15在第一接触点C1和第二接触点C2之间的长度。
在鞍状物主体65a的中部内形成凹槽65c。鞍状物主体65a与琴弦15接触的接触点C2限定在该凹槽65c内。在鞍状物保持件62与调音杆65b之间设置压缩盘簧66。该压缩盘簧66沿向上的方向推压调音杆65b。
在调音杆65b的后端部内形成狭缝65e。调音螺栓67包括头部67a和杆部67b。在杆部67b的远端部分67c上限定有外螺纹部分。调音螺栓67设置在调音杆65b的狭缝65e内,并与底板43的螺纹孔43a配合。压缩盘簧66的推压力推动调音杆65b的上表面65f抵靠调音螺栓67的头部67a。通过改变调音螺栓67的配合量,而使调音杆65b的后端部在垂直方向上移动。这使鞍状物主体65a关于轴62c枢转。
现在将参照图10描述第三实施例的操作。
首先,旋松紧固螺钉68,以使鞍状物保持件62能沿着底板43的上表面枢转。在这种情况下,鞍状物保持件62的第二接触点C2沿侧向方向移动,从而调节相邻的琴弦15之间的距离。然后,拧紧紧固螺钉68,以将鞍状物保持件62紧固到底板43上。
当增加调音螺栓67的配合量时,调音螺栓67的头部就向下移动。调音螺栓67的头部67a向下压迫调音杆65b,并且使鞍状物主体65a关于轴62c枢转。在这种情况下,鞍状物保持件62的接触点C2不在相应的琴弦15的垂直方向和纵向方向上移动。这样,调音螺栓67的操作增加了施加到琴弦15上的张力。此外,可通过减小调音螺栓67的配合量而降低施加到琴弦15上的张力。因此,本发明的弦乐器琴桥61可应用到包括颤音装置或精细调音装置的电吉他中。
(第四实施例)现在将参照图11对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并应用到电吉他中的弦乐器琴桥进行描述。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螺钉26、鞍状物24以及第二螺钉27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应部件相同的部件将不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1,琴桥19包括设置在底板20上的多个鞍状物单元70。每个鞍状物单元70包括单元基底71,该单元基底具有限定引导件23b的前部。拉弦板25形成在单元基底71的中部之后。翼片28形成在单元基底71的后端上。细长孔23c形成在单元基底71内,并在翼片28与拉弦板25之间。在该实施例中,琴弦15没有被装弦于第二螺钉27和翼片28之上。因此,当用工具旋松第二螺钉27时,工具不会与琴弦15干涉。而且,当有人用手指握住翼片28时,其手指不会与琴弦15干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以许多其它具体的形式来实现本发明。特别地,应当理解,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实现本发明。
在第一实施例中,起琴弦保持件作用的拉弦板25可与琴桥19分开。在第二实施例中,拉弦板25可设置在琴桥42的后方。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可采用图12中所示的琴桥75。在这种情况下,与每个鞍状物单元22A相对应地设置底板43B。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可以去除用于调节每根琴弦15的高度的机构。在第三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用于调节每根琴弦15的高度的机构。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可以去除用于调节每根琴弦15的长度的机构。在第三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用于调节每根琴弦15的长度的机构。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图3中所示的单元基底23和鞍状物24可相互一体地形成。在第二实施例中,在图7中所示的单元基底44和鞍状物45可彼此一体地形成。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可采用不同于螺钉的元件作为第一螺钉26。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可将第一螺钉26的紧固位置改变到单元基底23的中部。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可去除底板20和43,并且鞍状物单元22和22A可直接固定在琴身12上。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可去除翼片48。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3(A)或图13(B)所示,可以改变鞍状物24、第二螺钉27以及第一螺钉26的位置关系。图13(A)表示鞍状物单元80。从鞍状物单元80的后端至前端按以下顺序设置有第一螺钉26、第二螺钉27以及鞍状物24。图13(B)表示鞍状物单元81。从鞍状物单元81的后端至前端按以下顺序设置有第二螺钉27、鞍状物24以及第一螺钉26。
在第一、第二以及第四实施例中,可去除第二螺钉27、细长孔23c以及螺纹孔20b。作为替代,可在单元基底和底板的前端附近形成接合部分和被接合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接合部分和被接合部分相互接合,从而将单元基底紧固到底板上。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电吉他和低音吉他可换成其它的弦乐器。而且,该弦乐器可具有任何数量的琴弦15。
这些示例和实施例应当被认为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且本发明不局限于这里给出的细节,而是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其等价物内进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弦乐器琴桥,用于以使琴弦能振动的方式将多根琴弦支撑在弦乐器琴身上,该弦乐器琴桥的特征在于包括可设置在琴身上的多个单元基底,每个单元基底与所述琴弦中的一根相对应;鞍状物,其设置在每个单元基底上,并具有与琴弦接触的接触点;以及支撑轴,其用于将每个单元基底可枢转地支撑在所述琴身上,其中使单元基底关于该支撑轴枢转,从而使所述接触点沿与相应琴弦交叉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还在于,还包括紧固件,其用于在与所述支撑轴分开的位置处将每个单元基底紧固到琴身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为螺钉,并且所述支撑轴定位成比该螺钉更靠近所述鞍状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弦乐器包括琴颈,其从琴身延伸;以及弦枕,其用于将所述琴弦以使琴弦可振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琴颈上,所述鞍状物定位成比所述支撑轴更靠近所述弦枕。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支撑轴更靠近所述弦枕。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每个单元基底都包括供使用者用他或她的手指握住的翼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比所述翼片更靠近所述鞍状物。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每个单元基底都包括一端部,且所述支撑轴位于该端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每个单元基底都包括围绕所述支撑轴延伸的弓形细长孔,所述螺钉插入到该细长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每个单元基底都包括用于保持相应琴弦的琴弦保持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每根琴弦都具有由所述琴身保持的端部,并且每根琴弦被相应的鞍状物以使得能振动的方式支撑。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鞍状物包括用于保持相应琴弦的琴弦保持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每个单元基底都包括用于沿相应琴弦引导相应鞍状物的引导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琴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鞍状物被以这样的方式支撑,即,使得所述鞍状物能朝向和远离相应的单元基底移动。
15.一种用于产生音乐的弦乐器,该弦乐器的特征在于包括琴身、从该琴身延伸的琴颈、位于该琴颈的远端的琴头、以及多根琴弦,每根琴弦具有固定在该琴身上的基端以及固定在该琴头上的远端;弦乐器琴桥,用于以使琴弦能振动的方式将琴弦支撑在弦乐器的琴身上,该弦乐器琴桥包括可设置在琴身上的多个单元基底,每个单元基底与所述琴弦中的一根相对应;鞍状物,其设置在每个单元基底上,并具有与琴弦接触的接触点;以及支撑轴,其用于将每个单元基底可枢转地支撑在所述琴身上,其中使单元基底关于该支撑轴枢转,从而使所述接触点沿与相应琴弦交叉的方向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弦乐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颤音装置,其能改变施加在所述琴弦上的张力。
全文摘要
一种可设置在低音吉他的琴身上的弦乐器琴桥。该琴桥包括多个鞍状物单元,每个鞍状物单元与一根琴弦相对应。每个鞍状物单元包括底板、单元基底以及鞍状物。一螺钉将单元基底可枢转地支撑在底板上。使单元基底枢转,以使得鞍状物与相应琴弦接触的接触点移动。
文档编号G10D3/04GK1811903SQ200610001119
公开日2006年8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1日
发明者木下理 申请人:星野乐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