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筝弦的唐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1659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筝弦的唐筝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乐器,特别是失传多年的唐筝的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唐代盛行的乐器之一唐筝因传代的原因失传多年,近期被人们通过各种途经失而复得。唐筝有十三根弦,分别跨在筝头和筝尾的两条岳山上,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条岳山外侧的筝体上表面。在演奏者使用唐筝前,由调音师先将每根弦的一端固定在后岳山的外侧,然后一手紧绷每根弦,另一手将弦的另一端固定在前岳山的外侧。这种定弦方式不利于获得最佳的音质效果,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弦出现松驰,只能折下后岳山的固定点,再通过紧绷的方法固定,不利于及时、快速调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方便调音的可调筝弦的唐筝。本实用新型包括筝弦、前岳山、后岳山,还包括由上板、下板和侧板组
成的腔式筝体,在筝体前部的内腔固定一立板,所述立板垂直于上、下板,
在立板上螺纹连接调音轴;在前岳山外侧的上板上开设穿弦?L;所述筝弦穿
置在穿弦孔中,筝弦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调音轴上。
由于筝弦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调音轴上,通过转动调音轴,就可达到紧绷
或松驰筝弦的目的,人们就可以方便、及时、快速地调音。
为了缓解立板所受拉力,本实用新型所述立板布置在前岳山的背部。为了方便操作,本实用新型还在筝体前部的所述下板上开设通 L。人们
只需将一只手伸入通孔对调音轴进行转动,即可达到调音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筝弦5、前岳山6、后岳山,还包括由上
板2、下板1和侧板3组成的腔式筝体。
在筝体尾部的内腔固定一立板7,立板7垂直于上、下板2、 l布置,且立板7布置在前岳山6的背部,在立板7上螺纹连接调音轴4。在筝体前部的下板1上开设可伸入人手的通孔9。
在前岳山6后端的上板2上开设穿弦孔8。筝弦5穿置在穿弦孔8中,筝弦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调音轴4上。
权利要求1、可调筝弦的唐筝,包括筝弦、前岳山、后岳山,还包括由上板、下板和侧板组成的腔式筝体,其特征在于在筝体前部的内腔固定一立板,所述立板垂直于上、下板,在立板上螺纹连接调音轴;在前岳山外侧的上板上开设穿弦孔;所述筝弦穿置在穿弦孔中,筝弦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调音轴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筝弦的唐筝,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布置在 前岳山的背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筝弦的唐筝,其特征在于在筝体前部的所 述下板上开设通孔。
专利摘要可调筝弦的唐筝,涉及一种乐器,特别是失传多年的唐筝的结构技术领域。包括筝弦、前岳山、后岳山,还包括由上板、下板和侧板组成的腔式筝体,在筝体前部的内腔固定一立板,所述立板垂直于上、下板,在立板上螺纹连接调音轴;在前岳山外侧的上板上开设穿弦孔;所述筝弦穿置在穿弦孔中,筝弦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调音轴上。由于筝弦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调音轴上,通过转动调音轴,就可达到紧绷或松驰筝弦的目的,人们就可以方便、及时、快速地调音。
文档编号G10D3/14GK201331911SQ20082021499
公开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30日
发明者熊立群 申请人:熊立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