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码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3899发布日期:2019-11-27 20:4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琴码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提琴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琴码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的琴码会受到琴弦的压力。由于琴码长期受到琴弦的压力,琴码部件容易被压弯而产生变形,从而大大地影响提琴的音质;另外加上季节变化以及干湿度的影响,琴码由于受潮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综上所述,甚至会出现琴码变形过大且未得到修复从而产生了永久变形最终不得不更换舍弃原装的琴码。众所周知,琴码与提琴是经过多年匹配的,而音色极好的老琴的琴码经过长期的磨合是非常珍贵的,因此迫不得已更换琴码是一件复杂而遗憾的事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琴码保护装置,其能够对提琴的琴码进行永久且有效地保护,广泛用于各种大提琴、中提琴以及各种尺寸的小提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琴码保护装置,其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连接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构件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呈对称布置;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螺杆、正转螺母、反转螺母和拨轮;所述正转螺母和所述反转螺母分别设置在螺杆上,所述螺杆包括正螺纹段和反螺纹段,所述正螺纹段上在设置所述正转螺母,所述反螺纹段上设置有反转螺母;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拨轮之间设置第一弹簧,在所述第二构件和所述拨轮之间设置第二弹簧,所述拨轮与所述螺杆固接;所述第一构件的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为直线段,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二部分为弧形段,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上分别设置容纳所述正转螺母或反转螺母的第一孔;所述第二构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部分为弧形段,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上分别设置容纳所述正转螺母或反转螺母的第二孔;所述螺杆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构件第一部分之间,所述第二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第三部分和所述第二构件第三部分之间,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弧形段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二构件第二部分弧形段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构件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构件第一部分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构件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设置有等间距布置的狭缝;以及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段、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三段、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四段以及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的中心分别设置沿着其长度方向的切缝,以便使第一构件第二部分各段的两个部分之间在保持原有形状的同时具有相对位移以中和琴码的变形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第一段与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相邻,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第五段与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相邻;所述狭缝分别为第一狭缝、第二狭缝、第三狭缝和第四狭缝;第一狭缝位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段之间,第二狭缝位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段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三段之间,第三狭缝位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三段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四段之间,第四狭缝位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四段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之间,朝向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端的各狭缝的第一端部均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一狭缝的第二端朝向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端的方向;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端为第一圆弧部分,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段为第二圆弧部分;第一狭缝的第二端部的圆心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重合,第四狭缝的第二端部的圆心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重合;第二狭缝的第二端部的圆心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具有第一预设距离,第二狭缝和第三狭缝的长度相等,第一狭缝和第四狭缝的长度相等,第二狭缝的长度大于第一狭缝的长度,其长度差值为第一预设距离。

优选地,第一预设距离为2mm。

优选地,所述各狭缝的宽度为2mm。

优选地,所述切缝分别为第一切缝、第二切缝、第三切缝、第四切缝和第五切缝;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的第一切缝处;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第二表面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的外侧边。所述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的第一表面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的第五切缝处;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的第二表面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的外侧边;第二切缝、第三切缝以及第四切缝均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第二端的相邻两个第二圆弧的相交点处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第一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处,第一切缝从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与第一切缝相交处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第一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处,第五切缝从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的第一表面与第四切缝相交处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第一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第一表面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的外侧边垂直;所述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第一表面与第一切缝垂直;所述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第一表面与第五切缝垂直;所述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第一表面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的外侧边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的直径均为1.5mm,所述正转螺母和所述反转螺母的厚度均为2mm。

优选地,所述拨轮的外周设置有波纹或牙形以便易于拨动,或者所述拨轮设置为舵轮状。

优选地,所述正转螺母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正转螺母外表面第一部分为圆形且所述正转螺母第二部分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孔和/或第二孔的形状相同,正转螺母的第一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和/或第二孔的直径,以便正转螺母第一部分设置位于所述第一构件或第二构件外侧,如此设置以便限制其相对于螺杆的运动;所述反转螺母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反转螺母外表面第一部分为圆形且所述反转螺母第二部分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孔和/或第二孔的形状相同,反转螺母的第一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和/或第二孔的直径,以便反转螺母第一部分设置位于所述第一构件或第二构件外侧,如此设置以便限制其相对于螺杆的运动;所述正转螺母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构件外侧,所述反转螺母的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二构件外侧,所述正转螺母和所述反转螺母如此设置以便限制其相对于螺杆的运动;或所述正转螺母的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二构件外侧,所述反转螺母的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构件外侧,所述正转螺母和所述反转螺母如此设置以便限制其相对于螺杆的运动;所述正转螺母的第二部分和所述反转螺母的第二部分分别穿过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上相应的孔,并位于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直径为200-500mm,且所述第二构件第二部分的直径为200-500mm。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直径为300mm,以便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琴码之间基本贴合,形成最小接触点;所述第二构件第二部分的直径为300mm,以便所述第二构件和所述琴码之间基本贴合,形成最小接触点。

优选地,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均为两端为圆弧且中间段为方形的孔,所述中间段方孔的尺寸为4mm*2mm,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的长度为6mm且宽度为4mm。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均为薄片状结构件或板状结构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厚度为2-5mm。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厚度均为3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中的琴码保护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简单,便与加工,且通用性强;本发明中的琴码保护装置使用方便,在大样本量试验的情况下表明其能够有效对琴码进行保护且确保提琴的音质。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琴码保护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琴码保护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琴码保护装置的第一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根据本发明的琴码保护装置100,如图1所示,其包括第一构件1、第二构件3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连接构件。

所述第一构件1和所述第二构件2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构件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构件1和所述第二构件呈对称布置。

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螺杆、正转螺母、反转螺母和拨轮3。所述螺杆包括第一螺杆4和第二螺杆5。

所述各螺杆均为空心结构,以便减轻其重量,所述正转螺母和反转螺母分别设置在第一螺杆上。所述正转螺母和反转螺母分别设置在第二螺杆上。

优选地,所述各螺杆的直径为1.5mm。

优选地,所述正转螺母和所述反转螺母的厚度均为2mm。

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杆4包括正螺纹段和反螺纹段,所述正螺纹段上在设置所述正转螺母,所述反螺纹段上设置有反转螺母。

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杆5包括正螺纹段和反螺纹段,所述正螺纹段上在设置所述正转螺母,所述反螺纹段上设置有反转螺母。

在所述第一构件1和所述拨轮3之间设置第一弹簧6,在所述第二构件2和所述拨轮3之间设置第二弹簧7。

所述拨轮3与所述螺杆固接,且所述拨轮的外周设置有波纹或牙形以便易于拨动,或者所述拨轮设置为舵轮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簧6为碟簧、盘簧或宝塔式弹簧。

优选地,所述第二弹簧7为碟簧、盘簧或宝塔式弹簧。

所述第一构件1的包括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如图3所示。

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部分11和第三部分13分别为直线段,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二部分12为弧形段。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部分11和第三部分13上分别设置容纳所述正转螺母或反转螺母的第一孔14。

所述第二构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部分为弧形段。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上分别设置容纳所述正转螺母或反转螺母的第二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均为长方孔,且所述方孔的尺寸为6mm*4mm。

并列地,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均为两端为圆弧且中间段为方形的孔,优选地,所述中间段方孔的尺寸为4mm*2mm,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的长度为6mm且宽度为4mm。

例如,所述正转螺母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正转螺母外表面第一部分为圆形且所述正转螺母第二部分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孔和/或第二孔的形状相同,正转螺母的第一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和/或第二孔的直径,以便正转螺母第一部分设置位于所述第一构件或第二构件外侧,如此设置以便限制其相对于螺杆的运动。

例如,所述反转螺母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反转螺母外表面第一部分为圆形且所述反转螺母第二部分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孔和/或第二孔的形状相同,反转螺母的第一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和/或第二孔的直径,以便反转螺母第一部分设置位于所述第一构件或第二构件外侧,如此设置以便限制其相对于螺杆的运动。

所述正转螺母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构件外侧,所述反转螺母的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二构件外侧,所述正转螺母和所述反转螺母如此设置以便限制其相对于螺杆的运动;或所述正转螺母的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二构件外侧,所述反转螺母的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构件外侧,所述正转螺母和所述反转螺母如此设置以便限制其相对于螺杆的运动。

所述正转螺母的第二部分和所述反转螺母的第二部分分别穿过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上相应的孔,并位于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

当拨动拨轮3时,由于拨轮与螺杆固接,正反螺母同时运动。

所述螺杆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构件第一部分之间,所述第二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第三部分和所述第二构件第三部分之间。

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弧形段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二构件第二部分弧形段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构件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构件第一部分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12的直径为200-500mm。

优选地,所述第二构件第二部分的直径为200-500mm。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12的直径为300mm,以便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琴码之间基本贴合,形成最小接触点。

优选地,所述第二构件第二部分的直径为300mm,以便所述第二构件和所述琴码之间基本贴合,形成最小接触点。

所述第一构件1和所述第二构件2均为薄片状结构件或板状结构件。

所述第一构件1和所述第二构件2分别用作支撑板,所述第一构件第一部分11、所述第一构件第三部分13作为定位手柄且所述第二构件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构件第三部分作为定位手柄。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构件1与所述第二构件2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12沿着所述第一构件1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12设置有等间距布置的狭缝15。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12包括第一段121、第二段122、第三段123、第四段124和第五段125。

所述狭缝15的数量为四个,其依次分别为第一狭缝151、第二狭缝152、第三狭缝153和第四狭缝154。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段、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三段、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四段以及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的中心分别设置沿着其长度方向的切缝16,以便使第一构件第二部分各段的两个部分之间在保持原有形状的同时具有相对位移以中和琴码的变形力。优选地,所述切缝16的数量为五条,其分别为第一切缝、第二切缝、第三切缝、第四切缝和第五切缝。

从第一构件第一部分末端的半圆的圆心处开始到达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即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一致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的第一切缝处。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第一表面与第一切缝垂直。

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第二表面,即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下表面,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的外侧边。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第一表面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的外侧边垂直。

从第一构件第三部分末端的半圆的圆心处开始到达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的第一表面,即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的第一表面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的第五切缝处。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第一表面与第五切缝垂直。

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的第二表面,即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的下表面,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的外侧边。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第一表面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的外侧边垂直。

优选地,第二切缝、第三切缝以及第四切缝均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第二端的相邻两个第二圆弧的相交点处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第一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处,第一切缝从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与第一切缝相交处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第一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处,第五切缝从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的第一表面与第四切缝相交处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第一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处,如图2所示。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第二切缝、第三切缝以及第四切缝均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第二端的相邻两个第二圆弧的相交点处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第一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处。第一切缝从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与第一切缝相交处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第二表面附近,优选地,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的第二表面。第五切缝从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的第一表面与第四切缝相交处延伸至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第一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处。

第一狭缝位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段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段之间,第二狭缝位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段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三段之间,第三狭缝位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三段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四段之间,第四狭缝位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四段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五段之间,朝向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端的各狭缝的第一端部均设置有开口。

所述第一狭缝的第二端朝向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端的方向。

优选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一端为第一圆弧部分,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段为第二圆弧部分。

优选地,第一圆弧部分的数量为五个。

优选地,第二圆弧部分的数量为四个。

第一狭缝的第二端部的圆心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重合;第四狭缝的第二端部的圆心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重合。

第二狭缝的第二端部的圆心与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第二端的第一圆弧部分的圆心具有第一预设距离。第二狭缝和第三狭缝的长度相等,第一狭缝和第四狭缝的长度相等。第二狭缝的长度大于第一狭缝的长度,其长度差值为第一预设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设距离为2mm。

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第一段与第一构件第一部分相邻,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第五段与第一构件第三部分相邻。

所述第二构件第二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构件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构件第二部分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构件第二部分的结构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第一部分末端的半圆的半径为5mm。

实际使用过程中,从提琴弦的上方装入本发明中的琴码保护装置,提琴的弦卡至所述各狭缝中且与所述狭缝不接触,手动转动拨轮,使第一构件第二部分和第二构件第二部分拉平,使其逐渐与琴码贴合来矫正琴码的弯曲变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厚度为2-5mm,优选地,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厚度均为3mm,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厚度范围适用于小提琴的琴码保护场合。大提琴和中提琴的琴码保护装置中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厚度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合进行选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