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架子鼓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36275发布日期:2019-01-16 07:02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架子鼓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乐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架子鼓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架子鼓又称“爵士鼓”,流行与20世纪中期,旋即在世界掀起强劲的旋风,由于爵士鼓变化多端的节奏和鼓手高超的演奏技艺,迅即成为摇滚乐中不可缺少的组合型打击乐器了,摇滚乐以它强烈金属的音响和丰富多变的节奏,使人产生音的摇晃滚动感觉,特别招致青年人的垂青。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娱性的音乐开始有所要求,摇滚乐、通俗歌曲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爵士鼓亦属热门乐器,尤其受到青少年朋友的欢迎的一种打击性乐器。

现有的架子鼓一般需要放在地上,由一个人采用双手双脚去操作表演完成,一个人在使用架子鼓时因为四肢都用在操作架子鼓上所以无法再操作其他的乐器,那么一首需要架子鼓等多种乐器才能完成的歌曲就需要多人共同完成,这样增加了人力成本;而且架子鼓在演奏之前架子鼓的搬运过程也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架子鼓的体积庞大,搬运起来比较困难,鼓手一人搬运难以完成,需要多人共同完成,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架子鼓及其使用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架子鼓需双手双脚操作而带来的人使用架子鼓的同时无法操作其他乐器、搬运困难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架子鼓:

所述架子鼓包括低音鼓、军鼓、强音镲和踩镲,低音鼓的顶端安装有鼓面水平设置的所述军鼓,低音鼓的两侧上方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安装有所述强音镲和踩镲;

所述低音鼓包括竖直设置的鼓面和环形鼓壁,低音鼓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安装有与低音鼓相对于的低音鼓锤;所述第一支撑杆上铰接有与强音镲相对于的强音镲锤;所述第二支撑杆上铰接有与踩镲相对于的踩镲锤;所述军鼓侧上方安装有与军鼓相对于的第一军鼓锤;

所述低音鼓锤背离锤头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控制线,所述第一控制线背离低音鼓锤的一端穿过低音鼓的鼓壁延伸至低音鼓外;所述强音镲锤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控制线,所述第二控制线从所述低音鼓的鼓壁的上端穿入低音鼓的空腔内再从低音鼓的鼓壁下端穿出延伸至低音鼓外;所述踩镲锤的一端连接有第三控制线,所述第三控制线从所述低音鼓的鼓壁的上端穿入低音鼓的空腔内再从低音鼓的鼓壁下端穿出延伸至低音鼓外;所述第一军鼓锤的一端连接有第四控制线,所述第四控制线从所述低音鼓的鼓壁的上端穿入低音鼓的空腔内与所述第三控制线连接;

所述架子鼓上安装有背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低音鼓的鼓壁两侧分别安装有水平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支撑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还安装有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一军鼓锤铰接在所述第三支撑杆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支撑杆上还铰接有第二军鼓锤,所述第二军鼓锤的一端连接有第五控制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线的长度短与所述第二控制线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强音镲锤背离第二控制线的一端通过第一弹力线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所述踩镲锤背离所述第三控制线的一端通过第二弹力线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军鼓锤背离所述第四控制线的一端通过第三弹力线与所述第三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军鼓锤背离第五控制线的一端通过第四弹力线与所述第三支撑杆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线背离低音鼓锤的一端、第二控制线背离强音镲锤的一端、第三控制线背离踩镲锤的一端和第五控制线背离第二军鼓锤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腔内安装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方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上通过连接座安装有所述低音鼓锤;所述连接座上安装有柔性连接条,所述柔性连接条的一端固定在连接座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线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一侧竖直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架的底板上,另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带安装在所述低音鼓上。

一种上述的架子鼓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背带将架子鼓背在操作者背上;

将第一控制线背离低音鼓锤的一端和第二控制线背离强音镲锤的一端分别安装在操作者的右脚上,第三控制线背离踩镲锤的一端安装在操作者的左脚上;通过左脚的运动控制第三控制线带动踩镲锤敲击踩镲,第四控制线在第三控制线的带动下带动第一军鼓锤敲击军鼓;通过右脚的运动控制第一控制线和第二控制线分别带动低音鼓锤和强音镲锤敲击低音鼓和强音镲。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架子鼓能背在背上使用,携带方便,通过将控制线安装在脚上或者别的乐器上就能实现对架子鼓的演奏;通过双脚就能实现对架子鼓上各个鼓的演奏,这样操作者可以用空置的手来实现对其他乐器的操作,使一个人同时操作多种乐器,达到一个乐队的编制,演奏出一个乐队的效果,增强了耐看性和观赏性价值,而且可以锻炼操作人的协调性、集中力,增强乐手的艺术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架子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低音鼓1在空腔中安装示意图。

图中:低音鼓1,鼓面101,鼓壁102,军鼓2,强音镲3,踩镲4,第一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6,低音鼓锤7,强音镲锤8,踩镲锤9,第一军鼓锤10,第一控制线11,第二控制线12,第三控制线13,第四控制线14,背带15,第一安装板16,第二安装板17,第三支撑杆18,第二军鼓锤19,第五控制线20,第一弹力线21,第二弹力线22,第三弹力线23,第四弹力线24,支撑架25,转轴26,连接座27,柔性连接条28,弹簧2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架子鼓包括低音鼓1、军鼓2、强音镲3和踩镲4,低音鼓1的顶端安装有鼓面水平设置的军鼓2,低音鼓1的两侧上方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安装有所述强音镲3和踩镲4;所述低音鼓1上安装有背带15,通过背带15的设计能将该架子鼓背在背上,方便操作者移动架子鼓。踩镲主要表现节奏型,演奏时以闭合或开放音结合来丰富节奏型的音色和结构的表现,强音镲演奏时以重音位配合脚鼓、军鼓同时击打强调音乐力度的表现。

所述低音鼓1包括竖直设置的鼓面101和环形鼓壁102,低音鼓1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安装有与低音鼓1相对于的低音鼓锤7,低音鼓锤7面向鼓面101设置,方便对鼓面101的敲打;所述第一支撑杆5上铰接有与强音镲3相对于的强音镲锤8,通过强音镲锤8敲打强音镲3来实现强音镲3的演奏;所述第二支撑杆6上铰接有与踩镲4相对于的踩镲锤9,通过踩镲锤9敲打踩镲4来实现踩镲4的演奏;

所述低音鼓锤8背离锤头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控制线11,所述第一控制线11背离低音鼓锤8的一端穿过低音鼓1的鼓壁102延伸至低音鼓1外;所述空腔内安装有支撑架25,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架25上方安装有转轴26,所述转轴26上通过连接座27安装有所述低音鼓锤7;所述连接座27上安装有柔性连接条28,柔性连接条28随着转轴26的转动可缠绕在连接座27上,所述柔性连接条28的一端固定在连接座27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线11连接;所述支撑架25的一侧竖直安装有弹簧29,所述弹簧29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架25的底板上,另一端与所述转轴26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控制线11背离低音鼓锤8的一端安装在操作者的右脚上,需要实现低音鼓的演奏时,将右脚迈开,拉动第一控制线11,柔性连接条28通过连接座27带动转轴26转动,低音鼓锤7也发生转动敲打低音鼓1,弹簧29发生弹性形变,收回右脚,弹簧29恢复弹性形变,低音鼓锤8复位,离开低音鼓1。柔性连接条28和弹簧29的配合使用,能缓慢地实现低音鼓锤7的复位,以达到更美妙的演奏效果。

所述强音镲锤8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控制线12,所述第二控制线12从所述低音鼓1的鼓壁102的上端穿入低音鼓1的空腔内再从低音鼓1的鼓壁102下端穿出延伸至低音鼓1外;所述强音镲锤8背离第二控制线12的一端通过第一弹力线21与所述第一支撑杆5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控制线12背离强音镲锤8的一端安装在操作者的右脚上,需要实现强音镲3的演奏时,将右脚迈开,拉动第二控制线12,强音镲锤8在第二控制线12的带动下沿着其在第一支撑杆5上铰接点发生旋转敲打强音镲3,第一弹力线21发生弹性形变,收回右脚,第一弹力线21恢复弹性形变,强音镲锤8复位,离开强音镲3。

所述踩镲锤9的一端连接有第三控制线13,所述第三控制线13从所述低音鼓1的鼓壁102的上端穿入低音鼓1的空腔内再从低音鼓1的鼓壁102下端穿出延伸至低音鼓1外;所述踩镲锤9背离所述第三控制线13的一端通过第二弹力线22与所述第二支撑杆6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三控制线13背离踩镲锤9的一端安装在操作者的左脚上,需要实现踩镲4的演奏时,将左脚迈开,拉动第三控制线13,踩镲锤9在第三控制线13的带动下沿着其在第二支撑杆6上铰接点发生旋转敲打踩镲4,第二弹力线22发生弹性形变,收回左脚,第二弹力线22恢复弹性形变,踩镲锤9复位,离开踩镲4。

所述军鼓2侧上方安装有与军鼓2相对于的第一军鼓锤10,通过第一军鼓锤10敲打军鼓2来实现军鼓2的演奏;所述第一军鼓锤10的一端连接有第四控制线14,所述第四控制线14从所述低音鼓1的鼓壁102的上端穿入低音鼓1的空腔内与所述第三控制线13连接;所述第一军鼓锤10背离所述第四控制线14的一端通过第三弹力线23与所述第三支撑杆18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第四控制线14背离第一军鼓锤10的一端与第三控制线13连接在一起,需要实现军鼓2和踩镲4的同时演奏时,将左脚迈开,拉动第三控制线13,第四控制线14也被拉动,踩镲锤9在第三控制线13的带动下沿着其在第二支撑杆6上铰接点发生旋转敲打踩镲4,第二弹力线22发生弹性形变,第一军鼓锤10在第四控制线14的带动下沿着其在所述第三支撑杆18上铰接点发生旋转敲打军鼓2,第三弹力线23发生弹性形变,收回左脚,第二弹力线22和第三弹力线23均恢复弹性形变,踩镲锤9复位,离开踩镲4,第一军鼓锤10复位,离开军鼓2鼓面。

所述低音鼓1的鼓壁102两侧分别安装有水平设置的第一安装板16和第二安装板17,所述第一安装板16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支撑杆5,所述第二安装板17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支撑杆6,所述第二安装板17上还安装有第三支撑杆18,所述第一军鼓锤10铰接在所述第三支撑杆18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6和第三支撑杆18稳定安装在低音鼓1的鼓壁102上,方便架子鼓的整体移动。

所述第三支撑杆18上还铰接有第二军鼓锤19,所述第二军鼓锤19的一端连接有第五控制线20;所述第二军鼓锤19背离第五控制线20的一端通过第四弹力线24与所述第三支撑杆18连接。通过第五控制线20可以将敲击军鼓2的第二军鼓锤19与其他乐器如吉他连接,通过移动其他乐器拉动第五控制线20带动第二军鼓锤19沿着其在第三支撑杆18上的铰接点旋转敲打军鼓2,第四弹力线24发生弹性形变,其他乐器复位,第二军鼓锤19在第四弹力线24的弹性形变下也复位,实现军鼓2与其他乐器的配合演奏。

第一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6和第三支撑杆18均为长度可调节的伸缩杆,操作者可根据自身需要对强音镲3和踩镲4高度进行调节,对军鼓锤19的高度进行调节。

所述第一控制线11的长度短与所述第二控制线12的长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控制线11和所述第二控制线12同时安装在右脚上时,实现迈小步实现低音鼓的演奏,迈大步实现低音鼓和强音鼓的同时演奏。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示的一种架子鼓的使用方法如下:

通过背带15将架子鼓背在操作者背上,胸前挂一把吉他,脖子上挂一只口风琴,口风琴对准操作者嘴部;

将第一控制线11背离低音鼓锤7的一端和第二控制线12背离强音镲锤8的一端分别安装在操作者的右脚上,第三控制线13背离踩镲锤9的一端安装在操作者的左脚上,第五控制线20背离第二军鼓锤19的一端安装在吉他的琴头上;通过左脚的运动控制第三控制线13带动踩镲锤9敲击踩镲4,第四控制线14在第三控制线13的带动下带动第一军鼓锤10敲击军鼓2;通过右脚的运动控制第一控制线11和第二控制线12分别带动低音鼓锤7和强音镲锤8敲击低音鼓1和强音镲3。

该架子鼓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三种乐器,达到一个乐队的编制,演奏出一个乐队的效果,增强了耐看性和观赏性价值,而且可以锻炼操作人的协调性、集中力,增强乐手的艺术感。

实施例3

所述第一控制线11背离低音鼓锤的一端、第二控制线12背离强音镲锤8的一端、第三控制线13背离踩镲锤9的一端和第五控制线20背离第二军鼓锤19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扣。通过连接扣将相应的控制线连在对应的脚的鞋子上或者乐器上,鞋子上设置有与连接扣相对应的固定铁圈,所述固定铁圈套在鞋的外周。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