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及真空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6020发布日期:2018-06-20 00:06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及真空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涉及自动化工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及真空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自动化气动设备采用真空发生器来产生负压,但真空发生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当数量较多的真空发生器一起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将会更大。

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开放式降噪技术来消除真空发生器的噪音,比如:在真空发生器上设置消音器,但这种开放式降噪技术的降噪效果不明显,且极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旨在提供一种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及真空发生装置,能够有效地降低真空发生器产生的噪音,且不易损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密封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收容真空发生器;

所述壳体内壁开设有排气槽,所述排气槽与所述收容腔连通,以使得所述收容于所述收容腔的真空发生器能够通过所述排气槽减缓排出气体的流速;

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覆盖消音层。

可选地,所述壳体设置有气源接口和真空接口;

所述气源接口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气源接口用于与真空发生器的正压口连接;

所述真空接口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真空接口用于与真空发生器的负压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气源接口的数量至少为1,所述真空接口的数量至少为1。

可选地,所述壳体一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连通所述收容腔,并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排气槽的一端对应。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开设有清理端口,所述清理端口与所述排气槽的另一端对应,并且所述清理端口连通所述收容腔。

可选地,所述降噪装置还包括密封螺丝;

所述密封螺丝螺接于所述清理端口,用于将所述清理端口密封。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设置有控制开关。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电缆接口,所述电缆接口一端位于所述收容腔内,且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真空发生装置,包括:

真空发生器;以及,

以上所述的降噪装置;

所述真空发生器安装于所述降噪装置的收容腔中,所述真空发生器的排气口与所述排气槽对应,所述气源接口用于与所述真空发生器的正压口连接,所述真空接口用于与所述真空发生器的负压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真空发生器还包括:金属过滤网和堵头塞;

所述堵头塞与所述金属过滤网连接;

所述金属过滤网包裹所述排气口,当所述真空发生器安装于所述降噪装置的收容腔中时,所述堵头塞正好位于所述降噪装置的清理端口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及真空发生装置,所述降噪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密封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收容真空发生器;所述壳体内壁开设排气槽,所述排气槽与所述收容腔连通;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覆盖消音层。该降噪装置通过在壳体内壁设置消音层来形成一个封闭式的降噪空间,且通过排气槽来减缓真空发生器排气口排出的气体的流速,避免所排出的气体直接与硬物接触,有效地降低真空发生器排气时产生的噪音,且封闭结构不易损坏。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方式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真空发生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真空发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真空发生装置的左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真空发生装置A-A方向的剖视图。

参阅图1至图7,1为真空发生装置,10为降噪装置,11为壳体,11a为上壳体,11b为下壳体,12为收容腔,13为排气槽,14为气源接口,15为真空接口,16为排气孔,17为清理端口,171为密封螺丝,18为控制开关,181为转动部,182为凸起部,19为电缆接口,20为真空发生器,21为正压口,22为负压口,23为金属过滤网,24为堵头塞,25为真空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用于对真空发生器进行降噪处理,降低真空发生器排气时产生的噪音。该降噪装置能够对单个真空发生器进行降噪处理,也能够同时对多个真空发生器进行降噪处理。当降噪装置同时对多个真空发生器进行降噪处理时,降噪装置所能容纳的真空发生器的数量与降噪装置设计的接口有关,即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在降噪装置上设置不同数量的接口,进而容纳不同数量的真空发生器,比如,当降噪装置设置两对气源接口和真空接口时,那么该降噪装置最多能够同时对两个真空发生器进行降噪处理。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将以能够容纳两个真空发生器的降噪装置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降噪装置10包括:壳体11、收容腔12、排气槽13、气源接口14、真空接口15、排气孔16、清理端口17、密封螺丝171、控制开关18和电缆接口19。

壳体11为矩形壳体,采用不易损坏的金属材料制成,以使得降噪装置10的使用寿命较长。在一些可替代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1还可以为圆形壳体。

在壳体11中设置有收容腔12。具体地,壳体11包括上壳体11a和下壳体11b,当上壳体11a和下壳体11b密封组装后,即形成密封的收容腔12,该收容腔12用于收容真空发生器20。通过该密封的收容腔12收容真空发生器20进行降噪处理,形成封闭式的降噪结构,保护内部结构,不易损坏。

壳体11内壁开设有排气槽13,该排气槽13开设于上壳体11a的上壁内表面和下壳体11b的下壁内表面,即该排气槽13与收容腔12连通,且上壳体11a和下壳体11b设置的排气槽13成镜面对称。该排气槽13为类“Z”字形槽,两端分别朝向壳体11上相对的两侧壁,上壳体11a上的排气槽13两端分别朝向上壳体11a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下壳体11b上的排气槽13两端则分别朝向下壳体11b的前侧壁和后侧壁。所述排气槽13用于将真空发生器20的排气口(图未示)排出的气体沿排气槽13的槽体输送,以减缓真空发生器20排出气体的流速,并且避免排出气体与硬物体直接接触,以降低真空发生器产生的噪音。

壳体11还设置有气源接口14和真空接口15,该气源接口14和真空接口15设置于壳体11的两相对侧壁上,并且在上壳体11a和下壳体11b上均设置有气源接口14和真空接口15,具体地,在上壳体11a和下壳体11b的右侧壁上设置有气源接口14,在上壳体11a和下壳体11b的左侧壁上设置有真空接口15,即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气源接口14和真空接口15的数量均为2,能够与两个真空发生器20连接,而在一些可替代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源接口14和真空接口15的数量还能设置为其他任意数值。

所述气源接口14一端位于收容腔12内,另一端位于壳体11外部,且所述气源接口14与所述收容腔12连通,位于收容腔12内的气源接口14用于与真空发生器20的正压口21连接,位于壳体11外部的气源接口14用于与目标压缩空气瓶(图未示)的出气口连接,以使得目标压缩空气瓶中的空气进入所述真空发生器20中。

所述真空接口15一端位于收容腔12内,另一端位于壳体11外部,且所述真空接口15与所述收容腔12连通,位于收容腔12内的真空接口15用于与真空发生器20的负压口22连接,位于壳体11外部的真空接口15用于与真空收集装置(图未示)的进气口连接,以使得所述真空发生器20产生的真空通过所述真空接口15进入真空收集装置。

进一步地,壳体11上还设置有数量若干的排气孔16,该排气孔16为通孔,连通收容腔12,以阵列形式排布。所述排气孔16设置于上壳体11a的后侧壁和下壳体11b的后侧壁上,与排气槽13的一端对应,用于将排气槽13输送至排气孔16的气体排至外界。

进一步地,壳体11上还开设有清理端口17,该清理端口17为通孔,连通收容腔12。所述清理端口17设置于上壳体11a的前侧壁和下壳体11b的前侧壁上,与排气槽13的另一端对应,能够用于清理真空发生器20长时间使用后产生的污染物。

在该清理端口17远离收容腔12的一端螺接有密封螺丝171,该密封螺丝171用于将该清理端口17密封。进一步地,该密封螺丝171的厚度小于所述清理端口17的厚度,以使得真空发生器20安装于该降噪装置10中时,真空发生器20上的堵头塞24能够位于该清理端口17中。

进一步地,壳体11还设置有控制开关18,所述控制开关18的数量为4,均匀分布于上壳体11a和下壳体11b的后侧壁上,即每两个控制开关18控制一个真空发生器20。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开关18还能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1a和下壳体11b的其他侧壁上。

所述控制开关18与真空发生器20的真空阀25连接,通过该控制开关18能够手动打开或者关闭真空阀25,以实现对所述真空发生器20的独立控制,即当多个真空发生器20接通电源时,可以通过控制开关18控制一个或者多个真空发生器20工作。

具体地,所述控制开关18包括转动部181和凸起部182,所述转动部181设置于壳体11中,所述凸起部182位于收容腔12内,所述转动部181与所述凸起部182连接,通过转动所述转动部181带动所述凸起部182控制所述真空发生器20的真空阀25,以实现手动打开或者关闭真空阀25。

进一步地,壳体11还设置有电缆接口19,该电缆接口19一端位于收容腔12内,另一端位于壳体11外部,位于收容腔12内的电缆接口19用于与真空发生器20的电源线连接,位于壳体11外部的电缆接口19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该电缆接口19数量为1,通过该电缆接口19,能够将多个真空发生器20的电源线路集成到一个电缆接口19中,通过连通一个电缆接口19就能控制多个真空发生器20,使得接线简单,节省空间。

在该降噪装置10的壳体11内表面全方位覆盖消音层,包括所述壳体内表面、排气槽表面、及各个接口位于收容腔12中的部分的表面均覆盖消音层,所述消音层包括消音材料,以降低真空发生器20排气时产生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及真空发生装置,所述降噪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密封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收容真空发生器;所述壳体内壁开设排气槽,所述排气槽与所述收容腔连通;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覆盖消音层。该降噪装置通过在壳体内壁设置消音层来形成一个封闭式的降噪空间,且通过排气槽来减缓真空发生器排气口排出的气体的流速,避免所排出的气体直接与硬物接触,有效地降低真空发生器排气时产生的噪音,且封闭结构不易损坏。

请参阅图4至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真空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真空发生装置1包括:降噪装置10和真空发生器20,真空发生器20安装于降噪装置10的收容腔12中,所述真空发生器20的数量至少为1。当所述真空发生器20安装于降噪装置10中后,降噪装置10的上壳体11a和下壳体11b密封组装,使得真空发生装置1成为一个密封整体,提高降噪效果,且保护内部结构不易损坏。

该真空发生器20包括:正压口21、负压口22、金属过滤网23、堵头塞24和真空阀25。

金属过滤网23与堵头塞24连接,并且该金属过滤网23包括真空发生器20的排气口(图未示),在金属过滤网23上开设过滤口(图未示)。

当真空发生器20固定安装于降噪装置10中时,正压口21与降噪装置10的气源接口14连接,负压口22与降噪装置10的真空接口15连接,真空阀25与降噪装置10的控制开关18连接,排气口与降噪装置10的排气槽13对应,具体地,通过金属过滤网23与排气槽13对应,排气口排出的气体通过金属过滤网23上开设的过滤口排入排气槽13中,并沿排气槽13输送至排气孔16排出外界,此时,金属过滤网23上连接的堵头塞24正好位于清理端口17中,当真空发生器20长时间使用后,污染物堆积在金属过滤网23中,此时,打开降噪装置10的密封螺丝171,并从清理端口17中拧开堵头塞24,则能够从清理端口17对金属过滤网23中堆积的污染物进行清理。

可以理解的是,该真空发生装置1的工作过程为:将降噪装置10的气源接口14连接至目标压缩空气瓶,真空接口15连接至真空收集装置,电缆接口19连接电源,为真空发生器20供电,通过降噪装置10上的控制开关18打开需要启动的真空发生器20的真空阀25,真空发生器20开始工作,从排气口排出气体,并经由金属过滤网23上的过滤口排至排气槽13中,经排气槽13输送至排气孔16处排出外界,在该过程中,降噪装置10中覆盖的消音层吸收真空发生器20排气时产生的噪音,同时,排气槽13减缓排出气体的流速,并且避免排出气体与硬物体直接接触,进一步降低真空发生器20产生的噪音,有效地降低了真空发生器排气时产生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高性能集成降噪装置及真空发生装置,所述降噪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密封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收容真空发生器;所述壳体内壁开设排气槽,所述排气槽与所述收容腔连通;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覆盖消音层。该降噪装置通过在壳体内壁设置消音层来形成一个封闭式的降噪空间,且通过排气槽来减缓真空发生器排气口排出的气体的流速,避免所排出的气体直接与硬物接触,有效地降低真空发生器排气时产生的噪音,且封闭结构不易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方式,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