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笛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8659发布日期:2018-11-02 21:16阅读:15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笛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笛子,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笛子。



背景技术:

笛子,是古老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传统的笛子材质大部分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玉笛、骨笛及红木做的笛子等。由于竹笛的声音效果较好,制作成本较低,目前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但是竹笛存放时间久了容易发霉、干裂、长虫等,因此,人们后期开发了可解决存放问题的金属材质笛子,而且金属笛子具有强度高、共振好、音色亮等优点,一经推出就在市面上受到了广泛欢迎。

笛子上面开有若干个小孔,从前向后依次为1个吹孔、1个膜孔、多个音孔。其中,膜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可通过共振作用使笛音更加明澈、洪亮。由于笛膜的材质通常取自竹子或芦苇的茎,具有轻薄易破的缺陷,当人们反复拿放笛子的过程中极易造成笛膜的损坏。更重要的是,金属材质的笛子在吹过之后会在管内形成蒸汽,当笛孔朝下放置于桌面上时极易导致蒸汽无法挥出,从而影响下次吹奏的使用效果。因此,金属材质的笛子仍然存在上述两个缺陷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笛子。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笛子,包括笛管,它还包括保护套、螺丝;保护套套置于笛管上;保护套的中间开设有通孔,通孔的两侧均开设有一个螺丝孔;保护套通过插置于螺丝孔内的螺丝紧固设置于笛管上,且通孔与笛管前端的膜孔相对齐。

保护套的内径大于笛管的外径,且二者为偏心结构。

笛管前端的膜孔上贴置有笛膜;笛膜与保护套内壁之间的间距为1~4mm。

螺丝为锥形螺丝。

螺丝孔下端的笛管上对应开设有用于容纳螺丝的锥形尖端的凹槽。

保护套的厚度为2~5mm。

笛管、保护套的材质为金属或合金或玉质或石质或竹质。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可以保护笛膜不被磨损,另一方面可以使笛子在横放于桌面上时重心朝下,保证笛孔始终朝上,避免蒸汽聚集,从而增强现有笛子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中:1、笛管;2、保护套;3、螺丝;4、凹槽;5、螺丝孔;6、通孔;7、吹孔;8、膜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图2所示的一种新型笛子,包括笛管1,它还包括保护套2、螺丝3;保护套2套置于笛管1上;保护套2的中间开设有通孔6,通孔6的两侧均开设有一个螺丝孔5;保护套2通过插置于螺丝孔5内的螺丝3紧固设置于笛管1上,且通孔6与笛管1前端的膜孔8相对齐。

保护套2的内径大于笛管1的外径,且二者为偏心结构。偏心设计可以使整根笛管1的重心偏下,这样在将笛子横放在桌面上时,无论笛子怎么转动最终都会使笛孔始终朝上,从而方便管内蒸汽的挥发,避免现有设计中笛孔朝下放导致蒸汽聚集在管内无法挥出的状况的发生,从而保证乐器的吹奏效果。

笛管1前端的膜孔8上贴置有笛膜;笛膜与保护套2内壁之间的间距为1~4mm,如图3所示。也就是说,笛管1上膜孔的一侧与保护套2之间具有间隔,而膜孔对面的一侧与保护套2紧密贴合,一方面可以通过螺丝3将保护套2固定在笛管上,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笛子的重心朝下,呈偏心设计。

螺丝3为锥形螺丝,便于精缩与笛管1之间的接触面,从而实现紧固相接。

进一步地,螺丝孔5下端的笛管1上对应开设有用于容纳螺丝的锥形尖端的凹槽4。

进一步地,当保护套2的厚度为2~5mm时,使用效果最佳。

此外,笛管1、保护套2的材质为金属或合金或玉质或石质或竹质,对各种材质的笛子都具有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笛管上增设偏心结构的保护套,即可以实现对笛膜的保护效果,又可以使笛子在横放于桌面上时笛孔始终朝上,从而避免蒸汽在管内聚集,影响笛子的使用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