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器的颈部变形矫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952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弦乐器的颈部变形矫正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吉它等弦乐器颈部使用的变形矫正器,特别涉及两根杆零件呈平行安装构成的变形矫正器。
由于在吉它等弦乐器上,在琴体上设置的“马”与在颈部头上设置的绕线器之间张有琴弦,由于琴弦的张力使颈部相对于琴弦呈凹形变形,即所谓的向上翘曲。
又,在这种弦乐器中,由于制造颈部木材的材质或干燥度大小不同,颈部相对琴弦呈凸形变形,即所谓的向下翘曲。然而,在上述向上翘曲的情况下,很难用手指压指板上的音品,又,在向下翘曲的情况下,音品与琴弦接触,不能演奏,因此,在以往的弦乐器上,在颈部内装有矫正器,利用它来矫正颈部的变形。
作为这种矫正器,例如可举出实开平3—33488号公报上所公布的矫正器,它是将一根桁架杆插入颈部而构成的。然而,这种形式的矫正器存在这样的问题必需要在颈部作出一条弯曲的长槽,此外矫正力也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电吉它等琴弦根数多,同时各个琴弦张力较大的弦乐器中,使用将二根杆件平行安装构成的矫正器,例如在特开平1—234898号公报中就公布了这样的矫正器。
上述使用二根杆零件的矫正器,第二根杆件的长度相对于第一根杆件可以伸缩,这样,可将二根杆件中的一根向着与颈部翘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由于这样弯曲产生的弹性力可以作为颈部变形矫正力使用,因此矫正器的整体刚性大大提高,另外,弹性力也增强了,这是这种矫正器的优点。但是,由于使二根杆零件中的一根弯曲而得到弹性力,因此,作用在颈部的应力集中点就成为了弯曲杆件的弯曲中心。
但是,由于给颈部施加张力的琴弦是张在“马”与绕线器之间的,因此在颈部产生的变形中心从颈部中央偏向琴体一侧,当考虑到颈部与琴体部的强度差,以及作为颈部基体的侧基面的凸起后跟部和从此凸起后跟部延伸出去的直线部分的强度差时,可以假设此变形中心在凸起后跟部与直线部的边界附近。
因而,对于由琴弦的张力产生的颈部相对于弦呈凹形变形时,应力集中点,即矫正中心位于从颈部的变形中心向头部侧偏移的点上,因此不能正常地进行颈部的矫正。
而且,上述颈部相对琴弦呈凸形变形时,由于木材的材质或干燥度是变化的,因此,要普遍地特别确定变形中心是很困难的,但一般可以假设变形中心是在颈部的直线部分中央附近,与多数场合的矫正器的矫正中心大略一致。
另一方面,在凸形变形的情况下,有时也有变形中心向颈部的头侧偏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凹形变形与凸形变形的变形中心位置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凸形变形的变形中心,可以由弦乐器制造者在制造过程中预测,这可以通过考察制作材料用的木材的材质或干燥度而定。
当颈部为凸形变形时,此变形中心与矫正器的矫正中心的位置有很大差别,因此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矫正。
在本发明的矫正器中,放置在颈部51的长槽52内的二根杆零件分为靠近指板53一侧,与长槽顶部接触的刚性大的弹性增强杆10和与这个弹性增强杆10平行安装的,并与长槽槽底521接触的刚性大的弹性动作杆20,在上述弹性动作杆20的末端,设有调整该杆长度的手段30,压块40设置在这个弹性驱动杆20上的相当于颈部51的变形中心的地方。
上述增强杆10与驱动杆20相互轻轻地连接,平行安装,同时在前端连接成一体,而此二根杆零件10,20的另一端12,23用在长槽521内固定不动的支承件31支承着。
上述支承件31支承着装在动作杆20末端的调整手段,例如螺纹套筒30,这个螺纹套筒30与在动作杆20末端作出的螺纹部分23啮合。
在上述螺纹套筒30上设有外部操作手段,例如六方扳手孔33,这样通过装上扳手把,使之回转,可向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螺纹套筒30,从而可以增大或缩小动作杆20相对于增强杆10的长度。
上述压块40设在与上述颈部51的凹形变形时的变形中心相对应的位置上,即相当于从颈部51的中心向凸起后跟部512偏移的位置上,压块40具有和上述增强杆10接触的向上压紧表面41。
在上述压块40上也可以作出与长槽52的槽底521接触的向下压紧表面42,但它的前提是上述颈部51凸状变形时的变形中心由颈部51的中间偏向凸起跟部512。
当上述颈部51的凸形变形的变形中心在偏离颈部中心的头部一侧时,即颈部51的凹形变形中心与凸形变形中心之间有相当一段距离时,最好除上述压块40之外,在上述驱动杆上设置第二个压块40′,这个第二个压块40′配置在假想的凸形变形的变形中心位置上,并且具有与槽底521接触的向下压紧表面42′。
这样,在上述动作杆20上同时设有二个压块40,40′的情况下,在第一个压块40上即不再需要向下的压紧面42,而在第二个压块40′上也不再需要作出向上的压紧面。
上述的增强杆10断面为“コ”形,并且在其两个侧壁上设有用连续的圆弧状边缘切割而成的缺口13,上述的压块40或压块40与第二个压块40′放置在缺口13内。
此外,在上述增强杆10内,在其侧壁与动作杆20之间放入硬质材料块60。
本发明的矫正器,因为在与增强杆10平行的动作杆20上设有和颈部51的变形中心对应的压块40,因此当颈部51如图5中点划线所示的作凹形变形时,转动螺纹套筒30,可以缩短动作杆20相对于增强杆10的长度。
当这样做时,增强杆10的前端向着与颈部51变形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伸长一个动作杆20的缩短量,从而将颈部51矫正为直线形。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矫正器做成一体,并放在自由空间内,则矫正器如图6所示那样,产生弯曲,因为压块40形成应力集中点,假如考虑矫正器放在颈部51内的状态,则在压块40配置的位置上,颈部51被施加强大的矫正力。
因此,当压块40的位置对应于颈部51的变形中心时,假设定在凸起跟部512的近端,则颈部51在变形中心处得到矫正。
当颈部51如图7点划线所示,相对于琴弦54呈凸形变形时,上述情况也同样,这时可通过伸长驱动杆20的相对于增强杆10的长度,在向与颈部51的变形相反的方向,向上压紧增强杆10的前端,可以产生矫正力。
这样,当伸长动作杆20的长度时,如图8所示,在矫正器为一整体并放在自由空间内的情况下,由于形成了可以吸收动作杆20的伸长量而产生弯曲,通过这样得到的弹性力,可以将颈部51矫正成直线形。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压块40与长槽52的槽底接触,成为应力集中点,在如图2所示的只有一个压块40时,即使在颈部51呈凸状变形时,在与凹状变形时变形中心相反的方向的压紧力会大大增加。
这个压块40,如图9所示,在同时设有分别与凹状变形和凸状变形相对应的二个压块40,40′的情况下,作用在颈部51上的应力集中点,在不同的变形时是不相同的。
同时因为上述压块40和第二个压块40′集中地将压紧力加到颈部51上,压块40,40′的反力集中在增强杆10上,因此在增强杆10上的与上述压块40,40′的配置位置相应的部分虽然会有弯折的危险,但这个反力由形成增强杆10的缺口13的圆弧状边缘131分散吸收。
另一方面,当压块40,40′将压紧力加在颈部51上时,上述动作杆20,在强大的压紧力作用下,会向着与轴线交叉的方向扭曲变形,这个扭曲变形可依靠作为隔离器的硬质材料块60的作用加以阻止。
下面结合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本发明矫正器的分解透视图;图2矫正器的侧视图;图3装有同一矫正器的吉它的透视图;图4同一吉它的颈部纵向截面图;图5本发明矫正器的颈部呈凹状变形时的简略侧面图;图6动作说明图;图7同一颈部凸状变形时的简略侧面图;图8动作说明图;图9表示其他实施例的简略侧面图10本发明矫正器主要部分的底面图;图11同上主要部分的侧面图;图12表示本发明矫正器的其他实施例前端部分的底面图;图13图12所示矫自器的纵向截面图。
10—增强杆,13—缺口,131—圆弧边缘,20—驱动杆,30—螺纹套筒,40—压块,41—向上压紧表面,42—向下压紧表面,50—吉它,51—颈部,511—空隙,512—凸起跟部,513—直线部,52—长槽,521—槽底,53—指板,54—琴弦,60—硬质材料块。
本发明矫正器,如图1,图2所示,具有刚性大的弹性增强杆10,与增强杆10平行安装的刚性大的动作杆20,设置在上述动作杆20的一端的调整装置,例如螺纹套筒30和设置在动作杆20上的压块40。
上述增强杆10和动作杆20的前端11,21利用例如铆钉22等结合手段结合在一起,而上述增强杆10的另一端12固定在上述螺纹套筒30的支承件31上。
上述螺纹套筒30在轴向方向有螺纹孔32,同时可以自由回转地支承在支承件31上,这个支承件31,固定在如图3所示的弦乐器,例如吉它50的颈部51上的长槽52的槽底521上。
上述动作杆20的末端与上述螺纹套筒30的螺纹孔32啮合,为此,动作杆的末端做有螺纹部23。
在上述动作杆20上设有上述压块40,在压块40上设有与上述增强杆10接触的向上压紧表面41和与上述长槽52的槽底521接触的向下压紧表面42。
本发明的矫正器放在如图3,图4所示的吉它50的颈部51上作出的长槽52中,同时用粘结剂将指板53安装在长槽52上,使长槽封闭。
矫正器的螺纹套筒30的端面上设置有操作手段,例如六方扳手配合用的扳手孔33,这个扳手孔33露出在例如,在颈部51上作出的空隙511中,可以从外部操作。
在预先设想的颈部51的变形中心,例如,对于琴弦54,颈部51呈凹状变形,向上翘曲的情况下,上述压块40放置在颈部51的凸状后跟部512与直线部分513交接边界附近,当在颈部51相对于琴弦54呈凸状变形向下翘曲的情况时,要考虑颈部51所具有的特定条件,放置在预想的地方。
在实施例中,上述增强杆10用断面为“コ”形的槽钢制成,而动作杆20用钢铁圆棒料制成。
上述的调整手段,除了螺纹套筒30之外,采用实开昭54—94220号公报中所公布的蜗杆蜗轮构成,或采用特开平1—234898号公报中所公布的联接螺母构成也可以。
由于颈部51的凸状变形中心与通常的凹形变形中心不会偏离太多,因此,如图2所示,上述压块40只设在一个地方就可以,但如前所述,由于颈部51凸形变形的原因很多,因此凹形变形中心与凸形变形中心完全分离的情况也是有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所示,在上述动作杆20上设有二个压块40,40′,最好其中一块40用作凹形变形矫正用,另一块40′用作凸形变形矫正用。
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凹形变形矫正用的压块40配置在对应于如前述的凸起后跟部512与直线部分513的交界附近,同时,在压块40上只设置了向上压紧表面41,另外,凸形变形矫正用的压块40′配置在与如前述预想的凸状变形中心相对应的位置,同时,在压块40′上只设置向下压紧表面42′。
又当颈部51的凸状变形中心与颈部51的中心相当时,不设置上述压块40的向下压紧表面42也是可以的。即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由动作杆20的伸长造成的弯曲中心,如预想的那样,大约相当于颈部51的中心,因此可以把动作杆20的弯曲中心作为这种矫正用的应力集中点。
如图10,图11所示,上述增强杆10具有包含压块40长度的缺口13,缺口13的边缘形成圆弧状边缘131。
又如前面所述,在同时使用第二个压块40′的情况下,缺口13作成包含压块40和第二个压块40′两者的长度。
由于缺口13的位置由压块40或二个压块40,40′的位置决定,根据颈部51的形状,材质或凸起后跟512和直线部分513的结合处屈服强度等来看的相互关系的不同而变化,可根据这些预想的原因,来预定缺口13的位置。
例如,当颈部51的直线部分513在其头部一侧偏侧地方变形时,通常缺口13的位置设置在以第5个指板木条为中心的第三个指板木条至第7个指板木条之间,但是当变形中心靠近如上所述的凸起后跟部512时,通常设置在第8个指板木条至第11个指板木条之间,根据情况不同,也可做在第15个指板木条附近。
由于缺口13的长度,大小,深度等结构参数根据增强杆10的壁厚或乐器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最好对每一型式个别单独决定。
上述增强杆10与动作杆20的前端11,21也可以焊接在一起,这时,如图12,图13点划线所示,增强杆10的前端作成舌片11′,从动作杆20的前端突出,同时,如图12,图13实线所示那样,将此舌片11′折叠过来,与动作杆20的前端部分重合紧密接触,然后,最好把增强杆10与上述动作杆20的前端21接触的前端11和舌片11′与动作杆20的前端21焊接一起,如果这样做的话,借助压块40所施加的强大的压紧力作用,可防止动作杆前端21与增强杆前端11发生分离。
这样,在用焊接方法将驱动杆前端21与增强杆前端11连接起来的情况下,如图12,图13所示,假如将二者预先用销子22′连接,再焊接,则可使连接更加坚固。
在以上各处,如图3,图4所示,通常使增强杆10的开口端正对长槽52的槽底521,本发明的矫正器放在长槽52内,但是在颈部51,由于木材材质的影响从原来位置向下翘曲变形时,也可以使增强杆10处于图13所示状态下,使其开口部向上,即长槽52的开口部与增强杆10的开口部在同一方向,并放置在长槽52内,如果这样做的话,则由于增强杆10与长槽52的槽底521全面接触,因此具有向下翘曲的矫正效果增大的优点。
如图1,图10所示,硬质材料块60安放在上述增强杆10的槽内,以使上述动作杆20和增强杆10侧壁之间的间隙保持在给定的值范围内,这样可防止动作杆20的扭转变形,使轴线保持直线状态。
当颈部51如图5点划线所示那样产生凹形变形时,由于这样的结构,本发明的矫正器与颈部51同样,在长槽52内产生变形。这时,当转动螺纹套筒30,使动作杆20的螺纹部分23进入螺纹孔32内时,因为与增强杆10比较,动作杆20的长度减少,所以虽然增强杆10弯曲,但由于压块40的向上压紧表面41的作用,增强杆10被向上压,这个地方作为应力集中点而弯曲。
即因为上述增强杆10和动作杆20都装入长槽52内,因此,增强杆10和动作杆20作为一个整体动作,如图6所示的前端11,21侧将向与颈部51的变形方向相反的方向弹性弯曲,由弯曲产生的弹性力集中在压块40的向上压紧表面41上。
这样,颈部51的凹形变形可借弹性力向着相反的方向加以矫正。而且,由于在本发明的矫正器中,压块40设在与颈部51的变形中心相对应的地方,压块40的向上压紧表面41将应力集中在增强杆10上,这样,增强杆10将强大的矫正力加到颈部51的变形中心处,因此,颈部51依靠强大的力,在张力最集中的凹形变形中心处得到矫正。
即使在颈部51如图7点划线的所示那样,相对于琴弦54呈凸状变形的情况下,这种应力集中的效果也是同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如图8所示,压块40的向下压紧表面42直接压紧长槽52的槽底521,将压紧力集中在这个地方。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上述增强杆10与动作杆20,在长槽52内成为一个整体地动作,增强杆10和动作杆20,在与图8所示的前端侧向着与颈部51的凸状变形相反的方向弹性变形而弯曲,这种弯曲产生的弹性力通过压块40集中地加到槽底521上,因此可将颈部51矫正成直线形状。
本发明的矫正器由于可以直接压颈部51的变形中心而矫正颈部51的变形,因此可得到正确矫正颈部51变形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矫正器由于在增强杆10的侧壁上设置了由圆弧状边缘131构成的缺口13,集中在增强杆10的一点上的应力或反力分散作用在圆弧状边缘131上,因此可防止增强杆10从中间腰部折断的事故发生,同时由于在增强杆10内安装着保持动作杆20为直线形状的硬质材料块60,因此可以防止由于集中加在一点上的外力或应力及反力的作用,使动作杆20在增强杆10的槽内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弦乐器颈部矫正器,其特征在于它具有用刚性大的弹性材料制成的断面呈“コ”形的增强杆、与上述增强杆的一端的前端结合且以与上述增强杆平行的状态收容在增强杆内的用刚性大的弹性材料做成的动作杆、将上述增强杆的末端固定在颈部长槽内的手段、设置在上述动作杆的末端的在长槽内使动作杆相对增强杆的长度伸长或缩小的调整手段、在上述动作杆上相对应于颈部变形中心位置设置的至少为1个的压块、以及在上述增强杆两侧面切去一部分形成的缺口;在上述压块上形成与增强杆内表面相接触的第1压紧表面;上述缺口形成为不仅包含压块的长度,而且以连续的圆弧状形成此切口的边缘。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弦乐器颈部矫正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颈部对弦呈凹形变形时,上述压块的第1压紧表面设置在对应于变形中心向上压紧增强杆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弦乐器颈部矫正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压块在与第1压紧表面相对的位置上具有第2压紧表面;在颈部对弦呈凸状变形时,此第2压紧表面设置位于,在变形中心附近相对应的位置向下压紧颈部的长槽的槽底的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弦乐器颈部变形矫正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杆与上述颈部的长槽槽底接触并收容在颈部内,在对颈部的弦呈凸状变形时,配置压块的第1压紧表面在变形中心对应的位置上与增强杆内表面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弦乐器颈部变形矫正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杆上并排设置2个压块,一侧的压块具有与上述增强杆内表面相接触的第1压紧表面,另一侧的压块具有在与增强杆内表面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第2压紧表面。
6.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弦乐器颈部变形矫正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增强杆和收容在此增强杆槽内的动作杆之间设有硬质材料块,借此可以保持上述动作杆的轴线呈直线状。
7.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弦乐器颈部变形矫正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杆的与动作杆相结合的前端延伸出来,做成舌片,将此舌片于动作杆的外侧折叠过来,由增强杆的前端和舌片将动作杆夹住,将此舌片、动作杆前端、增强杆前端焊接在一起。
8.如权利要求7记载的矫正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杆前端,增强杆前端及上述舌片由点焊焊接在一起。
9.如权利要求8记载的矫正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杆前端,增强杆前端及上述舌片上设有通孔,在用销钉将它们固定后,再由点焊焊接在一起。
全文摘要
向弦乐器颈部变形中心集中施加压紧力可以矫正弦乐器颈部的变形矫正器。矫正器的特点是将前端11,21连接一起的断面为
文档编号G10D3/00GK1128384SQ94113419
公开日1996年8月7日 申请日期1994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30日
发明者后藤昌甲 申请人:后藤格特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