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放电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989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体放电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显示屏等的气体放电屏。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显示屏(PDP)是气体放电屏的一种,尽管厚度薄,但比较容易实现大画面化,因此作为下一代的显示屏而受到注目。现在60英寸级别的产品已经商品化了。
图28是表示一般的交流面放电型PDP的主要结构部分的剖面透视图。图中z方向相当于PDP的厚度方向,xy平面相当于平行于PDP屏面的平面。如该图所示,本PDP1是由使主面相互对置而设置的前屏FP及后屏BP构成。
在构成前屏FP的基板的前屏玻璃2上,在其一侧主面上构成一对的两个显示电极4、5(扫描电极4、保持电极5)沿着x方向构成多对,在各对显示电极4、5之间可进行面放电。在此作为一例,显示电极4、5是在Ag中混合了玻璃构成的。
扫描电极4具有电气上各自独立供电的结构。另外,保持电极5电气上均各自连接于同一电位。
在设置了上述显示电极4、5的前屏玻璃2的主面上依次涂敷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介质层6和保护层7。
在构成后屏BP的基板的后屏玻璃3上,其一侧的主面以y方向为长度方向将多个地址电极11以一定的间隔成条状并列设置。此地址电极11由Ag和玻璃混合而成。
在设置了地址电极11的后屏玻璃3的主面上涂敷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介质层10。与相邻的两个地址电极11的间隙一致地在介质层10上设置间壁8。并且在相邻的两个间壁8的各个侧壁及它们之间的介质层10的面上,形成与红色(R)、绿色(G)、蓝色(B)的任一种颜色对应的荧光粉层9R、9G、9B。
另外,在该图中用相同尺寸表示了荧光粉层9R、9G、9B的x方向宽度,但是为了取得这些各色荧光粉的亮度平衡,往往使特定颜色的荧光粉层的x方向的宽度增大。
将具有这样结构的前屏FP和后屏BP对置,使地址电极11和显示电极4、5在长度方向相互正交。
前屏FP和后屏BP通过低熔点玻璃等封口材料在各自的周边部封口,使两个屏FP、BP的内部密封。
在这样封口完的前屏FP和后屏BP的内部以规定的压力(传统上通常是40kPa~66.5kPa左右)封入含有Xe的放电气体(封入气体)。
这样,在前屏FP和后屏BP之间,被介质层6和荧光粉层9R、9G、9B以及相邻的两个间壁8隔开的空间形成放电空间38。另外,相邻的一对显示电极4、5和一个地址电极11隔成放电空间38而交叉的区域,构成图像显示所需要的单元(未图示)。图29表示了PDP的多对显示电极4、5(N列)和多个地址电极11(M行)形成的矩阵。
PDP驱动时,在各个单元中在地址电极11和显示电极4、5的任一个之间开始放电,通过一对显示电极4、5彼此之间的放电、发生短波长紫外线(Xe共振线、波长约147nm),荧光粉层9R、9G、9B受紫外线作用,发出可见光。由此可显示图像。
下面,用图30、31对传统的PDP的具体驱动方法进行说明。
图30表示采用传统的PDP的图像显示装置(PDP驱动装置)的示意框图,图31表示施加在屏的各电极上的驱动波形的一例。
如图30所示,为了驱动PDP,PDP显示装置中内装有帧存储器100、输出处理电路110、地址电极驱动装置120、保持电极驱动装置130、扫描电极驱动装置140等。各电极4、5、11分别依次连接在扫描电极驱动装置140、保持电极驱动装置130、地址电极驱动装置120上。上述地址电极驱动装置120、保持电极驱动装置130、扫描电极驱动装置140,连接在输出处理电路110上。
而且,在PDP驱动时,来自外部的图像信息被暂时存入帧存储器100,随后基于定时信息从帧存储器100导入到输出处理电路110。然后,输出处理电路110根据图像信息和定时信息进行驱动,向地址电极驱动装置120、保持电极驱动装置130、扫描电极驱动装置140发出指示,在各电极4、5、11上施加脉冲电压、进行画面显示。
如图31所示,在PDP的驱动方法中,按照初始期间、写入期间、保持期间、清除期间的一系列的时序进行显示。
在显示电视图像时,NTSC制式的图像是由一秒钟60场构成。用等离子体显示屏本来只能表现灯亮或灯灭两个灰度,因此为了显示中间色调而采用把红(R)、绿(G)、蓝(B)各色的亮灯时间进行分时,采用把一场分成几个子场,根据其组合来表现中间色调的方法。
在这里图32是表示在传统的交流驱动型等离子体显示屏中,表现每种颜色256灰度时的子场的分割方法的图。在此使施加在各子场的放电保持期间内的保持脉冲数的比为1、2、4、8、16、32、64、128,用二进制进行加权,通过这种8位的组合来实现256个灰度级。
在PDP驱动时,用各子场在扫描电极4上加初始脉冲,将屏的单元内的壁电荷初始化。接着,在y方向最上位(显示最上位)的扫描电极4上施加扫描脉冲,在包括最上位扫描电极4的单元中要显示的单元地址电极11上分别施加写入脉冲,进行写入放电。由此在上述扫描电极4及与地址电极11对应的单元的介质层6的表面上积蓄壁电荷。
然后,如上述同样地,在接着上述最上位的第二扫描电极4及显示单元的地址电极11上分别施加扫描脉冲和写入脉冲,在对应于各单元的介质层6的表面积蓄壁电荷。然后对整个显示表面的显示电极4、5进行,写入一个画面量的潜像。
然后,将地址电极11接地,通过交替地在扫描电极4和保持电极5上施加保持脉冲,进行保持放电。由于写入放电,在介质层6的表面积蓄了壁电荷的单元中,由于介质层6的表面的电位超过开始放电的电压而发生放电,因此在保持脉冲施加的期间(保持期间)能够进行由写入脉冲所选择的显示单元的保持放电。在保持放电时,在各单元中在地址电极11与显示电极4、5的任一个之间开始放电,由于一对显示电极4、5之间的放电而发生短波长紫外线(Xe共振线、波长约147nm),荧光粉层9R、9G、9B受紫外线作用,发出可见光。由此进行图像显示。
之后,通过施加宽度很窄的清除脉冲而发生不完全放电,壁电荷消失后画面被清除。
但是,在期望可尽可能降低功耗的电器产品的今天,也要求PDP降低驱动时的功耗。特别是根据最近大画面化及高精细化的动向,由于开发出的PDP存在功耗增加的倾向,因此对实现降低功耗技术的期望增高。另外,稳定的画面显示性能也是人们对PDP的一项基本要求。
人们希望在保持PDP稳定的驱动和发光亮度的同时,减低功耗,即提高发光效率。
另外,为了使发光效率提高,例如人们也在研究提高荧光粉将紫外光转换成可见光时的转换效率,虽然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仍是所期望的。
另外,以往为了使屏亮度增加,又适当地抑制放电电流,已有部分地分割显示电极,或使用设置开口部的电极结构等的技术(例如专利第2734405号公报)。但存在以下问题,即根据被分割的电极的面积设定状况,放电电流会变得过小而使亮度下降。特别是电极尺寸发生偏差时,上述问题就变得更加显著。
对此,如设置粗的总线电极,则可通过充分的电流,但总线部分的发光被总线本身遮断,因此在这一点上确保亮度是个课题。另外,如果加宽总线电极或离主放电间隙最远位置上的电极的面积,则易发生与相邻单元的距离变短、电荷积蓄从单元中心偏向外侧区域、串扰(crosstalk)等的异常放电的问题。而且,如果电极面积变小,则电阻值上升,也会发生功率损耗的问题。
另外,因为在传统的结构中荧光粉层、间壁等是白色的,屏显示面侧的外光反射大,所以还存在即使在暗室中的对比度是500∶1,但在明亮处的对比度就下降到约几十比一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在放电单元与单元之间设置黑色区域(即黑条),增加每一单元的黑色面积比率(黑色比率),使对比度增加,或者在显示面侧设置滤光片来提高对比度。
但是,传统的显示电极,在功能上分离为用以增加放电产生的可见光的取出量的透明电极和用以降低屏内布线电阻的总线电极,把包括总线电极的基板侧在内的相邻单元之间涂成黑色来提高对比度。为了把总线电极的基板面侧做成黑色,总线电极的基板侧采用形成黑色的电极材料,或者将透明电极和总线电极之间的导电性的黑色材料用作黑条。而且,为了提高黑色比率而把相邻总线电极之间的区域也做成黑色,这需要形成绝缘性不同的黑色材料,因此,为了得到规定的黑色比率(对比度),存在制造工序复杂、材料成本上升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的发明,其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优良显示性能(亮度及发光效率、黑色比率、对比度)的良好的显示性能的气体放电屏。
其第二个目的在于通过使用分割成多个部分的电极结构,提供能抑制电极的电阻、通过减少不影响亮度的放电电流而不使亮度降低来减少功耗、而且防止串扰发生的等离子体显示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通过在以保持电极与扫描电极作为一对构成的多对显示电极在跨越多个单元的状态下设置的气体放电屏中,各所述保持电极、所述扫描电极分别具有多根线条部,相对于像素间距,保持电极与扫描电极具有的线条部的总宽度所占比例为22%~48%。
另外,本发明是在基板的表面上以保持电极与扫描电极作为一对构成的多对显示电极在跨越多个单元的状态下而设置的气体放电屏,其各所述保持电极、所述扫描电极分别有多根线条部,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也可以与所述多根线条部设置的位置相一致地形成黑色膜。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一对基板间具有放电空间的多个单元设置成矩阵状,在所述的一对基板中在第一基板对置于第二基板的面上通过主放电间隙设置的保持电极与扫描电极作为一对构成的多对显示电极,在跨越多个单元的状态下而设置的气体放电屏中,在所述的一对基板之间并列设置多个以所述矩阵的列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第一间壁,在所述矩阵的列方向上相邻的单元之间沿着所述矩阵的行方向设置第二间壁,所述保持电极及所述扫描电极分别具有在各个所述矩阵的行方向上延伸的多根线条部,并且,距主放电间隙最远的线条部的正下方和所述第二间壁也可以设置成有间隙地相互重叠。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PDP的透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显示电极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亮度与放电功率相对于线条部宽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是实施例2的显示电极的平面图。
图5是实施例3的显示电极的平面图。
图6是实施例4的PDP的剖面图。
图7是实施例4的线条部附近的PDP剖面图。
图8是表示线条部和黑色膜的厚度比率的PDP剖面图。
图9是表示线条部和黑色膜的厚度比率与外光反射亮度之间的关系的表。
图10是表示线条部和黑色膜的厚度比率与外光反射亮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显示电极制作工序的示图。
图12是实施例5的PDP的剖面图。
图13是实施例4与5的PDP的功率—亮度曲线图。
图14是实施例6的显示电极的平面图。
图15是实施例7的PDP的剖面图。
图16是实施例8的PDP的透视图。
图17是实施例8的PDP的剖面图。
图18是实施例8的显示电极的平面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8的辅助间壁附近的功率与亮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20是实施例9的PDP的剖面图。
图21是实施例10的PDP的剖面图。
图22是实施例11的PDP的剖面图。
图23是辅助间壁变形例的示图。
图24是实施例12的PDP的剖面图。
图25是表示实施例12的变形例的PDP的剖面图。
图26是实施例13的PDP的剖面图。
图27是表示实施例13的变形例的PDP的剖面图。
图28是表示一般的交流面放电型PDP的主要结构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图29是表示PDP的多对显示电极4、5(N列)和多个地址电极11(M行)形成的矩阵的示图。
图30是采用传统PDP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31是表示分别施加在PDP的各电极(扫描电极、保持电极、地址电极)上的驱动波形的一例。
图32是传统的交流驱动型PDP中,各色表现256灰度时的子场分割方法的示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PDP的整体结构与所述的传统例大致相同,本发明的特征主要在于显示电极及其周边的结构,以下就以该显示电极为中心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AC型等离子体显示屏(以下简称为屏)的透视图。如该图所示,在屏1的前屏(FP)上排列多对显示电极4、5(扫描电极4、保持电极5),其上覆盖介质层6。
一个放电单元对应于一对显示电极4、5与地址电极11的交叉部,在与间壁8正交的方向(x方向)上邻接的3个放电单元构成1个像素。
1-1显示电极的结构图2是本实施例1的显示电极图案的平面图。
如该图所示,扫描电极4、保持电极5具有被分割成多根线条部4a~4d、5a~5d的结构。单元的尺寸是Wx×Wx(1080μm×1080μm)左右时,扫描电极4、保持电极5的各线条部的根数最好是4根以上。如后面所述,这是为了使线条部间隙不过于宽,并且确保放电规模。
多根线条部4a~4d、5a~5d做成分别与扫描电极4、保持电极5的前进方向(x方向)平行的直线状。这是为了使FP和BP的贴合工序容易进行。但是,由于本发明只要设定单元面积中的线条部的总面积即可,对显示电极4、5的形状不作限定。
表1中作为示例给出本实施例1中的各个尺寸,即线条部4a~4d、5a~5d的宽度W4a~W4d、W5a~W5d、线条部4a~4d、5a~5d的间隙D4ab~D4cd、D5ab~D5cd以及表示扫描电极4与保持电极5的间隙(线条部4a和线条部5a之间的间隙)的主放电间隙Dga。
表1


线条部4a~4d、5a~5d各自的宽度为40μm,另外,各自的间隙设定为50μm~90μm。因此,全部线条部4a~4d、5a~5d的总宽度为320μm,这大约为像素间距1080μm的30%。在这个例子中被分割的线条部4a~4d、5a~5d做成直线状,因此,这些面积的总和变成一个像素面积1080μm×1080μm的约30%。
图3表示在图2的显示电极结构的情况下,线条部4a~4d、5a~5d的中心位置固定而使宽度W4a~W4d、W5a~W5d、线条部4a~4d、5a~5d同时变化时的亮度及放电功率的变化。因为电极的中心位置固定,因此间隙D4ab~D4cd、D5ab~D5cd也同时变化。这里,宽度W4a~W4d、W5a~W5d用相对于单元间距(这时为1080μm)的比值来表示。
由该图可知,随着线条部宽度增加,放电电流单调地增加。可认为这是因为与电极放电有关的电极面积增大,电流供给增多。
放电中的紫外线发生效率、荧光粉的可见光转换效率可认为大致保持固定,因此,随着放电功率的增加,因放电引起的可见光发生强度增强,因此亮度应该上升。但实际上亮度并没有象放电功率的增加那样地增加,而且在线条部4a~4d、5a~5d的宽度W4a~W4d、W5a~W5d分别变成各自像素间距的5%以上时,亮度急剧地减少。
这是由于线条部4a~4d、5a~5d是用金属材料形成的,因此随着其宽度的增加,遮蔽所发生的可见光的面积也增加(即可见光通过的线条部间隙D4ab~D4cd、D5ab~D5cd的宽度变窄、开口率减少),屏显示面侧放出的可见光的量下降。
亮度相对于输入功率出现下降的区域,实际上是显示器的商品化方面所不希望的。这是因为假设线条部4a~4d、5a~5d的宽度W4a~W4d、W5a~W5d在制造工序发生偏差时,则亮度变化大,因此就产生了亮度偏差大的产品。功耗高、亮度也高的产品可以采取措施,在驱动方法上想办法(例如增减脉冲数等),把亮度控制在规格(出厂基准)内,减少功耗。
综上所述,从功率对亮度的转换效率,即发光效率的观点来看,线条部宽度越窄,则效率越高,但如果小于2.8%,则不能确保电压。另一方面,如果大于6%,则放电效率降低。因此要平稳地达到亮度的最大值,可以说在2.8%~6%之间最合适。随着线条部宽度的增加,亮度平稳地上升到3%~5%之间是最适当的。
在本实验时,因为使所有的线条部宽度同样地变化,换言之,可以说对于显示电极4、5的像素间距的线条部的总宽度最好在22%~48%之间,在24%~40%之间则更为理想。
另外,在此范围内因为亮度相对于线条部宽度的变化率小,因此也具有在制造工序中线条部尺寸有偏差时,亮度偏差小的效果。
如果线条部4a~4d、5a~5d中的一部分用透明电极构成,则认为可消除上述的遮蔽效果(开口率下降)造成的亮度下降,但透明电极比金属电极的电阻值高,线条部4a~4d、5a~5d之中利用透明电极的比例越增加、则整体的电阻值越上升。电阻值的上升不仅导致电阻损耗,而且引起线条部4a~4d、5a~5d在途中电压下降,与驱动电路的输出相比,距驱动电路远的位置上的单元在放电间隙附近的电压变低。这意味着为了均匀地驱动全部单元需要更高的电压。
在透明电极的情况下,因为比金属电极的电阻值高,因此相对于线条部4a~4d、5a~5d面积的电流增加比金属电极时小,效果也小。因此,为了利用透明电极材料,希望用到线条部4a~4d、5a~5d中的放电间隙附近的3根线条部4a~4c、5a~5c为止,距离放电间隙最远的线条部4d、5d至少希望用金属电极形成。
相反,在全部用金属电极构成显示电极的情况下,因为省去了形成透明电极的工序,所以也有减少工序的效果。
在此,线条部间隙D4ab~D4cd、D5ab~D5cd设定为50μm~90μm。根据发明者的实验可知,此间隙值中如有超过110μm的,则驱动电压上升。因此希望线条部间隙D4ab~D4cd、D5ab~D5cd小于110μm(y方向单元间距的10%以下)。
1-3PDP的制造方法在此说明实施例1的PDP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这里列举的制造方法与以后要说明的实施例的PDP大致相同。
1-3-1前屏的制作在由厚度约为2.6mm的钠钙玻璃构成的前屏玻璃的面上制作显示电极。这里,以采用金属材料(Ag)的金属电极形成显示电极为例(厚膜形成法)。
首先,制作在金属(Ag)粉末和有机载体中混合感光性树脂(光分解性树脂)而构成的感光浆。把它涂敷在前屏玻璃一侧的主面上,用具有形成显示电极图案的掩模覆盖。然后从该掩模上面曝光、显影、烧结(590~600℃左右的烧结温度)。因此与传统的100μm的线条部宽度为极限的网板印刷法相比,可以细线化到30μm左右。此外,作为此类金属材料,还可以使用Pt、Au、Al、Ni、Cr、氧化锡、氧化铟等。
另外,所述电极除了用上述方法以外,也可以用蒸镀法、溅射法等方法使电极材料成膜以后,经刻蚀处理形成。
然后,用印刷法等涂敷玻璃浆,把它烧结后形成介质层。
接着,用蒸镀法或者CVD(化学蒸镀法)等在介质层的表面形成厚度约0.3~0.6μm的保护层。保护层中采用氧化镁(MgO)较为合适。
这样,前屏的制作就告完成。
1-3-2后屏的制作用网板印刷法在由厚约2.6mm的钠钙玻璃构成的后屏玻璃的表面上条状地涂敷以Ag为主成分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厚约5μm的地址电极。在此,例如为了制作40″等级的NTSC或者VGA的PDP时,把相邻的两个地址电极的间隔设定在约0.4mm以下。
接着,在形成了地址电极的后屏玻璃的整个面上涂敷厚约10~30μm的铅玻璃浆,经烧结后形成介质膜。
然后,采用与介质膜相同的铅玻璃材料,在介质膜上每个相邻的地址电极之间形成高约60~100μm的间壁。例如可反复网板印刷含有上述玻璃材料的浆料,经烧结后形成此间壁。
间壁形成后,在间壁的壁面和在间壁之间露出的介质膜的表面涂敷含有红色(R)荧光粉、绿色(G)荧光粉、蓝色(B)荧光粉的任一种荧光粉浆,将它干燥、烧结后,分别形成各荧光粉层。
一般用于PDP的荧光粉材料列举如下红色荧光粉(YxGd1-x)BO3:Eu3+
绿色荧光粉Zn2SiO4:Mn3+蓝色荧光粉BaMgAl10O17:Eu3+(或者BaMgAl14O23:Eu3+)各种荧光粉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平均粒径约为3μm左右的粉末。荧光粉浆的涂敷方法可考虑几种方法,但这里使用的方法是众所周知、称作弯液面法的方法,即从极细的喷嘴一边形成弯液面(由表面张力形成的架桥),一边喷出荧光粉浆的方法。这种方法很适合在需要的区域均匀地涂敷荧光粉浆。当然,本发明不限定此种方法,网板印刷法等其他方法也可以使用。
通过以上步骤,后屏的制作即告完成。
另外,前屏玻璃及后屏玻璃是由钠钙玻璃构成的,但这只是作为材料的一例,除此以外的材料也可以使用。
1-3-3 PDP的完成采用封接用玻璃使制作完的前屏及后屏贴合。然后,使放电空间内部排气到高真空(1.1×10-4Pa),在其中以规定的压力(这里是6.7×105Pa)封入Ne-Xe系列、He-Ne-Xe系列、He-Ne-Xe-Ar系列等的放电气体。
<实施例2>
图4是表示实施例2的显示电极结构的图。
另外,表2示出了实施例2中的各参数的值。
表2


实施例2描述的是,使线条部4a~4d、5a~5d的各面积发生变化的情况。在实施例1中线条部4a~4d、5a~5d的面积全部相同,但如图所示,如果使位于放电间隙附近的线条部4a、5a的面积小于距放电间隙远的线条部4d、5d的面积,则和实施例1同样,可抑制因显示电极4、5造成的开口率下降,而且可以提高亮度。
但是,从电极的电阻值问题来看,线条部4a~4d、5a~5d的各宽度的总和设在200μm以上(单元面积的20%以上)则是最为理想的。
因此,在线条部4a~4d、5a~5d之中,从靠近放电间隙起的3根线条部4a~4c、5a~5c的宽度W4a~W4c、W5a~W5c取为单元间距的6%以下,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把距放电间隙最远的线条部4d、5d的宽度设为100μm左右,使电阻值下降。因此4a、5a的面积相对地减小,使放电电流减少,实现亮度的减低。
这样,通过增大线条部4d、5d的面积,可以使亮度的下降减少到最小限度,同时可以确保显示电极4、5的整个面积较大。
另外,如果确保了显示电极4、5的整个面积,即使线条部4a、5a等的电极面积小也没有关系,但实际情况是,由厚膜或薄膜造成的电极形成法的精度是10μm左右,已是极限(这在y方向单元间距是1080μm的情况下,约相当于其1%)。
<实施例3>
图5是表示实施例3的显示电极结构的图。
在本实施例3中,设置了把实施例1中的线条部4a~4d、5a~5d分别进行电气连接的连结部4s、5s。具体地说,4s设置在4a与4b之间、4b与4c之间、4c与4d之间,5s设置在5a与5b之间、5b与5c之间、5c与5d之间,但各个连结部在相邻的间壁8之间仅各设置一处。其理由如下
即如果在所有的间壁之间设置能连接全部线条部4a~4d、5a~5d的连结部4s、5s,则会使单元的开口率减小,亮度下降。
另外,为了使FP和BP的贴合工序容易进行,单元结构与连结部4s、5s的位置可以没有关系。如果先决定连结部4s、5s的位置应位于单元的哪个地方,则在以后的贴合工序中就需要使FP和BP正确地定位,从而影响成品率。
因此,为了使连结部不管位于单元的哪个地方在特性上都不发生问题,则在一个单元内按一处内的比例形成连结部4s、5s。连结部4s、5s如果在单元内分别只设置一个,则亮度下降只是1%左右,因此,设置位置即使偏移,亮度也不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另外,连结部4s、5s的设置应尽可能地随机进行。这是因为如果在连结部的设置上有比像素间距大的周期性,它就可能看起来象显示面的花纹。虽然这么说,由于完全随机在掩模设计上是没有效率的,因此连结部4s、5s以一个单元中不多于一个的比例设置。这样,连结部4s、5s的设置位置上即使有周期性,一个单元中设置3个以上的连结部4s、5s的概率也低,连结部4s、5s的存在本身不容易从显示面上看到,因此,上述周期性的花纹也看不到。
另外,在实施例1到3中对使各个间壁8的结构垂直于显示电极4、5而形成的条状结构进行了说明,但除此以外的结构也可以。
另外,如图30所示,如果采用实施例1~3的等离子体显示屏,采用这样的结构即通过将用于在显示电极4、5上施加电压的驱动电路、用于在地址电极11上施加电压的驱动电路以及控制这些驱动电路的控制部进行连接来构成图像显示装置,则可提供具有高亮度、优良的图像显示性能的图像显示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像素尺寸是对于1080μm×1080μm的尺寸,相当于42″VGA(约480×852像素)的像素尺寸。像素尺寸在此值附近时,上述实施例的数值可以原封不动地适用,但对于像素间距不同的装置,则最佳数值变化。这时,当像素间距减小时,连接部以比显示电极4、5少为好,相反,当像素间距增大时,有时也可在一个单元中设置多于4个的连接部。
<实施例4>
图6(a)、(b)是在实施例4中沿着y方向的PDP的剖面图。图6(a)表示显示电极的配置,图6(b)表示显示电极中各部分的尺寸。本实施例4的特征在于在实施例1中的线条部4a~4d、5a~5d与前屏玻璃2之间以比所述线条部宽度稍大的宽度设置由绝缘性材料组成的黑色膜41a~41d、51a~51d。另外,在y方向相邻的单元之间(Ipg)中也设置黑色绝缘膜(即黑条,这里没有图示)。这种黑条与黑色膜41a~41d、51a~51d在同一工序中高成品率地形成。
如按照这样的结构,由于线条部4a~4d、5a~5d的金属光泽被黑色膜41a~41d、51a~51d遮蔽,加之上述实施例1的效果,可获得良好的视认性。另外,如图7的线条部4a附近的PDP的剖面图所示,在本实施例4中黑色膜41a形成的宽度比线条部4a宽,所以即使对于显示面在垂直方向以外还有来自斜方向的外光入射的情况,也可防止线条部4a的金属光泽出现在显示面上,获得高的防止反射的效果。特别可以防止一般家庭中因室内照明在显示面上出现金属光泽。
而且,因为在夹于黑色部分和黑色部分之间的狭窄面积上,来自斜向的入射光的量减少,因此有反射亮度降低的现象。因此,即使黑色面积相同,如本实施例4那样分割为黑色部分,把反射外光的部分做成细槽状,也有降低外光反射亮度、改善明对比度(photopiccontrast)的效果。
另外,在如图8所示的线条部的厚度为3μm、黑色膜的厚度为2μm时,通过将线条部4a相对于黑色膜41a是以其中心线CL为基准左右对称地设置而使线条部宽度A/黑色膜B的比率改变,调查了对于线条部与黑色膜的各宽度,外光反射亮度随改变如何变化的情况。其结果如图9及图10所示。
从图10的曲线图明确可知,如果A/B超过90(%),则外光反射亮度急剧上升。因此实际上制作黑色膜时,希望A/B在90(%)以下(即从图9所示的测定数据的结果看,要求使外光反射亮度为2.5cd/m2)。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如图6(b)所示,放电单元各部分的尺寸为像素间距P=1.08mm、主放电间隙G=80μm、线条部宽度L1~L4=40μm、线条部间隙S1~S3=70μm、黑条宽度=345μm,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0.5mm≤P≤14mm、60μm≤G≤140μm、10μm≤L1、L2、L3、L4≤60μm、L1≤L4≤3L1、50μm≤S1、S2、S3≤140μM的范围内,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这里表3示出实施例4中PDP的各种特性。该表也示出了作为比较例的传统结构的PDP的特性。
表3


在这里所说的传统的PDP中,采用光刻蚀法在各自的工序中形成线条部和前屏玻璃之间的黑色膜与黑条。
另外,至于在FP前面的滤光片,实施例1的屏和传统的屏中所用的是相同的滤光膜(90%的透过率)。明对比度是在对PDP的显示面垂直照度为70Lx、水平照度为150Lx的条件下,通过测定白色显示时和黑色显示时的亮度比而求得。
从此表可知,实施例4中的PDP呈现出更优良于比较例的对比度性能。这样在本实施例4中的PDP中线条部与前屏玻璃之间的黑色膜和黑条在同一工序中制成,不仅减少了工序数,而且具有与传统的PDP同等以上的高对比度的性能。
<实施例4的显示电极的制造方法>
首先,把有机载体中加入感光性树脂构成的黑色玻璃浆(例如杜邦公司的FODEL J4140)印刷在前屏玻璃上,使之干燥〔图11(a)〕。这时,在设置黑条时也同样进行印刷并使之干燥。
接着,通过掩模对黑色膜以规定的图案曝光〔图11(b)〕。然后作为显示电极4、5在黑色玻璃浆上印刷在有机载体中加入感光性树脂而组成的Ag浆(例如杜邦公司FODEL DC231),并使之干燥〔图11(c)〕。
然后,通过光掩模对电极图案曝光〔图11(d)〕,将它和在电极与前屏玻璃之间形成的黑色膜同时显影〔图11(e)〕。通过烧结,完成黑色膜、黑条以及显示电极〔图11(f)〕。
再有,实施例4中举例描述了线条部间隙均等设置的显示电极的结构,但各线条部间隙也可以不均等地设置。
<实施例5>
图12是表示实施例5的显示电极结构的PDP剖面图。
与实施例4的不同点在于显示电极4、5的线条部间隙随着远离主放电间隙而逐渐变窄。由此,使放电等离子体扩大到显示电极外侧,同时提高了单元中央部的开口率,从而不但使放电等离子体扩大到显示电极的外侧,而且提高了可见光的取出效率。
另外,从距主放电间隙最远的线条部至y方向上相邻单元之间设置兼作黑条的大宽度的黑色膜50。在此大宽度的黑色膜50上设置两根相邻的线条部。
根据此显示电极的结构,可提供其上已形成电极的屏玻璃面的黑色比率,随着远离单元中央部而有更高对比度的PDP。
放电单元的具体尺寸是像素间距P=1.08mm、主放电间隙G=80μm、线条部宽度L1、L2=30μm、线条部宽度L3、L4=40μm、黑色膜41a、51a宽度=34μm、黑色膜42a、52a=44μm、线条部间隙S1=90μm、S2=70μm、S3=50μm、黑条宽度=385μm。
图13表示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PDP中的功率—亮度曲线。在PDP中一般通过增加屏上的投入功率来增加亮度,但因为功率—亮度曲线有饱和倾向,因此发光效率随着投入功率的增加有减少的倾向。因此,如果增加保持期间的施加电压(保持电压),则投入功率增加,亮度也增加,但发光效率下降。
在图13的功率—亮度曲线中也可以看到和一般的倾向相同,随着保持电压增加而引起的屏投入功率的增加亮度逐渐增加的饱和倾向。但是,实施例5的结构与实施例4的结构相比,尽管同一保持电压下的功率减少,但实现了同等以上的亮度,在高电压侧与实施例4的结构相比,亮度约高10%左右。也就是说,这意味着实施例5的结构与实施例4的结构相比,效率特性好。
前面的表3中归纳了实施例5的PDP的各种特性。
实施例4的屏及传统的屏中使用透过率为85%的屏,而实施例5的屏使用了透过率为90%的屏。这是因为作为显示电极的结构,单元中央部的线条部宽度变窄,而随着接近单元相邻之间线条部宽度变大,使黑色比率及对比度提高,其结果提高了FP的透过率。
因为在PDP中荧光粉层、间壁等看上去一般呈白色,所以屏显示面侧的外光反射大,在明亮处对比度为20∶1~50∶1左右。但在本实施例5中通过使距主放电间隙远的线条部宽度增加,同时使主放电间隙附近的线条部宽度变细,并且在相邻单元之间设置兼作黑条的较宽的黑色膜50,在不减少单元中央部的开口率的情况下,可使黑色比率增加,在获得充分亮度的同时,使明对比度提高。另外,也如实施例4所述,通过分割黑色部分,把看起来是白色的部分做成开槽状,也有改善明对比度的效果。具体地说,明对比度可以达到约70∶1,实现非常高的比率。
如这些所表明的那样,使用实施例5的显示电极结构的PDP,即使屏的投入功率比传统的少,仍可以实现高亮度、且优良的对比度。
可知,在实施例5中即使在0.5mm≤P≤1.4mm、60μm≤G≤140μm、10μm≤L1、L2≤60μm、20μm≤L3、L4≤70μm、50μm≤S1≤150μm、40μm≤S2≤140μm、30μm≤S3≤130μm的范围内,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例5中,采用使线条部间隙随着远离主放电间隙而逐渐减少的电极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
<实施例6>
图14是表示实施例6中显示电极的图案。与所述实施例4、5的不同点在于连接各线条部4a、4b、4c、4d、5a、5b、5c、5d的连结部(短路棒)4ab、4bc、4cd、5ab、5bc、5cd是随机设置的。此连结部4ab、4bc、4cd、5ab、5bc、5cd与前屏玻璃2之间也形成黑色膜。一例放电单元的各尺寸是像素间距P=1.08mm、主放电间隙G=80μm、黑色膜宽度=44μm、线条部宽度L1~L4=40μm、线条部间隙S1=90μm、S2=70μm、S3=50μm、在y方向上横跨相邻单元之间兼作黑条的黑色膜宽=345μm、短路棒线宽Wsb=40μm。
表4表示本实施例6的PDP中短路棒有无、短路棒间隔和断线发生率(次/线)、线条电阻值及断线的修复率。
表4


如该表所表明的那样,可知在线条部间隙设置短路棒的与没有设置短路棒的相比,断线的发生概率从15%下降到0.4%,有非常高的效果。但是,在短路棒的间隔有规则呈周期性的情况下,在显示面上发生莫尔条纹,产生显示画质明显下降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实施例6中通过随机地在线条部间隙设置短路棒,可抑制莫尔条纹发生,并可降低断线的发生概率。由此,可大幅度地改善传统技术中因电极形成时的断线不良而发生的成品率的下降,可以实现低成本、良好显示性能的PDP。
由此表明,在本实施例6的PDP中通过在显示电极中使用线条部和短路棒,并在它们与前屏玻璃之间设置黑色膜,可大幅度地改善因电极形成时断线不良引起的成品率的下降,而且可以实现没有莫尔条纹、具有高对比度的高画质的优良PDP。
另外可知,如果在本实施例6中,在0.5mm≤P≤1.4mm、60μm≤G≤140μm、10μm≤L1、L2≤60μm、20μm≤L3≤70μm、20μm≤L4≤{0.3p-(L1+12+L3)}μm、50μm≤S1≤150μm、40μm≤S2≤140μm、30μm≤S3≤130μm、10μm≤Wsb≤80μm、Ln+10μm≤LBn≤Ln+10μm(n为1~4)的范围内,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6中,随着与主放电间隙距离的加大线条部间隙逐渐地变窄,但间隙的设置并只不限于这样的配置。
<实施例7>
图15表示实施例7的放电单元结构的概略图。本实施例7的显示电极结构与实施例6的结构大致相同,其特征是在放电空间内的相邻单元之间设置第二间壁(辅助间壁)12。此辅助间壁12的高度比间壁8还低。
一例放电单元的各尺寸的是像素间距P=1.08mm、主放电间隙G=80μm、线条部宽度=40μm、线条部间隙S1=90μm、S2=70μm、S3=50μm、横跨相邻单元之间兼作黑条的黑色膜的宽度=385μm、短路棒线宽=40μm、间壁8高度==110μm、辅助间壁高度=60μm、辅助间壁顶宽=60μm、辅助间壁底宽=100μm。
表5表示实施例7的PDP中相邻单元之间的距离Ipg、有无辅助间壁和有无串扰引起的误放电的情况。
表5


如此表所表明的那样,在没有辅助间壁的情况下,如果相邻单元之间的距离Ipg小于300μm,则发生因串扰产生的误放电,并且在中间色调时发生画面的颗粒感与弥散。而如本实施例7所示,如果设置辅助间壁,则相邻单元之间的距离Ipg即使接近120μm左右,也不发生串扰等的误放电,可获得良好的图像显示性能。这是因为可抑制由放电等离子体发生的荷电粒子等点火粒子(priming aricles)由辅助间壁12从放电单元周边部向相邻单元的扩散。
另外,通过增加辅助间壁12的高度,串扰的抑制效果增加,但因为屏内的流通性下降,所以在屏制造过程的屏封口、排气工序中在放电气体封入前在高温下进行屏内真空排气时,达到的真空度下降,有可能在H2O、CO2等残留气体吸附在内部的状态下而封入放电气体。这成为驱动时工作点变动和误放电的原因,因此最好辅助间壁12的高度低于辅助间壁8的高度。
可是,在研究增加与FP对置的辅助间壁12的顶宽时,发现能够限制放电单元内的放电等离子体的发生区域,由此使屏上的投入功率和显示电极的结构可独立地进行控制。这样通过把辅助间壁12的顶宽度扩大到180μm左右,即使相邻单元间隙窄到Ipg=60μm左右,也不会发生串扰,保持放电所需要的功率被抑制,可获得效率较高、良好的显示性能。特别是如果在电极下的部分设置辅助间壁12,则因为可以去除被电极遮蔽而对亮度无用的放电等离子体,因此使发光效率提高。
由此表明,本实施例7中的PDP通过使用高度低于间壁8的辅助间壁12,能够独立于显示电极结构而控制投入屏上功率,可以大幅度地抑制串扰等相邻单元之间的误放电。由此可以分别独立地控制在黑色膜上形成的线条部,可实现满足高对比度(高画质)、低功耗的PDP。
另外可知,在本实施例7中即使在0.5mm≤P≤1.4mm、60μm≤G≤140μm、10μm≤L1、L2≤60μm、20μm≤L3≤70μm、20μm≤L4≤{0.3P-(L1+12+L3)}μm、50μm≤S1≤150μm、40μm≤S2≤140μm、30μm≤S3≤130μm、10μm≤短路棒线宽≤80μm、50μm≤辅助间壁顶宽≤450μm、60μm≤辅助间壁高度≤间壁高度-10μm的范围内,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厚膜Ag电极作为显示电极,但并不限定此种结构,使用把Ag/Pd、Cu、Ni等金属粉末分散在有机载体中的厚膜浆通过印刷法而形成图案、再烧结后的厚膜金属电极,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也可以使用Cr/Cu/Cr、Au、Ag/Pd、Al、氧化锡、氧化铟等。
另外,黑色膜采用的是加了黑色颜料的玻璃浆,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也可以通过蚀刻法、剥离法(lift-off)等使氧化铬等绝缘性的氧化物薄膜形成图案的黑色膜。
<实施例8>
实施例8的PDP的透视图示于图16,从图中x方向看到的剖面图示于图17,从FP侧看到的显示电极结构示于图18。
本实施例8中的各显示电极4、5分别由3根线条部构成,距主放电间隙最远的线条部4c、5c的宽度设定较宽,辅助间壁12与它们相叠加地配置(如图17所示,沿着线条部4c、5c的z方向在正下方的位置设置辅助间壁12。其它单元也以同样的位置关系设置辅助间壁12)。而且线条部4c、5c面对的放电空间的高度hb比除此以外的放电空间高度ha小。
传统的屏有的用透明电极4、5和金属母线(busline)构成显示电极4、5。这是因为不扩大开始放电的主放电间隙,而是通过扩大电极面积来确保放电的规模大,提高亮度。
另一方面,又想过一些办法在显示电极(透明电极)上设置开口部、把电极分割成多个(设置线条部)。这有减少电流的效果,另外通过不使用透明电极、而全部使用金属电极,其目的是抑制电阻增大,同时减少制造工序。
但是,在不设置辅助间壁12的结构时,通过尽可能地减小整体的电极面积,可以减少放电电流,但由于供给放电空间的功率整体上减少,亮度也降低了。
对此,如本实施例8所示,通过在垂直于间壁8的方向上形成辅助间壁12,即使整体的电极面积增大,也可以有选择地减少流向线条部4c、5c面对的放电空间中的放电电流。
在显示电极4、5中距离主放电间隙最远的线条部4c、5c位于放电的端部,虽然可以供给放电电流,但对亮度的影响没有供给电流量那么大,而且在线条部4c、5c面对的放电空间产生的放电发光大部分被线条部4c、5c本身遮蔽。因此可以认为对于线条部4c、5c即使限制放电,对亮度也没有多大影响。
在显示电极4、5分割为多根线条部构成的情况下,这种情况特别显著。即因为多余的电流集中在线条部4c、5c,所以通过减少在这部分的功率,有较大的效果。
但是因为放电本身不扩大到线条部4c、5c的位置,放电区域变窄,亮度下降,因此辅助间壁12在放电空间内必须具有这样的形状,即能充分产生由线条部4c、5c引起的电场。
图19表示线条部4c、5c面对的辅助间壁12上的放电空间的高度hb与放电功率、亮度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放电空间的高度hb可以用间壁8与辅助间壁12之差实现,因此hb=0相当于间壁8与辅助间壁12的高度相等的情况,而hb=ha(在此例子中为120μm)相当于不设置辅助间壁12的情况。
由此可知,如果放电空间的高度hb只是比ha低一点(即如果辅助间壁12存在),也有其相应的减少功率的效果,特别在hb<ha-20μm的情况下,有减少5%以上功率的效果。但是,如果hb太低,则亮度急剧地下降。这是因为在放电空间内线条部4c、5c形成的电场的分布范围变小。
因此,最好将hb设定在10μm以上时,亮度下降小于30%,将hb设定在40μm以下时,亮度下降能小于5%则更好。
另外,如图17、图18所示,对于通过使线条部4c、5c的面积大于除此以外的线条部,在保持作为显示电极4、5的面积不变、在提高了强放电部分的开口率的结构中采用辅助间壁12的场合,因为相对于整个放电电流被减少电流的比例变大,所以更有效果。
在没有辅助间壁12的传统方式中,在最外部的线条部4c、5c的面积取得大的情况下,由于与相邻单元的距离变短、而且由于线条部4c、5c的多余的静电电容而容易产生串扰。对此,在实施例8中,适当地减少线条部4c、5c的静电电容,因此能抑制串扰。
另外,图17、图18表示的是所有的显示电极4、5都用金属形成的情况,但在其一部分用透明电极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具有效果。
另外,显示电极4、5的形状不限于图17、图18所示的带状,同样地辅助间壁12的形状也不限于方形。
另外,辅助间壁12的设置场所不限于在最外部的线条部4c、5c的正下方,即使设置在y方向的紧挨着的外侧,也能得到减少功率的效果。这是因为覆盖着显示电极4、5的介质层6的存在,电场分布扩大到显示电极4、5的外侧。如果使辅助间壁12设置在与线条部4c、5c紧挨着的外侧,则由于放电不向更外侧扩展而具有显著的功率削减效果。
<实施例9>
图20是实施例9的PDP的剖面图。
与实施例8的不同点在于降低最外部的线条部4c、5c面对的放电空间的高度hb不是改变辅助间壁12的高度,而是通过在辅助间壁12的表面上形成壁状的荧光粉层13而实现。采用这样的结构也可以得到与实施例8大致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10>
图21是实施例10的PDP的剖面图。
在实施例10中降低最外部的线条部4c、5c面对的放电空间的高度hb是通过局部地增厚覆盖最外部的线条部4c、5c的介质层6的厚度而实现。采用这样的结构也可以得到与实施例8大致相同的结果。
<实施例11>
图22是实施例11的PDP的剖面图。
实施例11是把最外部的线条部4c、5c面对的放电空间的高度hb部分地降低。与实施例8的不同点在于,辅助间壁12没有完全覆盖最外部的线条部4c、5c。这是通过降低放电空间的高度,以防止来自线条部4c、5c的电场减弱为目的,而在放电时发生等离子体的空间附近的部分,则充分地设置放电空间的高度。其特征在于由于最外部的线条部4c、5c部分地面向放电空间,放电空间存在两种以上的高度。这时,例如把辅助间壁12形成为如图23所示的形状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这里与实施例8同样,通过形成辅助间壁12,降低面向最外部的线条部4c、5c的放电空间,但本实施例8的效果不依赖于放电空间高度的调整手段。也就是采用实施例8到10所示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实施例12>
图24是实施例12的PDP的剖面图。
实施例12是通过嵌入辅助间壁12的方法,使y方向上相邻的单元之间的放电空间变窄。
如果在图24中在一对显示电极4、5和与它们相邻的一对显示电极14、15之间不设置辅助间壁,则有时会发生串扰。特别如图24所示,在各个最外部的线条部14c、5c的面积取得大的情况下,该线条部的静电电容增加,单元间距离变短,因此壁电荷蓄积在线条部14c、5c附近的介质层上增多,容易造成串扰。
因此,在实施例12中在减少线条部14c、5c的放电电流的同时,减少线条部14c、5c的静电电容、并且作为防止串扰的手段是在线条部14c到5c上设置辅助间壁12,限制放电空间的高度以在这个区域叠加放电。
在本实施例12中线条部4c、5c等面对的放电空间的高度hb和单元之间的放电空间的高度hc不必相同,譬如也可以使辅助间壁12形成具有图25所示的阶梯形状。
另外,与实施例8同样,在这里通过形成辅助间壁12,使线条部4c、5c面对的放电空间的高度和单元之间的放电空间的高度降低,但本实施例12的效果不依赖于限制放电空间高度的手段。
<实施例13>
图26是实施例13的PDP的剖面图。
如图26所示,除了实施例13中加上实施例8的结构以外,在与y方向相邻的两个单元中使保持电极5和15、扫描电极4和14配列成相互邻接。这是为了使得在相接的单元之间相邻的电极在放电保持期间总处在同一电位。
已经知道,使显示电极的配列作成所述那样的方法不仅可以防止串扰,而且具有使扫描电极4和与此相同的电极群(例如扫描电极14)以及保持电极5和与此相同的电极群(例如保持电极15)之间的静电电容的总和减小的效果。
但是,采用显示电极分割为线条部等而形成的本实施例那样的结构时,比较容易发生串扰。这是因为譬如从主放电间隙扩展到线条部5c的放电易于移到线条部15c。因此,线条部14c附近的壁电荷被清除,在对应于相邻的一对的显示电极14、15的单元就不能发生保持放电。
而且在增大最外部的线条部5c、15c的面积时,特别由于壁电荷的蓄积偏到这些线条部周边,容易发生串扰。
因此,在实施例13中,通过在最外部的线条部5c、15c的正下方设置间壁而降低这部分面对的放电空间的高度,使这些静电电容变小,使壁电荷的蓄积集中到单元中央的主放电间隙附近,从而难以产生串扰。并且,可以进一步减小扫描电极4及与此相同电位的电极群(例如扫描电极14)以及保持电极5及与此相同的电极群(例如保持电极15)之间的静电电容的总和。
另外,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例13中通过使最外部的线条部5c、15c在电气上连接,可以降低它们的电阻值。
并且,在这里示出了仅在最外部的线条部5c、15c的正下方形成辅助间壁12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即限制放电空间高度的手段也可以是壁状荧光粉13(参照图20),或是介质层6(参照图21),或是在相邻的单元之间连续地形成一个辅助间壁12(参照图24、图25)。
另外,也可以采用把实施例4到6的黑色膜和线条部的组合再结合到其它实施例中。由此,在保持高对比度性能的同时,还可实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效果。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申请的发明可以适用于电视,特别是可以适用于能再现高精细图像的高清晰度电视。
权利要求
1.一种气体放电屏,其中,在一对基板之间有放电空间的多个单元设置成矩阵状,在所述一对基板中第一基板的与第二基板相对的面上,以隔着主放电间隙设置的保持电极和扫描电极为一对而形成的多对显示电极横跨多个单元配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基板之间并列设置多个以所述矩阵的列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第一间壁;在所述矩阵的列方向上邻接的单元之间,沿所述矩阵的行方向设置第二间壁;所述保持电极和所述扫描电极各自有沿所述矩阵的行方向延伸的多根线条部;而且,距主放电间隙最远的线条部的正下方与所述第二间壁,处于有间隙地相互重叠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屏,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电极和所述扫描电极各自有将两根邻接的线条部连接的连结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壁的高度比所述第一间壁的高度低。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放电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间壁与所述第二间壁的面临放电空间的表面上形成荧光粉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屏,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显示电极的第一基板表面上形成介质层,所述第二间壁部分地增加该介质层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屏,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保持电极和扫描电极的所述多根线条部中,距主放电间隙最远的线条部的宽度最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矩阵的列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单元中,第二间壁对应于相互最近的两根线条部和该两根线条部之间的间隙;所述线条部间隙中的第二间壁的高度比其余区域的第二间壁的高度高。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矩阵的列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单元中,在该两个单元之间邻接的两根线条部彼此极性相同。
全文摘要
依据本发明,在以保持电极和扫描电极为一对而形成的多对显示电极以横跨多个单元的状态配置的气体放电屏中,所述保持电极和所述扫描电极各有多根线条部,保持电极和扫描电极所有的线条部的合计宽度相对于像素间距所占的比例为22%~48%。
文档编号H01J17/04GK1790593SQ200510137020
公开日2006年6月21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29日
发明者高田祐助, 安藤亨, 长尾宣明, 东野秀隆, 西村征起, 村井隆一, 渡边由雄, 小杉直贵, 橘弘之, 和迩浩一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