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反射型路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7101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反射型路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反射型路灯。
背景技术
路灯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设施,同时保证路灯的稳定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路灯分布范围广,且多是安装在高高的杆子上,LED发光角为90度,LED平面布置造成中心光强,边缘部分光弱,而用凹透镜发散又造成光通量的大量损失,单反射虽能提高均匀度,但仍需提高灯杆高度,灯杆高度的提高又要加大功率,12米杆高时杆距才30米,使节能效果大打折扣。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便于拆卸且结构稳定性极大提高的双反射型路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种双反射型路灯,包括灯体,所述灯体内腔包括四个侧壁和一个顶壁,所述灯体纵截面成M字形,即顶壁成一中部突出且两侧收縮的弧形;所述突出部设有正面灯板;所述凹陷的弧线部设有侧面灯板,所述侧壁分别安装有前后面反光板和左右两面反光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灯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灯体左端盖和灯体右端盖。[0006]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在灯体左端板上设有紧固螺母,在灯体内设有紧固楔块。 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种双反射型路灯,包括灯体,所述灯体内腔包括四个侧壁和一个顶壁,所述灯体纵截面成M字形,即顶壁成一中部突出且两侧收縮的弧形;所述突出部设有正面灯板;所述凹陷的弧线部设有侧面灯板,所述侧壁分别安装有前后面反光板和左右两侧面反光板。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反射器,使光的分布更均匀,配光曲线为路灯所要求的蝙蝠翼形,杆高12米杆距为50米,杆高10米杆距为40米,杆高8米杆距为30米,杆高6米杆距为25米,,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对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从对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中,本发明的所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0010] 图2为图1的立体图;[0011]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C-C向剖视图;[0013] 附图标记[0014] l:灯体2:正面灯板3 :侧面灯板4 :前后面反光板 5:左右两面反光板6:灯体左端盖7 :灯体右端盖 8:灯底盖9:紧固螺钉10 :紧固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包括灯体l,所述灯体1内腔 包括四个侧壁和一个顶壁,所述灯体1纵截面成M字形,即顶壁成一中部突出且两侧收縮的 弧形;所述突出部设有正面灯板2 ;所述凹陷的弧线部设有侧面灯板3,所述侧壁分别安装 有前后面反光板4和左右两面反光板5。 如图1和图3所示,灯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灯体左端盖6和灯体右端盖7。如图2
和图4所示,在灯体左端板6上设有紧固螺母IO,在灯体1内设有紧固螺栓9。 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所
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
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双反射型路灯,包括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灯体内腔包括四个侧壁和一个顶壁,所述灯体纵截面成M字形,即顶壁成一中部突出且两侧收缩的弧形;所述突出部设有正面灯板;所述凹陷的弧线部设有侧面灯板,所述侧壁分别安装有前后面反光板和左右两侧面反光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射型路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灯体 左端盖和灯体右端盖。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射型路灯,其特征在于,在灯体左端板上设有紧固螺母, 在灯体内设有紧固楔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反射型路灯,包括灯体,所述灯体内腔包括四个侧壁和一个顶壁,所述灯体纵截面成M字形,即顶壁成一中部突出且两侧收缩的弧形;所述突出部设有正面灯板;所述凹陷的弧线部设有侧面灯板,所述侧壁分别安装有前后面反光板和左右两侧面反光板。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反光板,以及灯板形状的改变,相比较现有的路灯具有更好的照射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反射器,使光的分布更均匀,配光曲线为路灯所要求的蝙蝠翼形,杆高12米杆距为50米,杆高10米杆距为40米,杆高8米杆距为30米,杆高6米杆距为25米,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文档编号F21V15/02GK201526913SQ20092010324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2日
发明者刘新平, 牛福利 申请人:刘新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