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5443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半导体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以前,有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来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 筒灯(down-light)等的照明器具。该照明器具中,在器具本体上配置着搭载有多个LED的 基板,在该基板的下侧配置着对来自LED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反射体,在该反射体的下 表面配置着透光性盖,此外,在器具本体的下部配置着装饰框(decorative frame),该装饰 框对透光性盖进行支撑并且抵接安装于顶板面上。所述反射体的下表面具有使来自LED的光予以射出的射出开口,且以反射来自 LED的光并使该光从射出开口射出的方式而形成着朝向该射出开口扩展的反射面,在该反 射面的顶部形成着可使来自LED的光通过的通过孔(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特开2008-204692 号公报(第5-7页,图1-2))。此外,为了防止炫光(glare),有时会在反射体与装饰框之间配置挡板(baffle) 来作为第二反射体。该挡板形成为具有朝向下表面开口而扩展的反射面的环状,在该反射 面的顶部形成着与反射体相对的上表面开口。当使用挡板时,在挡板的上表面开口处配置 着透光性盖,利用该挡板的上表面开口的缘部来保持该透光性盖。然而,在为了防止炫光而使用挡板的情况下,如果挡板的上表面开口的缘部位于 反射体的射出开口的附近,则从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光的一部分会被挡板的上表面 开口的缘部所遮住,从而存在将LED的光提取到外部时的光提取效率(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会降低的问题。尤其会因来自LED的直接光被挡板所遮住,从而容易导致光提 取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光提取效率的照明 器具。本发明技术方案1所述的照明器具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第一反射体,包括将半 导体发光元件的光予以射出的射出开口及反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而使该光从射出开口 射出的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体,配置在比直接光射出区域更靠外侧处,该直接光射出区域 是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从第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区域。对于半导体发光元件,例如可以使用LED芯片元件或有机电致发光 (electroluminescence, EL)元件等。半导体发光元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从第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光中包含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以及 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被反射面所反射的反射光。第一反射体在半导体发光元件为多个 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针对各个半导体发光元件来区分反射部分的方式而设置着。第二反射体可配置在比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从第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直接光射出区域更靠外侧处,但如果向外侧偏离过多,则在观察第二反射体时,照 度均勻比(uniformity ratio of illuminance)会降低,因此优选使所述第二反射体近至 接触与直接光射出区域的边界为止。照明器具例如为筒灯等,并通过使用第二反射体来抑制炫光。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述的照明器具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所述的照明器具中,在 第一反射体上以朝向射出开口扩展的方式而形成着反射面,并且在相对于射出开口为相反 侧的反射面的顶部形成着可使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通过的通过孔,在该通过孔的内缘形成 着以向射出开口成扩展的方式而倾斜的立起面。对于第一反射体的立起面而言,如果该通过孔的内缘是与以朝向射出开口成扩展 的方式而形成的反射面相连的边缘形状(edge shape),则难以例如通过射出成形等而成 形,因此需要通过设置立起面以使其不会成为边缘形状,从而可确保成形所需的宽度尺寸。 通过使立起面以朝向射出开口成扩展的方式倾斜,以减轻因被立起面所反射的光再次被第 一反射体的反射面反射时所产生的光的损耗,从而可提高光提取效率。立起面的倾斜的 角度,相对于从半导体发光元件而朝向第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的光轴方向,优选为15° 40°的范围,即,从将光提取效率考虑在内的光学性考虑,优选大于等于15°,从成形性考 虑,优选小于等于40°,而进一步将成形性考虑在内的较佳范围为15° 25°,例如20° 左右对于光学性以及成形性而言最佳。[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所述的照明器具,在比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从第 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直接光射出区域更靠外侧处,配置着第二反射体,因此可提 取被第二反射体所遮住的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从而可提高光提取效率。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述的照明器具,除了本发明技术方案1所述的照明器具 的效果之外,通过在第一反射体的通过孔的内缘形成立起面,而可确保第一反射体的成形 所需的宽度尺寸,并且使该立起面以朝向射出开口成扩展的方式倾斜,从而可使得被该立 起面反射的光不会再次被第一反射体的反射面反射而是从射出开口射出,从而可提高光提 取效率。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局部截面图。图2是所述照明器具的反射体的截面3是所述照明器具的侧视图。图4是所述照明器具的底视图。图5是所述照明器具的器具本体的平面图。图6是所述照明器具的局部立体图。11 照明器具12 顶板构件13 埋入孔15 器具本体16 光源模块17 第一反射体
18 透光性盖19 挡板20 安装弹簧24 基板部25 筒部26 光源收容部27、28、29 安装孔30 配线孔31 散热片31a 中央区域的散热片部31b 放射状的散热片部31c 周边部的散热片部32,33 通风道34 弹簧安装部35 安装片36 安装轴37:螺钉38:间隙42 基板43 =LED47 反射板48 反射部49:射出开口50、59:反射面51 通过孔52 凹部53:立起面57:上表面开口58:下表面开口60:嵌合部61 装饰框62 止动件63:限制部67:线圈部68 端部69 按压部70 抵接部a 宽度尺寸(壁厚尺寸)b:距离C:间隔L:直接光S:直接光射出区域θ :角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照明器具11例如为筒灯,且埋入设置在圆形的埋入孔13内,该埋入 孔13设置在顶板等的顶板构件12上。如图1至图6所示,照明器具11包括器具本体15、安装于该器具本体15的下表面 的光源模块(module) 16、安装于该光源模块16的下侧的作为第一反射体的反射体17、配置 在该反射体17的下表面的透光性盖18、安装于器具本体15的下侧的作为第二反射体的挡 板19、用于安装到顶板构件12上的一对安装弹簧(mounting spring) 20以及未图示的电源 装置及接线板等,其中所述安装弹簧20安装于器具本体15的外侧面。所述器具本体15例如由铝(aluminum)等的金属材料形成,以兼作对光源模块16 所发出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构件,且包括圆形的基板部24,在该基板部24的下侧周边部附 近形成着圆筒状的筒部25,在该筒部25的内侧形成着收容光源模块16或反射体17等的光 源收容部26。如图5所示,在基板部24的中央处,形成着用于螺接反射体17的安装孔 (installation hole) 27,在该反射体17与基板部24的下表面之间插入着光源模块16,而 且,在基板部24的周边部形成着用于螺接挡板19的多个安装孔28。此外,在基板部24上形成着用于安装电源装置等的多个安装孔29或利用电缆(cable)而将电源装置与光源模 块16予以连接的配线孔30等。在基板部24的上侧形成着多片散热片(fin) 31。如图5所示,俯视观察时,该散 热片31在基板部24的中央区域,以沿着三角形的各边的方式而分别空开间隔地配置着多 个中央区域的散热片部31a,而在基板部24的周边区域,以从中央区域的散热片部31a的 三角形的各顶点开始沿着放射方向的方式而分别空开间隔地配置着多个放射状的散热片 部31b。而且,中央区域的散热片部31a间的间隙(空间)与多处即三处放射状的散热片部 31b间的间隙(空间)分别连通,从而形成将散热片31的中央区域与外侧面予以连通的多 个通风道(ventilation flue)32。此外,在基板部24的周边部,在中央区域的散热片31a 与三处放射状的散热片31b之间的三处,以从基板部24的中央区域朝向外侧面的方式而空 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周边部的散热片部31c。在所述周边部的散热片部31c间的间隙(空 间)形成将散热片31的中央区域与外侧面予以连通的通风道33。在器具本体15的外侧面的成为对称位置的两处,形成着可对安装弹簧20进行安 装的弹簧安装部34。在该弹簧安装部34,空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着一对安装片35,在所述 各安装片35的内侧配置着安装轴36,并且从各安装片35的外侧将螺钉37螺固于安装轴 36,从而使安装轴36得以固定。在一对安装轴36的前端间,设置着用于对安装弹簧20进 行安装的间隙38。而且,虽为利用螺钉37而将一对安装轴36安装于器具本体15上,但并 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一对安装轴36 —体地形成于器具本体15上。而且,如图1以及图4所示,光源模块16例如包括由铝等的金属材料形成为圆板 状的基板42,在该基板42的表面,隔着绝缘层而形成着配线图案,在该配线图案上电性且 机械性地连接并搭载有多个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LED43。基板42在未搭载有LED43的背面与器具本体15的基板部24的下表面紧密地形 成面接触的状态下,插入并固定于基板部24与螺接于该基板部24的反射体17之间。LED43在基板42的中心部的周围以每隔固定间隔的方式而配置着,并且在同心圆 上配置有多个。而且,LED43例如包括发出蓝色光的LED芯片(chip)、使光朝向前方反射的 反射器(reflector)、含有受到LED芯片发出的蓝色光激发而主要放射出黄色光的荧光体 (phosphor)的密封构件。因此,以LED芯片作为点状的一次光源的LED43会从成为面状的 二次光源的密封构件的表面投射出白色的光。而且,反射体17在与器具本体15的基板部24的下表面之间插入有光源模块16 的状态下,利用从基板部24的上表面侧通过安装孔27而螺固的螺钉而安装于基板部24的 下表面。反射体17例如包括由白色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圆板状的反射板47,在该反射板47 上,对应于光源模块16的各LED43的位置而形成着多个反射部48,所述多个反射部48对各 LED43所发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各反射部48形成为贯穿反射板47的上下表面而开口的孔形状,下表面形成着将 LED43的光予以射出的射出开口 49,且以反射LED43的光而使该光从射出开口 49射出的方 式来形成着朝向射出开口 49扩展的反射面50。在相对于射出开口 49为相反侧的反射面 50的顶部形成着可使LED43的光通过的圆形的通过孔51,在该通过孔51的上侧形成着收 容LED43以及其周边部的凹部52。
射出开口 49如图4所示,在反射体17的中心部的周围形成为扇形或近似于扇形 的形状,而整体形成为近似于一个圆形开口的形状。如图2所示,在反射面50的顶部侧的端部、即通过孔51的内缘,形成着例如通过 射出成形等而成形出反射体17所需的宽度尺寸(壁厚尺寸)a的立起面53,该立起面53以 小于反射面50的倾斜的倾斜角而朝向射出开口 49扩展的方式倾斜。关于该立起面53,如 果该通过孔51的内缘是与以朝向射出开口 49成扩展的方式而形成的反射面50相连的边 缘形状,则难以例如通过射出成形等而成形,但通过设置该立起面53以使其不会成为边缘 形状,从而可确保成形所需的宽度尺寸。而且,如果该立起面53是与从LED43朝向反射体 17的射出开口 49的光轴方向平行的面,则从LED43入射至立起面53的光的大部分均会朝 向反射面50反射,从而光会再次被反射面50反射而重复地射出,因此会产生与再次被反射 面50反射的部分相当的光的损耗,从而光提取效率会降低,而通过使立起面53以朝向射出 开口 49扩展的方式倾斜,则被立起面53所反射的光不会入射至反射体17的反射面50而可 从射出开口 49射出,从而可提高光提取效率。立起面53的倾斜的角度θ,相对于从LED43 朝向反射体17的射出开口 49的光轴方向,优选为15° 40°的范围,即,从将光提取效率 考虑在内的光学性考虑,优选大于等于15°,从成形性考虑,优选小于等于40°,而进一步 将成形性考虑在内的较佳范围为15° 25°,例如20°左右对于光学性以及成形性而言 最佳。而且,如图1所示,透光性盖18例如由透明玻璃板或透明丙烯酸树脂(acrylic resin)板等而形成为圆板状,且配置成周缘部嵌合于挡板19,并且插入安装于反射体17与 螺接于器具本体15的挡板19之间,从而将反射体17的各射出开口 49堵住。而且,如图1、图3、图4以及图6所示,挡板19例如为白色的合成树脂制,且形成 为上下开口的圆形的框体,其上表面开口 57小于下表面开口(投光开口)58,且内表面上形 成有朝向下表面开口 58而扩展的反射面59。在挡板19的形成上表面开口 57的上端周缘部,形成着可嵌合该透光性盖18的周 缘部的嵌合部60。在挡板19的下端周缘部一体地形成着装饰框61,该装饰框61的直径大于顶板构 件12的埋入孔13,且在照明器具11已埋入设置在顶板构件12的状态下抵接于顶板构件 12的下表面。另外,该装饰框61也可与挡板19分开而形成。挡板19配置在器具本体15的下侧,且利用从器具本体15的基板部24的上表面 侧通过安装孔29而螺固的螺钉而连结于器具本体15的下端。此时,将嵌合于嵌合部60的 透光性盖18插入并固定于所述挡板19与反射体17之间。安装于器具本体15的挡板19的至少上端部,配置在比来自LED43的直接光L从 反射体17的射出开口 49而射出的直接光射出区域S更靠外侧处。此时,当将透光性盖18 配置在反射体17的射出开口 49侧时,考虑到该透光性盖18对光的折射而将所述挡板19 配置在比直接光射出区域S更靠外侧处。另外,如果挡板19从器具中心向外侧过于偏离, 则反射体17的不发光的周边部会露出,从而在从下方观察照明器具11时该部分会被看作 较暗的部分,从而照度均勻比会降低,因此优选使所述挡板19近至接触与直接光射出区域 S的边界为止。在挡板19的外侧面的成为对称位置的两处,突出形成着止动件(st0pper)62,当将挡板19安装于器具本体15时,该止动件62会进入至器具本体15的各弹簧安装部34内, 且配置在一对安装轴36的前端间的间隙38内。在该止动件62的两侧,在挡板19的上缘 部设置着与安装弹簧20相抵接的限制部63。而且,如图3以及图6所示,安装弹簧20由扭力弹簧(torsionspring)(具有一对 线圈部的双向扭力弹簧(double torsion spring))构成,在具有弹性的线材的两端附近形 成着卷绕成线圈状的一对线圈部67,端部68从这一对线圈部67开始延伸设置,并且,作为 中间部的按压部69从一对线圈部67开始呈直线状延伸设置,在该按压部69的前端部形成 着向下方弯折的抵接部70。
该安装弹簧20在将挡板19安装于器具本体15之前,安装到器具本体15的弹簧 安装部34上,并通过一对安装轴36的前端间的间隙38而将各线圈部67安装于各安装轴 36的周围。之后,通过将挡板19安装于器具本体15上,而将挡板19的止动件62配置在一 对安装轴36的前端间的间隙38内,以限制线圈部67从安装轴36脱落。当将挡板19安装 于器具本体15时,挡板19的限制部63抵接于安装弹簧20的按压部69而将该按压部69 顶起,从而使线圈部67扭转变形(torsional Deformation) 0借由该线圈部67的扭转变 形,两端部68抵接于弹簧安装部34的内壁面,因此会产生将按压部69朝向下方施力的斥 力(repulsive force) 0在施工前的状态下,被朝向下方施力的按压部69的底端侧抵接于 挡板19的限制部63,从而朝向下方的移动受到限制。在该限制状态下,按压部69的前端侧 突出至挡板19的装饰框61更外侧方,以确保按压部69的前端侧与挡板19 (装饰框61)的 最小距离b大于等于15mm,而按压部69的前端的抵接部70与装饰框61的上表面之间的上 下方向的间隔c成为小于等于5mm。而且,当对照明器具11进行施工时,在对电源进行配线后,用手使一对安装弹簧 20的按压部69向上方弹性变形而成为沿着器具本体15的侧面的状态,从而将器具本体15 以及安装弹簧20的按压部69的前端侧插入至顶板构件12的埋入孔13内,再使手离开该 安装弹簧20,由此利用该安装弹簧20的弹性,将按压部69以朝向侧方打开的方式而展开, 并且按压部69以及前端的抵接部70抵接于顶板构件12的上表面侧,从而相对地吊起器具 本体15。通过使装饰框61抵接于顶板构件12的下表面,而将顶板构件12插入并保持于装 饰框61与按压部69的抵接部70之间,从而将照明器具11保持为埋入设置在顶板构件12 的状态。另外,止动件62也可与装饰框61分开而构成,在将装饰框61安装于器具本体15 之后将止动件62安装于装饰框61。借由照明器具11的LED43的点灯,LED43所发出的光从反射体17的射出开口 49 射出,并通过透光性盖18,而从挡板19的下表面开口 58朝向下方投射。LED43所发出的光之中,一部分光不会被反射体17的反射面50反射而从射出开 口 49射出,并通过透光性盖18而向下方投射,而且,一部分光被反射体17的反射面50反 射后会从射出开口 49射出,并通过透光性盖18而向下方投射。此外,通过透光性盖18的 光之中,一部分光不会被挡板19的反射面59反射而是向下方投射,而且,一部分光被挡板 19的反射面59反射后会向下方投射。此时,在比来自LED43的直接光L从反射体17的射出开口 49而射出的直接光射 出区域S更靠外侧处,配置着挡板19,因此可提取来自LED43的直接光L而不会被挡板19的上端部所遮住,从而可提高光提取效率。此外,通过在反射体17的通过孔51的内缘形成该立起面53,可确保反射体17的 成形所需的宽度尺寸,并且使该立起面53以朝向射出开口 49扩展的方式而倾斜,由此使被 立起面51所反射的光不会再次被反射体17的反射面50所反射而可从射出开口 49射出, 从而可提高光提取效率。而且,在一般的照明器具中,为了使LED点灯时产生的热得到散发,而在器具本体 上设置散热片,但此方法并未充分考虑通风性等,因而无法获得充分的散热性能。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1中,如图5所示,俯视观察时,散热片31在基板部24的 中央区域,以沿着三角形的各边的方式而分别空开间隔地配置着多个中央区域的散热片部 31a,并以从该中央区域的散热片部31a的三角形的各顶点开始沿着放射方向的方式而分 别空开间隔地配置着多个放射状的散热片部31b。因此,中央区域的散热片部31a间的间隙 (空间)与三处放射状的散热片部31b间的间隙(空间)分别连通,从而形成将散热片31 的中央区域与外侧面予以连通的多个通风道32。 LED43点灯时所产生的热会从基板42通过器具本体15的基板部24而传递至散热 片31,并从该散热片31而散发至空气中,如图4所示,由于在器具本体15的中央区域密集 地配置着多个LED43,所以器具本体15的中央区域的散热片31的温度要高于周边区域。随着受到温度较高的中央区域的散热片31加温的空气产生上升气流,散热片31 的侧方区域的未受加温的空气会通过多个通风道32而流入至中央区域的散热片31,并且 受到中央区域的散热片31所加温而产生上升的空气流动,从而可提高散热性能。此外,在基板部24的周边部,在中央区域的散热片31a与三处放射状的散热片31b 之间的三处,以从基板部24的中央区域朝向外侧面的方式而空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周边 部的散热片部31c。在所述周边部的散热片部31c间的间隙(空间)内,形成将散热片31 的中央区域与外侧面予以连通的通风道33。因此,也会产生散热片31的侧方区域的未受加 温的空气从该通风道33流入至中央区域的散热片31的气流,从而可提高散热性能。而且,在一般的照明器具中,为了将器具本体安装于顶板构件,多为使作为安装弹 簧的板簧(leaf spring)突出于器具本体的侧方,并将顶板构件插入而安装于该板簧与装 饰框之间,但有时也使用扭力弹簧来作为安装弹簧。在扭力弹簧的情况下,将线圈部分安装 于器具本体上,并将顶板构件插入而安装于从该线圈部分开始延伸设置的抵接部分与装饰 框之间。在施工前的状态下,扭力弹簧的抵接部分朝向下方而具有弹性且抵接于装饰框而 止住,当施工时,使扭力弹簧的抵接部分受到弹性地抵抗而向上方弹性变形并沿着器具本 体的侧面,从而插入至顶板构件的埋入孔内,但如果在施工中途手由扭力弹簧的抵接部分 离开,则该抵接部分会因弹性而恢复为朝向下方,从而手指有可能会被夹在抵接部分与装 饰框之间。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1中,在施工前的状态下,该安装弹簧20的被 朝向下方施力的按压部69的底端侧抵接于挡板19的限制部63,从而朝向下方的移动受到 限制。在该限制状态下,按压部69的前端侧突出至挡板19的装饰框61更外侧方,以确保 按压部69的前端侧与挡板19 (装饰框61)的最小距离b大于等于15mm。因此,在照明器具11的施工时,用手使一对安装弹簧20的按压部69向上方弹性 变形而成为沿着器具本体15的侧面的状态,并且直至将器具本体15以及安装弹簧20的按压部69的前端侧插入至顶板构件12的埋入孔13为止,才使手离开该按压部69,从而即便 因该安装弹簧20的弹性而使按压部69恢复为朝向下方,按压部69的底端侧也会抵接于挡 板19的限制部63,从而确保该按压部69的前端侧与挡板19 (装饰框61)的最小距离b大 于等于15mm,因此可防止手指被夹在按压部69的前端侧与挡板19(装饰框61)之间。另 夕卜,如果最小距离b小于15mm,则手指有可能会被夹在按压部69的前端侧与挡板19 (装饰 框61)之间。并且,即便确保该按压部69的前端侧与挡板19 (装饰框61)的最小距离b大于等 于15mm,但由于使抵接部70从按压部69的前端起向下方弯折,而需要将抵接部70的前端 与装饰框61的上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c设为小于等于5mm,因此在照明器具11的施 工状态下,能够将顶板构件12确实插入至按压部69的抵接部70与装饰框61之间,从而能 够稳固地安装于顶板构件12上。而且,在一般的照明器具中,如上所述,有时会使用扭力弹簧来作为安装弹簧,而 为了将该扭力弹簧安装于器具本体,多为在扭力弹簧的线圈部分的内侧通过螺钉而安装于 器具本体。而且,有时也会使用具有一对线圈部的双向扭力弹簧,在该情况下,则通过在器 具本体侧空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一对安装轴,从而可通过该间隙而将各线圈部简单安装于 各安装轴上。然而,由于线圈部有可能通过间隙而脱落,所以必须在间隙内安装另外的保持 构件,从而导致零件个数增加,组装性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1中,由于在挡板19上设置着止动件62,所以 通过将挡板19安装到一种在一对安装轴36上安装着该安装弹簧20的一对线圈部67的器 具本体15上,可将挡板19的止动件62配置在一对安装轴36的前端间的间隙38内,从而 可限制该安装弹簧20的线圈部67从安装轴36脱落。因此,不必另外使用保持构件来进行 安装,从而可削减零件个数,并提高组装性。另外,也可以在挡板19上形成用于安装板簧的未图示的安装部,并使用板簧来作 为该安装弹簧20。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 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 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结构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 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 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 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第一反射体,包括将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予以射出的射出开口以及反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而使该光从射出开口射出的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体,配置在比直接光射出区域更靠外侧处,该直接光射出区域是来自该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直接光从第一反射体的射出开口而射出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反射体上以朝向射出开口而扩展的方式来形成着反射面,并且在相对于射出开 口为相反侧的反射面的顶部形成着使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予以通过的通过孔,在该通过孔 的内缘形成着以朝向射出开口成扩展的方式而倾斜的立起面。
全文摘要
一种可提高光提取效率的照明器具(11)。在器具本体(15)的下表面配置着LED(43)、反射体(17)以及挡板(19)。在反射体(17)上设置着将LED(43)的光予以射出的射出开口(49)、以及反射LED(43)的光而使该光从射出开口(49)射出的反射面(50)。挡板(19)配置在比来自LED(43)的直接光(L)从反射体(17)的射出开口(49)而射出的直接光射出区域(S)更靠外侧处。提取来自LED(43)的直接光(L)而不会被挡板(19)的上端部所遮住,从而使光提取效率提高。
文档编号F21V17/00GK101825238SQ20101012912
公开日2010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5日
发明者仓持裕行, 桥本纯男, 森山厳与, 樋口一斎, 渡边智 申请人: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