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器及使用该反射器的泛光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6556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反射器及使用该反射器的泛光灯的制作方法
反射器及使用该反射器的泛光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反射器及使用该反射器的泛光灯。背景技术
汽车金卤灯一般用于汽车灯具,具有体积小、光效高、光通量高等优点,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移动式灯具、船用搜索灯具等。使用汽车金卤灯的灯具配光设计一般有两种方式聚光和泛光,其中聚光的配光方式比较多。泛光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在聚光的方式上,对灯具使用的抛物面反射器(聚光一般都是利用抛物面反射器实现)进行喷砂处理,使得反射器反射光发散而达到泛光的目的。但是,这种泛光方式的反射器存在以下的不足(1)喷砂使反射器的反射率大为下降,一般反射率不到50%,严重降低灯具的光效,从而需要加大功耗,浪费能源。(2)喷砂工艺费时,且工艺存在人为操作的不定因素,导致产品的一致性不是很好。(3)无法控制泛光灯具的发光角且发光不均勻,往往是中间很小部分区域比较亮 (原来聚光留下的影响),旁边的光比较暗(由于低效率反射器反射的光不够亮)。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发光角可控制在60士2. 5度且发光均勻的反射器。此外,还可以提供一种发光角可控制在60士2. 5度且发光均勻的泛光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反射器,所述反射器的反射面由一折线段绕一与所述折线段间隔设置的中轴线旋转而成,所述折线段包括多段依次连接的线段;各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 1 25mm,所述折线段各线段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12 67度。优选的,所述线段的数量为九段,分别为第一线段、第二线段、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第六线段、第七线段、第八线段以及第九线段。优选的,所述第一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 2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65 67度;所述第二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3 5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 55 58度;所述第三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5 6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 50 52度;所述第四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6 7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 42 45度;所述第五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8 9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35 38度;所述第六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0 11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 30 32度;所述第七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3 15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 25 27度;所述第八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7 20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 20 M度;所述第九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22 25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 12 15度。优选的,所述第一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 7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65度;所述第二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3. 9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57. 5 度;所述第三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5. 1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50 度;所述第四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6. 4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44 度;所述第五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8. 2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36 度;所述第六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0. 3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30 度;所述第七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3. 2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25 度;所述第八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7. 4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20 度;所述第九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23. 4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14度。优选的,由所述第一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一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130 140度的光线;由所述第二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二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120 130度的光线.
一入 ,由所述第三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三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110 120度的光线.
一入 ,由所述第四线段旋转而成的第四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100 110度的光线.
一入 ,由所述第五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五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90 100度的光线.
一入 ,由所述第六线段旋转而成的第六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80 90度的光线.
一入 ,
由所述第七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七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70 80度的光线.
一入 ,由所述第八线段旋转而成的第八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60 70度的光线.
一入 ,由所述第九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九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50 60度的光线。优选的,所述反射器内表面镀有反射率至少为70%的铝膜。优选的,所述反射面底端直径为40士0. 5mm,出光口直径为173mm。一种泛光灯,包括反射器和设于所述反射器内的光源,所述反射器采用上述反射
ο优选的,所述光源为金商灯光源,靠近所述反射器开口较小的底端设置,所述光源的光轴与所述中轴线重合,所述光源的发光部位于中轴线距离所述反射器底端 27. 3士0. 2mm 处。优选的,所述光源的发光部位于中轴线距离所述反射器底端27. 3mm处。上述发射器以及泛光灯,反射面由一折线段绕一与折线段间隔设置的中轴线旋而成,折线段包括依次连接的多段线段且各线段在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 25mm,折线段各线段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12 67度,从而实现对光源光线的均勻反射和发光角的控制,控制发光角60士2. 5度内,大大提高了反射器的性能。同时,该反射器采用采用旋压成型后在每个反射锥面镀高反射率(70%以上)的铝膜,从而保证一致性和可靠性,提高反射器的反射率和性能,降低了费用。


图1是--个实施例中反射器结构剖面图2是--个实施例中发射器俯视图3是--个实施例中反射器结构侧视图4是--个实施例中光源的配光曲线示意图5是--个实施例中反射器光线反射示意图6是--个实施例中反射器出射光线的配光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描述。该反射器的内表面为反射面,反射面底端开口较小,用于安装光源,为光源开口 ; 开口较大的为前端,为出光口。反射面由从反射面底端向上延伸依次连接的多段线段组成的折线段(旋转母线)绕中轴线旋转360度形成,其多段线段绕中轴线旋转360度后形成了多个顺序连接的反射锥面。各线段在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 25mm,与中轴线的夹角为12 67度。多个反射锥面对设置在中轴线特定位置处光源不同配光角内的光线进行均勻反射,控制发光角在60士2. 5度。光源的光轴与中轴线重合。图1是一个实施例中反射器结构剖面图。图2是一个实施例中发射器俯视图。图3是一个实施例中反射器结构侧视图。结合图1 图3反射面100由旋转母线400绕中轴线500旋转360度形成。旋转母线400为折线,由从反射面底端200处向上延伸依次连接的多段折线组成。每段折线绕中轴线500旋转360度形成反射面100的每个反射锥面,每个反射锥面与中轴线500的夹角和高度与其相对的折线相同。该实施例中,旋转母线400由从反射面底端200开始向上延伸,依次连接的9段折线组成,分别为(1)第一线段410,与中轴线500的夹角为65 67度,优选为65度,高度为1 2mm,优选为1. 7mm,绕中轴线500旋转360度形成第一反射锥面110。(2)第二线段420,与中轴线500的夹角为55 58度,优选为57. 5度,高度为3 5mm,优选为3. 9mm,绕中轴线500旋转360度形成第二反射锥面120。(3)第三线段430,与中轴线500的夹角为50 52度,优选为50度,高度为5 6mm,优选为5. 1mm,绕中轴线500旋转360度形成第三反射锥面130。(4)第四线段440,与中轴线500的夹角为42 45度,优选为44度,高度为6 7mm,优选为6. 4mm,绕中轴线500旋转360度形成第四反射锥面140。(5)第五线段450,与中轴线500的夹角为35 38度,优选为36度,高度为8 9mm,优选为8. 2mm,绕中轴线500旋转360度形成第五反射锥面150。(6)第六线段460,与中轴线500的夹角为30 32度,优选为30度,高度为10 11mm,优选为10. 3mm,绕中轴线500旋转360度形成第六反射锥面160。(7)第七线段470,与中轴线500的夹角为25 27度,优选为25度,高度为13 15mm,优选为13. 2mm,绕中轴线500旋转360度形成第七反射锥面170。(8)第八线段480,与中轴线500的夹角为20 M度,优选为20度,高度为17 20mm,优选为17. 4mm,绕中轴线500旋转360度形成第八反射锥面180。(9)第九线段490,与中轴线500的夹角为12 15度,优选为14度,高度为22 25mm,优选为23. 4mm,绕中轴线500旋转360度形成第九反射锥面190。反射面底端200直径为40士0. 5mm,优选为40mm,出光口 300直径优选为173mm。 反射器高度优选为96. 2mm。光源600发光部分610设置于中轴线500距离反射器底端200基准线27. 3 士0. 2mm 处(特定位置),优选为27. 3mm。图4是一个实施例中光源的配光曲线示意图。该光源为汽车金卤灯光源,光源600 发出的光线部分直接由出光口 300射出,大部分经过反射器反射射出。结合图1 图4 第一反射锥面110主要反射光源600配光角在130 140度的光线;第二反射锥面120主要反射光源600配光角在120 130度的光线;第三反射锥面130主要反射光源600配光角在110 120度的光线;第四反射锥面140主要反射光源600配光角在100 110度的光线;第五反射锥面150主要反射光源600配光角在90 100度的光线;第六反射锥面160主要反射光源600配光角在80 90度的光线;第七反射锥面170主要反射光源600配光角在70 80度的光线;第八反射锥面180主要反射光源600配光角在60 70度的光线;
第九反射锥面190主要反射光源600配光角在50 60度的光线。图5是一个实施例中反射器光线反射示意图。图6是一个实施例中反射器出射光线的配光曲线示意图。结合图5和图6能够看出,反射器反射面100每个反射锥面对光源 600不同配光角内的光线进行反射后,反射光线(图5中带箭头的直线)均勻出射,出射光配光角均在60士2. 5度内(图6),即该反射器控制发光角在60士2. 5度内,且出光均勻。经实验测定,设定反射面底端200直径为40mm,出光口 300直径为173mm,光源600 发光部分610位于中心线距离反射面底端200基准线27. 3mm处。光源600采用汽车金卤灯光源。当反射面各反射锥面角度和高度均取优选值时,反射器的发光角为60度。当反射面各反射锥面角度和高度均取最小边界值时和反射面各反射锥面角度和高度均取最大边界值时,反射器发光角均在60 士 2. 5度内。此外,该实施例中,反射器结构采用旋压成型后在每个反射锥面镀高反射率(70% 以上)的铝膜形成,操作简单,从而保证一致性和可靠性,提高反射器的反射率和性能,降低了费用。上述发射器,反射面由一折线段绕一与折线段间隔设置的中轴线旋而成,折线段包括依次连接的多段线段且各线段在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 25mm,折线段各线段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12 67度,从而实现对光源光线的均勻反射和发光角的控制,控制发光角60士2. 5度内,大大提高了反射器的性能。同时,该反射器采用采用旋压成型后在每个反射锥面镀高反射率(70%以上)的铝膜,从而保证一致性和可靠性,提高反射器的反射率和性能,降低了费用。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反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的反射面由一折线段绕一与所述折线段间隔设置的中轴线旋转而成,所述折线段包括多段依次连接的线段;各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ι 25mm,所述折线段各线段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12 67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段的数量为九段,分别为第一线段、第二线段、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第六线段、第七线段、第八线段以及第九线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 2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65 67度;所述第二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3 5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55 58度;所述第三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5 6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50 52度;所述第四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6 7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42 45度;所述第五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8 9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35 38度;所述第六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0 11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30 32度;所述第七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3 15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25 27度;所述第八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7 20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20 对度;所述第九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22 25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12 15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 7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65度; 所述第二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3. 9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57. 5度; 所述第三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5. 1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50度; 所述第四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6. 4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44度; 所述第五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8. 2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36度; 所述第六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0. 3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30度; 所述第七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3. 2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25度; 所述第八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7. 4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20度; 所述第九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23. 4mm,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14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一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130 140度的光线; 由所述第二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二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120 130度的光线; 由所述第三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三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110 120度的光线;由所述第四线段旋转而成的第四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100 110度的光线; 由所述第五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五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90 100度的光线; 由所述第六线段旋转而成的第六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80 90度的光线; 由所述第七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七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70 80度的光线; 由所述第八线段旋转而成的第八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60 70度的光线; 由所述第九线段旋转而成的第九锥面反射光源发出的配光角为50 60度的光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内表面镀有反射率至少为 70%的铝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底端直径为40士0.5mm,出光口直径为173mm。
8.一种泛光灯,包括反射器和设于所述反射器内的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反射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泛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金卤灯光源,靠近所述反射器开口较小的底端设置,所述光源的光轴与所述中轴线重合,所述光源的发光部位于中轴线距离所述反射器底端27. 3士0. 2mm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泛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的发光部位于中轴线距离所述反射器底端27. 3mm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器及使用该反射器的泛光灯,该反射器的反射面由一折线段绕一与所述折线段间隔设置的中轴线旋转而成,所述折线段包括多段依次连接的线段;各线段在所述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25mm,所述折线段各线段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12~67度。本发明反射面由一折线段绕一与折线段间隔设置的中轴线旋而成,折线段包括依次连接的多段线段且各线段在中轴线上的投影长度为1~25mm,折线段各线段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为12~67度,从而实现对光源光线的均匀反射和发光角的控制,控制发光角60±2.5度内,大大提高了反射器的性能。
文档编号F21S8/10GK102278705SQ201010202238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3日
发明者周明杰, 罗英达 申请人: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洋王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