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2656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将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等发光元件使用于光源的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例如,有设置在室内的墙壁与顶棚的拐角附近且主要照射墙壁而提供间接照明效果的管线照明器具。这种管线照明器具的箱体形成为长的管状。在该管状的箱体内,由于LED模块、保持LED模块的安装板、电源单元等从箱体的端部开口沿着箱体的长度方向滑动插入,因此需要宽阔的组装作业空间,而且,尤其是箱体成为长条的形状时,会导致组装作业性的下降。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0-11827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性优异的照明器具。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具备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管状的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的安装板、光源模块、电源单元、及挠性且透光性的罩。所述箱体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连续形成的开口和在所述开口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两缘部的附近分别形成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一对槽。所述安装板具有与所述开口对置的光源安装板和与所述箱体的内壁对置的电源安装板。所述光源模块具有设置在所述光源安装板上的基板和以使发光面朝向所述开口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板上的发光元件。所述电源单元设置于所述电源安装板。所述罩具有与所述一对槽分别卡合的一对凸缘部,堵塞所述开口。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位于比所述凸缘部靠所述开口侧。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基板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使所述罩弯曲而使其通过所述间隙从而使所述凸缘部在所述槽与所述基板之间能够滑动。此外,优选所述安装板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3个金属板,所述3个金属板具有与所述开口对置的所述光源安装板和从所述光源安装板向所述开口的相反侧延伸的一对侧板,在所述一对侧板中的一个侧板上设有所述电源单元。此外,优选还具备加强板,该加强板与所述3个金属板中的至少2个金属板相接且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内侧,通过共用的螺钉将所述电源单元及所述加强板固定于所述电源安装板,在所述电源安装板的外壁设有凹部,所述螺钉的头部位于所述凹部内,不向所述电源安装板的外壁的外侧突出。此外,优选所述电源单元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电源基板和安装在所述电源基板上的电路部件,在所述电源安装板的内壁上设有向所述电源基板侧突出的多个凸起部,所述电源基板支承在所述凸起部上,且所述电源基板相对于所述电源安装板的内壁分离,所述电路部件安装在所述电源基板的两面。实用新型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照明器具的组装性。

图1是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内部的端面图。图3是在图2中将加强板拆卸后的端面图。图4是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LED模块的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电源单元的端面图。图6是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安装板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中的安装板与加强板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8是向图7加入了电源单元的立体图。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组装方法的示意图。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中的罩相对于箱体的安装方法的示意图。标号说明I···照明器具,10···箱体,14···开口,15···槽,20···加强板,30···安装板,31···光源安
装板,32···电源安装板,35···凸起部,40···光源模块,41···基板,42···发光兀件,50···电源单兀,51···电源基板,60···罩,63···凸缘部,70···绝缘片,80…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对于相同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图1是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I的外观立体图。在本说明书中,将照明器具I的长度方向设为第一方向X,将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方向即照明器具I的宽度方向设为第二方向Y,而且将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Z。照明器具I的外观包括箱体10、罩60、端部盖90。箱体10及罩60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在箱体10及罩60的第一方向X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端部盖90。图2是将端部盖90拆卸的状态下的观察照明器具I的内部的端面图。在由箱体10和罩60围成的空间内收容有光源模块40、电源单元50及加强板20。光源模块40、电源单元50及加强板20固定在箱体10内设置的安装板30上。图3表示将图2中的加强板20拆卸后的状态的端面图。首先,对箱体10进行说明。在图9的下方仅表示箱体10。箱体10具有一体地设置的底壁部11和一对侧壁部12、13,形成为长度方向(第一方向X)的两端开口的管状。一对侧壁部12、13相对于底壁部11垂直设置且彼此平行地对置。箱体10例如是铝等金属材料的挤压成形体。在箱体10的内部,形成有由底壁部11及一对侧壁部12、13包围的空间,在隔着该空间而与底壁部11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 14。在图2及3的俯视观察下,开口 14形成为矩形形状,沿着第一方向X (贯穿图2及3中的纸面的方向)连续延伸。在开口 14的第二方向Y的两缘部各自附近形成有一对槽15。槽15以从开口 14的缘部向箱体10内连续的方式形成在侧壁部12、13的内壁,并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如图2及3所示,槽15位于比收容在箱体10内的安装板30及光源模块40靠第二方向Y的外侧。接下来,对安装板30进行说明。图6及7表示安装板30的立体图。图7也图示加强板20。安装板30具有一体设置的3个金属板(例如铁板)。3个金属板均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3个金属板包括光源安装板31、及与光源安装板31垂直设置的一对侧板32、33。在安装板30中的与光源安装板31对置的部分未设置金属板而开口。 如图2及3所示,在箱体10内,光源安装板31与开口 14对置。一对侧板32、33分别从光源安装板31的第二方向Y的缘部向开口 14的相反侧(箱体10的底壁部11侧)延伸。一对侧板32、33在箱体10内分别与箱体10的侧壁部12、13的内壁对置。这一对侧板32、33中的一方作为电源安装板32而发挥功能。如图7所示,在电源安装板32的内壁设有向内侦彳(另一方的侧板33侦D突出的一对凸起部35。一对凸起部35分别设置在电源安装板32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X)的靠端部的位置。如图2及3所示,在箱体10内,凸起部35向后述的电源单元50的电源基板51侧突出。另外,如图6所示,在凸起部35的背侧的、电源安装板32的外壁上设有凹部34。如图7所示,在安装板30的内侧设有一对金属制的加强板20。加强板20具有第一板部21和与第一板部21垂直地一体设置的第二板部22。第二板部22如后述那样相对于电源安装板32的凸起部35进行螺纹紧固。在该状态下,如图2所示,第一板部21以与YZ面平行的姿态将安装板30的内侧的空间沿着第一方向X分隔而与光源安装板31的内壁相接。因此,加强板20在安装板30的内侧与电源安装板32及光源安装板31相接,来提高安装板30的强度。接下来,对光源模块40进行说明。图4是光源模块40的立体图。光源模块40具有基板41和发光兀件42。在基板41形成有未图不的配线图案,发光元件42安装在基板41上而与配线图案电连接。基板41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在该基板41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X)上排列有多个发光元件42。另外,在基板41上还安装有连接器43,连接器43通过形成于基板41的配线图案而与发光元件42电连接。发光元件42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作为LED的活性层的材料,当使用例如氮化镓(GaN)系化合物半导体时,能得到波长500nm以下的短波长光。但是,活性层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氮化镓系化合物半导体。另外,作为发光元件42,除了 LED之外,可以使用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无机场致发光(In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发光兀件、有机场致发光(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发光元件、或其他的电场发光型的发光元件等。另外,发光元件42也包含荧光体层。在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发出蓝色光的LED与包括吸收该蓝色光(激发光)而转换成黄色光的荧光体的荧光体层的组合,作为蓝色光与黄色光的混合色,发光元件42发出白色、灯泡色等的光。如图2及3所示,光源模块40设置在安装板30的光源安装板31上。例如,基板41相对于光源安装板31进行螺纹紧固。发光元件42以发光面朝向形成于箱体10的开口14的方式安装在基板41上。接下来,对电源单元50进行说明。图5是电源单元50的端面图。电源单元50具有沿着第一方向X(贯穿图5中的纸面的方向)延伸的电源基板51、安装在电源基板51上的电路部件54a、54b、电源壳体55a、55b。电路部件54a、54b安装在电源基板51的两面上。在电源基板51的第一面52a上安装有高度相对较高的部件54a,在第一面52a的相反侧的第二面52b上安装有高度相对较低的部件54b。罩55a在电源基板51的第一面52a侧覆盖部件54a,罩55b在第二面52b侧覆盖部件54b。电源单元50以安装有低的部件54b的第二面52b朝向图2及3所示的电源安装板32的内壁的方式安装于电源安装板32。电源单元50设置在由光源安装板31及一对侧板32、33围成的空间内。如图7及图2所示,加强板20的第二板部22与向电源安装板32的内壁突出的凸起部35相接而重合。如图8及图2所不,电源基板51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X)的两端部与该第二板部22的内侧相接而重合。因此,电源基板51的两端部被支承在一对凸起部35上,电源基板51相对于电源安装板32的内壁分离。在电源安装板32与电源基板51之间的空间内收纳有安装在第二面52b上的低的部件54b。如图3所示,在安装板30的内壁与电源单元50之间设有树脂制的绝缘片70。绝缘片70在安装板30的内侧连续地包围电源单元50的周围。绝缘片70也夹设在箱体10的底壁部11与电源单元50之间。S卩,在电源单元50的部件54a、54b与其周围的金属体(箱体10及安装板30)之间夹设有绝缘片70,来确保部件54a、54b与金属体(箱体10及安装板30)之间的高绝缘性。接下来,对罩60进行说明。罩60由对从发光元件42发出的光具有透过性(透光性)及扩散性的树脂材料构成。而且,罩60具有挠性。罩60具有主面部61 ;在主面部61的第二方向Y的两端部分别设置的一对侧面部62 ;从各个侧面部62向第二方向Y的外侧突出设置的一对凸缘部63。主面部61、侧面部62及凸缘部63 —体设置且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罩60的第一方向X的长度与箱体10的第一方向X的长度相同。如图2及3所示,主面部61相对于发光元件42的发光面42a隔开空间对置。侧面部62向形成于箱体10的开口 14的内侧进入且与开口 14的缘部对置。而且,一对侧面部62分别与基板41的第二方向Y的两侧面隔开空间而对置。通过主面部61及侧面部62将开口 14闭塞。罩60将收容在箱体10的内部的光源模块40及电源单元50相对于箱体10的外侧的空间隔断而保护光源模块40及电源单元50。此外,通过对罩60赋予扩散性,罩60也作为配光控制构件发挥功能。罩60的一对凸缘部63分别进入形成于箱体10的一对槽15而卡合。凸缘部63卡挂在槽15的开口 14侦彳(图2及图3中的上侧)的内壁,从而防止罩60的从开口 14的脱落,稳定地维持罩60对开口 14的闭塞状态。在箱体10安装有罩60的状态下,发光元件42的发光面42a位于比槽15及凸缘部63靠开口 14侧。因此,抑制箱体10的内壁或罩60的凸缘部63上的光的渐晕,从而能够提高从发光元件42向箱体10的外部的光取出效率。接下来,参照图9及10,对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I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根据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在箱体10外,对于安装板30安装了光源模块40、电源单元50及加强板20之后,将该组装品5从开口 14插入到箱体10的内部。光源模块40安装在光源安装板31的外侧的面上。例如,基板41相对于光源安装板31进行螺纹紧固。如图8所示,将加强板20的第二板部22和电源单元50的电源基板51与电源安装板32的凸起部35重合。并且,从凸起部35的背侧的、电源安装板32的外壁侧,将图9所示的螺钉101贯通并插入到凸起部35、加强板20的第二板部22及电源基板51。因此,电源基板51和加强板20通过共用的螺钉101而相对于电源安装板32固定,能实现部件件数及组装工时的削减引起的成本削减。光源模块40的基板41的第二方向Y的宽度比光源安装板31的第二方向Y的宽度小,基板41未从光源安装板31向第二方向Y突出。电源单元50及加强板20收纳在安装板30的内侧。而且,上述螺钉101的头部收纳在形成于凸起部35的背侧的图6所示的凹部34内,不向电源安装板32的外壁的外侧突出。因此,安装板30的一方的侧板(电源安装板)32和另一方的侧板33呈现出上述组装品5的第二方向Y的外形。并且,安装板30的第二方向Y的宽度比箱体10的开口 14的第二方向Y的宽度小。因此,安装有光源模块40、电源模块50及加强板20的安装板30通过开口 14,在图9中能够从箱体10的上方进入到箱体10内。这种情况与从箱体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开口使上述组装品5滑动而插入到箱体10内相比,作业空间可以减小,组装作业容易。将在安装板30上安装有光源模块40、电源模块50及加强板20的组装品5收容在箱体10内之后,向开口 14安装罩60来堵塞开口 14。罩60具有挠性,在其自然状态下,连凸缘部63也包括在内的第二方向Y的外部尺寸如图2及3所示比开口 14的第二方向Y的宽度大。因此,将罩60安装于开口 14时,如图10所示,以使主面部61在开口 14的外侧变形为凸状的方式来弯曲罩60,而使一对凸缘部63进入到开口 14的内侧。并且,使凸缘部63向第二方向Y的外侧扩展,如图2及3所示,使凸缘部63与槽15卡合。在与槽15卡合的凸缘部63和光源模块40的基板41之间,形成有间隙80,该间隙80具有比凸缘部63的第二方向Y的宽度大的第二方向Y的宽度。因此,基板41不会成为干扰,通过使罩60弯曲,能够通过间隙80使凸缘部63在槽15与基板41之间滑动。另外,在将罩60安装于开口 14的状态下,通过使罩60弯曲,而能够使凸缘部63从槽15向间隙80退出,从而能够将罩60拆卸。S卩,罩60能够以 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开口 14,该拆装作业也仅通过使挠性的罩60弯曲就能容易地进行。另外,在光源安装板31的比基板41靠第二方向Y的外侧与开口 14及间隙80对置的面31a位于槽15的旁边。在该面31a与槽15的距开口 14远的一侧的面(图2及图3中的下表面)15a之间几乎未形成高低差。因此,使凸缘部63通过间隙80与上述面31a接触,并直接使凸缘部63横向(向槽15侦彳)滑动,从而能够容易的将凸缘部63向槽15引导。S卩,上述面31a作为对凸缘部63向槽15进行滑动操作的引导面而发挥功能。另外,在使凸缘部63从槽15向间隙80滑动而将罩60拆卸时,面31a作为凸缘部63的滑动操作的引导面发挥功能。在箱体10内,安装板30通过图2所示的螺钉102而相对于箱体10被固定。如图1所示,在箱体10的侧壁部12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X)的两端部附近形成有螺纹孔17。虽然未图示,在另一方的侧壁部13上的与侧壁部12的螺纹孔17对应的位置也形成有螺纹孔。如图6所示,在安装板30的一方的侧板(电源安装板)32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X)的两端部附近形成有螺纹孔36。在另一方的侧板3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形成有螺纹孔37。螺纹孔36、37也形成在比凹部34及凸起部35靠端侧。使形成于电源安装板32的螺纹孔36与形成在箱体10的侧壁部12的螺纹孔17一致,如图2所示,电源安装板32与箱体12的侧壁部12的内壁重合。使形成在安装板30的另一方的侧板33上的螺纹孔37与形成在箱体10的另一方的侧壁部13的螺纹孔一致,从而使侧板33与箱体12的侧壁部13的内壁重合。并且,从箱体10的外侧将螺钉102插入到上述螺纹孔,安装板30相对于箱体10被固定。如前述那样,光源模块40、电源单元50及加强板20被固定于安装板30。因此,经由安装板30,将光源模块40、电源单元50及加强板20相对于箱体10固定。如图1所示,在箱体10及罩60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X)的两端部安装有端部盖90。在光源模块40的连接器43连接有与电源单元50连接的电缆(未图示),通过该连接器43及电缆,发光元件42与电源单元50电连接。在箱体10的内部收容的电源单元50通过未图示的电缆,而与设置在箱体10的外部的电源电连接。该电缆通过在端部盖90形成的开口 90a及在加强板20的第一板部21形成的切口 23,而将电源单元50与外部的电源连接。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而提示,并非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宗旨内,并包含在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照明器具,其中, 具备箱体,其是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管状的箱体,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连续形成的开口和在所述开口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两缘部的附近分别形成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一对槽; 安装板,其具有与所述开口对置的光源安装板和与所述箱体的内壁对置的电源安装板,且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 光源模块,其具有设置在所述光源安装板上的基板和以使发光面朝向所述开口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板上的发光元件; 电源单元,其设置于所述电源安装板; 罩,其具有与所述一对槽分别卡合的一对凸缘部,堵塞所述开口,且具有挠性及透光性, 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位于比所述凸缘部靠所述开口侧, 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基板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使所述罩弯曲而能够通过所述间隙使所述凸缘部在所述槽与所述基板之间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 所述安装板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3个金属板, 所述3个金属板具有与所述开口对置的所述光源安装板和从所述光源安装板向所述开口的相反侧延伸的一对侧板, 在所述一对侧板中的一个侧板上设有所述电源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 还具备加强板,该加强板与所述3个金属板中的至少2个金属板相接且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内侧, 通过共用的螺钉将所述电源单元及所述加强板固定于所述电源安装板, 在所述电源安装板的外壁设有凹部, 所述螺钉的头部位于所述凹部内,不向所述电源安装板的外壁的外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广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 所述电源单元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电源基板和安装在所述电源基板上的电路部件, 在所述电源安装板的内壁上设有向所述电源基板侧突出的多个凸起部, 所述电源基板支承在所述凸起部上,且所述电源基板相对于所述电源安装板的内壁分离, 所述电路部件安装在所述电源基板的两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装性优异的照明器具。该照明器具具备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管状的箱体;设置在箱体的内部,并具有光源安装板和电源安装板的安装板;设置在光源安装板上的光源模块;设置在电源安装板上的电源单元;具有挠性及透光性的罩。罩具有与形成于箱体的一对槽分别卡合的一对凸缘部,并堵塞箱体的开口。在罩的凸缘部与光源模块的基板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使罩弯曲而通过该间隙使凸缘部在槽与基板之间能够滑动。
文档编号F21V17/10GK202852509SQ20122048464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9日
发明者小宫山重利 申请人: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