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597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便携式照明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电筒
背景技术
手电筒因其发光时间长、体积小、便于携带,深受大家的喜爱,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手电筒,其内部的导电组件采用独自分散安装,这样容易造成安装不稳定,接触不良的现象,而且,装配也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手电筒,其内部的导电组件集中安装,稳定性好、导电可靠、装配方便。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电筒,包括壳体组件和导电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置有发光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尾盖、用于持握及容纳电池的筒身、用于容纳所述导电组件的前管和连接于所述前管一端的前盖组件,所述前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筒身的一端,所述尾盖连接于所述筒身的另一端,所述导电组件电连接于所述发光件,所述前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发光件的按钮开关。具体地,所述前管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导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内,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开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壁开设有充电口,所述筒身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匹配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开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前盖组件具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匹配的第二外螺纹。具体地,所述导电组件包括充电座、PCB板和正极弹簧帽,所述充电座开设有充电孔,所述充电座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内且所述充电孔对准于所述充电口,所述PCB板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导电的正极弹簧,所述PCB板抵顶于所述充电座且与所述充电座电连接,所述正极弹簧帽套设于所述正极弹簧。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负极压圈,所述负极压圈上开设有供所述正极弹簧帽穿设的第一穿孔,所述负极压圈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内螺,所述负极压圈抵顶于所述PCB 板。进一步地,所述筒身内部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电池位置的挡圈,所述挡圈设置于所述筒身具有所述第一外螺纹的一端,所述挡圈上开设有供所述电池正极穿设的第二穿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开设有椭圆形凹槽,所述按钮开关内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按钮开关的外形与所述椭圆形凹槽相匹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还环绕开设有散热槽。具体地,所述前盖组件包括锁圈、透光片和灯杯,所述灯杯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内,所述发光件设置于所述灯杯内,所述透光片一侧抵顶于所述灯杯,另一侧抵顶于所述锁圈,所述第二外螺纹开设于所述锁圈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二外螺纹与所述第二内螺纹螺纹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外螺纹设置于所述筒身的一端,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一内螺纹螺纹连接,所述筒身的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尾盖连接的第三外螺纹,所述尾盖的内侧开设有第三内螺纹,所述第三内螺纹与所述第三外螺纹螺纹连接,所述筒身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环形防滑槽。进一步地,所述尾盖内还固定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电池的负极弹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电筒,包括壳体组件和导电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尾盖、用于持握及容纳电池的筒身、用于容纳导电组件的前管和连接于前管一端的前盖组件。导电组件集中设置于前管内,不仅保证了导电组件导电的可靠性,而且还便于安装,给装配带来了方便。此外,控制发光件的按钮开关设置于前管上,按压方便,给使用控制带来了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电筒的整体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电筒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电筒另一整体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1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电筒,包括壳体组件(图中未标注)和导电组件(图中未标注),壳体组件内设置有发光件2,用于提供照明。壳体组件包括尾盖11、用于持握及容纳电池16的筒身12、用于容纳导电组件的前管13和连接于前管13 一端的前盖组件14,前管13的另一端连接于筒身12的一端,尾盖11连接于筒身12的另一端,采用此种连接方式,简化了装配步骤,同时也避免了过多零件之间的装配连接时,缝隙的产生而影响美观。导电组件设置于前管13内且电连接于发光件2,前管13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发光件2的按钮开关131,按钮开关131按压、控制方便。当然,可以理解地,也可以采用如拨动开关等其它类型的开关来控制发光件2,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如图2所示,导电组件集中设置于前管13内,前管13为导电组件不仅提供了保护,而且还为导电组件提供了支撑固定,使各零件能够稳定的固定在前管13内不松动,SP使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碰撞,也能够保证各零件间接触良好,导电可靠,而且还减少了装配工艺,给装配带来了方便。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前管13包括第一连接部132和第一连接部132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33,导电组件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32内,第一连接部132的侧壁开设有充电口(图中未示出),当电池16需要充电时,外接的充电插头穿过充电口为电池16提供充电电源。第一连接部132的内侧开设有第一内螺纹,筒身12的一端具有与第一内螺纹匹配的第一外螺纹122,第二连接部133的内侧开设有第二内螺纹,前盖组件14具有与第二内螺纹匹配的第二外螺纹1411。第一连接部132上的第一内螺纹与筒身12上的第一外螺纹122螺纹连接,第二连接部133上的第二内螺纹与前盖组件14上的第二外螺纹1411螺纹连接,采用这种螺纹连接方式,不仅连接可靠,而且固定和拆卸方便,给使用带来了方便,并且外形美观。此外,各螺纹连接处均设置有用于密封的弹性件17,确保了螺纹连接时密封的可靠性。弹性件17可为具有防水功能的橡胶件、硅胶件等。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导电组件包括充电座151、PCB板152和正极弹簧帽153,(PCB为: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板中文名称为印制电路板)。充电座151上开设有充电孔1511,充电座151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32内且充电孔1511对准于充电口,充电时,充电插头穿过充电口插入充电孔1511内,进行充电。充电口上还设置有用于密封充电孔1511的充电盖134,充电时,取出充电盖134,充电完成时,卡入充电盖134。充电盖134的设置,不仅保护了充电孔1511,使用方便、而且美观。PCB板152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导电的正极弹簧1521,PCB板152抵顶于充电座151且与充电座151电连接,为充电或者使用时提供电源传递。正极弹簧帽153套设于正极弹簧1521,正极弹簧1521产生的弹性形变使正极弹簧帽153紧贴于电池16的正极,与电池16的正极电连接,保证了充电和使用时导电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导电组件还包括负极压圈154,负极压圈154上开设有供正极弹簧帽153穿设的第一穿孔1541,且正极弹簧帽153与负极压圈154之间用绝缘件155隔开,避免负极压圈154与正极弹簧帽153发生短路,绝缘件155可为塑胶圈。负极压圈154螺纹连接于第一内螺纹,其拧入第一连接部132内且抵顶于PCB板152,为充电座151提供了稳定的支撑,限制了充电座151的位置,防止其移动而影响使用。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筒身12具有第一外螺纹122的一端内部设置有用于限制电池16位置的挡圈121,挡圈121上开设有供电池16正极穿设的第二穿孔1211。挡圈121的设置,避免了电池16对第一连接部132内的导电组件造成挤压,同时也避免了电池16对正极弹簧1521帽153造成损坏而影响导电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部133的外侧开设有椭圆形凹槽1332,按钮开关131内设置于椭圆形凹槽1332内,椭圆形凹槽1332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而按钮开关131的外形与椭圆形凹槽1332相匹配,手指按压时舒适度高。将按钮开关131设置于第二连接部133处,当手握筒身12时,大拇指的位置刚好在按钮开关131处,大拇指不必弯曲便能按压开关,操作方便,避免了长时间操作时,由于大拇指弯曲而带来的疲劳不适感。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部133的外侧还环绕开设有散热槽1333。手电筒在使用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散热槽1333的设置便于手电筒热量的散失,保证了使用的可靠性。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前盖组件14包括锁圈141、透光片142和灯杯143,灯杯143设置于第二连接部133内,发光件2设置于灯杯143内,灯杯143的设置使手电筒的光线更集中更明亮,透光片142可为透明的玻璃或透明的塑料片等便于灯光透出的透明件。透光片142 —侧抵顶于灯杯143,另一侧抵顶于锁圈141,第二外螺纹1411开设于锁圈141的外周壁上,第二外螺纹1411与第二内螺纹螺纹连接,用于压紧和固定灯杯143和透光片142。前盖组件14采用内嵌的方式与前管13安装固定,使手电筒结构显得简洁,外形美观。具体地,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外螺纹122设置于筒身12的一端,第一外螺纹122与第一内螺纹螺纹连接,筒身12的另一端开设有与尾盖11连接的第三外螺纹123,尾盖11的内侧开设有第三内螺纹,第三内螺纹与第三外螺纹123螺纹连接,采用螺纹连接,给拆卸和拧紧带来了方便。筒身12内设置有电池16,筒身12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环形防滑槽124,防滑槽124的设置,不仅手握时舒适度高,而且便于持握,不易滑掉。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尾盖11内还固定设置有用于压紧电池16的负极弹簧111,电池16装入筒身12内,拧紧尾盖11,尾盖11内的负极弹簧111压紧电池16的负极端,与电池16的负极实现电连接,电池16的正极端与正极弹簧1521帽153紧贴,实现电连接,进而实现使用功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电筒,如图1至图3所示,将导电组件集中设置于前管13内,且前管13与筒身12螺纹,采用此种连接结构设计,使整个手电筒结构简洁,外形美观,而且减少了装配工艺,给装配带来了方便,避免了导电组件分散连接,使装配工艺复杂,并且影响手电筒的美观。导电组件集中安装固定于前管13内,各导电零件间连接稳定,导电性好,使用可靠。此外,按钮开关131和椭圆形凹槽1332的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将按钮开关131设置于前管13的第二连接部133的外侧,方便操作,舒适度高。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手电筒,包括壳体组件和导电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置有发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尾盖、用于持握及容纳电池的筒身、用于容纳所述导电组件的前管和连接于所述前管一端的前盖组件,所述前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筒身的一端,所述尾盖连接于所述筒身的另一端,所述导电组件电连接于所述发光件,所述前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发光件的按钮开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管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导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内,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开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壁开设有充电口,所述筒身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匹配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开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前盖组件具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匹配的第二外螺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包括充电座、PCB板和正极弹簧帽,所述充电座开设有充电孔,所述充电座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内且所述充电孔对准于所述充电口,所述PCB板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导电的正极弹簧,所述PCB板抵顶于所述充电座且与所述充电座电连接,所述正极弹簧帽套设于所述正极弹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负极压圈,所述负极压圈上开设有供所述正极弹簧帽穿设的第一穿孔,所述负极压圈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内螺,所述负极压圈抵顶于所述PCB板。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内部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电池位置的挡圈,所述挡圈设置于所述筒身具有所述第一外螺纹的一端,所述挡圈上开设有供所述电池正极穿设的第二穿孔。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开设有椭圆形凹槽,所述按钮开关内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按钮开关的外形与所述椭圆形凹槽相匹配。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还环绕开设有散热槽。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组件包括锁圈、透光片和灯杯,所述灯杯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内,所述发光件设置于所述灯杯内,所述透光片一侧抵顶于所述灯杯,另一侧抵顶于所述锁圈,所述第二外螺纹开设于所述锁圈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二外螺纹与所述第二内螺纹螺纹连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螺纹设置于所述筒身的一端,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一内螺纹螺纹连接,所述筒身的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尾盖连接的第三外螺纹,所述尾盖的内侧开设有第三内螺纹,所述第三内螺纹与所述第三外螺纹螺纹连接,所述筒身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环形防滑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盖内还固定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电池的负极弹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便携式照明装置领域,提供了一种手电筒,包括壳体组件和导电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置有发光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尾盖、用于持握及容纳电池的筒身、用于容纳所述导电组件的前管和连接于所述前管一端的前盖组件,所述前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筒身的一端,所述尾盖连接于所述筒身的另一端,所述导电组件电连接于所述发光件,所述前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发光件的按钮开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电筒,采用此种连接结构设计,将导电组件集中装配于前管内,使整个手电筒结构简洁,外形美观,而且按钮开关的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方便操作,舒适度高。
文档编号F21V23/04GK202972567SQ20122062735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3日
发明者杨东升 申请人:深圳市飞锐照明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