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及带有该车灯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8623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及带有该车灯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灯,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及带有该车灯的汽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前照灯系统一般由近光灯、远光灯、行驶灯和前雾灯组成,且只能在固定的单一模式下进行工作,也就是说,在路况较好、视野开阔的路面上一般选用远光灯,在路况较差、限速等需要近距离照明时使用近光灯模式,在有雾气的天气打开雾灯。但往往实际情况要更加复杂,传统的前照灯系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车辆转弯时,前照灯的光线会偏离车辆的行驶轨迹,造成了驾乘人员视野上的盲区,为驾驶带来的重大的安全隐患。基于以上问题,汽车开发了汽车随动转向系统(AFS),可以根据路况、汽车的行驶状态等,对前照灯的光型进行相应的调整,将有限的灯光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随动转向系统中使用随动转向模式和高速模式时,近光灯明暗截止线往往需要做调整,使得其符合 道路模式的要求。一般随动转向系统是通过对近光灯(或远近一体灯)灯组进行左右或上下方向的整体调节。如公开号为202279040U的中国专利文献报道了一种汽车前照灯随动转向机构,该机构具有前照灯,所述前照灯花键连接在转轴上,转轴与转向总成连接,所述转向总成具有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传动齿轮与转轴连接。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对汽车灯组进行整体调节,往往要借助较复杂的结构,生产成本也较高,尤其对于仅仅实现简易随动转向功能的灯具来说更是如此。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可以简单的实现灯光明暗截止线的调整,实现简易的随动转向功能。—种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包括灯罩,所述灯罩内沿光路依次布置有光源、固定遮光板和透镜,所述透镜与固定遮光板之间设有移动遮光板。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移动遮光板,对移动遮光板进行水平方向的调整,并配合固定遮光板,可以实现灯光明暗截止线的光型变化。此外,车灯可以按照远近光一体的配光要求制作,那么在移动遮光板的运动过程,还可以实现远光和近光的逐渐切换。为了实现移动遮光板的自动化控制,所述灯罩外部安装有用于驱动移动遮光板水平方向活动的驱动机构。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机构为步进电机,所述移动遮光板的底沿带有齿条,所述步进电机的电机轴上固定有与所述齿条相啮合的齿轮。步进电机的转动带动齿轮的转动,同时移动遮光板也随之运动,结构简单并可以对移动遮光板进行准确定位。由于步进电机最终只需带动移动遮光板的运动,因此使用小功率的步进电机即可达到该目的,而为了满足明暗截止线合理的偏移,步进电机的旋转角度与整车的转向角度要做匹配。固定遮光板可以将光线折射,再通过透镜组将光线以近乎水平的方式射出,形成明暗截止线,所述固定遮光板上带有通光孔,该通光孔的底沿为直边且邻近光源的光轴。作为优选,所述移动遮光板的顶沿包括依次衔接的第一直边段、斜边段和第二直边段,其中所述第一直边段和第二直边段相互平行,且第一直边段的位置高于第二直边段;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直边段与通光孔的底沿对齐。为了使移动遮光板的活动范围更大且更灵活,并且在安装时,移动遮光板底沿的齿条能够与齿轮更好的啮合,所述移动遮光板由自身的顶沿向底沿逐渐收拢,所述包括灯罩的底部设有通孔,所述移动遮光板的底沿由该通孔处延伸至灯罩外部。作为优选,所述灯罩的两侧设有与移动遮光板的左右侧沿位置对应的避让开口。移动遮光板可以穿过避让开口,这样移动遮光板就不会完全限制在灯罩内活动,增加了活动范围。为了避免移动遮光板在活动过程中由于重心的不稳而导致对光型调整的准确度下降,所述移动遮光板的板面与避让开口的内缘相互贴靠限位。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控制器和转向角传感器,所述汽车还设有所述的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所述车身控制器根据转向角传感器采集的车身转向信号向所述驱动机构发出相匹配的驱动信号以驱动移动遮光板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I)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实现灯光明暗截止线的调整以及远光和近光的切换,实现简易的随动转向功能。(2)本实用新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近光灯组的传统结构。(3)本实用新型无需随动转向所需的大功率转向步进电机,仅需小功率步进电器即可实现遮光板转向,降低了成本。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灯的正视图,省略透镜以及移动遮光板部分;图3为图2中加装移动遮光板后的示意图,其中移动遮光板处(虚线示意)处在左侧。图4为图3中的移动遮光板(虚线示意)处在右侧的示意图。其中:1、固定遮光板;2、移动遮光板;3、步进电机;4、齿轮;5、电机轴;6、透镜;7、灯罩;8、通光孔;9、光源;10、第一直边段;11、第二直边段;12、斜边段;13、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释。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按照远近光一体的配光要求制作,该车灯包括灯罩7,在灯罩7内沿光路依次布置有光源9、固定遮光板I和透镜6,在透镜6与固定遮光板I之间还设有移动遮光板2。固定遮光板I上带有通光孔8,该通光孔8的底沿为直边且邻近光源9的光轴。移动遮光板2的顶沿包括依次衔接的第一直边段10、斜边段12和第二直边段11,其中所述第一直边段10和第二直边段11相互平行,且第一直边段10的位置高于第二直边段11,第二直边段11与通光孔8的底沿对齐。移动遮光板2由自身的顶沿向底沿逐渐收拢,可以使移动遮光板2运动范围更大,此外,移动遮光板2的底沿还带有齿条13。灯罩7外部安装有步进电机3,步进电机3的电机轴5上固定有与齿条13相啮合的齿轮4,步进电机3的旋转角度与整车的转向角度要做匹配,使用时刻选择小功率的步进电机即可满足移动遮光板的转向。灯罩7的底部设有通孔,移动遮光板2的底沿由该通孔处延伸至灯罩7外部,灯罩7的两侧设有与移动遮光板2的左右侧沿位置对应的避让开口,避让开口的内缘与移动遮光板2的板面相互贴靠起到限位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步进电机3的电机轴5旋转后,固定连接在电机轴5上的齿轮4随之旋转,由于移动遮光板2的底沿的齿条13与齿轮4相啮合,因此移动遮光板2便开始运动。如图3所示,移动遮光板2处在初始位置(实线所示)时,移动遮光板2在近光配光的基准轴线,可以满足传统配光要求;当移动遮光板2向左移动时,此时车灯的照明宽度和亮度均逐渐提高,可达到近光偏远光的配光要求,可用于高速模式中逐渐切换远光的状态和低速右转向·辅助照明状态。如图4所示,移动遮光板2向右移动时,此时车灯的照明宽度有所降低,可用于低速左转向辅助照明状态。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控制器和转向角传感器,还设置有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车身控制器根据转向角传感器采集的车身转向信号向驱动机构发出相匹配的驱动信号以驱动移动遮光板移动。其中,驱动机构为步进电机。转向角传感器采集车身的转向信号后,并传输到车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根据转向角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向步进电机发出命令,步进电机执行该命令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并带动移动遮光板的运动,最终达到随动转向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包括灯罩(7),所述灯罩(7)内沿光路依次布置有光源(9)、固定遮光板(I)和透镜(6),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6)与固定遮光板(I)之间设有移动遮光板(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7)外部安装有用于驱动移动遮光板(2 )水平方向活动的驱动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为步进电机(3 ),所述移动遮光板(2 )的底沿带有齿条(13 ),所述步进电机(3 )的电机轴(5 )上固定有与所述齿 条(13)相啮合的齿轮(4)。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遮光板(I)上带有通光孔(8),该通光孔(8)的底沿为直边且邻近光源(9)的光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遮光板(2)的顶沿包括依次衔接的第一直边段(10)、斜边段(12)和第二直边段(11),其中所述第一直边段(10)和第二直边段(11)相互平行,且第一直边段(10)的位置高于第二直边段(1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边段(11)与通光孔(8)的底沿对齐。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遮光板(2)由自身的顶沿向底沿逐渐收拢,所述灯罩(7)的底部设有通孔,所述移动遮光板(2)的底沿由该通孔处延伸至灯罩(7)外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7)的两侧设有与移动遮光板(2)的左右侧沿位置对应的避让开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遮光板(2)的板面与避让开口的内缘相互贴靠限位。
10.一种汽车,包括车身控制器和转向角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还设有如权利要求2 9任一项所述的车灯,所述车身控制器根据转向角传感器采集的车身转向信号向所述驱动机构发出相匹配的驱动信号以驱动移动遮光板(2)移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及带有该车灯的汽车,所述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包括灯罩,所述灯罩内沿光路依次布置有光源、固定遮光板和透镜,所述透镜与固定遮光板之间设有移动遮光板。本实用新型便于调整明暗截止线的车灯结构简单,可方便的实现简易随动转向功能且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近光灯组的传统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无需随动转向所需的大功率转向步进电机,仅需小功率步进电机即可实现遮光板转向,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F21V14/08GK203131651SQ201220738790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王焘, 陈文强, 韦兴民,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