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936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反射镜和导光板的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当前,例如“专利文献I”的记载所示,已知一种车辆用灯具,其具有下述部分而形成 第I灯具单元,其构成为,利用反射镜将来自第I光源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以及第2灯具单元,其构成为,使来自第2光源的出射光向导光板入射,并从导光板的前端面向灯具前方射出。此时,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用灯具构成为,在其反射镜的反射面上形成开口部,以贯穿该开口部的方式配置导光板。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 - 2504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用灯具中,可以在从正面观察灯具时,形成使第I灯具单元的发光方向和第2灯具 单元的发光方向完全不同的状态,由此,可以提高灯具的美观。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用灯具中,由于通过第I灯具单元的反射镜向灯具前方反射的来自第I光源的光的一部分,成为从第2灯具单元的导光板的后端面入射而不受控制的光,所以存在无法对该光进行有效利用的问题。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反射镜和导光板的车辆用灯具,其可以提高灯具的美观,并且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本发明通过对第I及第2灯具单元的配置进行改良,而实现上述目的。即,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具有下述部分而形成 第I灯具单元,其具有第I光源、以及将来自该第I光源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的反射镜;以及第2灯具单元,其具有第2光源、以及使来自该第2光源的出射光入射,并从前端面向灯具前方射出的导光板,该车辆用灯具的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沿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面配置,所述第I灯具单元和所述第2灯具单元配置为,在与所述平面相交叉的第I方向上彼此相邻,且使所述导光板的前端面相对于所述反射镜的反射面位于前方侧,所述第I光源配置为,使光从与灯具前后方向以及所述第I方向相交叉的第2方向向所述反射镜入射。上述“导光板”只要沿着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面配置即可,也可以沿水平面配置,也可以沿铅垂面配置,也可以沿其中间的倾斜面配置。上述“第I方向”只要是与上述平面相交叉的方向即可,其具体的方向不特别地限定。上述“第2方向”只要是与灯具前后方向以及第I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即可,其具体的方向不特别地限定。发明的效果如上述结构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第I灯具单元,其构成为,利用反射镜将来自第I光源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以及第2灯具单元,其构成为使来自第2光源的出射光向导光板入射,并从导光板的前端面向灯具前方射出,但此时,第2灯具单元使该导光板沿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铅垂面配置,另外,该第2灯具单元和第I灯具单元配置为,沿与上述平面相交叉的第I方向彼此相邻,且第2灯具单元的导光板的前端面相对于第I灯具单元的反射镜的反射面位于前方侧,并且,第I灯具单元的第I光源配置为,使光从与灯具前后方向以及第I方向相交叉的第2方向向其反射镜入射,因此,可以得到下述作用效果。S卩,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中,在从正面观察灯具时,可以形成在具有反射镜的第I灯具单元和具有导光板的第2灯具单元中,它们的发光方向完全不同的状态,由此,可以提高灯具的美观。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中,即使利用第I灯具单元的反射镜向灯具前方反射的来自第I光源的光的一部分,向第2灯具单元的导光板入射,也使得该光在从导光板的一个侧面入射后,从该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向与入射方向相同的方向射出,因此,可以将该光作为受到控制的光而有效利用。如上述所示,根据本发明,在具有反射镜和导光板的车辆用灯具中,可以提高灯具的美观,并且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而且,在本发明中,在从斜前方观察灯具时,可以使得看上去是第I灯具单元的反射镜经由第2灯具单元的导光板而发光,在这一点上,也可以提高灯具的美观。在上述结构中,如果构成为,将第2灯具单元的第2光源配置为,使光从上述第2方向向其导光板入射,并在此基础上,使该导光板具有相对于第I灯具单元的反射镜的反射面位于后方侧的后端面,并且该后端面构成为对来自第2光源的光进行内表面反射,则在从灯具正面方向观察导光板时,可以防止看上去是第2光源进行点发光的状态。并且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灯具的美观。在上述结构中,如果构成为I对第I灯具单元隔着第2灯具单元而配置,则即使在从第2灯具单元的导光板两侧的灯具斜前方方向观察第2灯具单元的导光板的情况下,也可以看上去是第I灯具单元的反射镜经由该导光板发光。并且由此,可以更进一步提高灯具的美观。在上述结构中,如果构成为交替地配置多组第I灯具单元和第2灯具单元,则在从正面观察灯具时,可以在完全不同的发光方向上重复看到两个灯具单元,由此,可以更进一步提高灯具的美观。此时,如果构成为将上述第I方向设定为车宽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将上述多个第2灯具单元配置为,越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灯具单元,越使导光板的前端面向后方侧位移,则在向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并向灯具后方侧环绕而形成的车体形状的车辆上,安装灯具的情况下,也可 以实现适合该车体形状的灯具外观。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正视图。图2是图1的II 一 II线剖面图。图3是图1的III — III线剖面图。图4是图1的IV — IV线剖面图。图5是以点灯状态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的正视图,Ca)是表示以尾灯点灯模式点灯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以停车灯点灯模式点灯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4相同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不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的正视图。另外,图2是图1的II 一 II线剖面图,图3是图1的II1-1II线剖面图,图4是图1的IV — IV线剖面图。如上述附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是在设置车辆的右后端部上的尾灯及停车灯,构成为,在由灯体12和安装于该灯体12的前端开口部上的透明状的透光罩14形成的灯室内,组装4个第I灯具单元20和5个第2灯具单元3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前方”及“后方”等的前后方向朝向是作为车辆用灯具10的朝向,作为车辆的朝向与其相反。透光罩14形成为,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后方侧弯曲、环绕。另外,该透光罩14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向后方侧略微倾斜地延伸。各第I灯具单元20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第I光源22 ;以及反射镜24,其将来自该第I光源22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第I光源22是红色的发光二极管,以使其发光面朝向下方的状态配置,使光从上方向反射镜24入射。反射镜24的反射面24a由多个反射元件24s构成。上述多个反射元件24s分配在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划分为格子状的多个扇形体上。此时,上述各反射元件24s将以第I光源22的发光中心为焦点、并且以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轴的旋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形成为凹面状。并且由此,上述各反射元件24s使来自第I光源22的出射光,朝向灯具前方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扩散反射。另一方面,各第2灯具单元30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第2光源32 ;以及导光板34,其使来自该第2光源32的出射光入射,并从前端面34a向灯具前方射出。导光板34是以固定壁厚形成的透明的板状部件,沿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铅
垂面配置。第2光源32是红色的发光二极管,以使其发光面朝向下方的状态配置,使光从导光板34的上端面34b入射。在导光板34的上端面34b上形成球面凹部34bl,该球面凹部34bI用于使来自第2光源32的出射光以不折射的方式入射。导光板34的后端面34c由以第2光源32的发光中心为焦点、并且以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轴的旋转抛物面构成。并且由此,在导光板34的后端面34c中,将来自第2光源32的出射光朝向灯具前方作为大致平行光而进行内表面反射。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导光板34的后端面34c上实施了铝蒸镀等的反射处理。在导光板34的前端面34a上形成多个透镜元件34s。上述多个透镜元件34s分配在沿上下方向划分为横纹状的多个扇形体上。此时,上述各透镜元件34s形成为凸面状。并且由此,将作为大致平行光而到达该导光板34的前端面34a的内表面反射光,从各透镜元件34s朝向灯具前方,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扩散射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中,将4个第I灯具单元20和5个第2灯具单元30以沿车宽方向彼此相邻的方式交替配置。此时,在左右两端部上配置I对第2灯具单元30,位于左右两端部内侧的其余3个第2灯具单元30,分别配置为夹在位于其左右两侧的I对第I灯具单元20之间。上述4个第I灯具单元20以及5个第2灯具单元30配置为,使各第2灯具单元30中的导光板34的前端面34a,相对于与其相邻的各第I灯具单元20中的反射镜24的反射面24a,位于前方侧,并且使各第2灯具单元30中的导光板34的后端面34c,相对于与其相邻的各第I灯具单元20中的反射镜24的反射面24a,位于后方侧。另外,对于各第2灯具单元30的导光板34,其上端面34b相对于各第I灯具单元20的反射镜24的反射面24a,位于上方侧,其下端缘相对于各第I灯具单元20的反射镜24的反射面24a,位于下方侧。5个第2灯具单元30配置为,越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灯具单元30,其导光板34的前端面34a越向后方侧位移。并且,上述各第2灯具单元30的导光板34,使其前端面34a沿透光罩14的环绕形状配置。另外,上述各导光板34的前端面34a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沿透光罩14的后倾形状而后倾延伸。各第I灯具单元20的第I光源22以及各第2灯具单元30的第2光源32,支撑在共通的光源支撑部件40上。该光源支撑部件40支撑在灯体12上。4个第I灯具单元20的反射镜24,作为一个反射镜单元26而一体地形成。该反射镜单元26支撑在灯体12上。该反射镜单元26在各反射镜24的后端部,具有将各反射镜24彼此连结的连结部26a。另外,该反射镜单元26在各第2灯具单元30的导光板34的后方,具有沿该导光板34的后端面34c延伸的曲面部26b,在该曲面部26b中支撑导光板34。如上述所示,由于各第I灯具单元20的反射镜24构成为,在构成其反射面24a的多个反射元件24s中,分别将来自第I光源22的出射光朝向灯具前方,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扩散反射,所以这样反射的光的一部分到达与该反射镜24相邻的导光板34的侧面。并且,这样到达导光板34的侧面后的反射光,透过该导光板34,从相反侧的侧面向与入射方向相同的方向射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在尾灯点灯模式下,使各第2灯具单元30的第2光源32点灯,在停车灯点灯模式下,使各第I灯具单元20的第I光源22点灯。图5是以点灯状态表示车辆用灯具10的正视图。该图(a)是表示以尾灯点灯模式点灯的状态的图。在该点灯模式下,在从正面观察灯具时,各第2灯具单元30的导光板34的前端面34a,看上去是在上下方向的多个部位处使各透镜元件34s以横纹状发光。该图(b)是表示以停车灯点灯模式点灯的状态的图。
在该点灯模式下,在从正面观察灯具时,各第I灯具单元20的反射镜24的反射面24a,看上去是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多个部位处,以分散点状使各反射元件24s发光。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第I灯具单元20,其构成为,利用反射镜24将来自第I光源22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以及第2灯具单元30,其构成为使来自第2光源32的出射光向导光板34入射,并从导光板34的前端面34a向灯具前方射出,但此时,第2灯具单元30使该导光板34沿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铅垂面配置,另外,该第2灯具单元30和第I灯具单元20配置为,沿车宽方向(即,与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铅垂面相交叉的第I方向)彼此相邻,且第2灯具单元30的导光板34的前端面34a相对于第I灯具单元20的反射镜24的反射面24a位于前方侧,并且,第I灯具单元20的第I光源22配置为,使光从上方(即,与灯具前后方向以及第I方向相交叉的第2方向)向其反射镜24入射,因此,可以得到下述作用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中,在从正面观察灯具时,可以形成在具有反射镜24的第I灯具单元20和具有导光板34的第2灯具单元30中,它们的发光方向完全不同的状态,由此,可以提高灯具的美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中,构成为,利用第I灯具单元20的反射镜24向灯具前方反射的来自第I光源22的光的一部分,向第2灯具单元30的导光板34入射,但这样向导光板34入射后的光,在从导光板34的一个侧面入射后,从该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向与入射方向相同的方向射出,因此,可以将该光作为受到控制的光而有效利用。如上述所不,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具有反射镜24和导光板34的车辆用灯具10中,可以提高灯具的美观,并且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左右斜前方观察灯具时,可以使得看上去是第I灯具单元20的反射镜24经由第2灯具单元30的导光板34而发光,在这一点上,也可以提高灯具的美观。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中,第2灯具单元30的第2光源32配置为,使光从上方向其导光板34入射,并在此基础上,使该导光板34具有相对于第I灯具单元20的反射镜24的反射面24a位于后方侧的后端面34c,并且该后端面34c构成为对来自第2光源32的光进行内表面反射,因此,在从灯具正面方向观察导光板34时,可以防止看上去是第2光源32进行点发光的状态。并且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灯具的美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中,I对第I灯具单元20隔着第2灯具单元30而配置,因此,在从灯具斜前方的左右任意一个方向观察第2灯具单元30的导光板34的情况下,也可以看上去是第I灯具单元20的反射镜24经由第2灯具单元30的导光板34发光。并且由此,可以更进一步提高灯具的美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中,交替地配置多组第I灯具单元20和第2灯具单元30,因此,在从正面观察灯具时,可以在完全不同的发光方向上重复看到两个灯具单元20、30。并且由此,可以更进一步提高灯具的美观。此时,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中,5个第2灯具单元30配置为,越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灯具单元30,越使导光板34的前端面34a向后方侧位移,因此,可以使它们沿着以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并向灯具后方侧环绕的方式形成的透光罩14,由此,可以容易地实现适合车体形状的灯具外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第2灯具单元30位于左右两端部的方式,将4个第I灯具单元20和5个第2灯具单元30沿车宽方向彼此相邻、交替配置的例子,但当然可以构成为,将第I及第2灯具单元20、30以除此之外的个数的组合进行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各第2灯具单元30中的导光板34的后端面34c中,为了对来自第2光源32的出射光进行内表面反射,而在该后端面34c上实施铝蒸镀等的反射处理的例子,但也可以取代上述处理,而采用在反射镜单元26的各曲面部26b (B卩,在各第2灯具单元30的导光板34的后方,沿其后端面34c延伸的部分)上实施铝蒸镀等的反射处理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在该曲面部26b中对来自第2光源32的出射光进行反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各第2灯具单元30中的导光板34沿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铅垂面配置的例子,但只要是沿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面进行配置即可,也可以构成为沿除了铅垂面以外的平面(例如相对于铅垂面倾斜的平面)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车辆用灯具10为设置于车辆右后端部上的尾灯及停车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设置于车辆左后端部上的尾灯及停车灯的情况下,或者设置于车辆前端部上的灯具的情况下等,也可以通过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而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时,在作为设置于车辆前端部上的灯具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使第I光源22由红棕色的发光二极管构成,从而使各第I灯具单元20作为前转向灯起作用,并且通过使第2光源32由白色的发光二极管构成,从而可以使各第2灯具单元30作为示廓灯或者白天行驶灯起作用。
下面,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10的、与图4相同的图。
如该图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10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各第2灯具单元130中的导光板134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导光板134的后端面134c由多个反射元件134s构成。上述多个反射元件134s分配在沿上下方向划分为横纹状的多个扇形体上。此时,上述各反射元件134s形成为,将以第2光源132的发光中心为焦点、并且以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轴的旋转抛物面作为基准 面,在上下方向上凹陷的凹面状。并且由此,上述各反射元件134s将来自第2光源132的出射光朝向灯具前方,沿上下方向扩散反射。
另外,本变形例的导光板134作为其前端面134a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个圆柱透镜而形成。并且由此,将由导光板134的后端面134c的各反射元件134s向上下方向扩散反射的光,从导光板134的前端面134a朝向灯具前方,沿左右方向扩散射出。
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从而可以在使各第2灯具单元130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第2灯具单元30不同的外观的基础上,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各种要素示出的数值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当然也可以将它们适当设定为不同的值。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具有下述部分而形成:第I灯具单元,其具有第I光源、以及将来自该第I光源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的反射镜;以及第2灯具单元,其具有第2光源、以及使来自该第2光源的出射光入射并从前端面向灯具前方射出的导光板, 该车辆用灯具的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沿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面配置, 所述第I灯具单元和所述第2灯具单元配置为,在与所述平面相交叉的第I方向上彼此相邻,且使所述导光板的前端面相对于所述反射镜的反射面位于前方侧, 所述第I光源配置为,使光从与灯具前后方向以及所述第I方向相交叉的第2方向向所述反射镜入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光源配置为,使光从所述第2方向向所述导光板入射, 所述导光板具有相对于所述反射镜的反射面位于后方侧的后端面,在该后端面中构成为,对来自所述第2光源的光进行内表面反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I对所述第1灯具单元隔着所述第2灯具单元而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灯具单元和所述第2灯具单元交替地配置多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方向设定为车宽方向, 所述多个第2灯具单元配置为,越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灯具单元,越使所述导光板的前端面向后方侧位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其具有反射镜和导光板,提高灯具的美观,并且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该车辆用灯具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第1灯具单元,其利用反射镜,将来自第1光源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以及第2灯具单元,其使来自第2光源的出射光向导光板入射,并从导光板的前端面向灯具前方射出。此时,将第2灯具单元的导光板沿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铅垂面配置。另外,将该第2灯具单元和第1灯具单元配置为,沿车宽方向彼此相邻、且使导光板的前端面相对于反射镜的反射面位于前方侧。并且,将第1光源配置为,使光从上方向反射镜入射。
文档编号F21Y101/02GK103216775SQ201310021349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9日
发明者小泉浩哉, 手塚伸孝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