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266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照明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
背景技术
传统应用于电照明装置的电能发光体的散热装置,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照明装置的散热体,通常将LED所产生的热能传输至散热体再由散热体的表面对外散热,目前尚无同时借助来自进气孔的气流,通过轴向孔形成的内部散热面,再经径向排气孔排出,以增加散热体内部的对外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以使来自电照明装置的热能,除由散热体表面对外散热外,进一步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热气流的热升冷降效应,同时由近投光侧的进气口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形成流动气流以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热气流的对外散热,其主要构成如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以及于投光侧103设有一个以上的进气孔,包括于以下三处的至少一处以上设置进气口,此三处为于外围设有径向进气孔108及/或于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中间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及/或于投光侧103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置进气孔110 ;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近投光侧的进气口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包括将电能发光体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端面中间区,并于近投光侧的外围设置径向进气孔108,其主要构成如下:[0009]-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径向进气孔108:为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近投光侧103外围的一个以上径向进气孔108,径向进气孔108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的一个以上的径向进气孔108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电能发光体:为由一个以上的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该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的模块, 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中间,而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一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一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包括将电能发光体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端面中间区,并于投光侧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其主要构成如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为供环设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轴向端面近周围的一个以上进气孔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0021]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设置一个以上的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电能发光体:为由一个以上的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该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的模块,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中间,而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一 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包括将电能发光体呈向下投光环列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并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其主要构成如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中央轴向进气孔109:为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设置的中间轴向进气孔状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的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电能发光体:为由一个以上的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该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的模块,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内围,而呈向下设置,并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一 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0033]--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包括将电能发光体呈多重圈状向下投光环列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并于投光侧的周围或于多重圈状向下投光环列的电能发光体之间,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及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其主要构成如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括呈孔状 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中央轴向进气孔109:为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设置的中间轴向进气孔状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为供环设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轴向端面近周围,或多重圈状向下投光环列的发光二极管111之间的一个以上进气孔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的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及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电能发光体:为由多个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该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的模块,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内围,而呈多重圈状向下设置,并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一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覆盖体116 ;其中:一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覆盖体116 ;其中:一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覆盖体116 ;其中:一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覆盖体116 ;其中:一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于应用时,于多处设置进气口,其中:—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而于投光侧103设有进气孔,包括于以下三处至少一处以上设置进气口,包括于外围设有径向进气孔108及/或于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中间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及/或于投光侧103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断面的内部或外部两者或至少其中的一制成具散热翼片结构200,以增加其散热效果;其主要构成为将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构成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其近联结侧104所设置径向的排气孔与近投光侧103的进气孔之间,通过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相流的管状路,其管状流路的结构断面B-B为呈具散热翼片结构200。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进一步以导热材料制成网状结构,而通过网状结构的网孔以取代径向排气孔107及径向进气孔108,其投光侧103则具有块状导热结构,以供设置电能发光体。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将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的内部,迎向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1的结构;或将轴向固定及导电接口 114,供结合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一侧,沿迎向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2的结构,上述导流锥301、导流锥302迎向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方向为呈尖锥状,以引导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热升气流流向径向排气孔107。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在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设置电动机驱动的风扇400,以协助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热气流的流动,而增加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为将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内部制成轴向管状流路102以构成轴向孔,因而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103的电能发光体所产生的热能,除由散热体表面对外散热外,进一步同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近投光侧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的进气口吸入气流,经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以形成流动气流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热气流的对外散热。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及运作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的A-A断面视图;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能发光体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端面中间区,并于近投光侧的外围设置径向进气孔108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3的俯视图;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能发光体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端面中间区,并于投光侧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6所示为图5的俯视图;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能发光体呈向下投光环列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并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8所示为图7的俯视图;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能发光体呈多重圈状向下投光环列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并于投光侧的周围或于多重圈状向下投光环列的电能发光体之间,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及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0所示为图9的仰视图;图11为图3所示实施例应用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设置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及设置顶部覆盖体116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2所示为图11的仰视图;图13为图5所示实施例应用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设置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及设置顶部覆盖体116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4所示为图13的仰视图;图15为图7所示实施例应用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设置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及设置顶部覆盖体116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6所示为图15的仰视图;图17为图9所示实施例应用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设置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及设置顶部覆盖体116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8所示为图17的仰视图;图19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椭圆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0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三角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1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四角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2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五角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3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六角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4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U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5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双端开口单槽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6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双端开口多排槽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7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B-B断面呈散热翼片结构200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呈多孔状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呈网状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3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的内部,迎向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1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3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轴向固定及导电接口 114,供结合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一侧,沿迎向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2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3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内设电动机驱动风扇400的实施例示意图。附图标记:101: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2:轴向管状流路;103:投光侧;104:联结侧;105:外散热面;106:内散热面;107:径向排气孔;108:径向进气孔;109:中央轴向进气孔;110: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1:发光二极管;112: 二次光学装置;113:透光灯壳;114: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0115]115: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6:顶部覆盖体;200:散热翼片结构;301、302:导流锥;400:电动机驱动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法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传统应用于电照明装置的电能发光体的散热装置,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照明装置的散热体,通常将LED所产生的热能传输至散热体再由散热体的表面对外散热,目前尚无同时通过来自进气孔的气流通过轴向孔形成的内部散热面,再经径向排气孔排出以增加散热体内部的对外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为将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内部制成轴向管状流路102以构成轴向孔,因而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103的电能发光体所产生的热能,除由散热体表面对外散热外,进一步同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近投光侧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的进气口吸入气流,经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以形成流动气流协助散热体内部的对外散热。本实用新型为针对电照明装置,例如使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电能发光体的散热需求,提供一种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以使来自电照明装置的热能,除由散热体表面对外散热外,进一步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热气流的热升冷降效应,同时由近投光侧的进气口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形成流动气流以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热气流的对外散热。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及运作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的A-A断面视图;如图1及图2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如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以及于投光侧103设有一个以上进气孔,包括于以下三处的至少一处一上设置进气口,此三处为于外围设有径向进气孔108及/或于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中间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及/或于投光侧103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 ;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近投光侧的进气口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能发光体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端面中间区,并于近投光侧的外围设置径向进气孔108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3的俯视图;如图3及图4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如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一径向进气孔108:为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近投光侧103外围的一个以上径向进气孔108,径向进气孔108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的一个以上的径向进气孔108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电能发光体:为由一个以上的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例如由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的模块所构成,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中间,而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一 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一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能发光体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端面中间区,并于投光侧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6所示为图5的俯视图;如图5及图6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如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一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为供环设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轴向端面近周围的一个以上进气孔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设置一个以上的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电能发光体:为由一个以上的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例如由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的模块所构成,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中间,而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一 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一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能发光体呈向下投光环列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并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8所示为图7的俯视图;如图7及图8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如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中央轴向进气孔109:为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设置的中间轴向进气孔状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的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电能发光体:为由一个以上的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例如由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的模块所构成,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内围,而呈向下设置,并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一 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一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能发光体呈多重圈状向下投光环列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并于投光侧的周围或于多重圈状向下投光环列的电能发光体之间,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及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0所示为图9的仰视图;如图9及图10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如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中央轴向进气孔109:为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设置的中间轴向进气孔状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为供环设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轴向端面近周围,或多重圈状向下投光环列的发光二极管111之间的一个以上进气孔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的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及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0170]-电能发光体:为由多个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例如由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的模块所构成,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内围,而呈多重圈状向下设置,并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一 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图11为图3所示实施例应用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设置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及设置顶部覆盖体116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2所示为图11的仰视图;如图11及图12中所示,主要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接口 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復盖体116,其余结构件为与图3相冋;其中:—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图13为图5所示实施例应用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设置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及设置顶部覆盖体116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4所示为图13的仰视图;如图13及图14中所示,主要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接口 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復盖体116,其余结构件为与图5相冋;其中:一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图15为图7所示实施例应用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设置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及设置顶部覆盖体116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6所示为图15的仰视图;如图15及图16中所示,主要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接口 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覆盖体116,其余结构件为与图7相同;其中:一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图17为图9所示实施例应用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设置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及设置顶部覆盖体116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8所示为图17的仰视图;如图17及图18中所示,主要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接口 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覆盖体116,其余结构件为与图9相同;其中:一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此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亦可进一步于应用时,于多处设置进气口,其中:—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而于投光侧103设有进气孔,包括于以下三处至少一处以上设置进气口,包括于外围设有径向进气孔108及/或于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中间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及/或于投光侧103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 ;此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轴向管状流路102的流路管状除圆形外亦可进一步包括由椭圆形管状流路、三角形管状流路、四角形管状流路、五角形管状流路、六角形管状流路、或多于六角形的多角形管状流路、U形管状流路、双端开口的单槽形孔管状流路、双端开口的多排槽形孔管状流路所构成;更多角形或类似几何形状的断面可类推而不胜枚举,兹就以下实施例说明如下:图19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椭圆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9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将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构成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其近联结侧104所设置径向的排气孔与近投光侧103的进气孔之间,借助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相流的管状路,其管状流路的结构断面A-A为呈椭圆形。图20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三角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0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将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构成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其近联结侧104所设置径向的排气孔与近投光侧103的进气孔之间,借助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相流的管状路,其管状流路的结构断面A-A为呈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图21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四角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1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将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构成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其近联结侧104所设置径向的排气孔与近投光侧103的进气孔之间,借助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相流的管状路,其管状流路的结构断面A-A为呈四角形或近似四角形。图22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五角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2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将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构成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其近联结侧104所设置径向的排气孔与近投光侧103的进气孔之间,借助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相流的管状路,其管状流路的结构断面A-A为呈五角形或近似五角形。图23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六角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3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将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构成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其近联结侧104所设置径向的排气孔与近投光侧103的进气孔之间,借助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相流的管状路,其管状流路的结构断面A-A为呈六角形或近似六角形。图24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U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4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将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构成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其近联结侧104所设置径向的排气孔与近投光侧103的进气孔之间,通过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相流的管状路,其管状流路的结构断面A-A为呈单侧封闭的U形。图25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双端开口单槽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0214]如图25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将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构成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其近联结侧104所设置径向的排气孔与近投光侧103的进气孔之间,通过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相流的管状路,其管状流路的结构断面A-A为呈双端开口的单槽形孔。图26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A-A断面呈双端开口多排槽形孔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6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将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构成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其近联结侧104所设置径向的排气孔与近投光侧103的进气孔之间,通过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相流的管状路,其管状流路的结构断面A-A为呈双端开口的两个以上的槽形孔所构成。此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可将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断面的内部或外部两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制成具散热翼片结构200,以增加其散热效果;图27所示为图1的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B-B断面呈散热翼片结构200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7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将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构成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其近联结侧104所设置径向的排气孔与近投光侧103的进气孔之间,通过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相流的管状路,其管状流路的结构断面B-B为呈具散热翼片结构200。此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进一步可以导热材料制成多孔状或网状结构,而通过多孔状的孔及网状结构的网孔以取代径向排气孔107及径向进气孔108,其投光侧103则具有块状导热结构,以供设置电能发光体;图2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呈多孔状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8中所示,此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进一步可以导热材料制成多孔状结构,而通过多孔状的孔以取代径向排气孔107及径向进气孔108,其投光侧103则具有块状导热结构,以供设置电能发光体。图2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呈网状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9中所示,此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进一步可以导热材料制成网状结构,而通过网状结构的网孔以取代径向排气孔107及径向进气孔108,其投光侧103则具有块状导热结构,以供设置电能发光体。此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为增进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热升气流的流畅性,进一步将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的内部,迎向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1的结构;或将轴向固定及导电接口 114,供结合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一侧,沿迎向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2的结构,上述导流锥301、导流锥302迎向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方向为呈尖锥状,以引导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热升气流流向径向排气孔107 ;图3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的内部,迎向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1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30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的内部,迎向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1结构,导流锥301迎向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方向为呈尖锥状,以引导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热升气流流向径向排气孔107。图3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轴向固定及导电接口114,供结合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一侧,沿迎向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2结构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31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轴向固定及导电接口 114,供结合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一侧,沿迎向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2结构,导流锥302迎向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方向为呈尖锥状,以引导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热升气流流向径向排气孔107。此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在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设置电动机驱动的风扇400,以协助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热气流的流动,而增加散热效果;图3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内设电动机驱动风扇400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32中所示,此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通过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气流,除通过热升冷降的效应使气流流动外,可进一步在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设置电动机驱动风扇400,以协助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热气流的流动,而增加散热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以使来自电照明装置的热能,除由散热体表面对外散热外,进一步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热气流的热升冷降效应,同时由近投光侧的进气口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形成流动气流以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热气流的对外散热,其主要构成如下: 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 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以及于投光侧(103)设有一个以上的进气孔,包括于以下三处的至少一处以上设置进气口,此三处为于外围设有径向进气孔(108)及/或于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中间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及/或于投光侧(103)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置进气孔(110);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近投光侧的进气口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包括将电能发光体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端面中间区,并于近投光侧的外围设置径向进气孔(108),其主要构成如下: 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 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 —径向进气孔(108):为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近投光侧(103)外围的一个以上径向进气孔(108),径向进气孔(108)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 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的一个以上的径向进气孔(108)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 -电能发光体:为由一个以上的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该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的模块,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中间,而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 一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 一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 --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包括将电能发光体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端面中间区,并于投光侧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其主要构成如下: --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 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 一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为供环设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轴向端面近周围的一个以上进气孔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 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设置一个以上的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 -电能发光体:为由一个以上的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该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的模块,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中间,而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 一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 一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一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包括将电能发光体呈向下投光环列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并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其主要构成如下: 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 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 一中央轴向进气孔(109):为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设置的中间轴向进气孔状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 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的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 -电能发光体:为由一个以上的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该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 的模块,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内围,而呈向下设置,并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 一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 一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 --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包括将电能发光体呈多重圈状向下投光环列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并于投光侧的周围或于多重圈状向下投光环列的电能发光体之间,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及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其主要构成如下:--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为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体式或组合式中空体,其径向外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外散热面(105),其径向内部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网格面、或多孔状、或网状或翼状结构,供构成内散热面(106),而中间具有供气流流通的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轴向孔,而以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轴向的一端作为投光侧(103),供设置电能发光体,轴向另一端呈封闭或半封闭或开放式结构供作为联结侧(104),用以作为对外联结的结构; 一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径向排气孔(107)包 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 一中央轴向进气孔(109):为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设置的中间轴向进气孔状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 一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为供环设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轴向端面近周围,或多重圈状向下投光环列的发光二极管(111)之间的一个以上进气孔结构,供通往轴向管状流路(102),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包括呈孔状或由网状结构构成的网格孔; 借助上述结构于电能发光体通电发光产生热损时,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的热气流产生热升冷降效应,由投光侧(103)的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及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的轴向孔,再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构成流动气流,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的热能排出; -电能发光体:为由多个输入电能产生光能的装置所构成,该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111)或发光二极管的模块,供设置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内围,而呈多重圈状向下设置,并依设定方向对外投光; 一二次光学装置(112):为依需要选择性设置,供将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聚光、扩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对外投光; 一透光灯壳(113):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发光二极管(111)以对发光二极管(111)作保护,并能供发光二极管(111)的光能穿透对外投射; --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轴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
6.如权利要求2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覆盖体(116); 其中: 一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
7.如权利要求3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覆盖体(116); 其中: 一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 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
8.如权利要求4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覆盖体(116); 其中: 一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 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为以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取代轴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4),并加设顶部覆盖体(116); 其中: 一径向固定及导电界面(115):其一端为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另一端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锁固式灯头或灯座结构,或由导电端子结构所构成的导电接口结构,供作为电能发光体与径向外部电能的连结接口,并以导电体连接至电能发光体以传输电能; 一顶部覆盖体(116):为由导热性或非导热性材料所构成,供结合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联结侧(104),以对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的气流,提供引导气流向径向扩散的形状,或提供作光学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扩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导热材料构成时,供隔离或降低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热能传输,于采用导热材料构成时,并进一步具有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较高温气流对外作散热的功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于应用时,于多处设置进气口,其中: --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的径向排气孔(107),而于投光侧(103)设有进气孔,包括于以下三处至少一处以上设置进气口,包括于外围设有径向进气孔(108)及/或于投光侧(103)的轴向端面中间设置中央轴向进气孔(109)及/或于投光侧(103)设置轴向端面近周围环设进气孔(110)。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将轴向管状流路(102)的轴向断面的内部或外部两者或至少其中的一制成具散热翼片结构(200),以增加其散热效果;其主要构成为将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构成的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其近联结侧(104)所设置径向的排气孔与近投光侧(103)的进气孔之间,通过轴向管状流路(102)构成相流的管状路,其管状流路的结构断面B-B为呈具散热翼片结构(200)。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进一步以导热材料制成网状结构,而通过网状结构的网孔以取代径向排气孔(107)及径向进气孔(108),其投光侧(103)则具有块状导热结构,以供设置电能发光体。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将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顶部的内部,迎向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1)的结构;或将轴向固定及导电接口(114),供结合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一侧,沿迎向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投光侧(103)的轴向,制成具有导流锥(302)的结构,上述导流锥(301)、导流锥(302)迎向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的投光侧(103)的方向为呈尖锥状,以引导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热升气流流向径向排气孔(107)。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进一步在轴向管状流路(102)内部设置电动机驱动的风扇(400),以协助轴向管状 流路(102)内部热气流的流动,而增加散热效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所述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以使来自电照明装置的热能,除由散热体表面对外散热外,进一步通过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热气流的热升冷降效应,同时由近投光侧的进气口吸入气流,而经轴向管状流路(102)由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近联结侧(104)的径向排气孔(107)排出而形成流动气流以协助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101)内部热气流的对外散热,以增加散热体内部的对外散热效果。
文档编号F21Y101/02GK203082618SQ20132000658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9日
发明者杨泰和 申请人:杨泰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