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灯具反光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9777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照明灯具反光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照明灯具反光罩,属于照明设备配件,主要解决了现有的反光罩对光线的利用率不高、光照均匀性很低的问题。该照明灯具反光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且焦点在同一轴线上但并不重合的第一曲面(1)、第二曲面(2)和第三曲面(3),其中,第一曲面(1)的底部设置有开口(4),而第三曲面(3)的顶部则设置有用于连接照明灯配光设备的结构平面(5)。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达到了提高光照均匀性和光线利用率的目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专利说明】照明灯具反光罩【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光罩,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照明灯具反光罩。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港口、码头等公共场所常用的照明灯,主要是以金卤灯和高压钠灯为主,而灯具的反光罩则主要以简单的弯曲反光板或者由一段二次曲线旋转而成的曲面反射罩为主,其目的是将光源发出的光反射出去。但是,无论是弯曲反光板还是二次曲线旋转而成的曲面反射罩,其结构都非常简单,由它们反射出去的光线杂乱无章,同时也无法结合光源本身的发光特点对光线进行有效而准确的控制,在这种反射状况下,要么造成无规则的大面积扩散光分布,要么光照均匀度极差,进而导致反射光线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0003]以灯具直径范围在(150_350)mm内、反射罩为一段抛物线旋转而成的曲面反光罩为例,如图1所示,10为光源,20为反光罩,30为透明件。其中,反光罩的侧面为抛物面,光源位于其焦点处,由于整个侧面为一个整体,不同位置的焦点相同,因此,所有光线经过反光罩反射后形成了平行光,在经过透明件(正交双曲线形成的玲晶单元)后,形成的是大角度范围近似圆形的光强分布,而平行光线之间难免存在间隙,如此其光照均匀性便受到了影响,反射光线的有效利用率也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灯具反光罩,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经反光罩反射后的光线利用率不高、均匀性较低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照明灯具反光罩,包括依次相连且焦点在同一轴线上但并不重合的第一曲面、第二曲面和第三曲面,其中,第一曲面的底部设置有开口,而第三曲面的顶部则设置有用于连接照明灯配光设备的结构平面。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曲面底部的开口其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曲面的中心轴线、第二曲面的中心轴线和第三曲面的中心轴线重合。
[0008]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曲面、第二曲面和第三曲面的焦点均位于所述第一曲面底部开口的中心轴上。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曲面、第二曲面和第三曲面的内壁为光滑面。
[0010]具体地说,所述结构平面为开口面,而所述第一曲面、第二曲面和第三曲面均由铝材制成。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I)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原理简单,成本低廉,非常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
[0013](2)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利用光反射原理,改变采用同一抛物面来形成反光罩的现有技术,而采用焦点并不重合的三个曲面依次连接而形成本技术的反光罩,如此在整个反光罩中,便具有了三个焦点,从而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在三个不同曲面上的反射光线互不平行,形成交叉,进而达到了提高反射光均匀性和提高利用率的目的,相比现有的反光罩,其实用价值大大提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光线在现有技术的反光罩中的反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实施例中光源的发光点与第二曲面的焦点重合时反射光线的示意图。
[0017]图4为实施例中光源的发光点与第三曲面的焦点重合时反射光线的示意图。
[0018]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0019]1-第一曲面,2-第二曲面,3-第三曲面,4-开口,5-结构平面,6-第一曲面的焦点,7-第二曲面的焦点,8-第三曲面的焦点,10-光源,20-反光罩,30-透明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0021]实施例
[0022]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照明灯具反光罩,包括第一曲面1、第二曲面2和第三曲面3,该三个曲面依次连接且平缓过渡。其中,第一曲面的底部开设有开口 4,用于安装反光罩以及光源;第二曲面以第一曲面的顶部为其底部,第三曲面以第二曲面的顶部为其底部,且第一曲面的顶部和第二曲面的顶部完全敞开,使三个曲面形成的反光罩内部形成一个完全连通的空间;第三曲面的顶部设置有一块结构平面5,该结构平面5为开口面,主要用于与照明灯的配光设备进行连接,通过控制配光设备的折射率,可以使折射出去的光线形成15° X30°、30° X60°等近似矩形的光强分布效果。
[0023]为了保证反射效果,第一曲面、第二曲面和第三曲面的内臂全部通过抛光工艺进行打磨抛光,形成光滑曲面。同时,第一曲面、第二曲面和第三曲面的中心轴线与第一曲面底部开口的中心轴线重合,也即是整个反光罩的中心轴线,并且,安装光源时,使光源的中心轴线也与反光罩的中心轴线重合,而第一曲面的焦点6、第二曲面的焦点7和第三曲面的焦点8均位于反光罩的中心轴线上。至于光源的发光点,可以与三个曲面的焦点重合,也可以不重合,但是必须在反光罩的中心轴线上,而且不能在于第一曲面底部的开口上,也不能位于第三曲面顶部的结构平面上,更不能超出开口和结构平面。而第一曲面底部的开口大小应大于光源的直径,但不能过大,一般取光源直径的1.5倍为宜。
[0024]下面以光源的发光点位于反光罩的中心轴线上为例,对本实施例中光线在三个曲面上的反射过程进行说明。
[0025](I)当光源的发光点位于第一曲面的焦点6上时,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曲面内壁反射时,反射光线与中心轴线O的夹角α I为零,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二曲面和第三曲面反射时,反射光线与中心轴线O的夹角为正(反射光线到中心轴线O为逆时针方向),分别对应为β 1、Y1,且其绝对值的大小是递增的关系,即I β 11 < I Y11。
[0026](2)当光源的发光点位于第二曲面的焦点7时,如图3所示,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曲面内壁反射时,反射光线与中心轴线O的夹角为a 2(不同的反射点角度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故取中间值,下同),为负值(反射光线到中心轴线O为顺时针方向);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二曲面内壁反射时,反射光线与中心轴线O的夹角为β2(不同的反射点角度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故取中间值,下同),为零(反射光线与中心轴线O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三曲面内壁反射时,反射光线与中心轴线O的夹角为Y 2 (不同的反射点角度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故取中间值,下同),为正值(反射光线到中心轴线O为逆时针方向)。
[0027](3)当光源的发光点位于第三曲面的焦点8时,如图4所示,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曲面内壁反射时,反射光线与中心轴线O的夹角为α3,为负值;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二曲面内壁反射时,反射光线与中心轴线O的夹角为β 3,为负值,并且有I α3| >
β3| ;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三曲面内壁反射时,反射光线与中心轴线O的夹角为Υ3,为零。
[0028]由上述分析可看出,同一发光点发出的光线,经本技术中形成反光罩的三个曲面内壁反射之后,反射光线的角度并不平行,而是互相交叉,从而形成了反射光线在整个空间内均匀分布的态势,如此,在经过结构平面的折射后,作用在大气中光照范围内的光线也达到了亮度相同效果,即达到了很高的光照均匀度,进而使光线利用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0029]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定。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而进行的非创造性变化,如发光点位置的改变,第一曲面、第二曲面、第三曲面的尺寸大小变化,或者为满足不同角度需求而绕着中轴线上的某点所做的旋转,第一曲面底部开口的大小选择、第三曲面顶部的结构平面的折射率确定,以及整个反光罩的选材等等,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照明灯具反光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且焦点在同一轴线上但并不重合的第一曲面(I)、第二曲面(2)和第三曲面(3),其中,第一曲面⑴的底部设置有开口(4),而第三曲面(3)的顶部则设置有用于连接照明灯配光设备的结构平面(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灯具反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I)底部的开口(4)其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曲面⑴的中心轴线、第二曲面(2)的中心轴线和第三曲面(3)的中心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灯具反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I)、第二曲面(2)和第三曲面(3)的焦点均位于所述第一曲面底部开口的中心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灯具反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I)、第二曲面(2)和第三曲面(3)的内壁为光滑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灯具反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平面(5)为开口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灯具反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I)、第二曲面(2)和第三曲面(3)均由铝材制成。
【文档编号】F21V3/02GK203517620SQ201320516458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4日
【发明者】杨先才, 郁春, 王克诚 申请人:深圳市鹏之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