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电子蜡烛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39929阅读:74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公开一般涉及电子蜡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仿真电子蜡烛。

背景技术:
自电子蜡烛问世以来,其使用安全、方便、节能、环保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特别是欧美国家,并逐步有替代传统明火蜡烛的趋势。但是现有的电子蜡烛大多单有发光体,毫无动感,并且模拟的场景比较单一,仿真度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仿真电子蜡烛。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仿真电子蜡烛,包括:柱体,所述柱体表面缠绕有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为多个贴片灯;所述柱体内安装有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为发光二极管;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闪烁点亮。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仿真电子蜡烛通过在蜡烛本体表面和内部放置多个灯,模拟蜡烛不同位置的颜色,蜡烛顶端与本体采用不同的发光器件实现不同的效果,是的电子蜡烛在使用的时候更加美观,富于变化。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仿真电子蜡烛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仿真电子蜡烛,包括:柱体1,所述柱体1表面缠绕有第一发光单元2,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为多个贴片灯;所述柱体1内安装有第二发光单元3,所述第二发光单元3为发光二极管;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闪烁点亮。本实用新型中的仿真电子蜡烛通过在蜡烛本体上缠绕贴片灯、蜡烛内部放置普通发光二极管,使得蜡烛本体和内部同时发光,并且控制贴片灯和发光二极管的闪烁频率,实现了仿真电子蜡烛多种闪烁方式,仿真电子蜡烛相较于普通蜡烛更加的富于变化。可选的,所述柱体1顶端设有火焰头4,所述火焰头4为中空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蜡烛本体可以设计成多种形状,当模拟现实中的蜡烛进行制作时,在蜡烛本体顶端设置一火焰头,火焰头即模拟真实蜡烛闪动的火焰。可选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3具体安装在所述火焰头4内。为了使电子蜡烛的仿真效果更加逼真,将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二极管安装在火焰头内部;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二极管的颜色可以为多种多样的,为了使电子蜡烛仿真效果更佳,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颜色优选为黄色。可选的,所述柱体顶部设有凹坑,所述凹坑顶部为波纹形。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子蜡烛为了更直观的模拟真实蜡烛的形状,将柱体顶部设计成波纹形,给用户更直观的视觉效果。可选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在所述柱体1表面沿螺旋线均匀分布。除了在仿真电子蜡烛内部或者顶端设置发光单元,还在仿电子蜡烛的本体上安装发光单元,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贴片灯,将多个并联的贴片灯缠绕在仿真电子蜡烛的柱体表面,发光的贴片灯使得电子蜡烛更具有观赏性。可选的,所述柱体1沿表面螺旋线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安装在所述凹槽内。为了保证贴片灯安装的稳定性,在主体的表面需要安装贴片灯的地方开设凹槽,贴片灯并联安装在凹槽中,电路连接更加稳定。可选的,所述柱体1表面还覆盖有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多个图案。本实用新型还在主体表面覆盖外壳,一方面保护贴片灯,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外壳表面根据用户的需求添加其他的东西,例如装饰的图案等等。可选的,所述控制器包括电源单元、开关与芯片单元,所述电源单元通过所述开关与所述芯片单元相连接,用于为所述芯片单元提供电能。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电源单元向芯片单元提供电能,并通过芯片单元控制多个发光单元中发光元器件的闪烁和点亮,例如,第二发光单元中的发光二极管模拟真蜡烛火焰的闪动等等。可选的,所述贴片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色温不尽相同。本实用新型中的仿真电子蜡烛可以模拟现实中真蜡烛的灯光,并且在蜡烛本体上增加灯或者图案等等,增加蜡烛的变化,优选地,上述发光二极管颜色为黄色,贴片灯颜色为白色;同时,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发光元器件的改变。本实用新型通过芯片实现了对发光单元的控制,实现了电子蜡烛的多种闪烁方式,使得电子蜡烛更加逼真且富于变化。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