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植物补光灯具。
背景技术:
植物工厂是设施农业发展的最高点,其具有可周年连续生产,可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生产,不用农药可生产出安全和高质量的农业产品,工作量轻、易于操作和工作环境舒适等优点。最近几年,国内外对于植物工厂的研究十分重视。但由于植物工厂的前期建设费用较高,其能源消耗(尤其是电能)很大,导致运营成本很高,一直限制植物工厂的实际应用。
目前,植物工厂大都在尝试应用LED作为人工光源以降低植物工厂运营能耗。由于LED发光率高、体积小、寿命长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由于LED发光效率高,其产热量就相对较少,因此可以使人工光源离作物很近。植物有一个生长的过程,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与人工光源的距离也在不断地缩短,导致人工光源距离植物过近,从而使植物产生灼伤等现象。现阶段关于LED植物补光灯的专利有很多,比如“一种密闭式植物工厂使用的LED光源装置”(申请号:2012203333285.7)、“一种新型植物工厂使用的新型LED光源板”(申请号:200820118256.2),这些光源只能调节红蓝光的比例,既不能测量植物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更不能自动调节植物与光源的高度。
现有植物工厂一般采用把植物与人工光源的距离调节过大的方法,以防止植物生长后因接触人工光源而灼伤。但是会造成以下影响:降低光源的红蓝光比例的均匀度,影响植物生长;距离过大增加人工光源的损耗,降低人工光源的利用率,不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需求。若采用人工间歇调整植物工厂内人工光源与植物之间的距离,则易造成生产环境污染,而且还加大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以自动调节人工光源与植物之间距离及光照强度的补光系统,用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整体植物工厂的自动化水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灯罩底部对铝基板形成压力、使得出光更均匀的植物补光灯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植物补光灯具,包括:多个灯壳、固定连接在每个灯壳两端的端盖、连接在该灯壳底部的灯罩、固定连接在该灯壳上的导轨、以及固定在该灯壳底部的且由该灯罩压持的铝基板,多个灯具固定连接在该导轨上;灯壳包括:位于侧边的第一弧形侧边和第二弧形侧边、以及连接该第一弧形侧边和第二弧形侧边的连接部;所述铝基板固定在该连接部的下表面上;所述灯罩包括:罩体、以及与该罩体侧边延伸的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卡持在所述第一弧形侧边和所述连接部的下表面之间,所述第二卡扣卡持在所述第二弧形侧边和所述连接部的下表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铝基板通过导热硅脂层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部的下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灯罩呈倒三角形状。
优选地,所述灯罩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扣连接的第一压持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卡扣连接的第二压持部,所述第一压持部压设在铝基板的一端,第二压持部压设在铝基板的另一端。
优选地,所述灯壳还包括:位于该第一弧形侧边和该连接部的下表面之间的第一弧形槽、以及位于该第二弧形侧边和该连接部的下表面之间的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卡扣扣持在第一弧形槽内,所述第二卡扣扣持在第二弧形槽内。
优选地,所述灯壳还包括:由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延伸且靠近该第一弧形侧边设置的多个第一散热片、由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延伸且靠近该第二弧形侧边设置的多个第二散热片、位于该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之间的开槽、以及固定在该开槽内的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灯壳还包括:与该第一弧形侧边连接的第一上开孔和第一下开孔、以及与该第二弧形侧边连接的第二上开孔和第二下开孔,所述端盖固定连接在该第一上开孔内、第一下开孔内、第二上开孔内和第二下开孔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开孔位于所述第一弧形侧边和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下开孔位于所述第一弧形侧边和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所述第二上开孔位于所述第二弧形侧边和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下开孔位于所述第二弧形侧边和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连接在该开槽内的支架,所述导轨固定在该支架上。
优选地,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导轨侧面的齿轮、手拧螺丝、和固定在导轨侧面的螺母,所述手拧螺丝依序穿过该支架和齿轮后固定连接在位于导轨侧面的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灯罩和灯壳使用卡扣式链接,便于安装,灯罩底部对铝基板形成压力,使得铝基板和灯壳紧紧的贴合在一起,便于壳体把铝基板的热量传导出去,使灯罩拥有多个功能;植物补光灯具出光经过灯罩形成漫射,使得出光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植物补光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植物补光灯具的导轨分别与支架、齿轮、吊环、以及钢索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植物补光灯具的灯壳与灯罩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植物补光灯具的灯壳与灯罩组合的侧面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局部方大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局部方大图;
图7为图1所示植物补光灯具的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齿轮的主视图;
图9为图7所示齿轮的剖视图;
图10为图7所示齿轮的后视图;
图11为图1所示植物补光灯具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支架的主视图;
图13为图1所示植物补光灯具的支架分别与手拧螺丝、齿轮、弹簧以及螺母的组合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植物补光灯具的导轨侧视图;
图15为图1所示植物补光灯具的导轨与齿轮组装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植物补光灯具包括:固定多个灯具100的纵长状的导轨12、垂直位于该导轨12下方的且呈纵长状的多个灯壳1、通过多个第一螺丝3固定在每个灯壳1两端的端盖2、连接在该灯壳1底部的灯罩4、固定连接导轨12与每个灯壳1的多个支架7、将该支架7连接至灯壳1内的多个第二螺丝14、套设在导轨12相对两侧内的多个吊环8、与相对两个吊环8连接的钢索组件9、固定在每个支架7和导轨12侧面 之间的齿轮10、依序穿过支架7和齿轮10并定位至导轨12侧面的手拧螺丝11、固定连接在该手拧螺丝11上的螺母15、套设在该手拧螺丝11上且位于手拧螺丝11和支架7之间的弹簧16、、将灯具100连接在该导轨12上的连接杆13、以及与灯具100连接的镇流器200。其中,植物位于灯壳1的下方,钢索组件9将本植物补光灯具固定在在某一处。钢索组件9连接在该导轨12的两侧;灯具100发出的光经导轨12反射至灯壳1、再经灯罩4形成漫射光,形成均匀的光线照射在植物上。
镇流器200采用单独固定,采用公母对接头300连接镇流器200和灯具100,使得对公母对接头300进行无限模组化拼接,接线方式隐蔽,无需镇流器引出更多的接头,安装方便,接线美观简单;且以减轻本植物补光灯具的重量,使本植物补光灯具便于模块化安装,整流器200散出来热量和灯具100散出的热量不形成交叉加热,保证灯具100和镇流器200的使用寿命,减少灯珠的光衰。
请参阅图4所示,其中,灯壳1与灯罩4采用卡扣式连接,以便于将该灯罩4连接在该灯壳1的底部。灯罩4由透明塑料制成;灯壳1由散热材料制成。
灯壳1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且位于灯壳1两侧的第一弧形侧边111和第二弧形侧边112、连接该第一弧形侧边111和第二弧形侧边112的连接部113、位于该第一弧形侧边111和该连接部113的下表面之间的第一弧形槽114、位于该第二弧形侧边113和该连接部113的下表面之间的第二弧形槽115、与该连接部113的上表面延伸且靠近该第一弧形侧边111设置的多个第一散热片116、与该连接部113的上表面延伸且靠近该第二弧形侧边111设置的多个第二散热片117、位于该第一散热片116和第二散热片117之间的开槽118、以及固定在该开槽118内的连接件119。
灯壳1还包括:与该第一弧形侧边111连接的第一上开孔1111和第一下开孔1112、以及与该第二弧形侧边112连接的第二上开孔1121和第二下开孔1122,端盖6通过第一螺丝3固定连接在该第一上开孔1111内、第一下开孔1112内、第二上开孔1121内和第二下开孔1122内。
第一上开孔1111位于所述第一弧形侧边111和所述连接部113之间,第一下开孔1112位于所述第一弧形侧边111和所述第一散热片116之间,所述第二上开孔1121位于所述第二弧形侧边112和所述连接部113之间,所述第二下开孔1122位于所述第二弧形侧边112和所述第二散热片117之间。
一铝基板5通过导热硅脂层6固定连接在该灯壳1的下表面上。
灯罩4呈内倒三角形状,使植物补光灯具出光经过灯罩4形成漫射,使得出光更均匀。灯罩4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罩体411、与该罩体411两侧延伸的第一卡扣412和第二卡扣413、与该第一卡扣412连接的第一压持部414、以及与该第二卡扣413连接的第二压持部415。
第一弧形侧边111和第二弧形侧边112的外端面均呈凹凸状;罩体411的内表面也呈凹凸状。
组装时,罩体4的第一卡扣412扣持在第一弧形槽114内,第一压持部414压设在铝基板5的一端,第二卡扣412扣持在第二弧形槽115内,第二压持部415压设在铝基板5的另一端,实现罩体4以卡扣形成组装在灯壳1的底部,罩体4的第一卡扣412和第二卡扣412对铝基板5形成压力,使得铝基板5和灯壳1紧紧的贴合在一起,便于灯壳1把铝基板5的热量传导出去,使罩体4拥有多个功能。
请参阅图7至图10,齿轮10设有圆心101和围绕该圆心101排列的多个V槽102,该V槽102以该齿轮10的圆心101为基点,进行圆周阵列排列,在本实施例中,V槽102设有36个。V槽102与导轨10的侧面接触。
所述齿轮10设有第一表面103、与该第一表面103相对的第二表面104、以及由该第二表面104延伸的2个卡扣105,V槽102设置在该第二表面104上,手拧螺丝11穿过第一表面103至第二表面104,螺母15连接在位于第二表面104上的手拧螺丝11上,卡扣105扣持在支架7上。
请参阅图11至图12,支架7通过第二螺钉14固定在灯壳1的开槽118内。
支架7由金属一体成型,该支架7包括:底板71、由该底板71向两侧延伸的连第一侧板72和第二侧板73、由该底板71向上垂直弯折形成的第一直板74和第二直板75、该底板71靠近第一侧板72和第二侧板73分别开设有第一孔711和第二孔712、开设在该第一侧板72上的第三孔721、开设在该第二侧板73上的第四孔731、开设在该第一直板74上的第五孔741、设于该第一直板74两侧的第一开槽742、开设在该第二直板75上的第六孔751、设于该第二直板75两侧的第二开槽752。
导轨12放置在该支架7的底板71上;四个第二螺丝14分别穿过第一孔711、第二孔712、第三孔721、以及第四孔731至灯壳1上,以将该支架7固定在灯壳1的开槽118内;两个手拧螺丝11分别依序弹簧16和第五孔741和第六孔751后;齿轮10的卡扣105分别扣持在支架7的第一开槽742和第二开槽752上;齿轮10固定在该手拧螺 丝11上,螺母15固定在该手拧螺丝11的螺柱上。
连接杆13的一端固定在导轨12上,该连接杆13的另一端固定在灯具100上。
请参阅图13至图15,导轨12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平板121、与该平板121的上表面垂直连接且位于该平板121两侧的第一上直板122和第二上直板123、与该平板121的下表面垂直连接且靠近该平板121中心的第一下直板124和第二下直板125、与该第一上直板122垂直向外连接的第一水平板126、与该第二上直板123垂直向外连接的第二水平板127、连接在该第一上直板122的自由端和该第一水平板126的自由端之间的第一上T型板128、连接在该第二上直板123的自由端和该第二水平板127的自由端之间的第二上T型板129、连接在该平板121的一端部和第一下直板124的自由端之间的第一下T型板131、连接在该平板121的另一端部和第二下直板125的自由端之间的第二下T型板132、位于该导轨12上侧的第一卡槽133、以及位于该导轨12两侧的第二卡槽134和第三卡槽135。其中,第一卡槽133由第一上T型板128、第二上T型板129、第一上直板122、第二上直板123、以及平板121围设形成,第二卡槽134由第一上T型板128、第一水平板126、第一上直板122、平板121、以及第一下T型板131围设形成,第三卡槽135由第二上T型板129、第一水平板127、第二上直板123、平板121、以及第二下T型板132围设形成。
灯具100对着第一卡槽133内。
第一上直板122和第二上直板123的高度相同,第一下直板124和第二下直板125的高度相同,且第一上直板122和第二上直板123的高度均大于第一下直板124和第二下直板125的高度。
第一上T型板128设有与第一水平板126的自由端连接的第一上凸起1281,第二上T型板129设有与第二水平板127的自由端连接的第二上凸起1291,第一下T型板131设有与所述平板121一端部连接的第一下凸起1311,第二下T型板132设有与所述平板121另一端部连接的第二下凸起1321,齿轮10的多个V槽102连接分别在该第一上凸起1281上、第二上凸起1291上、第一下凸起1311上、以及第二下凸起1322上,实现齿轮与导轨12的侧面固定。
灯具100对着该导轨12的第一卡槽133内;齿轮10对着该导轨12的第二卡槽134和第三卡槽135;2个吊环8分别套设在第二卡槽134和第三卡槽135内。
手拧螺丝11依序穿过支架7的第一孔711、第二孔712、第三孔721、以及第四孔 731至灯壳1上、齿轮10的圆心101后,该手拧螺丝11的螺柱定位至导轨12的第二卡槽134或第三卡槽135内,螺柱15在第二卡槽134或第三卡槽135内并螺纹连接在该手拧螺丝11的螺柱上。
导轨12设有第二卡槽134和第三卡槽135,齿轮10和导轨12的第二卡槽134或第三卡槽135咬合,简化部件,可以使灯具进行角度调节。
灯具100在导轨12上可以自由设定距离,使灯具100调到需要的地方,导轨12可以通过连接件无限拼接。
本植物补光灯具的外观简练、结构轻盈、一改传统性植物补光灯具笨重的缺点、镇流器与灯具主体分离,减少灯和镇流器之间的热辐射。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