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管,尤其涉及一种便组装及使用的灯管。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各式各样的物质消费品,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而灯管就是诸多物质消费品中的一种。
众所周知,在演唱会等场所中,各种用于照明造型的灯管都是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灵活地变化安装位置,以满足不同的照明造型要求。而目前,现有的灯管都是通过外接电线而使灯管与市电电性连接起来,从而由市电为灯管的照明工作提供电源。正由于现有的灯管都是靠市电提供电源的,故灯管在正常工作前需要操作人者使用外接电线将灯管与市电电性连接起来,这样会增加了操作人员的负担;与此同时,由于灯管为满足不同的照明造型而需要经常变换安装位置,这一方面使得现有的灯管存在安装复杂麻烦及使用不方便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因灯管的安装位置不断变化而增加使用者的接线负担。
为此,亟需一种灯管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灯管,能省去外接接线步骤,且十分方便快捷地吸附固定于外界物体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灯管,包括透光罩、散热基体、PCB板、光源、第一封装头、第二封装头、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及电池。所述散热基体具有一安装平面、与所述安装平面背对的贴合平面及位于所述安装平面和贴合平面间的容置腔。所述透光罩与所述散热基体盖合且二者共同围出一外壳,所述透光罩还遮盖所述安装平面。所述第一封装头组装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所述第二封装头组装于所述外壳的另一端。所述光源安装于所述PCB板上并与所述PCB板电性连接,所述PCB板位于所述安装平面上。所述电池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一磁铁安装于所述第一封装头背对所述透光罩的端部处,所述第二磁铁安装于所述第二封装头背对所述透光罩的端部处,所述第一磁铁的吸附平面和第二磁铁的吸附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封装头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光源与所述容置腔内的电池通断的开关。
较佳地,所述第一磁铁的吸附平面和第二磁铁的吸附平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较佳地,所述安装平面、贴合平面及吸附平面相互平行,所述贴合平面位于所述安装平面与所述吸附平面间。
较佳地,所述散热基体还具有沿其纵向围住所述安装平面的围栏壁,所述围栏壁的末端内侧延伸出一组装凸条,所述透光罩对应地开设有组装凹槽,所述透光罩在所述组装凸条和组装凹槽的配合下沿该透光罩的纵向组装于所述散热基体处。
较佳地,所述透光罩的横截面之外轮廓为圆弧结构,所述散热基体的横截面之外轮廓为方形结构。
较佳地,所述容置腔邻近所述安装平面的侧壁设置有横截面为圆弧形的片条结构,所述容置腔邻近所述贴合平面的侧壁设有凸条结构,所述凸条结构及片条结构朝靠近彼此方向凸出。
较佳地,所述凸条结构为两个且沿所述散热基体的横向呈一前一后布置,所述片条结构的凸部凸向所述安装平面,所述片条结构还沿所述散热基体的横向位于两所述凸条结构间。
较佳地,所述光源包含多个发光单元,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于所述PCB板排列成行。
较佳地,所述发光单元为LED灯珠。
较佳地,所述第一封装头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容置腔内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池位于容置腔内,使电池集成于散热基体中,从而省去了本实用新型的灯管与外界市电的接线过程,因而降低了使用者负担;再组合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磁铁安装于第一封装头背对透光罩的端部处、第二磁铁安装于第二封装头背对透光罩的端部处及贴合平面,且第一磁铁的吸附平面和第二磁铁的吸附平面相互平行,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灯管借助第一磁铁及第二磁铁能方便快捷地且可靠地吸附固定于外界物体上,且固于外界物体上的灯管能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地改变位置以满足不同的照明造型需要,因此便于使用者的组装及使用。再者,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PCB板位于安装平面上而容置腔被安装平面和贴合平面所分隔,故阻隔安装平面处的光源所产生的热量对容置腔内的电池影响,从而确保本实用新型的灯管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灯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灯管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灯管在隐藏第一封装头、第二封装头、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及电池后且沿纵向投影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灯管100包括透光罩10、散热基体20、PCB板30、光源40、第一封装头50、第二封装头60、第一磁铁70、第二磁铁80及电池90。散热基体20具有一安装平面21、与安装平面21背对的贴合平面22及位于安装平面21和贴合平面22间的容置腔23;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基体20的横截面之外轮廓为方形结构,透光罩10的横截面之外轮廓为圆弧结构,使得组合后的透光罩10与散热基体20更便于使用者的抓取,以及散热基体20于外界物体上的安放,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及图3所示,透光罩10与散热基体20盖合且二者共同围出一外壳,透光罩10还遮盖安装平面21。第一封装头50组装于外壳的一端,第一封装头50设有用于控制光源40与电池90通断的开关51,该开关51较优为按压式开关而更利于操作,但不以此为限。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封装头50还设置有用于对电池90进行充电的充电接口52,方便使用者及时地对电池90进行充电以确保本实用新型的灯管100使用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而第二封装头60组装于外壳的另一端,对外壳进行封装。
如图2及图3所示,光源40安装于PCB板30上并与PCB板30电性连接,由PCB板30对光源40进行控制;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光源40包含多个发光单元41,多个发光单元41于PCB板30排列成行,确保各处照明效果一致性;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41为LED灯珠以获得更好的节能效果,但不以此为限。而PCB板30位于安装平面21上,电池90较优为可充电式锂电池且位于容置腔23内,尽量阻隔安装平面21处的光源40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对容置腔23内电池90造成影响,从而确保本实用新型的灯管100工作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所示,第一磁铁70安装于第一封装头50背对透光罩10的端部处,第二磁铁80安装于第二封装头60背对透光罩10的端部处,第一磁铁70的吸附平面71和第二磁铁80的吸附平面81相互平行,以使得散热基体20借助第一磁铁70的吸附平面71与第二磁铁80的吸附平面81而方便快捷地吸附固定于外界物体上,又由于第一磁铁70和第二磁铁80均与外界物体平面接触,故使得散热基体20与外界物体间的安放更平稳可靠,但不以此为限。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铁70的吸附平面71和第二磁铁80的吸附平面81位于同一平面内,使得两者不存在高低差,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灯管100在外界物体上的安放更平稳可靠。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平面21、贴合平面22及吸附平面71、81相互平行,贴合平面22位于安装平面21与吸附平面71、81间,使得吸附平面71、81位于贴合平面22的外部,从而使得散热基体20更可靠地吸附固定于外界物体上,但不以此为限。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3所示,散热基体20还具有沿其纵向(即箭头A所指方向及相反方向)围住安装平面21的围栏壁24,围栏壁24的末端内侧延伸出一组装凸条25,透光罩10对应地开设有组装凹槽11,透光罩10在组装凸条25和组装凹槽11的配合下沿该透光罩10的纵向(即箭头A所指方向及相反方向)组装于散热基体20处,从而确保组合后的透光罩10与散热基体20间组装可靠性,防止透光罩10沿其横向与散热基体20相分离。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23邻近安装平面21的侧壁设置有横截面为圆弧形的片条结构26,容置腔23邻近贴合平面22的侧壁设有凸条结构27,凸条结构27及片条结构26朝靠近彼此方向凸出,状态见图3所示;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凸条结构27为两个且沿散热基体20的横向(即图3中箭头B所指方向及相反方向)呈一前一后布置,片条结构26的凸部凸向安装平面21,片条结构26还沿散热基体20的横向位于两凸条结构27间,以利于散热基体20散热及电池90的安放,但不以此为限。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池90位于容置腔23内,使电池90集成于散热基体20中,从而省去了本实用新型的灯管100与外界市电的接线过程,因而降低了使用者负担;再组合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磁铁70安装于第一封装头50背对透光罩10的端部处、第二磁铁80安装于第二封装头60背对透光罩10的端部处及贴合平面22,且第一磁铁70的吸附平面71和第二磁铁80的吸附平面81相互平行,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灯管100借助第一磁铁70及第二磁铁80能方便快捷地且可靠地吸附固定于外界物体上,且固于外界物体上的灯管100能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地改变位置以满足不同的照明造型需要,因此便于使用者的组装及使用。再者,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PCB板30位于安装平面21上而容置腔23被安装平面21和贴合平面22所分隔,故阻隔安装平面21处的光源40所产生的热量对容置腔23内的电池90影响,从而确保本实用新型的灯管100工作可靠性。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