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照明显示装置以及导光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1022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线照明显示装置以及导光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而进行照明的导光体以及具备该导光体的线照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线照明显示装置,有如下的线照明显示装置:光从导光体的端面入射,通过全反射使光在导光体内传播,并通过配置在导光体的下表面的棱镜、点使光从导光体上表面射出。作为形成在导光体下表面的棱镜、点的构造,有截面为单纯的三角形形状的构造,还有在截面为三角形的棱镜之间配置有凹形状的平缓的曲面的构造。例如,有如图24所示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形状的构造。

在图24中,6是导光体,8是截面为三角形形状的棱镜,9是配置在棱镜之间的凹形状的平缓的曲面。当在导光体6内传播的光入射到棱镜8时,从导光体6向外射出,当入射到棱镜间的曲面9时,产生光的扩散。通过配置曲面9,从而使在导光体6内传播的光扩散,通过棱镜8使从导光体6射出的光的扩展更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567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以往的结构中,在导光体长时,如果想要使在光源的近处和远处出射的光的强度相同,因为在导光体的光源附近在导光体内传播的光量非常多,所以需要使形成在导光体下表面的棱镜的深度非常小。导光体越长,该倾向越显著。因此,在导光体长时,需要在光源的附近形成非常微小的棱镜,难以形成棱镜。如果想要加深棱镜的深度,则需要加宽棱镜的配置间隔,光看上去不均匀,存在显示品质下降的问题。因此,特别是具有难以实现光源侧暗且随着远离光源而变亮的显示模式的问题。

本发明用于解决以往的课题,其目的在于,即使是长的导光体也能够容易地提高光的显示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光体具备上表面和下表面,能够使从一端入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传播至另一端,且照射光从上表面照射,导光体具有:第一点,从下表面朝向上表面形成,且排列在下表面上;以及第二点,从下表面朝向上表面形成,且排列在下表面上。而且,在第二点反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成为照射光,彼此相邻的一个第一点和一个第二点成为一对,且排列有多对。而且,在各对中,第一点配置在第二点的一端侧,在各对中,第一点的一端侧的面相对于下表面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点的一端侧的面相对于下表面的倾斜角度。而且,在配置在最靠近一端侧的位置的对中,第一点的深度比第二点的深度深,在相邻的对中,第一点的深度随着靠近一端而加深,第二点的深度随着靠近一端而变浅。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照明显示装置具有:导光体;以及光源,设置在导光体的一端侧,将光照射到导光体的内部。

如上所述,在光源的附近,使第一点的深度大于第二点的深度,随着朝向光源的相反侧的端部,减小第一点的深度,并增大第二点的深度,从而即使是长的导光体,也能够容易地提高光的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照明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照明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照明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形成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光体下表面的第二点的示意图。

图5是形成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光体下表面的第二点的示意图。

图6是形成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光体下表面的第二点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光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源入射到导光体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XY面中的第二点的光反射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YZ面中的第二点的反射光从导光体射出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XY面中的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光反射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XY面中的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光反射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XY面中的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光反射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在导光体的位置的深度的变化和出射光量的变化的关系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在导光体中的位置的深度的变化和出射光量的变化的关系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在导光体中的位置的深度的变化和出射光量的变化的关系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在导光体中的位置的深度的变化和出射光量的变化的关系的图。

图17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光体进行曲线配置时的图。

图18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光体的YZ面中的形状设为圆形时的图。

图19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在YZ面中的截面形状设为梯形时的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光体长边方向上的第一点和第二点的排列以及光射出量变化的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光体长边方向上的第一点和第二点的排列以及光射出量变化的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将导光体长边方向上的光源侧设为两列的第一点和第二点的排列的图。

图23是示出将导光体长边方向上的光源侧设为两列的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形态的图。

图24是示出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线照明显示装置的棱镜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照明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是配置为导光体104的长边方向可见的图,图2是图1的A方向的向视图。图3是从Y轴方向观察图1的导光体104的图。

在图1中,作为坐标轴,将纸面向右方向设为X轴,将纸面向上方向设为Y轴,将纸面向里方向设为Z轴。

光源101由LED等构成。光源基板102具有到光源101的电线,并配置有光源101。在光源基板102的配置有光源101的面涂敷白色涂料等,从而提高光反射率。

反射器103配置为包围光源101和导光体104,使得来自光源101的射出光不会向外泄漏,而是出射到导光体104内。反射器103的内表面由高反射率的材料形成。例如,内表面做成为在树脂中注入了微小的气泡的高反射率的扩散性面,或者涂敷白色涂料。

导光体104为光透射率高的材质,且具有平缓的曲线或直线状的长的棒状的形状。导光体104的材质例如是丙烯、聚碳酸酯等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玻璃等。导光体104配置为长边方向为X轴方向,因为光从光源101入射,所以光从设置有光源101侧的端面,即,从X轴负方向入射。导光体上表面113是导光体104的Y轴正方向上的面。导光体上表面113在YZ面内呈非球面透镜形状,焦点位置位于形成在作为导光体上表面113的相反面的导光体下表面112的第二点108的与导光体下表面112相接的底面中央,对在第二点反射并从导光体上表面113射出的光进行大致平行光化。

在图2中,沿着导光体上表面113的X轴方向形成有多个槽111。槽111彼此不重叠,并配置为留有间隙,即,留有导光体上表面113的非球面透镜形状。槽111的形状是焦距与导光体上表面113的非球面透镜形状不同的球面或非球面透镜形状。例如,在YZ面中,截面形状为凹的圆弧形状。槽111使从导光体下表面112的第二点108射出的光扩散。

图4~图6是形成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光体下表面的第二点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导光体下表面112是导光体104的Y轴负方向上的面。在导光体下表面112形成有多个第一点106和多个第二点108。关于形成在导光体下表面112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根据距导光体104的光源侧端面的距离,使点的深度变化,进而,也可以使第一点与第二点的重叠、或第一点与第二点的间隔变化。

如图1、图3所示,排列140表示排列在导光体下表面112的第一点和第二点的排列。

在图3中,第一点和第二点的排列140为,沿着导光体104配置在导光体104的导光体下表面112的中央附近。

图4~图6是示出形成在导光体下表面112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的状态的图。在图4~图6中,对于与图1~图3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4示出图1中的光源101附近的导光体下表面112的位置105a处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图5示出图1中的导光体104的中央附近的导光体下表面112的位置105b处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图6示出图1中的导光体104的光源的相反侧附近的导光体下表面112的位置105c处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

在图4中,第一点106相对于导光体下表面112朝向导光体104的内部突出,从导光体的外部观察,形成凹状的点。第一点106是在棱线部分带有圆角的、中心在X方向上的三棱锥状,在XY面内,光源侧的斜面107相对于导光体下表面112构成小的角度θ1。角度θ1优选为大于0度且为大概10度以下的小的角度。

第二点108相对于导光体下表面112朝向导光体104的内部突出,从导光体104的外部观察,形成凹状的点,在导光体下表面112的长边方向上,即,在X轴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配置。第二点108是以Y轴方向为中心轴的旋转对称体,顶端为曲面109,侧面110为圆锥形状,相对于导光体下表面112构成角度θ2。使角度θ2为大概45°以上且70。以下的角度,从而在导光体内传播的光在第二点的侧面110反射时,使光向导光体104的正面方向射出,即,向Y轴方向射出。

如图1、图4所示,在导光体下表面112的靠近光源101的位置105a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成对,在各对中,从光源101侧起依次配置有第一点106、第二点108。即,第二点108配置在第一点106的X轴正方向侧。进而,第二点108的光源101侧,即,X轴负方向上的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为与第一点106重叠。即,第一点106、第二点108的彼此的凹形状重叠。当将XY面中的第一点106的导光体下表面112中的长度设为L1并将第二点108的长度设为L2时,L1>L2。第二点108的侧面110相对于导光体下表面112的角度为θ2,相对于此,第一点106的角度为θ1,且θ1<θ2。在YZ面中,第一点的截面形状和第二点的截面形状是大致相似形,第一点106配置为稍微大于第二点108。第一点106形成为,深度h1随着远离光源101而减小。另一方面,第二点108形成为,深度h2随着远离光源101而增大。此外,在一对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中,h1>h2。在位置105a处,也可以使h1与h2之差随着远离光源101而逐渐减小。

在图5中,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分离,且第二点108的深度h2大于第一点106的深度h1,即,h1<h2。在位置105b处,也可以使h1与h2之差随着远离光源101而逐渐增大。此外,也可以使第一点106与第二点108的间隔随着远离光源而增大。另外,在图4中的说明中,以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在光源101的附近重叠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是必须重叠,也可以配置为在光源101的附近充分靠近,并使第一点106与第二点108的间隔随着远离光源而增大。

如图6所示,在位置105c处,没有第一点106,只有第二点108。

另外,在图1中,位置105a位于光源101附近的导光体104的下表面112,位置105b位于导光体104的中央附近的下表面112,位置105c位于光源101的相反侧的导光体104的端面附近的下表面112。

对像以上那样构成的线照明显示装置中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图1中光从光源101入射到导光体104的部分的图。在图7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光源101的射出光大部分直接从导光体104的X轴负方向上的端面入射到导光体104。光源101的射出光中的不直接入射到导光体104而在反射器103或光源基板102反射的光进行扩散反射,一部分再次入射到反射器103或光源基板102,其余从导光体104的X轴负方向上的端面入射。从导光体104的X轴负方向端面入射的光线120在导光体104内朝向X轴方向一边在导光体104的界面,即,导光体上表面113和导光体下表面112进行全反射一边进行传播。导光体104呈直线形状或平缓的曲线,因此从X轴负方向上的端面入射的光不会从导光体104泄漏,一边进行全反射一边传播。

图8是示出光通过形成在导光体104的第二点108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图。在图8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当在导光体104内传播的光线120入射到第二点108并反射时,光线120的角度变化很大,成为接近Y轴方向的角度的光线121。

第二点108是顶端为曲面109且侧面110与导光体下表面112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θ2的三棱锥形状,因此在倾斜角大的侧面110处的反射光成为朝向光源101(参照图1)侧的反射光,即,成为从大致Y轴方向朝向XY面内的X轴负方向的角度的光线。此外,顶端的曲面109处的反射光成为朝向光源101(参照图1)的相反侧的反射光,即,成为从大致Y轴方向朝向XY面内的X轴正方向的角度的光线。像这样,通过除了侧面110以外还在第二点108的顶端设置有曲面109,从而能够形成XY面内的光的扩展宽的光线。关于由第二点108处的光反射造成的从导光体104朝向Y轴方向的光的射出量,射出大致与第二点108的深度成比例的光量。因此,在靠近光源101侧,在导光体104内传播的光量多,随着远离光源101,通过第二点108向导光体104外射出光线120的一部分,因此在导光体104内传播的光量一点一点下降。因此,在使导光体104整体以相同的亮度均匀地发光的情况下,且在没有第一点106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在光源101侧出射的出射光,需要使光源101侧的第二点的深度h2浅,并随着远离光源101而加深第二点108的深度h2。导光体104的长度越长,就需要使光源101侧的第二点108的深度越浅。此外,为了加深第二点108的深度h2,需要加宽第二点108的X轴方向上的配置间隔,由此,关于从导光体104出射的光,粗间隔的亮点变得显眼,即,看上去是斑点,从而显示品质下降。

图9是示出导光体104的YZ面中的光线的图。在图9中,对于与图1、图8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形成在导光体下表面112的第二点108反射的光线121作为以Y轴方向为中心且具有扩展的光线121从第二点108射出。导光体上表面113在YZ面中具有透镜形状,透镜形状形成为透镜的焦点位置位于第二点108的底面中央。一般来说,通过透镜的焦点位置的光线会通过透镜而变成与透镜光轴平行的光线,即,变成与连结透镜的中心和透镜焦点位置的直线平行的光线。光线的位置越远离透镜的焦点位置,该光线在射出透镜时所具有的相对于透镜光轴的角度就越大。第二点108的YZ截面中的宽度相对于具有透镜形状的导光体上表面113而言足够小,因此在第二点108反射而射出的光线成为通过靠近导光体上表面113的透镜形状的焦点位置的位置的光线,所以导光体上表面113的射出光作为接近平行光的光而射出。在导光体上表面113形成有槽111,因此第二点108的射出光中的入射到槽111的光会扩散,成为在YZ面中具有扩展的光线。因为在导光体上表面113隔开间隔配置有槽111,所以来自第二点108的射出光作为汇合了从槽111射出的扩展宽的光线和向Y轴方向被平行光化的具有指向性的光这两者的光线射出。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从Y轴方向观察时,能够进行亮度高的显示,并且能够在YZ面内进行能够在宽的角度看到显示的照明。

图10~图12是示出光通过导光体104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图。在图10~图12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10示出图1中的导光体104的光源附近的导光体下表面112的位置105a处的光线。当在导光体104内传播的光线120入射到第一点106的光源侧的斜面107时,因为光源侧的斜面107的角度θ1小,所以反射光线的方位变化也小,大部分的光会进行全反射而在导光体104内继续传播。

图11示出图10中的导光体的位置130处的YZ面中的紧挨第一点106之后的光量分布。导光体104内的光线120一边在导光体104的界面,即,导光体上表面113和导光体下表面112进行全反射一边进行传播,因此导光体104的YZ面中的光量分布大致相同。当在导光体下表面112存在第一点106时,在紧挨第一点106之后,光线被遮挡,因此光量下降。在导光体104内传播的光线是以X轴方向为中心的具有扩展的光线,因此在紧挨第一点106之后的位置130处,光量分布成为如下分布,即,光量从YZ面的第一点106外形朝向内侧一点一点减少。

第二点108紧随第一点106的光线120的行进方向上之后,配置在由于第一点106而造成光量下降的位置。相对于没有第一点106的情况,通过设置第一点106,从而即使在从导光体104射出相同的光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使第二点的深度h2变浅的情况下抑制出射光量,从而能够加深第二点的深度h2。

在光源101的附近,在导光体104内传播的光的光量多,因此如果没有第一点106,则在第二点108反射而从导光体104出射的光线121会增多,在导光体104内传播的光线120会减少。因此,为了抑制在第二点108处的反射,必须使第二点108的深度非常浅,难以制作导光体104。相对于此,通过设置第一点106,从而可抑制将第二点108形成得浅的需要,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导光体104。进而,通过设置第一点106,能够确保制作容易的第二点的深度,并且即使在导光体104内传播的光线多的光源101附近,也能够抑制通过第二点108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光。

图12示出图1的导光体104的中央附近的导光体下表面112的位置105b处的光线。

随着远离光源101侧,第一点106的深度h1变浅,相反,第二点108的深度h2加深,因此在导光体下表面112的位置105b处,第一点106的深度变得比第二点108浅。进而,当第一点106与第二点108的间隔随着远离光源101而加宽时,第二点108将不易受到由第一点106造成的光量下降的影响。在导光体104内传播的光线120通过配置在导光体下表面112的第二点108而从导光体104向Y轴方向一点一点地作为光线121射出,因此在导光体104内传播的光量逐渐下降。因此,需要加深第二点108的深度来增加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光量,因为第一点106的深度变浅,YZ面中的X方向上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的重叠减少,对第二点108的入射光量增加,所以第二点108的深度只需增加很少即可。

在图1中的导光体下表面112的光源的相反侧的端面附近的位置105c处,在导光体下表面112只配置有第二点108,因此与图8同样地,光线121在第二点108反射而从导光体104射出。

图13~图16是示出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的深度的变化与从导光体104朝向Y轴方向射出的光量的变化的关系的图。图13是示出光源101(参照图1)侧的射出光量低、在导光体104的中央附近射出光量高、在导光体104的与光源101相反侧射出光量低的层次显示中的第一点106的深度h1和第二点108的深度h2的图。图14是示出与图13对应的第一点106以及第二点108的深度下的、从Y轴方向观察的从导光体104出射的光的光射出量分布的图。

通过使光源101侧的第一点106的深度h1比第二点108的深度h2深,即,h1>h2,从而能够减少在第二点108(参照图1)反射而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光,通过随着远离光源101而使第一点106的深度h1变浅并使第二点108的深度h2加深,从而能够在导光体104的中央附近增加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光量。从导光体104中央附近起,在导光体104内传播的光量逐渐下降,因此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光量一点一点下降。通过调整从导光体104的光源起直到中央附近为止的第一点106的深度h1和第二点108的深度h2,从而能够改变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光量最大的位置。

图15是示出使从导光体104朝向Y轴方向射出的光量在导光体整体大致相同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的深度的图。图16是示出与图15对应的第一点106的深度h1和第二点108的深度h2下的、从Y轴方向观察的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光量分布的图。

通过使光源101侧的第一点106的深度h1比第二点108的深度h2浅,从而能够调整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光量。第一点106设定为,不使第二点108的深度过浅。随着远离光源101,使第一点106的深度h1变浅,并加深第二点108的深度h2,从而调整从导光体104射出的量,由此能够遍及导光体104的整体射出均匀的光。

如上所述,在导光体104形成多对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的对,关于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的作为光源101侧的侧面的斜面107、侧面110,使侧面110相对于导光体下表面112的斜率大于斜面107相对于导光体下表面112的斜率。而且,在光源101的附近,使第一点106的深度h1大于第二点108的深度h2,随着朝向光源101的相反侧的端部,减小第一点106的深度h1,并增大第二点108的深度h2。此外,也可以使第一点106的深度h1随着远离光源101而逐渐减小,并使第二点108的深度h2随着远离光源101而逐渐增大,进而,在光源101的相反侧的端部,也可以取消第一点106。此外,也可以使斜面107的长度随着远离光源101而缩短,并使侧面的长度随着远离光源101而加长。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光源101侧的导光体下表面112,通过在紧挨第二点108的前面配置第一点106,从而能够加深第二点108的深度,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导光体。进而,能够在确保容易制作的第二点108的充分的深度的同时,使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光从接近0的状态开始一点一点增加光射出量,因此能够在传播的光线量多的光源101的附近抑制出射光,并能够在传播的光线量少的远离光源101的区域增多照射光,从而能够使导光体104整体的照射光量保持固定而提高显示品质。此外,能够使第二点108在X轴方向上的间隔变窄,因此能够进行流畅的显示,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另外,虽然在图1中将导光体104表示为直线状,但是也可以如图17所示,在三维空间内形成为曲线状。

另外,虽然第二点108的配置间隔设为等间隔,但是也可以使间隔变化。

另外,形成在导光体上表面113的长边方向上的槽111不限定于3个,也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4个以上。或者,在使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光的扩展变窄时,也可以取消槽111。

另外,第一点106的YZ面中的截面形状可以设为第二点108的相似形,但是只要略大于第二点108即可,也可以不是相似形。此外,第一点106的光源侧的斜面107的顶端可以不是曲面形状,而是锐角的形状。

另外,虽然第二点108设为以Y轴为中心的旋转对称形状,但是点的中心轴也可以从Y轴倾斜。例如,可以在XY面内向X轴负方向或正方向倾斜。

另外,关于导光体104的YZ面的截面形状,使上表面为非球面透镜形状,但是也可以如图18所示,使导光体104的YZ截面为圆形,即,使导光体上表面113和导光体下表面112为半圆形。通过使导光体上表面113为非球面透镜形状并使用槽111,从而能够在YZ面中从光的扩展接近平行光的状态对光的扩展进行调整,通过使导光体104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从而虽然不能在YZ面中使光的扩展为接近平行光的状态,但是因为光扩展得宽,所以能够用于光的扩展宽的用途。

另外,关于第二点108,在顶端为曲面109且侧面110为圆锥面的情况下在YZ面中的截面积更小,因此能够加深点深度,是有利的,但是也可以如图19所示,关于第二点108的截面形状,将YZ面设为梯形形状138,并将第一点的YZ面形状设为梯形形状136。

另外,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的排列140配置在导光体104的中央,但是能够如图20所示,通过变动为正弦波状,从而使朝向Y轴方向的光射出量变化为正弦波状。或者,能够如图21所示,通过将排列140以短的长度并相对于X轴以小的角度倾斜地进行配置,从而使朝向Y轴方向的光射出量带有变化。即,也可以将排列140分割为多列,并使被分割的各排列相对于X轴方向呈一定角度进行排列。

另外,还可以配置包围导光体104和光源101的具有透光性的覆盖物,并在透光性覆盖物的背面,即,与导光体104对置的面形成薄的印纹,从而使覆盖物部分发出弱光。

此外,也可以在透光性覆盖物的背面形成具有与Z轴方向平行的圆筒轴的多个圆筒面,从而增大从导光体104射出的光的扩展角。

另外,如图22所示,也可以设为如下的排列,即,从Y轴观察时,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的排列140不是一列,而是使靠近光源101(参照图1)的一定的长度的区域的排列140为两列,并随着远离光源101而结合为一列。图23是将图22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放大示出的图。在图23中,示出图22的导光体位置141a、141b、141c、141d处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省略中途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

像在图23例示的那样,导光体位置141a处的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的对在Z轴方向上排列为两列。进而,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的中心稍微错开。关于错开的方向,在Z轴方向上朝向第二点108的间隔比第一点106的间隔宽的方向错开。在导光体位置141b处,随着远离光源101,第一点106变浅、变小,第二点108变深、变大。在导光体位置141c处,没有第一点106,Z轴方向上的两个第二点108彼此重叠。在导光体位置141d处,第二点108完全重叠而成为一个点。即,以导光体位置141c为界,在X轴的正方向侧排列有与第二点108对应的第三点。在导光体位置141a、141b、141c、141d处,第二点108配置为Z轴方向上的第二点108的配置宽度w大致相等。在此,在像导光体位置141d那样第二点108为一个点的情况下,第二点108的配置宽度w是其Z轴方向上的宽度,在像导光体位置141a、141b、141c那样第二点108由两个点构成的情况下,第二点108的配置宽度w指的是Z轴方向上的两个点的外周间距离。像这样,使第二点108的Z轴方向的宽度w为大致恒定的宽度,使其不依赖于距光源101的距离,从而能够使导光体104的朝向Y轴方向的射出光的扩展大致相同。在YZ面中,导光体上表面113(参照图1)呈透镜形状,透镜的焦点位置大致配置在形成在导光体下表面112(参照图1)的第二点108的底面中央附近,因此在第二点108处的反射光在导光体上表面113处成为向Y轴方向被平行光化的光线。此时,根据第二点的Z轴方向上的宽度,导光体上表面113处的光的扩展变化。当第二点的Z轴方向上的宽度小时,接近平行光,当Z轴方向上的宽度大时,成为扩展宽的光线。在光源101侧将第二点108配置为两列,使外观上的第二点的宽度宽,并使导光体104的长边方向上的第二点108的外观上的宽度恒定,从而能够使从导光体上表面113射出的光的扩展大致相同。

另外,导光体104可以是内部没有空洞的结构,也可以是内部有空洞的结构,只要是可传播光线的结构即可。在内部没有空洞的情况下,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在导光体下表面112形成为使导光体104的表面凹陷。在内部具有空洞的情况下,第一点106和第二点108既可以在导光体下表面112形成为使导光体104的表面凹陷,也可以由在空洞内的导光体下表面112上向空洞内部方向突出的凸部形成。在凸部的情况下,点的深度相当于凸部的高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即使在是长的导光体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提高光的显示品质,在对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而进行照明的导光体以及具备该导光体的线照明显示装置等中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1:光源;

102:光源基板;

103:反射器;

104:导光体;

105a:位置;

105b:位置;

105c:位置;

106:第一点;

107:斜面;

108:第二点;

109:曲面;

110:侧面;

111:槽;

112:导光体下表面(下表面);

113:导光体上表面;

120:光线;

121:光线;

130:位置;

136:梯形形状;

138:梯形形状;

140:排列;

141a:导光体位置;

141b:导光体位置;

141c:导光体位置;

141d:导光体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