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1041发布日期:2018-09-07 22:54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导光装置可使用于车辆光源,通过一板状的导光体,将点状光源的光线分散成一宽广的角度,再通过多重反射将光线转变成长条状光形朝外照射。



背景技术:

由于照明光源的进步,LED已被普遍使用于车辆光源,例如日行灯或方向灯等。由于LED呈点状光源,因此需适当的将光源导引成所需要的光形。其中每一种导光装置又依其需要光形而有差异。

以长条状光形为例,如何使用较少的点状光源的LED达成需要的光形,是导光装置设计所面临的课题。此外,由于车辆光源,例如头灯或尾灯,的空间有限,如何避免导光装置等结构占用太大的空间,才不会导致车辆光源,例如头灯或尾灯,尺寸过大,也是导光装置设计所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其可以将点状光源的光线呈宽广的角度照射出去,借此使用较少的点状光源的LED 达成需要的光形,并且避免导光装置等结构占用太大的空间。

为达上面所描述的,依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包括一导光体、一入光部、一前反射部、一中反射部及一后反射部。所述导光体呈一平板状,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以及位于所述顶面及所述底面之间的光射出面;所述入光部形成于所述导光体的所述底面,所述入光部呈杯状;所述前反射部与所述入光部相对地形成于所述导光体的所述顶面,所述前反射部呈凹陷状而具有一第一反射面及一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位于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光射出面之间;所述中反射部具有一第三反射面;所述后反射部形成于所述导光体的一侧面,且远离所述光射出面,所述前反射部位于所述后反射部与所述光射出面之间,所述后反射部具有一第四反射面、及一第五反射面;其中所述中反射部位于所述前反射部与所述后反射部之间,所述第三反射面位于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五反射面之间,并且与所述第四反射面相对;其中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入光部后呈发散状,所述第一反射面将部分的光线反射沿着一出光方向朝所述光射出面射出所述导光体;所述第二反射面将部分的光线反射朝远离所述光射出面的方向并且朝向所述第三反射面及所述第四反射面;其中所述第三反射面将来自所述第二反射面的部分光线反射朝向所述第四反射面,接着被所述第四反射面反射朝所述光射出面射出所述导光体;其中所述第四反射面将来自所述第二反射面的部分光线反射朝向所述第五反射面,接着被所述第五反射面反射朝所述光射出面射出所述导光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相对称且呈弧面状,所述第一反射面连接所述第二反射面而形成一转折线,所述转折线通过所述入光部的中心且大致垂直于所述出光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中反射部呈中空状且贯穿所述导光体,所述第三反射面为所述中反射部的一内侧面且面向所述前反射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三反射面沿着所述出光方向的投影宽度大致等于所述前反射部沿着所述出光方向的宽度的一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四反射面及所述第五反射面,沿着所述出光方向,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反射面的两侧;所述第三反射面、第四反射面及第五反射面沿着所述出光方向并不重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入光部定义一平行所述导光体且大致平行所述出光方向的中心线,所述第三反射面与第五反射面分别位于所述中心线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四反射面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反射面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五反射面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五反射面沿着所述出光方向的投影未重迭于所述前反射部与所述中反射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三反射面沿着垂直于所述出光方向的投影未重迭于所述第五反射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四反射面沿着垂直于所述出光方向的投影宽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第五反射面沿着垂直于所述出光方向的投影宽度和。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至少一个所述第五反射面呈锯齿状,每一所述第五反射面含有多个齿状折角,每一所述齿状折角包括一微反射面及一微延伸面,所述微延伸面弯折地连接于所述微反射面,每一所述微反射面与所述第三反射面大致平行,将来自所述第四反射面的部分光线,沿着所述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光射出面射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点状光源的光线得以通过多种路径宽广地照射出去,沿第一路径,光源进入所述入光部大约一半的光线经过一次反射朝向光射出面射出导光装置,光源进入所述入光部的大约另一半光线经过三次反射后朝向光射出面,沿第二、第三路径,射出导光装置。其中后面一半的光线被分散于前面一半的光线两侧。借此,将光线以一较宽广的范围呈长条状光形通过光射出面照射出去。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B为图3A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沿图3A中IV-IV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0A中的B部分(移除部分组件)放大图。

图10C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0A中的C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及图2,分别是由后下方、及后上方的角度显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1,以下或简称导光装置1,其包括一导光体10、多个入光部20、多个前反射部30、多个中反射部40、及多个后反射部60。所述入光部20、前反射部30、中反射部 40、及后反射部60的数量是相对应的,其数量可以分别是一个而形成一组导光结构。本实施例具有三组导光结构彼此相邻并且一体成型地形成于导光体10,例如以透明压克力材料一体成型,然而其数量及材质并不限制于此,以下以一组的导光架构其细部。

本实施例的导光体10呈一平板状,其具有一顶面11、一底面12、以及位于所述顶面11及所述底面12之间的光射出面13。顶面11大致平行于底面12,光射出面13具有多个锯齿状结构。请同时参阅图3A,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的俯视图。每一锯齿状结构大致含有大致垂直于出光方向L 的一正向面及一平行于出光方向L的一侧向面,其中正向面可略呈突出弧形状。上述出光方向L也就是光轴方向。

如图1所示,入光部20形成于所述导光体10的底面12,入光部20大致呈杯状,或碗状,即呈光学杯造型。光源S置于入光部20的底端。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光源S的光线进入所述入光部20后,光线呈发散状,而非准直光。

请参阅图3A,前反射部30,与所述入光部20相对,而形成于所述导光体 10的顶面11。本实施例的前反射部30呈凹陷状而具有一第一反射面R1及一第二反射面R2,所述第一反射面R1位于所述第二反射面R2与所述光射出面13 之间。其中第一反射面R1与第二反射面R2略呈弧面状,更具体的说,略微朝向顶面11突起,通过全反射,将光线反射出去。第一反射面R1朝向光射出面 13,第二反射面R2朝向与第一反射面R1相反的方向。

请参阅图3A,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面R1与所述第二反射面R2相对称且呈弧面状,所述第一反射面R1连接所述第二反射面R2而形成一转折线31,所述转折线31通过所述入光部20的中心且大致垂直于所述出光方向L。入光部20的宽度大致等于前反射部30的宽度。入光部20的中心对应于前反射部30的转折线31,光源S的光线大致平均分布于第一反射面R1与第二反射面R2。第一反射面R1将光线往前方反射,第二反射面R2将光线往后方反射。

中反射部40具有一第三反射面R3。第三反射面R3可以是呈平面或曲面。中反射部40位于第二反射面R2与后反射部60之间,主要是将光线再反射至后反射部60。本实施例的中反射部40呈中空状且贯穿所述导光体10。所述第三反射面R3为所述中反射部40的一内侧面且面向所述前反射部30。本实施例的中反射部40大致呈梯形,但不限制于此,例如可以矩形、或半圆形…等。

如图5所示,其中所述第三反射面R3沿着所述出光方向L的投影宽度Wx3 大致等于所述前反射部30沿着于所述出光方向L的宽度D30的一半,也就是大致等于前反射部30的一半直径。换句话说,通过前反射部30朝向后方反射的光线,也就是由第二反射面R2反射的光线,该些光线的一半被第三反射面R3 反射而大致呈90度转向而与所述出光方向L垂直。由另一角度描述,第三反射面R3与出光方向L的夹角大致呈45度。

后反射部60形成于所述导光体10的一侧面,且远离所述光射出面13。所述前反射部30位于所述后反射部60与所述光射出面13之间。本实施例的后反射部60形成于所述导光体10的后面端缘,所述后反射部60具有一第四反射面 R4、及一第五反射面R5,也就是说第四反射面R4与第五反射面R5为导光体 10的后端面14,而连接于导光体10的顶面11与底面12。此种方式较节省导光体10的面积。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类似于中反射部,以贯穿导光体10的方式提供第四及第五反射面。较佳的,第四反射面R4及第五反射面R5,沿着出光方向L,分别位于第三反射面R3的两侧;即,第三反射面 R3、第四反射面R4及第五反射面R5沿着所述出光方向L并不重迭。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反射部40位于所述前反射部30与所述后反射部60之间,所述第三反射面R3位于第二反射面R2与所述第五反射面R5之间,并且与所述第四反射面R4相对。第五反射面R5与第三反射面R3大致平行,第三反射面R3与第四反射面R4大致垂直。第四反射面R4与出光方向L的夹角大致呈45度。借此由第三反射面R3反射的光,射向第四反射面R4,再由第四反射面R4反射沿着出光方向L朝光射出面13射出。

通过前反射部30朝向后方反射的光线,也就是由第二反射面R2反射的光线,另一半的该些光线被第四反射面R4反射而大致呈90度转向而与所述出光方向L垂直,并射向第五反射面R5。再由第五反射面R5反射沿着出光方向L 朝光射出面13射出。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将光源S发出的光线依三种路径分成三部分投射至光射出面13。其中光源S的光线进入所述入光部20后呈发散状射向第一反射面R1与第二反射面R2。依第一路径,所述第一反射面R1将部分的光线反射沿着一出光方向L朝所述光射出面13射出所述导光体10;依第二路径,第二反射面R2将部分的光线反射朝远离光射出面13的方向,依序射向第三反射面R3、以及第四反射面R4,然后被第四反射面R4反射朝光射出面 13射出导光体10;也就是说,第三反射面R3将来自所述第二反射面R2大约一半的光线反射朝向第四反射面R4,接着被第四反射面R4反射朝光射出面13射出导光体10;依第三路径,第二反射面R2将另一部分的光线反射朝远离所述光射出面13的方向,射向第四反射面R4,第四反射面R4将来自所述第二反射面 R2的光线反射朝向第五反射面R5,接着被第五反射面R5反射朝所述光射出面 13射出所述导光体10。

光源S所发出的光线大约一半通过第一路径朝向光射出面13射出导光装置 1,其余一半光线通过第二及第三路径经过三次反射后,朝向光射出面13射出导光装置1。第二及第三路径的光线分别位于第一路径的两侧。借此,光线可以呈一较宽广的范围通过光射出面13照射出去。

请再参阅图5,从另一角度来看,为方便描述,本实施例的入光部20可以定义一平行所述导光体10且大致平行所述出光方向L的纵向中心线Y及一横向中心线X,所述第三反射面R3与第五反射面R5分别位于所述纵向中心线Y的两侧。其中所述第四反射面R4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反射面R3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五反射面R5的长度。

其中所述第五反射面R5沿着所述出光方向L的投影未重迭于所述前反射部 30与所述中反射部40。借此,第五反射面R5反射后沿着所述出光方向L的光线,不会被前反射部30与中反射部40遮蔽。

其中所述第三反射面R3沿着垂直于所述出光方向L的投影未重迭于所述第五反射面R5。借此,由第四反射面R4反射朝向第五反射面R5的光线不会被第三反射面R3遮蔽。其中所述第四反射面R4沿着垂直于所述出光方向L的投影宽度Wy4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三反射面R3与所述第五反射面R5沿着垂直于所述出光方向L的投影宽度和(Wy3+Wy5)。

请再参阅图3A及图3B,本实施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1具有三组的导光结构,彼此相邻接。图3A的右侧导光结构的后反射部60邻接于中间导光结构的后反射部60,中间导光结构与左侧导光结构之间具有一固定部而挡住部分的后反射部60,实际上,中间导光结构的后反射部60的第四反射面R4仍邻接于左侧导光结构的后反射部60的第五反射面R5,参阅图5。如图3A所示,其中第五反射面R5通过一连接面16连接于相邻的导光结构的第四反射面R4。其中连接面16与出光方向L夹角θ约12度。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6及图7,显示依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 1a,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在一呈狭长形的导光体10a上形成一组的导光结构,导光结构包含一入光部20、一前反射部30、一中反射部40、及一后反射部60。导光体10a具有顶面11、底面12、以及光射出面13。前反射部 30具有第一反射面R1及第二反射面R2;中反射部40具有第三反射面R3;后反射部60具有第四反射面R4及第五反射面R5。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8至图10A,此实施例相似于第一实施例,也具有三组导光结构。不同的点在于,后反射部(60’、60”)具有至少一个第五反射面(R5’、R5”)呈波折状或锯齿状延伸,其他结构相似于第一实施例。每一第五反射面(R5’、R5”)含有多个齿状折角,每一齿状折角大致呈L形,而包括一微反射面及一微延伸面。所述微延伸面连接于所述微反射面,所述微延伸面与所述微反射面的夹角大于 90度。此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可供扩大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的整体尺寸,特别是沿着垂直于出光方向L,加大导光结构的宽度。即,本实施例的导光装置1b 的宽度大于第一实施例的导光装置1的宽度。

请参阅图10B,以图10A左侧的导光结构的第五反射面R5’为例,第五反射面R5’具有多个齿状折角,每一齿状折角包括一微反射面R51及一微延伸面 R52,微延伸面R52弯折地连接于微反射面R51。其中每一微反射面R51与第三反射面R3大致平行,可以将来自所述第四反射面R4的部分光线,沿着出光方向L朝向光射出面13射出。每一微反射面R51与出光方向L的夹角大致呈45 度。延伸面R52可以是与由第四反射面R4射向第五反射面R5’的光线平行,与所述出光方向L垂直。延伸面R52连接于两个微反射面R51之间,可以拉开两个微反射面R51之间的距离。延伸面R52的长度可以小于微反射面R51的长度。借此,第五反射面R5’具有相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五反射面R5的功能,多个微反射面R51可以将光线沿着出光方向L朝向光射出面13射出;另一面,多个延伸面R52加大了第五反射面R5’的整体宽度。

请参阅图10C,以图10A右边的第五反射面R5”为例,第五反射面R5”具有多个齿状折角,每一齿状折角包括一微反射面R53及一微延伸面R54,微延伸面R54弯折地连接于微反射面R3。相似于图10A左侧的第五反射面R5’,第五反射面R5”的每一微反射面R53与第三反射面R3大致平行,可以将光线沿着出光方向L朝向光射出面13射出。微反射面R53与出光方向L的夹角大致呈45 度。延伸面R54可以是与射向第五反射面R5”的光线平行,与所述出光方向L 垂直。延伸面R54连接于两个微反射面R53之间,可以拉开两个微反射面R53 之间的距离。延伸面R54的长度大致等于微反射面R51的长度。

补充说明,相似于第一实施例,就着每一个导光结构而言,第四反射面R4 及第五反射面(R5’、R5”),沿着出光方向L,分别位于第三反射面R3的两侧;即,第三反射面R3、第四反射面R4及第五反射面(R5’、R5”)沿着所述出光方向L并不重迭。此外,所述第四反射面R4沿着垂直于所述出光方向L的投影宽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三反射面R3与所述第五反射面(R5’或R5”)沿着垂直于所述出光方向L的投影宽度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车用照明的导光装置,点状光源的光线得以通过多种路径宽广地照射出去,沿第一路径,光源S进入所述入光部20大约一半的光线经过一次反射朝向光射出面13射出导光装置1,光源S进入所述入光部20的大约另一半光线经过三次反射后朝向光射出面13,沿第二、第三路径,分散于入光部20的两侧,而射出导光装置1。借此,将光线以一较宽广的范围呈长条状平面光形通过光射出面13 照射出去。

应当注意,本说明书中“大致”等词语用以修饰任何可微小变化的关系,例如由于加工允许的误差等因素引起的稍微不一致的情况,但这种微小变化并不会改变其本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