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照角度可调式智能筒射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59915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照角度可调式智能筒射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光照角度可调式智能筒射灯。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筒灯是一种可嵌装于天花板内以光线下射的形式进行照明的灯具,由于筒灯不占用空间,而且可以增加空间的柔和气氛,减轻空间压迫感,被广泛应用于酒店、家庭、咖啡厅等需要进行照明装饰的场所;而射灯则是一种可安置在诸如吊顶四周或家具上部、墙内、墙裙或踢脚线里的灯具,其光线直接照射在需要强调的家什器物上,以突出主观审美作用,达到重点突出、环境独特、层次丰富、气氛浓郁、缤纷多彩的艺术效果。

然而,无论是筒灯还是射灯,它们都是起到局部照明作用的灯具,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人们在同时两种照明效果时,只能单独地进行灯具购买,然后再进行组合搭配,从而不但增加了灯具的使用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人们实际的使用需求;同时,现有的筒灯还普遍存在光照角度可调节性差、智能化程度低、功能单一等诸多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光照角度可调式智能筒射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照角度可调式智能筒射灯,它包括一筒灯灯体和一旋转顶盘,所述旋转顶盘的底面中心区域设置有一悬吊轴臂,所述悬吊轴臂的周壁上环周地分布有若干个射灯灯体,所述射灯灯体与悬吊轴臂轴转连接,所述筒灯灯体吊装于悬吊轴臂的底面上。

优选地,每个所述射灯灯体均包括一内部中空且整体形状呈圆弧段状的射灯灯壳以及一装设于射灯灯壳的头端端面上的射灯光源,所述射灯灯壳的尾端部与悬吊轴臂的上端部的周壁轴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旋转顶盘上且位于与悬吊轴臂的外周壁相接触的区域内还设置有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射灯灯体作隔离保护的隔离臂,所述隔离臂的整体形状呈圆弧段状。

优选地,所述悬吊轴臂与旋转顶盘转动套接为一体。

优选地,所述筒灯灯体包括吊装于悬吊轴臂的底面上的旋转底盘、一轴连于旋转底盘的底面上并相对于旋转底盘作径向转动的筒灯灯壳以及装设于筒灯灯壳内的筒灯光源。

优选地,所述旋转底盘包括装配于悬吊轴臂的底面上的底盘部、转动套接于底盘部上并位于底盘部的下方侧的转盘部,所述转盘部为一整体呈半球状结构体,所述转盘部的球面壁上且沿底盘部的径向方向开设有一嵌位槽,所述筒灯灯壳的上端部嵌装于嵌位槽内并通过沿底盘部的径向方向分布的转轴与转盘部轴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盘部的底面上且位于筒灯灯壳的轮廓外围还装设有微型摄像头。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配置的旋转顶盘和悬吊轴臂不但将筒灯和射灯在结构上进行融合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灯具,而且实现了将传统筒灯的照明功能和射灯的照明功能集合为一体,能够满足用户同时需要两种照明功能的实际需求,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或者安装环境的需求对筒射灯的光照角度进行适时调节;其结构简单紧凑、功能丰富、光照角度调节方便且调节范围多样,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射灯灯体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筒灯灯体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照角度可调式智能筒射灯,它还包括一筒灯灯体a和一旋转顶盘b,在旋转顶盘b的底面中心区域设置有一悬吊轴臂c,在悬吊轴臂c的周壁上且位于旋转顶盘b的轮廓覆盖范围内环周地分布有若干个射灯灯体d,射灯灯体d与悬吊轴臂c轴转连接,而筒灯灯体a则吊装于悬吊轴臂c的底面上。由此,利用悬吊轴臂c可将筒灯灯体a和射灯灯体d在结构上整合为一体并使射灯灯体d在筒灯灯体a的外围进行环绕分布,通过旋转顶盘b则可将整个筒射灯装设于建筑物的各处区域位置上;由于射灯灯体a采用轴转方式与悬吊轴臂c进行连接,用户可根据照明需要对射灯灯体a的光照角度进行调节,即:使射灯灯体a能够在与旋转顶盘b的轴向平面相平行的平面内作180度范围内的任意角度调整;同时,通过将旋转顶盘b装配于旋转驱动装置上后,也可利用旋转顶盘b的转动效应带动整个筒射灯进行360度转动。基于此,利用配置旋转顶盘b和悬吊轴臂c不但将筒灯和射灯在结构上进行融合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灯具,而且实现了将传统筒灯的照明功能和射灯的照明功能集合为一体,有利于满足用户同时需要两种照明功能的实际需求,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或者安装环境的需求对筒射灯的光照角度进行适时调节。

为优化整个筒射灯的结构,增强其组成部件之间的结构紧凑性,减小筒射灯的体积及占用空间,本实施例的每个射灯灯体d均包括一内部中空且整体形状呈圆弧段状的射灯灯壳1以及一装设于射灯灯壳1的头端端面上的射灯光源2,射灯灯壳1的尾端部与悬吊轴臂c的上端部的周壁轴转连接。由此,可利用射灯灯壳1呈圆弧段状的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与悬吊轴臂c或者旋转顶盘b的圆形结构状态相吻合,当射灯灯体d在不需要开启的情况下(即:射灯灯体d全部处于收拢的状态下)可有效保证整个筒射灯的外观整体效果(若干个射灯光源2最好是以悬吊轴臂c为轴线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规则分布)。在需要开启射灯灯体d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单个或多个射灯灯体d进行光照角度的调整。

为最大限度地优化筒射灯的整体结构,在旋转顶盘b上且位于与悬吊轴臂c的外周壁相接触的区域内还设置有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射灯灯体d作隔离保护的隔离臂e,隔离臂e的整体形状呈圆弧段状。由此,在全部射灯灯体d均处于收拢的状态下,不但可以利用隔离臂e来填充相邻两个射灯灯体d之间的缝隙,从而保持筒射灯的外观美感,而且也能够防止射灯灯壳1对与其相邻的射灯光源2造成磨损。

为增强筒射灯安装及使用的便利性,使其能够在无需配置旋转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整体的旋转,本实施例的悬吊轴臂c与旋转顶盘b转动套接为一体。当然,在实际应用或者设计的过程中,可通过配置诸如电动转轴、马达等装置来实现两者之间的自动转动效果。

为能够时筒灯灯体a自身也能够进行光照角度的调节控制,本实施例的筒灯灯体a包括吊装于悬吊轴臂c的底面上的旋转底盘、一轴连于旋转底盘的底面上并相对于旋转底盘作径向转动的筒灯灯壳3以及装设于筒灯灯壳3内的筒灯光源(图中未示出)。由此,可利用旋转底盘将筒灯灯体a的主体部分与悬吊轴臂c进行结构装配,使筒灯灯体a在能够通过旋转顶盘b或悬吊轴臂c的带动下实现转动的同时,其自身也可在旋转底盘与筒灯灯壳3之间的轴转连接的作用下进行转动,从而为筒灯灯体a的光照角度调节提供了结构基础。

为能够实现对筒灯灯体a的多级旋转控制,以实现其光照角度调节的多样性,避免出现光照死角或盲区的问题,本实施例的旋转底盘包括装配于悬吊轴臂c的底面上的底盘部4、转动套接于底盘部4上并位于底盘部4的下方侧的转盘部5,转盘部5采用一整体呈半球状结构体,在转盘部5的球面壁上且沿底盘部4的径向方向开设有一嵌位槽6,筒灯灯壳3的上端部嵌装于嵌位槽6内并通过沿底盘部4的径向方向分布的转轴(图中未示出,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诸如单一的转轴形式,也可由转轴和马达等组合而成)与转盘部5轴转连接。由此,利用转盘部5与底盘部4之间的转动关系可以实现筒灯主体的360度转动效果,而利用设置于嵌位槽6内的转轴,则可使筒灯主体能够相对于旋转底盘在与旋转底盘的轴向平面相平行的平面内作180度范围内的旋转运动。

另外,为丰富整个筒射灯的实用功能,在底盘部4的底面上且位于筒灯灯壳3的轮廓外围还装设有微型摄像头7。由此,可利用微型摄像头7来实时监控筒射灯所处空间内的状态。当然,本实施例的各个相对转动部件之间的转动效应可通过配置马达及转轴等相关旋转驱动部件来实现,使用户能够利用诸如手机、电脑等设备以有线或无线的控制方式来实现对筒射灯光照角度的自动化或智能化调节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