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串接灯具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6863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串接灯具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携串接灯具组合。



背景技术:

现在灯具普遍为独立的,互不连接的,当需要多个灯具同时工作的时候,则需要用独立的电源电线接入电源,这对电源插座数量提出了要求,同时,多条电源电线可能存在交叉缠绕问题,导致占用空间大,而且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灯具组合的便携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在灯具在某些场景中使用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串接灯具组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串接灯具组合,包括第一灯具、以及与所述第一灯具串接的第二灯具组;

所述第一灯具包括第一电源模块、以及连接安装在所述第一电源模块上的第一灯体;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包括第一壳体、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第一电源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连接接入外接电源的供电接头、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连接输出供电电源的第一输出接头;

所述第二灯具组包括至少一第二灯具,所述第二灯具包括第二电源模块、以及电连接安装在所述第二电源模块上的第二灯体;所述第二电源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中的第二电源电路、与所述第二电源电路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输出接头连接接入电源的第二输入接头、以及与所述第二电源电路连接输出供电电源的第二输出接头,所述第二灯具组包括多个所述第二灯具,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灯具通过其所述第二输入接头与上一所述第二灯具的第二输出接头连接,接入供电电源。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携串接灯具组合中,所述第一灯具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一灯体之间的第一隔热件,所述第一隔热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相接的第一隔热壳体、安装在所述第一隔热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的第一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灯体安装在所述第一隔热板上,所述第一隔热件用于降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一灯体之间在工作时所产生热量的相互影响;

所述第二灯具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二灯体之间的第二隔热件,所述第二隔件包括与所述第二壳体相接的第二隔热壳体、安装在所述第二隔热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壳体一侧的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二隔热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灯体安装在所述第二隔热板上,所述第二隔热件用于降低所述第二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二灯体之间在工作时所产生热量的相互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串接便携灯具组合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中空的第一壳体主体、在所述第一壳体主体外侧设置的第一散热筋、以及在所述第一壳体主体的顶部安装第一悬挂件,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一隔热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中空的第二壳体主体、在所述第二壳体主体外侧设置的第二散热筋、以及在所述第二壳体主体的顶部安装第二悬挂件,所述第二壳体底部与第二隔热件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串接便携灯具组合中,所述第一灯体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隔热板上的第一灯板、安装在所述第一灯板远离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的第一散热件、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散热件外围的第一外罩;

所述第二灯体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隔热板上的第二灯板、安装在所述第二灯板远离所述第二壳体一侧的第二散热件、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二散热件外围的第二外罩。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串接便携灯具组合中,所述第一灯板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连接的第一光源模块,优选地,所述第一光源模块为LED;

所述第二灯板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二电源模块连接的第二光源模块,优选地,所述第二光源模块为LED。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灯具组合中,所述第一散热件包括第一基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向外延伸的散热翅片,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一灯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散热件为第二基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向外延伸的散热翅片,所述第二散热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灯板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灯具组合中,所述第一外罩为网格状,所述第一外罩与所述第一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罩具有防撞功能,起到保护到所述第一散热件和第一灯板的作用;

所述第二外罩为网格状,所述第二外罩的与所述第二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罩具有防撞功能,起到保护到所述第二散热件和第二灯板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串接便携灯具组合中,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还包括第一浪涌吸收电路,所述第一浪涌吸收电路主要包括热敏电阻NTC1、压敏电阻MOV1、瞬态二极管TVS1、电容CX2、变压器L2、电容CX1、变压器L5、电容C1、电容C2、电感L3、变压器T1以及安装在电源电路上的电容C6,所述压敏电阻MOV1、所述瞬态二极管TVS1依次串联,所述压敏电阻MOV1一端与所述热敏电阻NTC1连接,另一端依次分别并联所述电容CX2和所述变压器L2,所述电容CX1连接在所述变压器L2和所述变压器L5之间,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容C2并联,所述电感L3连接在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容C2之间,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1、另一端接地;

雷击电压产生后,先经过热敏电阻NTC1第一次降压,再被压敏电阻MOV1、防雷管TVS1吸收,同时,电容CX2吸收一部分的雷击浪涌电压,此时雷击浪涌电压通过上两次吸收后通过变压器L2、电容CX1、变压器L5等元件以及压敏电阻MOV1的第三次降压吸收,降压后的雷击浪涌电压再通过电容C1、电容C2、电感L3组成的元型吸收器以及变压器T1的吸收降压,最后经过电容C6的吸收以及恒压,会将雷击浪涌电压降低到不伤害到所述灯具的电压值范围内,起到保护所述灯具的作用。

所述第二电源模块还包括第二浪涌吸收电路,所述第二浪涌吸收电路主要包括热敏电阻NTC1、压敏电阻MOV1、瞬态二极管TVS1、电容CX2、变压器L2、电容CX1、变压器L5、电容C1、电容C2、电感L3、变压器T1以及安装在电源电路上的电容C6,所述压敏电阻MOV1、所述瞬态二极管TVS1依次串联,所述压敏电阻MOV1一端与所述热敏电阻NTC1连接,另一端依次分别并联所述电容CX2和所述变压器L2,所述电容CX1连接在所述变压器L2和所述变压器L5之间,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容C2并联,所述电感L3连接在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容C2之间,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1、另一端接地;

雷击电压产生后,先经过热敏电阻NTC1第一次降压,再被压敏电阻MOV1、防雷管TVS1吸收,同时,电容CX2吸收一部分的雷击浪涌电压,此时雷击浪涌电压通过上两次吸收后通过变压器L2、电容CX1、变压器L5等元件以及压敏电阻MOV1的第三次降压吸收,降压后的雷击浪涌电压再通过电容C1、电容C2、电感L3组成的元型吸收器以及变压器T1的吸收降压,最后经过电容C6的吸收以及恒压,会将雷击浪涌电压降低到不伤害到所述灯具的电压值范围内,起到保护所述灯具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相关技术相比,由于增加了灯具的串接接口,可以实现在需要多个灯具同时工作的情况下,利用所需长度的电线将多个灯具连接起来,减少了灯具对电源插座的依赖性,提高了灯具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灯具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灯具的浪涌吸收电路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灯具组合的串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灯具,其包括电源模块10、电源模块壳体20、电源输出接头30、悬挂件40、壳体螺接口50、灯板60、隔热件70、隔热件螺接口80、散热件90、外罩100与外罩上螺接孔110。

电源模块10固定在壳体20内部,优选地,壳体20为金属材料,更优选地,壳体20为铅材质,壳体20对电源模块10进行保护,壳体20外侧还设置有散热筋,有利于将电源模块1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壳体20中空的顶部中间设置有螺接口,该螺接口可以通过旋转接入并固定悬挂件40,拆出悬挂件40则反向操作即可,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没有该螺接口,可以理解地,悬挂件40直接与壳体20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组合。

电源输出接头30固定在悬挂件20的连接口旁侧,电源输出接头30可以为航空接头,电源输出接头30与电源模块10的电源电路连接,为另一款灯具或/和另外一套灯具组合提供电源,在壳体20的底部边缘处有螺接口50,可通过螺丝将壳体20与隔热件70连接起来,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没有该螺接口,而是采用卡扣式连接方式,将壳体20与隔热件70连接固定起来。

隔热件70包括隔热壳体以及隔热板两部分,隔热板安装在隔热壳体内部,而灯板60安装在隔热板上,隔热件70可以降低电源模块10与灯板60工作时所产生热量的相互影响,提高电源模块10与灯板60的使用寿命。隔热件70的隔热壳体分布有网孔,可使得电源模块10的电源电路与灯板60透过网孔实现电路连接,电源模块10为灯板70提供电源,灯板60上安装光源,光源接收电能,进行发光照明,光源通过光感应实现亮度调节,优选地,该光源采用LED光源。隔热件70边缘结构还包括螺接口80,螺接口80与外罩100上开口处的螺接孔110,通过相匹配的螺丝一一对应连接固定起来,拆解则反向操作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焊接将隔热件70与外罩100固定连接起来,可以理解地,有多种可固定连接方式,不局限于以上两种实施方式。

散热件90包括基底、以及设置在所述基底上向外延伸的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可促进灯板60工作时所产生热量的发散,散热件90与灯板60通过螺丝连接起来,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件90与灯板60也可以采取其他固定连接方式,例如卡扣式固定连接。

外罩100为网格状,优选地,外罩100为金属材质,外罩100保护散热件90,同时,网格状可以很好地实现散热件90与空气的热对流,发挥更好的散热效果。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雷击浪涌吸收电路,浪涌吸收电路主要包括热敏电阻NTC1、保险丝FSI、压敏电阻MOV1、压敏电阻MOV2、压敏电阻MOV3、瞬态二极管TVS1、瞬态二极管TVS2、瞬态二极管TVS3、电阻R1、电阻R2、电容CX2、变压器L2、电容CX1、变压器L5、电容C3、电容C4、电容C2、变压器L1、整流桥、电容C1、电容C2、电感L3、变压器T1、电容C6。

依次将瞬态二极管TVS2、压敏电阻MOV2、压敏电阻MOV3、瞬态二极管TVS3串联起来,串联电路中间接地线,串联电路一端与热敏电阻NTC1并联,另一端与保险丝FSI并联,其中,瞬态二极管TVS2与瞬态二极管TVS3形成双向TVS,热敏电阻NTC1的另一端接零线,保险丝FSI另一端接火线,压敏电阻MOV1与瞬态二极管TVS1串联起来,串联电路并联瞬态二极管TVS2的正极端口,瞬态二极管TVS3的正极端口则与瞬态二极管TVS1的正极端点连接,压敏电阻MOV1、瞬态二极管TVS1串联电路和电阻R1、电阻R3的串联电路并联,而电阻R1与电阻R3的串联电路两端连接电容CX2,形成一阶RC回路。

电容CX2两端连接变压器L2的1、4端口,变压器L2的2、3端口连接电容CX1,同时连接变压器L5的1、4端口,而变压器L5的2、3端口则与电容C4、电容C3串联电路并联,同时,电容C4、电容C3的串联电路接地线,并分别与电容C2、压敏电阻MOV1并联,压敏电阻MOV1的两端分别连接变压器L1的2、3端口,而变压器L1的1、4端口则与整流桥的1、4端口连接,整流桥的2、3端口并联电容C1、电容C2,电容C1和电容C2两端之间连接电感L3,电容C2另一端接地,电容C2与电感L3连接的那一端同时连接电压器T1的端口10,而变压器T1的端口6接地,此时还涉及电源模块的吸收电容C6。

在本实施例中,假如10KV的雷击电压产生浪涌电压,热敏电阻NTC1会先抑制瞬间产生的浪涌电流,下一步,瞬态二极管TVS2和瞬态二极管TVS3构成的双向瞬态二极管TVS和压敏电阻MOV1与压敏电阻MOV2的串联电路会进一步抑制浪涌电压,经过第一次阻挡降压后的雷击浪涌电压第二次会被压敏电阻MOV1和瞬态二极管TVS1吸收,此时,瞬态二极管TVS1是单向TVS,在瞬态二极管TVS1反向接通工作情况下,瞬间的雷击电压会超过其反向承受电压,然后反向导通,并把电压钳位到一定值;当雷击电压过高时,保险丝FSI会烧断而保护整体电路。

电阻R1、电阻R3与电容CX2组成的一阶RC吸收电路利用电容电容CX2两端电压不能突变来限制电压上升率,保护后面的变压器,同时,经过吸收降压后,浪涌电压降低到7KV-8KV。本实施例中,电阻R1和电阻R3的阻值采取330KΩ,电容CX2采取0.33UF。

雷击浪涌电压通过上连两次吸收,已经大幅度降低了,再通过变压器L2、变压器L5的降压以及电容CX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的吸收,再通过压敏电阻MOV1吸收,此时的浪涌电压已经降低到2KV-3KV左右。

经过变压器L1的降压以及整流桥对浪涌电流的整流,之后通过电容C1、电感L3、电容C2组成的元型吸收器的吸收以及变压器T1的降压后,到电源模块的吸收电容C6两端的浪涌电压只有1KV左右,此时的浪涌电压经过电容C6吸收及恒压,被控制在400V左右,已对电源无任何损伤性危害。本实施例中,电容值C1和电容C2取值1UF。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灯具组合的串接示意图,其包括第一灯具21、第一灯具的第一电源输入接头22、电线23、第二灯具的第二电源输出接头24、电源线25、第二灯具26。

电源线25接入市电或者其他适配的供电设备,为第二灯具26提供电源进行工作,第二灯具的第二电源输出接头24与第二灯具26的第二电源模块连接,利用所需长度电线23将第二灯具的第二电源输出接头24与第一灯具的第一电源输入接头22连接起来,即可以为第一灯具21提供电源,驱动第一灯具21工作,可以理解地,不局限只有第一灯具21与第二灯具26之间的串接。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