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2451发布日期:2018-09-14 21:4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改变照射范围的闪光灯。



背景技术:

作为闪光灯,公知一种具备在开口部设置有透镜的筒状的框体、和可滑动地设置于框体的中空部内且在框体的开口部侧前端部分固定有光源(发光二极管)的开关壳体的闪光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这种闪光灯,通过使开关壳体在框体内滑动,从而使发光二极管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变化,由此能够对从框体的开口部射出的光的照射范围进行调整。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71477343号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开关壳体插入框体内,并固定于从框体的与透镜相反一侧的开口部突出的后壳体。

因此,为了对从框体的开口部射出的光的照射范围进行调整,需要使后壳体从框体突出的突出长度变化,若调整照射范围,则存在闪光灯整体的长度变化的问题。

另外,若在较为狭窄的场所使用这种闪光灯,为了调整照射范围而拉伸闪光灯的全长,则闪光灯会与周围接触,还存在使用的便利性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期望在能够改变照射范围的闪光灯中,能够不使长度等、整体的形状变化地改变照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闪光灯具备:光源;筒状的框体,其具备使来自光源的光向外部射出的开口部;支架,其保持光源;以及收纳部件,其将支架以能够沿框体的中心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收纳于框体内部。而且,收纳部件以通过外部操作使支架沿中心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闪光灯,能够通过外部操作使光源的支架在框体内部沿框体的中心轴方向移动。而且,若如此使支架在框体内部移动,则光源相对于框体的开口部的位置发生变化,从开口部射出的光的照射范围也发生变化。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闪光灯,为了对从开口部射出的光的照射范围进行调整,无需如上述的现有装置那样,使支架的支承部件从框体突出,并使其突出量变化。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闪光灯,无需使闪光灯整体的形状(具体地说,为长度)变化,便能够对光的照射范围进行调整。因此,即使在较为狭窄的场所也能够容易地调整照射范围,能够提高闪光灯的使用的便利性。

这里,也可以如以下方式构成,即支架为圆形,并以在圆的中心部分保持光源的方式构成,收纳部件具备筒状的转动部件和筒状的保持部件,通过借助操作部使转动部件转动,从而能够使支架沿框体的中心轴方向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转动部件构成为以能够绕框体的中心轴转动的方式配置于框体与支架之间,通过转动部件的内壁面与支架的外周面卡合,而利用自身的转动使支架沿框体的中心轴方向移动。

另外,保持部件构成为配置于转动部件的内部,对支架与转动部件一起转动的情况进行限制,将支架保持为能够沿框体的中心轴方向移动。而且,在转动部件设置有从框体向外部露出的转动操作用的操作部。

因此,在像这样构成支架以及收纳部件的情况下,若对操作部进行转动操作,则转动部件绕框体的中心轴转动,光源沿框体的中心轴方向移动。因此,如上述那样,能够不使闪光灯整体的形状变化地对光的照射范围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提高闪光灯的使用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支架设置有反射镜,该反射镜使来自光源的光向框体的开口部方向反射。另外,也可以在框体的开口部设置有透镜,该透镜用于使来自光源的光向外部的照射对象物照射。

若这样设置,则能够对于外部的照射对象物高效、均匀地照射来自光源的光。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若利用透镜面向来自开口部的光的射出方向突出的圆顶型透镜构成透镜,则能够使来自光源的光更加均匀地扩散,能够在照射范围均匀地进行照射。

另外,接下来,也可以构成为框体的与开口部相反一侧安装于具有用于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的主体外壳,光源从自由拆装地安装于主体外壳的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接受电力供给而点亮。

若这样设置,则本实用新型的闪光灯能够利用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点亮,例如,在使用电动工具的作业区域,能够共用其他电动工具和电池组。

另外,光源也可以由发光二极管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若使发光二极管发光,则会发热,因此,为了对该热量进行散热,发光二极管周围的支架、转动部件、以及保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为可散热的金属制。

另外,也可以利用软管保护从光源拉出的电力供给用的导线。

换句话说,在对照射范围进行调整时,由于光源与支架一起在框体内沿框体的中心轴方向移动,所以为了不妨碍其移动,需要使导线松弛。然而,若使导线松弛,则由于伴随着闪光灯的移动等而产生的振动,导线会产生位移,其结果可想到,由于与内壁等接触,因此会产生断线、短路等故障。

与此相对,若利用软管保护导线,则能够抑制产生在导线因振动等而与内壁等接触时的断线、短路等故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闪光灯整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拆下了发光部的主体外壳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安装于主体外壳的电池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闪光灯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闪光灯的发光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闪光灯的发光部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具备图6的发光部的闪光灯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闪光灯;3…发光二极管(LED);5…开口部;7…后方外壳;8…卡合突起;9…安装孔;10…发光部;12…框体;14…支架;15…发光二极管基板;15A…导线;16…反射镜;17…软管;18…突起;20…转动部件;22…操作部;24…保持部件;26…环状部件;28…固定部件;30…透镜;40…主体外壳;42…把持部;44…固定部;45…支承用突起;46…安装部;48…操作开关;50…电池组;52…轨道;54…卡合突起;56…操作部;58…电源端子部;59…连接端子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闪光灯1具备内置有作为光源的发光二极管3的发光部10、和安装有发光部10的主体外壳40。

如图1、图2所示,主体外壳40具有把持部42,该把持部42为长条形状并能够供使用者把持。而且,在把持部42的长边方向一端侧(图1、图2中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将发光部10固定为可转动的固定部44,在把持部42的另一端侧(图1、图2中的下方)设置有用于安装电池组50的安装部46。

电池组50为内置有锂离子电池等可重复充电的电池的电动工具用部件,能够通过从主体外壳40的前方侧(图1、图2的左侧)向后方侧滑动而安装于安装部46的下表面。

换句话说,如图3所示,在电池组50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对轨道52,该一对轨道52能够从主体外壳40的前方侧与设置于主体外壳40的安装部46的下表面的轨道卡合。

因此,电池组50在使其上表面抵接于主体外壳40的安装部46的下表面的状态下,能够沿向安装部46安装的安装方向或从安装部46脱离的脱离方向滑动。

另外,在轨道52的后端侧设置有卡合突起54,该卡合突起54与设置于主体外壳40的安装部46的卡合孔卡合,用于将电池组50定位固定于安装部46。

该卡合突起54利用弹簧的作用力从电池组50突出,通过按下图1、图2所示的操作部56,能够使该卡合突起54向电池组50侧位移。

因此,在电池组50安装于主体外壳40的安装部46的状态下,若按下操作部56,则解除卡合突起54与安装部46侧的卡合孔的卡合,能够将电池组50从主体外壳40拆下。

另外,在电池组50中,在一对轨道52的内侧设置有电源端子部58以及连接端子部59,该电源端子部58以及连接端子部59在电池组50安装于主体外壳40的安装部46的状态下,与设置于安装部46的背面的电源端子、连接器连接。

因此,若在主体外壳40安装电池组50,则从电池组50向主体外壳40的电力供给、以及主体外壳40与电池组50之间的通信可自动完成。

接下来,在主体外壳40的把持部42设置有用于对发光二极管3的点亮、熄灭进行切换的操作开关48。该操作开关48配置于在使用者把持着把持部42的状态下,能够用手指开启·关闭的位置。

而且,如图4所示,在把持部42的内部设置有电路基板49,该电路基板49组装有用于根据操作开关48的操作而使发光二极管3点亮、熄灭,或对点亮状态(点亮时的亮度等)进行切换的控制电路。

此外,控制电路通过安装有电池组50,并从电源端子部58接受电力供给而启动。而且,启动后,基于来自电池组50的连接端子部59的输入信号,对电池状态进行监控,在电池电压降低时等,禁止发光二极管3的点亮。

接下来,如图1、图2所示,主体外壳40的固定部44由左右一对夹持片构成,上述左右一对夹持片对后方外壳7进行夹持,上述后方外壳7在发光部10中配置于与射出来自发光二极管3的光的开口部5相反一侧。

而且,如图2、图4所示,在构成固定部44的左右夹持片分别设置有支承用突起45,该支承用突起45插入设置于发光部10的后方外壳7的安装孔9,将发光部10支承为能够绕安装孔9的中心轴转动。

因此,在发光部10安装于主体外壳40的固定部44的状态下,能够使开口部5的朝向以支承用突起45为中心以图4中单点划线所示的放射状变化。

而且,在发光部10的后方外壳7设置有卡合突起8,该卡合突起8在构成固定部44的夹持片中,通过与设置于支承用突起45周围的凹凸部45a卡合,而将开口部5的朝向在图4中单点划线所示的12阶段中进行切换并定位。

如图5所示,该卡合突起8由弹簧8B和突出部8A构成,其中,该弹簧8B收纳于以与安装孔9平行的方式设置于后方外壳7的贯通孔7A,该突出部8A被该弹簧8B向外侧方向推压而从后方外壳7的左右突出。

而且,卡合突起8通过突出部8A利用弹簧8B的作用力与固定部44的支承用突起45卡合,而如图4中单点划线所示那样,对发光部10的开口部5的朝向进行定位。

接下来,如图5所示,发光部10具备:筒状的框体12,其具有用于将来自发光二极管3的光向外部射出的开口部5;和圆形的支架14,其用于将发光二极管3保持并固定于框体12的内部。

支架14为圆环形状,在圆环的内侧固定有在中心部分设置有发光二极管3的圆板形状的发光二极管基板15(参照图4)。另外,在支架14设置有使来自发光二极管3的光向框体12的开口部5方向反射的反射镜16。

在支架14的外周沿周向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突起18,在各突起18的外周端缘,沿支架14的外周形成有螺纹牙。

而且,通过各突起18与形成于圆筒形状的转动部件20的内壁面的螺纹牙20A旋合,从而支架14借助转动部件20被收纳于框体12内。

转动部件20为能够在框体12的内部绕中心轴转动的圆筒形状,借助从与框体12相反一侧插入的保持部件24而固定于框体12。

保持部件24插入与转动部件20的螺纹牙20A旋合的支架14的各突起18之间,用于阻止支架14绕中心轴转动,从配置于发光部10的框体12的后方的后方外壳7向框体12侧突出。

换句话说,保持部件24形成为根据支架14的突起18的数量将比转动部件20的内径小的圆分割成多个圆弧而得的圆弧形状,从后方外壳7中的与框体12对置的外周端缘隔开间隔地突出。

另外,在保持部件24的框体12侧前端部分的外周形成有用于与设置于框体12的开口部5的内侧的内螺纹部12A旋合的螺纹牙24A。

因此,转动部件20在将支架14保持于内部的状态下,借助保持部件24固定于框体12内,若在该状下使转动部件20绕中心轴转动,则支架14(以及发光二极管3)沿框体12的中心轴方向移动。

此外,后方外壳7为圆筒形状,与突出有保持部件24的框体12侧的开口端部相反一侧被封闭。

另外,在转动部件20的与框体12相反一侧,以覆盖后方外壳7的框体12侧外周端部的方式,设置有供使用者对转动部件20进行转动操作的操作部22。

另外,在将转动部件20收纳于框体12内时,在框体12的开口部5的内侧与保持部件24的前端部分之间配置透镜30,利用该透镜30封闭开口部5。

此外,透镜30由透镜面向来自开口部5的光的射出方向突出的圆顶型透镜(Dome shaped lens)构成,在将保持部件24固定于框体12时,透镜30的周围的凸缘部32被夹持于保持部件24的框体12侧端面与框体12之间,从而透镜30固定于框体12的开口部5。

因此,通过使用者对转动部件20的操作部22进行转动操作,从而如图4中单点划线以及箭头所示那样,使支架14(以及发光二极管3)沿框体12的中心轴方向移动,能够对发光二极管3与透镜30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

而且,若像这样对发光二极管3与透镜30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则从发光二极管3放射出的光、被反射镜16反射的光通过透镜30,能够使向外部射出时的光的照射范围变化。

另外,在调整该照射范围时,仅支架14在框体12内沿中心轴方向移动,而作为将支架14收纳于框体12内的收纳部件的转动部件20、保持部件24不沿框体12的中心轴方向移动。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闪光灯1,通过对照射范围进行调整,从而发光部10整体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即使在较为狭窄的场所也能够容易地调整照射范围。

另外,由于透镜30由圆顶型透镜构成,因此在照射范围内能够使光均匀地扩散。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闪光灯1,能够无不均地对照射对象物均匀地进行照射,由此,也能够提高闪光灯1的使用的便利性。

然而,发光二极管3虽然借助发光二极管基板15、支架14、转动部件20、以及突出有保持部件24的后方外壳7被收纳于框体12内,但是发光二极管3通过点亮(换言之,通电)而发热。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将发光二极管3收纳于框体12内的支架14、转动部件20、以及包括保持部件24的后方外壳7由易于散热的金属(例如铝)构成。

此外,框体12为合成树脂制。而且,上述各部也无需全部都为金属制,一部分也可以与框体12相同,为合成树脂制。

另外,虽然从安装有发光二极管3的发光二极管基板15拉出向发光二极管3通电用的导线15A,但是若导线15A在后方外壳7内因振动等而移动,则有时会产生断线、短路等故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发光二极管基板15拉出的导线15A插通于保护用的软管17(例如,热收缩软管)。而且,导线15A在通过了软管17的状态下,从后方外壳7的安装孔9被向主体外壳40侧拉出,与主体外壳40内的电路基板49连接。

因此,从发光二极管基板15拉出的导线15A被软管17保护,能够抑制因振动等而产生断线、短路等故障。

此外,被软管17所保护的导线15A整体的大小(具体地说,为包括软管17在内的直径)也可以大于导线15A因振动等而易于啮入的间隙。

换句话说,例如,若导线15A进入支架14与转动部件20之间的间隙、或者支架14与保持部件24之间的间隙,则在借助操作部22使转动部件20转动时,存在导线15A啮入这些间隙的情况。

而且,若这样导线15A啮入,则能够想到导线15A断线或短路的情况,但是若如上述那样,用软管17保护导线15A,将其大小设置为大于易于啮入的间隙,则能够抑制因啮入而产生断线、短路等的情况。

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闪光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保持部件24突出设置于后方外壳7的框体12侧端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6、图7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保持部件24也可以设置在能够安装于后方外壳7的环状部件26。

换句话说,在该环状部件26设置有能够与设置于后方外壳7的开口部的内周面的内螺纹部7B旋合的螺纹部26A,通过将该螺纹部26A与后方外壳7的内螺纹部7B旋合,能够将该环状部件26固定于后方外壳7。

而且,在环状部件26的与后方外壳7相反一侧突出设置有保持部件24。因此,保持部件24通过借助环状部件26固定于后方外壳7,从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从后方外壳7向框体12突出。

另外,在图6、图7所示的变形例的发光部10中,如以下方式构成,即,通过使形成于保持部件24的框体12侧前端部分的螺纹牙24A与形成于环状的固定部件28的内侧的内螺纹部28A旋合,从而利用固定部件28和保持部件24夹持包括支架14的转动部件20。

固定部件28无法转动地嵌合于框体12的内侧,在其嵌合时,通过在框体12的开口部5的内侧与旋合于固定部件28的保持部件24的前端部分之间配置透镜30,从而能够在开口部5固定透镜30。

因此,根据图6、图7所示的变形例的发光部10,通过利用固定部件28和保持部件24夹持包括支架14的转动部件20,从而能够构成发光部10的主体部分,通过利用框体12覆盖该主体部分,从而能够构成在开口部5具备透镜30的发光部10。

由此,通过从主体部分拆下作为保护盖的框体12,能够容易地进行透镜更换等。另外,由于能够从后方外壳7一体地拆下主体部分,所以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主体部分的修理、更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对作为光源的发光二极管3进行了保持的支架14在框体12内沿框体12的中心轴方向移动,而在支架14的外周设置构成螺纹的突起18,将该突起18与转动部件20的内周面的螺纹牙20A旋合。

因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借助操作部22使转动部件20转动,从而能够对发光二极管3相对于透镜30的位置进行调整,但是这样的位置调整不必一定需要利用转动部件20。

换句话说,例如,即便使支架14借助转动部件20那样的筒状的收纳部件,以能够沿框体12的中心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收纳于框体12内,通过外部操作使其所收纳的支架14直接沿中心轴方向移动,也能够实施支架14的位置调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发光部10中,在框体12的与开口部5相反一侧设置有后方外壳7,后方外壳7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能够安装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50的主体外壳4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也可以形成为,将后方外壳7设置为使用者能够把持的长度,能够在后方外壳7安装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50。

另外,作为电源,不必一定需要使用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50,也可以形成为能够利用干电池、其他电子设备所使用的二次电池等。

另外,也可以利用多个结构元件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结构元件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是利用多个结构元件实现一个结构元件所具有的一个功能。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个结构元件实现多个结构元件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者利用一个结构元件实现通过多个结构元件所实现的一个功能。另外,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相对于其他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附加或者替换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至少一部分。此外,仅通过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语句确定的技术思想所包含的所有实施方式皆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