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1368发布日期:2018-08-14 16:36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的室内等中使用的照明单元。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照明单元安装在各个位置(门控灯照明、足部照明、地图照明、充电端口照明等)。根据安装位置,使用具有不同的发光模式的照明单元,并且应用具有不同的装接结构的照明单元。

例如,对于将用作光发射表面的盖侧构成从外部显著的位置处的设计面这样的照明单元,其被构造成在整个盖露出的状态下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另外,jp2001-243829a描述了一种结构,其中,具有布置在从外部不显著的位置处的盖的照明单元装接于在作为照明装接部件的面板中开口的装接孔。

传统地,独立地设计和制造适用于期望的发光模式和装接结构的照明单元。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这样的情况,存在使得具有不同的发光模式和装接结构的多种样式的照明单元的构件在照明单元之间通用的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尽可能地使其构件在照明单元之间通用的具有不同的发光模式和到照明装接部件的装接结构的照明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单元包括壳体、第一盖和第二盖。壳体被构造成容纳光源和电路体,该电路体构成光源与壳体的外部之间的电路。

第一盖能够安装于壳体,并且被构造成使来自光源的光向壳体的外部出射。第二盖能够安装于壳体,并且包括能够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的装接孔的盖侧装接部。第二盖被构造使来自光源的光通过装接孔向壳体的外部出射。第一盖和第二盖能够选择性地安装于壳体。

根据以上构造,照明单元的发光模式在安装第一盖时与在安装第二盖时是不同的。另外,当安装第二盖时,照明单元能够利用第二盖而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的装接孔。从而,为了制造具有不同的发光模式和到照明装接部件的装接结构的照明单元,重新组装盖就足够了。因此,能够使得除了盖之外的构件在照明单元之间通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照明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盖安装在其上的照明单元的立体图。

图2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的盖安装在其上的照明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2a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2b的线iv-iv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壳体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壳体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壳体的平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对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11a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盖的前侧的立体图。

图11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盖的内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的盖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部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图示出在组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照明单元的过程中握持汇流条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图示出在组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照明单元的过程中将汇流条放置在汇流条导轨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a是图示出在组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照明单元的过程中汇流条位于插入完成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b是图16a所示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7是图示出在组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照明单元的过程中开始插入电路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图示出在组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照明单元的过程中电路板位于插入完成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图示出在组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照明单元的过程中电路板位于插入完成位置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0是图示出在组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照明单元的过程中在安装第一方面的盖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图示出在组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照明单元的过程中在安装第二方面的盖和内部部件之前的立体图。

图22是图示出在组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照明单元的过程中将内部部件组装于壳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3a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在将第一帽件安装于壳体之前的立体图。

图23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帽件安装在其上的照明单元的立体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帽件的立体图。

图25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在第一盖安装在其上的照明单元装接于透镜盖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在第一盖安装在其上的照明单元装接于透镜盖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照明装接部件的装接孔的周边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了说明的目的,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所公开的实施例的透彻理解。然而,明显地,可以不带有这些具体细节地实施一个以上的实施例。在其它情况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使得附图简化。

在下文中将通过参考附图提供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需要注意的是:将利用相同或相似的参考标号来表示图中的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或构件,并且将省略或简化对这样的部分和构件的描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因此与实际不同。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整体示意性构造>

如图1至2b所示,照明单元1a和1b均包括:作为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ed)2;电路板3,该电路板作为构成了发光二极管2与壳体10的外部之间的电路的电路体;一对汇流条30;和壳体10,该壳体10容纳发光二极管2、电路板3和一对汇流条30。壳体10以可选择性安装的方式设置有第一方面的盖(第一盖)40和第二方面的盖(第二盖)50。当安装第二方面的盖50时,将内部部件60组装于壳体10。在下文中,将描述各个构件的详细构造。

<壳体>

如图5至8等所示,壳体10由不透光的部件形成。壳体10的整体外形是长方体。壳体10具有构件容纳室11和连接器装配室12。分隔壁13设置在构件容纳室11与连接器装配室12之间。构件容纳室11由底壁14、一对侧壁15和分隔壁13围绕,并且上表面和前表面是开口的。这些开口部由第一方面的盖40或第二方面的盖50覆盖。在构件容纳室11中容纳:发光二极管2;发光二极管2安装在其上的电路板3;和汇流条30。

一对汇流条导轨16由比构件容纳室11的底壁14周围的底表面低一级的阶部形成。一对汇流条导轨16从构件容纳室11的前侧开口朝着分隔壁13延伸。在构件容纳室11的底壁14上,按压部进入槽18形成于各个汇流条导轨16的底表面侧。

在构件容纳室11的一对侧壁15的内表面上,一对锁定突起20设置在两个位置处。各个锁定突起20通过切除侧壁15的内表面侧而形成。即,各个锁定突起20的上表面具有与其它侧壁15的内表面的高度相同的高度。

在构件容纳室11的一对侧壁15上,一对变形限制槽21设置在各个侧壁15上的两个锁定突起20之间的一个位置处。各个变形限制槽21具有开口的顶表面,并且当从侧面观看时是矩形的。

一对内部部件保持槽24设置在构件容纳室11的一对侧壁15上。各个内部部件保持槽24位于比各个变形限制槽21低的位置处,并且开口到变形限制槽21内。

内部部件支撑基部22设置在分隔壁13的中心位置处。板定位突起26在内部部件支撑基部22的后表面上突出。一对端子通孔25在分隔壁13上设置在分隔壁13的左右位置处。各个端子通孔25在构件容纳室11与连接器装配室12之间贯通。另外,朝着构件容纳室11侧突出的一对汇流条限制壁27设置在分隔壁13和侧壁15上。

作为一对壳体侧装接部的透镜盖锁定突起28分别设置在壳体10的一对侧壁15中的每个侧壁上,具体地,设置在连接器装配室12的各个外表面侧。一对透镜盖锁定突起28锁定在作为照明装接部件的透镜盖90的一对锁定孔93中,下文中详细描述。

一对帽件锁定突起29设置在壳体10的一对侧壁15上,具体地,设置在构件容纳室11的外表面侧上。

<汇流条>

如图9等所示,各个汇流条30通过弯曲具有预定形状的导电金属板而形成。各个汇流条30具有:板接触部31,该板接触部31是要电连接于电路板3的部分;和凸片端子32,该凸片端子32是要电连接于被引导至壳体10的外部配线(未示出)的部分。板接触部31具有板状的固定接触部34以及弹性接触部35,固定接触部34与弹性接触部35以经由连接板33和连接板33互相对置且在其之间具有空间的状态布置。固定接触部34形成为比弹性接触部35长。在固定接触部34的末端处,设置了以直角弯曲的按压片部36。按压片部36的尺寸形成为比按压部进入槽18的截面尺寸稍小。按压片部36的侧表面和底表面在接近按压部进入槽18的侧表面和底表面的同时而移动。

弹性接触部35悬臂支撑在连接板33上。弹性接触部35的末端形成为朝着固定接触部34弯曲的圆弧状。在弹性接触部35的圆弧状部分中,设置了朝着固定接触部34突出的缩进部37。

突起38设置在弹性接触部35上。在汇流条30容纳在壳体10中的位置(汇流条插入完成位置)处,突起38抵接分隔壁13的汇流条限制壁27(参见图16b)。

以直角弯曲的握持片部39设置在弹性接触部35上。握持片部39设置成:在该握持片部39容纳在壳体10中时的姿态下,该握持片部39在朝着构件容纳室11的上开口的方向上竖立。

在壳体10中的容纳位置处,凸片端子32布置在连接器装配室12中。

<发光二极管和电路板>

如图10等所示,发光二极管2安装于电路板3。

其它电子组件与发光二极管2一起安装在电路板3上,并且设置电路图案以构成发光二极管2的驱动电路。一对接触部3a形成为电路图案的一部分。一对接触部3a布置在电路板3的相应的上下表面上(在图中,未示出后表面上的接触部)。在构件容纳室11中的容纳位置处,一对接触部3a夹持在汇流条30的固定接触部34与弹性接触部35之间。弹性接触部35的弹性恢复力用作接触压力,并且板接触部31与电路板3电连接。

电路板3是扁平长方体,并且定位槽3b设置于要插入到构件容纳室11内的该电路板3的插入前端面和插入后端面。在构件容纳室11中的容纳位置处,分隔壁13的板定位突起26进入电路板3的插入前端面上的定位槽3b。在构件容纳室11的容纳位置处,第一方面的盖40的板定位突起47或内部部件60的板定位突起64进入电路板3的插入后端面的定位槽3b。

<第一方面的盖>

如图11a、11b等所示,第一方面的盖40由透光的部件形成。第一方面的盖40具有l状的闭合板部41,该闭合板部41无间隙地进入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的上开口和前开口。闭合板部41的上表面高度是壳体10的上表面高度。

在闭合板部41的两侧表面上,一对锁定爪42设置在两个位置处。每个锁定爪52从闭合板部51的侧表面向外突出。

在闭合板部41的两个侧表面上,一对变形限制肋44在两对锁定爪42之间的位置处突出,一对变形限制肋44从一对锁定爪42向外突出。

在闭合板部41的内表面上,一对汇流条脱落防止肋46向下突出。在第一方面的盖40安装在壳体10上的状态下,汇流条脱落防止肋46位于汇流条脱落的一侧,即是汇流条30的握持片部39的一侧。

板定位突起47设置于闭合板部41的前表面部的内表面上。在第一方面的盖安装在壳体10上的状态下,板定位突起47进入电路板3的插入后端面的定位槽3b。

在第一方面的盖40中,变形限制肋44进入壳体10的变形限制槽21,并且各个锁定爪42由壳体10的各个锁定突起20锁定,从而将盖40安装在壳体10上。在第一方面的盖40中,当一对汇流条30和电路板3不适当地容纳在壳体10中时,一些部分不适当地与一对汇流条30和电路板3干涉,并且锁定突起20不由锁定爪42锁定。

当第一方面的盖40安装在壳体10上时,得到了具有光从第一方面的盖40的几乎全部面积出射(输出)这样的发光模式的照明单元1a(参见图2a)。

<第二方面的盖>

如图12等所示,第二方面的盖50由不透光的部件形成。第二方面的盖50具有l状的闭合板部51,该闭合板部51无间隙地进入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的上开口和前开口。闭合板部51的上表面高度是壳体10的上表面高度。

作为旋转支撑部的筒状部(管部)53设置在闭合板部51的上表面侧上。筒状部53从闭合板部51的上表面突出。筒状部53的内部形成为开口(空间)。在筒状部53的外周上,设置了盖侧装接部55。

盖侧装接部55沿着筒状部53的外周表面设置。盖侧装接部55具有一对旋转止动壁55a、弹性的圆弧臂部55b和锁定爪55c。一对旋转止动壁55a布置在筒状部53上的以180度彼此对置的位置处,并且从筒状部53的外周突出。各个弹性的圆弧臂部55b在各个旋转止动壁55a作为悬臂支撑部的状态下沿着筒状部53的外周面延伸。锁定爪55c设置在各个弹性的圆弧臂部55b的末端处。

通过设置在筒状部53的外周上的盖侧装接部55,第二方面的盖50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例如,车体面板的饰件)100的装接孔101(在图27中示出)。下面将描述装接过程。

同样在第二方面的盖50中,与第一方面的盖40中的结构相似的一对锁定爪52和一对变形限制肋54设置在两个位置处。在第二方面的盖50中,变形限制肋54进入壳体10的变形限制槽21,并且各个锁定爪52由壳体10的各个锁定突起20锁定,从而将盖50安装在壳体10上。在第二方面的盖50中,当一对汇流条30和电路板3不适当地容纳在壳体10中时,一些部分不适当地与一对汇流条30和电路板3干涉,并且锁定突起20不由锁定爪52锁定。

当第二方面的盖50和下文描述的内部部件60安装在壳体10上时,得到具有光仅从筒状部53(参见图2b)出射(输出)这样的发光模式的照明单元1b。

<内部部件>

如图13等所示,内部部件60由透光的部件形成。内部部件60的尺寸形成为使得该内部部件60几乎无间隙地进入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的上开口。在内部部件60中,比周边高一级的圆形部61设置于在内部部件60容纳在构件容纳室11中的状态下该圆形部61在发光二极管2的正上方的位置处。在内部部件60中,形成一对汇流条脱落防止肩面62。在内部部件60容纳在构件容纳室11中的状态下,一对汇流条脱落防止肩面62位于汇流条30的握持片部39的汇流条脱落侧。

一对侧端重量承受肋63在内部部件60的两侧缘突出。末端自重承受肋65设置在内部部件60的末端处。在内部部件60容纳在构件容纳室11中的状态下,一对侧端重量承受肋63进入一对内部部件保持槽24,并且被放置在该一对内部部件保持槽24的底表面上,并且末端自重承受肋65被放置在壳体10的内部部件支撑基部22上。板定位突起64设置在内部部件60上。在内部部件60容纳在构件容纳室11中的状态下,板定位突起64进入电路板3的插入后端面上的定位槽3b。

当汇流条30和电路板3不适当地容纳在壳体10中时,内部部件60具有防止第二方面的盖50锁定于壳体10的功能,即,半装配功能。

<第一帽件>

如图23a和23b所示,第一帽件70由透光的部件形成。第一帽件70包括帽件本体71和经由弯曲部从帽件本体71的两侧缘延伸的一对弹性锁定臂部72。

帽件本体71具有从周表面突出的筒状部73和覆盖筒状部73的内侧的上表面的设计盖部74。在帽件本体71的底表面侧,装配凹部(未由参考标号表示)由筒状部73和设计盖部74形成。圆形装配凹部尺寸形成为使得第二方面的盖50的筒状部53和盖侧装接部55能够进入。

具有与第二方面的盖50的筒状部53的盖侧装接部55的结构相似的结构的帽件侧装接部75设置在筒状部73的外侧。即,帽件侧装接部75具有:一对旋转止动壁75a;悬臂支撑在旋转止动壁75a上的一对弹性圆弧臂部75b;和一对锁定爪75c。

锁定孔72a形成在一对弹性锁定臂部72中的每个弹性锁定臂部72中。

通过使用一对弹性锁定臂部72的弹性变形而将该一对弹性锁定臂部72从壳体10的上侧按压到左右侧壁15的外侧,并且壳体10的一对帽件锁定突起29锁定在第一帽件70的一对锁定孔72a中。从而,如图23b所示,在第二方面的盖50安装在照明单元1b上的状态下,第一帽件70组装于照明单元1b。

第一帽件70安装在其上的照明单元1b成为具有如下发光模式的照明单元1:设计盖部74从其表面出射光。

第一帽件70安装在其上的照明单元1b能够利用帽件侧装接部75而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孔(未示出)。

<第二帽件>

如图24所示,第二帽件80包括由不透光的部件形成的帽件本体81和经由弯曲部从帽件本体81的两侧缘延伸的一对弹性锁定臂部82。帽件本体81设置有筒状部83。光引导杆84的基部插入到筒状部83内。光引导杆84的除了基部之外的部分露出到外部。

锁定孔82a形成在一对弹性锁定臂部82中的每个弹性锁定臂部82中。第二帽件80以与第一帽件70相似的方式组装于壳体10。

第二帽件80安装在其上的照明单元1b成为具有如下发光模式的照明单元1b:光引导杆84从其表面出射光。

第二帽件80安装在其上的照明单元1b能够通过使用利用作为壳体侧装接部的透镜盖锁定突起28而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部(未示出)。

<组装照明单元的过程>

接着,将描述照明单元1a和1b的组装过程。

如图14所示,汇流条30的握持片部39由夹头110握持,并且在汇流条30的凸片端子32作为末端的状态下,将该汇流条30放置在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的汇流条导轨16上。

如图15所示,放置在汇流条导轨16上的各个汇流条30的按压片部36在箭头的方向上被按压。然后,各个汇流条30由汇流条导轨16引导,并且朝着构件容纳室11的后侧移动,并且凸片端子32进入到分隔壁13的端子通孔25内,并且进入连接器装配室12。汇流条30的连接板33的末端碰触分隔壁13的位置是汇流条插入完成位置。

如图16a和16b所示,在汇流条插入完成位置处,各个汇流条30的凸片端子32在连接器装配室12中布置成突出状态,并且汇流条30的板接触部31布置在构件容纳室11中。如图16b所示,在汇流条插入完成位置处,弹性接触部35的突起38抵接于分隔壁13的汇流条限制壁27。

接着,如图17所示,将电路板3插入到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内。在将电路板3插入到构件容纳室11内的过程中,电路板3的插入末端侧进入汇流条30的固定接触部34与弹性接触部35之间。分隔壁13的板定位突起26进入并且装配到电路板3的定位槽3b内的位置是电路板3的插入完成位置。如图18和19所示,在电路板3的插入完成位置处。电路板3的一对接触部3a夹持在汇流条30的固定接触部34与弹性接触部35之间。弹性接触部35的弹性恢复力用作接触压力,并且板接触部31与电路板3电连接。

当安装第一方面的盖40时,如图20所示,从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的上侧组装第一方面的盖40。然后,第一方面的盖40的变形限制肋44进入壳体10的变形限制槽21,并且第一方面的盖40的各个锁定爪42弹性变形,从而锁定爪42由壳体10的各个锁定突起20锁定。这样完成了上面安装有第一方面的盖40照明单元1a的组装。

当安装第二方面的盖50时,如图21所示,首先将一对侧端重量承受肋63从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的上方与一对内部部件保持槽24对齐。然后,将内部部件60插入到构件容纳室11内(参见图22)。

接着,从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的上方组装第二方面的盖50。然后,第二方面的盖50的变形限制肋54进入壳体10的变形限制槽21,并且第二方面的盖50的各个锁定爪52弹性变形,从而锁定爪52由壳体10的各个锁定突起20锁定。这样完成了上面安装有盖50的照明单元1b的组装。

<照明单元1a到透镜盖的装接过程>

接着,将描述将上面安装有第一方面的盖40的照明单元1a装接到作为第一照明装接部件的透镜盖90的过程。如图25和26所示,透镜盖90由透光的部件形成。透镜盖90具有发光板部91以及固定于发光板部91的后表面侧的装接腿部92a和92b。一对锁定孔93设置在一对装接腿部92a的末端处。

如图25所示,将照明单元1a的壳体10与透镜盖90的一对装接腿部92a对齐并且插入到一对装接腿部92a内。于是,一对装接腿部92a在该一对装接腿部92a互相分离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壳体10进入弹性变形的一对装接腿部92a,并且一对透镜盖锁定突起28锁定在一对锁定孔93中(参见图26)。这样完成了上面安装有第一方面的盖40安装的照明单元1a到透镜盖90的安装。当将上面安装有透镜盖90照明单元1a组装于车身时,完成该过程。

<照明单元1b到装接孔的装接过程>

接着,将描述将上面安装有第二方面的盖50的照明单元1b装接到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孔101的过程。如图27所示,照明装接部件(例如,车体面板的饰件)100的装接孔101是小直径部101a与大直径部101b组合的不规则圆孔,并且小直径部101a的外缘侧是夹持部101c。

首先将盖侧装接部55与大直径部101b的位置对齐,将盖侧装接部55与筒状部53一起插入到装接孔101内,并且将盖侧装接部55插入到该盖侧装接部55向照明装接部件100的相反侧突出的位置中。接着,旋转盖侧装接部55。然后,弹性圆弧臂部55b弹性变形,锁定爪55c放置在夹持部101c上,并且使得第二方面的盖50能够旋转。锁定爪55c旋转至该锁定爪55c越过夹持部101c的位置。然后,弹性圆弧臂部55b弹性恢复和变形,并且盖侧装接部55的旋转止动壁55a和锁定爪55c将夹持部101c的两端面夹持在其间。由此,使用第二方面的盖50将照明单元1b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孔101,并且完成照明单元1b的安装。

<帽件的组装>

如图23a所示,为了将第一帽件70安装在上面安装有第二方面的盖50的照明单元1b上,利用一对弹性锁定臂部72的弹性变形从壳体10的上侧将该一对弹性锁定臂部72按压到左右侧壁15的外侧。然后,第二方面的盖50的筒状部53进入第一帽件70的装配凹部(未示出),并且壳体10的一对帽件锁定突起29锁定在第一帽件70的一对锁定孔72a中。从而,安装了第一帽件70。照明单元1b是设计盖部74用作光出射表面的发光模式。

能够以与第一帽件70相似的方式将图24所示的第二帽件80安装在上面安装有第二方面的盖50的照明单元1b上。照明单元1b是光引导杆84出射光的发光模式。

<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照明单元1a和1b均包括壳体10,该壳体10容纳:发光二极管2;作为构成发光二极管2与壳体10的外侧之间的电路的电路体的电路板3;和汇流条30。壳体10包括:第一方面的盖40,其将来自发光二极管2的光向壳体10的外侧出射;和盖侧装接部55,其能够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孔101。经由装接孔101将来自发光二极管2的光向壳体10的外侧出射的第二方面的盖50能够选择性地安装于壳体10。

因此,当将第一方面的盖40和第二方面的盖50分别安装于照明单元1a和1b时,得到具有不同的发光模式的照明单元1a和1b。另外,当安装了第二方面的盖50时,能够通过使用第二方面的盖50将照明单元1b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孔101。通过以这种方式组装盖,能够得到具有不同的发光模式和到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结构的照明单元1a和1b。因此,使得除了盖40和50之外的构件通用。

壳体10设置有作为壳体侧装接部的透镜盖锁定突起28,该透镜盖锁定突起28要装接于作为照明装接部件100的透镜盖90。因此,上面安装有第一方面的盖40的照明单元1a能够利用透镜盖锁定突起28而装接于作为照明装接部件的透镜盖90。上面装接有第二方面的盖50的照明单元1b能够利用盖侧装接部55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孔101。另外,上面安装有第二方面的盖50的照明单元1b能够利用透镜盖锁定突起28装接于作为照明装接部件的透镜盖90。因此,照明单元1b能够对应于不同的装接结构。

变形限制肋44、54分别设置在第一方面的盖40和第二方面的盖50上。壳体10设置有变形限制槽21,变形限制肋44和54选择性地进入(即,选择性地接收变形限制肋44和54)该变形限制槽21。另外,盖侧装接部55通过盖侧装接部55的旋转而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孔101。

因此,当将第二方面的盖50安装在壳体10上并且使壳体10旋转以可旋转地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孔101时,壳体10从第二方面的盖50受到反作用力。然而,由于壳体10在变形限制槽21处受到反作用力,所以能够尽可能地防止第二方面的盖50从壳体10脱落。

电路体包括电路板3和汇流条30。发光二极管2安装在电路板3上。汇流条30将如下两部分电连接,即,待电连接至电路板3的部分,和电连接到从外部引导至壳体10的外部配线(未示出)的部分。在该实施例中,除了壳体10之外,使得发光二极管2、电路板3和汇流条30的构件均是通用的。另外,由于至少汇流条30和电路板3需要容纳在壳体10中,所以该构造实现了良好的组装工作性。

第二方面的盖50由不透光的部件形成,并且具有布置在装接孔101中的筒状部53。阻塞筒状部53的开口的透光性的内部部件60容纳在壳体10中。因此,能够防止诸如灰尘和水这样的异物通过第二方面的盖50的筒状部53中的开口进入壳体10。

壳体10以可安装方式设置有第一帽件70和第二帽件80。第一帽件70和第二帽件80从外侧覆盖第二方面的盖50的筒状部53,并且从筒状部53向外部发射光。因此,当安装第二方面的盖50时,能够增加发光模式的变化。还能够通过增加帽件的种类来增加发光模式的变化。

第一帽件70设置有要装接于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孔(未示出用于帽件的装接孔)的帽件侧装接部75。因此,在上面安装有第一帽件70安装的照明单元1b中,照明单元1b能够利用第一帽件70安装于照明装接部件100的装接孔。注意,在该实施例中,用于装接第一帽件70的装接孔具有比用于装接第二方面的盖50的装接孔101的直径大的直径。

汇流条导轨16设置在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的底壁14上。因此,汇流条30能够可靠地并且平顺地移动到构件容纳室11的插入完成位置。

按压部进入槽18设置在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的底壁14上,并且按压片部36设置在汇流条30上。因此,汇流条30能够容易地移动到构件容纳室11的插入完成位置。另外,按压片部36被构造成使得该按压片部36无间隙地进入按压部进入槽18并且在其中移动的尺寸。因此,由于按压片部36在难以在上、下、右和左方向上移位的状态下在按压部进入槽18中移动,所以按压片部36还用作汇流条30的引导部。此外,当汇流条30在构件容纳室11内移动时,载荷仅施加于按压片部36,并且载荷不施加于板接触部31和凸片端子32。这防止了板接触部31和凸片端子32变形。

汇流条30在弹性接触部35上设置有突起38。在汇流条30容纳在壳体10中的位置(汇流条插入完成位置)处,突起38抵接于分隔壁13的汇流条限制壁27(参见图16b)。然后,如图19所示,当容纳电路板3时,弹性接触部35弯曲变形。此时,能够防止弹性接触部35的过度变形,并且由于突起38抵接于汇流条限制壁27,所以能够确保稳定的接触姿态。

汇流条30设置有握持片部39。因此,容易将汇流条30放置在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的适当的插入开始位置,即,放置在汇流条导轨16上。

第一方面的盖40设置有汇流条脱落防止肋46。在第一方面的盖40安装在壳体10上的状态下,能够防止汇流条30的握持片部39在汇流条脱落的方向上移动。

在上面安装有第二方面的盖50的照明单元1b中,内部部件60容纳在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中。因此,能够防止诸如灰尘、水等这样的异物从第二方面的盖50的筒状部53的内侧进入到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内。

内部部件60设置有一对汇流条脱落防止肩面62。在第二方面的盖50安装在壳体10上的状态下,能够防止汇流条30的握持片部39在汇流条脱落的方向上移动。

当将内部部件60容纳在其中以适当状态布置了汇流条30和电路板3的构件容纳室11中时,一对侧端重量承受肋63进入一对内部部件保持槽24,并且放置在该一对内部部件保持槽24的底表面上,并且末端自重承受肋65放置在壳体10的内部部件支撑基部22上,并且壳体10承受内部部件60的重量。因此,即使在内部部件60组装在壳体10中之后,内部部件60的重量也不作用在电路板3和一对汇流条30上。因此,内部部件60不损坏电路板3和汇流条30。

在上面安装有第一方面的盖40的照明单元1a中,壳体10的板定位突起26进入电路板3的插入前端面的定位槽3b,并且第一方面的盖40的板定位突起47进入电路板3的插入后端面的定位槽3b。因此,以电路板3定位在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中的状态容纳该电路板3。

在上面安装有第二方面的盖50的照明单元1b中,壳体10的板定位突起26进入电路板3的插入前端面的定位槽3b,并且内部部件60的板定位突起64进入电路板3的插入后端面的定位槽3b。因此,以电路板3定位在壳体10的构件容纳室11中的状态容纳电路板3。

<变形例>

在以上实施例中,连接器装配室12设置在壳体10中,凸片端子32设置在汇流条30上,并且通过连接器连接来进行汇流条30与从外部引导的电线之间的电连接。然而,可以通过除了连接器连接之外的连接来进行电连接。例如,压接刃端子可以设置在汇流条30上,并且可以通过压接连接来进行汇流条30与从外部引导的电线之间的电连接。

在以上实施例中,电路体包括电路板3和汇流条30,但是电路体不限于此。例如,电路体可以包括电子组件安装在其上的汇流条电路体。在该情况下,汇流条电路体优选地与凸片端子和压力接触片端子一体化。

在以上实施例中,汇流条30的突起38抵接于壳体10的汇流条限制壁27。然而,突起38可以布置成当汇流条30容纳在壳体10中并且不容纳电路板3时不抵接于汇流条限制壁27的表面,并且留有间隙地与汇流条限制壁27的表面隔开。当弹性接触部35由电路板3按压并且变形时,突起38可以抵接于分隔壁13的汇流条限制壁27,从而在确保接触压力的同时防止弹性接触部35的过度变形。利用这样的构造,能够减小将汇流条30插入到壳体10内的插入阻力,提高了汇流条30的组装工作性。

在以上实施例中,当安装第二方面的盖50时,内部部件60容纳在壳体10中。然而,可以在第二方面的盖50的筒状部53中通过例如双色成型设置透光部件。

在以上实施例中,第一方面的盖40是一种类型。然而,如果制备了不具有盖侧装接部并且具有不同的发光模式的多种盖,则能够增加不具有盖侧装接部的盖的发光模式的变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方面的盖50也是一种类型。然而,如果制备了具有盖侧装接部55和不同的发光模式的多种类型的盖,则能够增加具有盖侧装接部55的盖的发光模式的变化。

在以上实施例中,第二帽件80不设置有如第一帽件70的帽件侧装接部75这样的帽件侧装接部。然而,第二帽件80也可以设置有帽件侧装接部。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主要特性的情况下以其它具体模式实施本发明。因此,认为这些实施例的所有方面是说明性的并且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附加的权利要求而不是由前述描述表示,并且在本发明的等同的意义和范围内进行的所有改变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效果仅仅是由本发明实现的一系列最优效果。因此,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