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车头偏转补偿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5164发布日期:2018-11-02 22:34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偏转灯,具体涉及一种火车头偏转补偿灯。



背景技术:

汽车在拐弯时,转向是由方向盘控制车轮的方向导向;转向时,车轮依旧处于水平地面,车体相对于地面平行稳定;因此汽车配备的偏转灯是以水平地面、及稳定的车体为基准的。

而火车在拐弯转向时,其转向是由导轨牵引的,且在全民加速的时代,火车因为有独立的轨道,速度相对汽车较快,因此普通的汽车偏转车头灯并不能匹配适用于火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火车头偏转补偿灯。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火车头偏转补偿灯,包括灯头组件、偏转组件、控制装置和检测组件;

所述灯头组件包括半球形灯框和内置的灯泡;

所述偏转组件包括灯框罩、和设置在灯框罩与灯框之间的分别由电机驱动的X轴和Y轴;

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车轮轴两侧的压力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压力装置的反馈,通过偏转组件控制灯框在X轴和Y轴上偏转。

上述灯框设有半球型聚光灯罩,进一步改变光路,使得散射光射或聚焦点射,加强照射的光强。

上述灯框罩的上下缘设有反光灯檐,反光灯檐与灯框罩固定,不随灯罩转动,限制并反射收拢上下端的照射灯光。

上述控制装置接火车测速装置,并根据测速装置的反馈,通过偏转组件控制灯框在Y轴上偏转。

上述灯头组件为2组,分别设置在火车头的前端两侧;或1组,设置在火车头的前端正中位。

上述灯泡为LED灯。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发明的一种火车头偏转补偿灯,通过检测组件的受力,检定火车的偏转方向;通过测速装置,检定火车的行车状态;进而通过偏转组件控制灯罩在X轴和Y轴偏转,使得光照方向在水平和纵向偏转,补足因转向或车速的变化,引起的光照角度的死角和光照强度的改变。

本发明的一种火车头偏转补偿灯,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火车头的灯光照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火车头偏转补偿灯的灯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火车转向的受力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1、灯檐,2、灯罩,3、灯框罩,4、Y轴,5、灯泡,6、灯框,7、压力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一种火车头偏转补偿灯,包括分别设置在火车头的前端两侧的灯头组件和偏转组件、控制装置和检测组件;

灯头组件包括带半球型聚光灯罩2的半球形灯框6和内置的LED灯泡5;

偏转组件包括上下缘设有反光灯檐1的灯框罩3、和设置在灯框罩3与灯框6之间的分别由电机驱动的X轴(水平轴)和Y轴4(纵向轴);

检测组件为分别设置在车轮轴两侧的压力装置7;

控制装置根据压力装置7的反馈,通过偏转组件控制灯框6在X轴和Y轴4上偏转;并根据测速装置的反馈,通过偏转组件控制灯框6在Y轴4上偏转。

使用时:

通过导轨的引导,火车在拐弯处转向时,由于要平衡火车在弯道上受到的向心力,所以外侧的轨道要比内侧的高,受力状况如图2所示。

通过车轮轴两侧的压力装置7检测到的受力变化,N1≠N2,控制装置判断火车处于转向状态,根据N1和N2的大小,若N1﹥N2,则火车转向方向位N1侧。控制装置驱动电机使得Y轴4转动,使得灯框6在灯框罩3内向N1侧水平偏转,同时驱动X轴转动,使得灯框6在灯框罩3内向下偏转。使得灯光的照射整体向N1侧且偏下转。解决了火车在转向,灯光直射,转弯方向照射死角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由于车速过快,即便灯光与火车同向偏移,由于向心力的作用,光子反向且向上偏转,转向侧低处光照强度不足的问题。

若N1=N2,则控制装置判断为火车正常直线行驶,控制装置根据火车的测速装置反馈的速度控制灯光在纵向的照射角度。

若速度平稳,即加速度a=0,不调整灯框6的角度;

若火车处于加速状态,即V1>V2>V 3>…>Vn,加速度a>0,灯光若处于照射常态,由于车速的增加,相同的距离,火车通过的时间缩短,人的视觉感官中,光线的照射距离缩短,因此,控制装置驱动X轴转动,使得灯框6在Y轴4纵向向上偏转,加大灯光照射的距离。

反之,若火车处于减速状态,即V1<V2<V 3<…<Vn,加速度a<0,灯光若处于照射常态,由于车速的减小,相同的距离,火车通过的时间拉长,人的视觉感官中,光线的照射距离拉长,远处的灯光照射模糊不清,超出有效照射范围内,且近处分布的光照不足,因此,控制装置驱动X轴转动,使得灯框6在Y轴4纵向向下偏转,加大近处的灯光照射强度。

同样的,上述火车在转向时,照射灯光为偏下,与车速处于减速状态,加速度a<0时的灯光调整吻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