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明灯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0763发布日期:2018-12-11 19:4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照明灯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灯柱。



背景技术:

在景观路或公园小径上一般间隔一定距离会设置一个照明灯柱,起到装饰和照明的效果,传统照明灯柱的关启方式包括有:人手进行关启、通过设置时间进行关启、通过感光器件控制进行关启等,后两种方式虽然起到一定的节能作用,但其关启是不以路上是否有行人为参照的,即不管有没有人路过,只要到了设定的时间和光亮度就会开启,而且灯柱的发光亮度不可调,造成能源的浪费和一定程度上的光污染,需要进行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照明灯柱,具有人体红外传感功能,实现根据路上的通行情况来控制光源开启或亮度调节,达至节能减排的效果,其具体技术内容如下:

一种照明灯柱,包括灯柱主体和内部线路,所述灯柱主体具有相邻接的第一发光面、第二发光面和第三发光面,两两发光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各发光面上分别设有位于两侧的嵌槽、与嵌槽配合的灯罩以及LED光源,所述灯柱主体的顶端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包括半球型的透明壳体以及连接透明壳体与灯柱主体的连接壳体,所述顶盖内设置有至少两组红外传感器,所述内部线路中包括微处理器及与之连接的物联网通讯模块。所述灯柱主体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发光面和第三发光面对称分布于第二发光面两侧,所述红外传感器分别指向来路方向和去路方向,且其传感范围于灯前交叠。所述LED光源受控于所述微处理器实现亮度渐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覆盖来路方向、去路方向和灯前区域的红外传感获知实际的通行情况,从而进行灯光调度,例如:无人通行情况下,灯光亮度调节为最低或关闭,当探测到有人走来时点亮朝向来路方向的发光面或增加其亮度,其余各面保持低亮度,随着人临近、经过,依次点亮各对应的发光面,并在人远离后将灯光亮度调节为最低或关闭,达至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通过物联网通讯模块收集反馈的红外传感数据,可令照明灯柱起到安防监控的作用,特别是在公园闭园时,通过照明灯柱便可对园内人员都探测,便于清场工作的进行,又或者捕获非正常进园人员的行踪,具有较佳的技术性和实用性,适合于景观路、公园等场合中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照明灯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照明灯柱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局部)。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红外传感器安装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结合附图1至4,对本申请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照明灯柱,包括灯柱主体1和内部线路,所述灯柱主体1具有相邻接的第一发光面21、第二发光面22和第三发光面23,两两发光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具体是,所述灯柱主体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发光面21和第三发光面23对称分布于第二发光面22两侧,各发光面上分别设有位于两侧的嵌槽24、与嵌槽24配合的灯罩3以及LED光源,所述灯柱主体1的顶端设置有顶盖4,所述顶盖4包括半球型的透明壳体41以及连接透明壳体41与灯柱主体1的连接壳体42,所述连接壳体42底部设有卡扣421,灯柱主体1的顶端具有与卡扣421配合的卡槽11,所述顶盖4内设置有两组红外传感器5,具体包括朝向来路方向(即行人走来的方向)的第一红外传感器51、朝向去路方向(即行人远去的方向)的第二红外传感器51,所述的第一、二红外传感器51、52的传感范围于灯前区域交叠,所述内部线路中包括微处理器及与之连接的物联网通讯模块,所述LED光源受控于所述微处理器实现亮度渐变。

通过覆盖来路方向、去路方向和灯前区域的红外传感器获知实际的通行情况,从而进行灯光调度,例如:无人通行情况下,灯光亮度调节为最低或关闭,当探测到有人走来时点亮朝向来路方向的发光面或增加其亮度,其余各面保持低亮度,随着人临近、经过,依次点亮各对应的发光面,并在人远离后将灯光亮度调节为最低或关闭,达至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通过物联网通讯模块收集反馈的红外传感数据,可令照明灯柱起到安防监控的作用,特别是在公园闭园时,通过照明灯柱便可对园内人员都探测,便于清场工作的进行,又或者捕获非正常进园人员的行踪。

考虑到传感范围的微调整,所述灯柱主体1的顶端具有红外传感器5的安装台6,所述安装台6包括装载所述红外传感器5的第一构件61和与灯柱主体1相固定的第二构件62,所述第一构件61相对第二构件62同轴芯转动,具体是,所述第二构件62上端面具有翻边621,翻边621的顶缘朝内弯折令其与上端面之间形成嵌槽622,所述第一构件61的底部具有凸设而出的转柱611、转柱611端部设有与所述嵌槽622配合的转盘612,所述嵌槽622内设置有软胶63以增加对所述转盘612的摩擦力。

上述优选实施方式应视为本申请方案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凡与本申请方案雷同、近似或以此为基础作出的技术推演、替换、改进等,均应视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