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8181发布日期:2018-12-18 21:23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光组件。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大多使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器件,LED作为信号指示灯,通过指示灯的亮、灭、颜色、闪烁时间间隔、相互位置排列等方式来显示设备的状态和有关运行信息。

电子产品的LED指示灯常常需要通过导光元件将灯光引出,一般可采用导光柱、导光片或导光板等,导光元件通过光学原理将LED指示灯的散射光线导出到需要显示的方向并加强。传统的导光柱结构通常为多个导光柱连接为一体设置,此种设置结构复杂,导光柱的数量和间距因已设定好而无法调节,不能满足随机距离的要求,但是电子设备因需求的不同,经常需要通过导光柱数量和间距的不同来显示设备状态和有关运行信息,需要配用不同的导光柱,因此需制作多套模具来制作多种规格的导光柱,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生产周期增长,物料管理成本变高。同时,电气设备经常要用指示灯来显示状态,很多指示灯通常只能单面显示,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此外,市面上的导光柱多数是从设备内部安装,即直接将导光柱固定安装于相关模块的安装板上,再从设备内部进行安装,为了实现装配,需要在导光柱上加工出连接结构和紧固结构,加工难度大,并且装卸过程繁琐,不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安装不方便而且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导光柱一是结构复杂,不能满足随机距离的要求;二是从设备内部安装,导致其加工难度大、装卸过程繁琐等问题,提供一种发光组件,其结构简单,可适应各种距离要求,可实现导光柱的单独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光组件,包括固定面板、PCB板、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和至少一个导光柱;所述导光柱包括导光柱本体、入光孔、出光面和反光面;所述导光柱本体呈L形,包括横向段和竖向段;所述入光孔设置在导光柱本体上;所述出光面设置在导光柱本体的横向段上,所述反光面设置在导光柱本体的竖向段上;所述固定面板包括横向板和竖向板,所述横向板的一端和竖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横向板和竖向板的连接处至少设置有一个限位槽,所述导光柱的横向段设置在限位槽中,竖向段位于横向板和竖向板的内侧;所述PCB板与固定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引脚固定设置在PCB板上,发光端位于入光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柱的入光孔设置在导光柱本体的入光面上;所述出光面包括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相交设置;所述反光面包括第一反光平面和第二反光平面,所述第一反光平面将入射光反射至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二反光平面将入射光反射至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

进一步地,导光柱本体上除入光孔外的其它各面均覆盖反射层。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层和导光柱本体一体成型,且反射层呈细砂面。

进一步地,所述竖向板上设置有固定柱,所述PCB板通过紧固螺钉安装在固定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光平面与入光孔轴线的夹角α为锐角,所述第二反光平面与入光孔轴线的夹角θ为钝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光平面与入光孔轴线的夹角α为20°~60°,第二反光平面与入光孔轴线的夹角θ为120°~16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为具有散射能力的粗糙面。

进一步地,所述入光孔为发光二极管的仿形孔,入光孔自入光面向导光柱本体内部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入光孔的轴线垂直于入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垂直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1.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柱采用L型结构,与固定面板采用直插方式连接,导光柱直接从外部插入固定面板便可达到限位的效果,无需在导光柱上加工连接结构和紧固结构,因此安装特别简单。

2.本实用新型导光柱结构简单,为一体制作,使用时可单个使用,也可多个使用,满足不同的使用数量和不同导光柱间距的要求。

3.本实用新型导光柱可以将光从一处同时导向到固定面板的两个面,可实现双面显示,节省能源,消除单独双面显示造成的设备运行状态显示不同步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导光柱为单体设计,可随意设计导光柱数量和间距,无需制作多次模具,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成品率大大提高,并且物料单一,可降低物料管理成本,且不易出错。

5.本实用新型组件设备外观漂亮,外型简洁大方,便于产品系列化,统一风格和外观。

6.本实用新型组件的固定面板可采用型材加工,无需制作多次模具,生产成本低,周期短,二次加工容易。

7.本实用新型导光柱固定效果牢固,便于安装拆卸,结构简单小巧,避免浪费设备内部有限的空间。

8.本实用新型导光装置导光效果好、显示均匀、出光柔和、无窜光漏光等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光组件的剖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光组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光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光组件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光柱的剖视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光柱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1-导光柱,2-发光二极管,3-PCB板,4-固定面板,5-紧固螺钉,6-固定柱,110-导光柱本体,120-第一出光面,130-第二出光面,140-入光孔,150-第一反光平面,160-第二反光平面,170-入光面,41-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的发光组件,包括用于安装导光柱1的固定面板4、安装在固定面板4上且用于与固定面板4配合限制导光柱1的PCB板3、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2、至少一个导光柱1。

如图5、图6所示,导光柱1包括用于传导光线的导光柱本体110、用于安装LED的入光孔140、出光面、反光面和反射层;导光柱本体110为L形结构,即侧面呈L形,其包括横向段和竖向段;入光孔140设置在导光柱本体110上的入光面170上,即设置在导光柱本体110的后表面,入光面170具体为横向段和竖向段的竖向公共面;出光面设置在导光柱本体110横向段上,包括第一出光面120和第二出光面130,第一出光面120和第二出光面130相交设置,具体可垂直设置或成角度设置,第一出光面120和第二出光面130即为导光柱1的顶面和前面;反光面在导光柱本体110的竖向段上,包括第一反光平面150和第二反光平面160,第一反光平面150和第二反光平面160相交设置,或第一反光平面150和第二反光平面160均与导光柱底面相交设置,第一反光平面150和第二反光平面160具体为竖向段下端设置的两个斜坡,第一反光平面150将入射光反射至入光面170和第一出光面120,第二反光平面160将入射光反射至第一出光面120和第二出光面130,第一反光平面150和第二反光平面160可以将LED发光二极管2发出的光线最大限度的反射到第一出光面120和第二出光面130。

如图1所示,固定面板4包括横向板和竖向板,横向板的一端和竖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呈L形,横向板和竖向板的连接处至少设置有一个限位槽41,即固定面板4的拐角处设置多个限位槽41,从横向与竖向分别看,限位槽41均为矩形槽。导光柱1的横向段镶嵌在限位槽41中,第一出光面120和第二出光面130分别裸露在横向板和竖向板的外侧,竖向段位于横向板和竖向板的内侧,且紧贴竖向板设置,导光柱1呈倒L形安装,与固定面板4为止口连接,即第一反光平面150与第二出光面130之间的相互垂直的两个面为安装面,此安装面与限位槽41的内壁为止口配合,此种连接为直插方式,从外部安装便可达到限位的效果,无需再在导光柱1上加工出连接结构和紧固结构,安装简单。

如图2、图4所示,PCB板3与固定面板4固定连接,具体为竖向板上设置有固定柱6,固定柱6内部设有内螺纹,PCB板3通过紧固螺钉5安装在固定柱6上。当PCB板3和固定面板4固定连接时,导光柱1被PCB板3压紧于固定面板4,且PCB板3的发光二极管2将被限位于导光柱1的入光孔140内,固定面板4将导光柱1多方向限位,从而将导光柱1牢牢固定。导光柱1被LED二极管限制在入光孔140内,导光柱1被PCB板3限制并被压紧于固定面板4内部表面。

发光二极管2的引脚端固定设置在PCB板3上,发光端位于入光孔140中,具体为发光二极管2焊接于灯板PCB上,发光二极管2按照需求(数量和间距排布)焊接于灯板PCB上,灯板PCB上设有引脚开孔,LED通过此孔焊接于灯板PCB上。

导光柱本体110上除入光孔140以外的其他面上皆覆盖反射层,反射层和导光柱本体110可一体成型,反射层为具有漫反射能力的细砂面,一方面可以将光最大限度的保留在导光柱1内,另一方面可以让出光更均匀和柔和,同时加工简单。第一出光面120和第二出光面130为具有散射能力的粗糙面,使发出的光均匀、柔和。

入光孔140为盲孔,对孔的形状不限定,本实施例中具体可为发光二极管2的仿形孔,该孔分为三部分,大圆柱形孔、小圆柱孔和半球形孔,且小圆柱孔连接着大圆柱孔和半球形孔,大圆柱孔的底面和导光柱本体110后面在同一个面,小圆柱孔和半球孔直径相等大圆柱形孔、小圆柱孔和半球形孔共轴线。入光孔140为具有镜面光洁度的光孔,入光孔140自入光面170向导光柱本体110内部延伸,此孔可以和发光二极管2更好的装配,减少间隙,最大限度保持光线入射进入导光柱1的数量和提高光的亮度。

第一反光平面150与入光孔140轴线的夹角α为锐角,第二反光平面160与入光孔140轴线的夹角θ为钝角。入光孔140的轴线垂直于导光柱1后表面,即入光孔140的入光轴线垂直于入光面170,且入光孔140轴线位于横向段和竖向段的连接面上,此种设置可以使入射光均匀的向四周发出,具体的第一反光平面150与入光孔140轴线的夹角α为20°~60°,第二反光平面160与入光孔140轴线的夹角θ为120°~160°。

本实用新型导光柱1的第一反光平面150和第二反光平面160具有斜度可将光反射到两个不同的出光面,同时向两个面导光,其反射面包括与导光柱1后面成30度到70°倒角的大斜面(第二反光平面160),与导光柱1前面呈30°到70°倒角的小斜面(第一反光平面150),反光面可以将光反射到出光面。入光孔140是位于导光柱1背面的光孔,粗糙度很小,反射面为两个斜坡面,反射层覆盖于导光柱1除入光孔140以外的各表面。导光柱将来自入光孔140的射入光线反射至出光面,来自插件型LED二极管的入射光均通过反射面反射至两个不同的出光面,使导光柱成为两面导光的导光柱。

本实用新型导光柱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采用直插方式,从外部安装便可达到限位的效果,而且是单体设计,可随意设计导光柱数量和间距,无需制作多个模具,可降低制造成本,并且物料单一,降低了物料管理成本,管理不易出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