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多角度旋转方向的手持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3678发布日期:2019-01-15 22:33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可多角度旋转方向的手持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灯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多角度旋转方向的手持灯。



背景技术:

人们在野营或者外出的时候,一般都会携带一把工作灯,现在市场上的野营灯基本上都是和普通手电筒类似,或者是一般的悬挂吊灯。但是目前的野营灯体积都比较大,使用和携带不便,且发光体如LED灯珠相对灯具固定设置,不能根据需要调节照明角度,使用不便。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号为ZL201620573650.X(公告号为CN205824681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随身营地灯》,包括壳体、电源部分及发光体,所述发光体设于壳体上并与电源部分连接,其特征在于:发光体包括头部及与该头部连接的灯壳,所述头部铰接于壳体上,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上开有与灯壳的外形相匹配并用于容纳该灯壳的容置腔。该营地灯通过将发光体通过铰接的连接方式可转动的设于壳体上,在野外使用时,可根据需要转动发光体的角度调节照明方向,为使用者提供好的照明效果;而在不使用时,可以通过转动将灯壳隐藏在壳体的容置腔中,体积小,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但是上述发光体只能相对壳体上下摆动0~180度,其照射角度虽然有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局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另外,对于灯具来说,电线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在手持灯此类空间狭小的灯具内布线极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布线方便、且发光体既能上下摆动、又能周向转动的可多角度旋转方向的手持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多角度旋转方向的手持灯,包括底座和发光体,底座内设有与发光体电连接的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上部设有一能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转轴,转轴与底座之间设有让转轴只在一个角度范围内旋转的转角限位结构,转轴与底座之间还设有在转轴旋转过程中提供阻尼的第一阻尼机构,该转轴的连接端延伸并显露底座前侧;所述发光体的头部铰接于该转轴的连接端以相对底座上下摆动,所述转轴和发光体的头部之间设有能在发光体摆动过程中提供阻尼的第二阻尼机构;所述转轴内设有贯穿转轴后端面和转轴连接端的一个侧面的第一穿线孔,对应地,发光体的头部内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穿线孔和发光体内部的第二穿线孔。

为防止转轴360°连续转动引起线缆缠绕、打结或扯断的问题,所述转角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容置转轴的容置槽,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容置槽的内壁上,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转轴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二限位部能与第一限位部卡抵配合,如此对转轴进行限位,使其只能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

第一阻尼机构可以为多种结构形式,优选地,所述第一阻尼机构为设于所述转轴和底座之间的第一阻尼圈,该阻尼机构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

第二阻尼机构可以为多种结构形式,优选地,所述第二阻尼机构包括能相互啮合的第一阻尼端面齿部和第二阻尼端面齿部,所述第一阻尼端面齿部设于发光体的头部,所述第二阻尼端面齿部设于转轴连接端的另一个侧面,且在发光体的头部内设有弹性件,第一阻尼端面齿部在该弹性件的作用下保持与第二阻尼端面齿部啮合的趋势。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设于所述头部和转轴之间的第二阻尼圈,该弹性件不仅能施加力于第一阻尼端面齿部上,使第一阻尼端面齿部保持与第二阻尼端面齿部啮合的趋势,弹性件还能在发光体转动时提供一定的阻力。

为便于携带该手持灯,所述发光体包括连接部和与该连接部连接的灯壳,所述连接部构成所述发光体的头部,所述底座的前侧面上开有与灯壳的外形相匹配并用于容纳该灯壳的容置腔,如此在不使用时可将灯壳隐藏在容置腔中,体积小以方便携带。

为了在使用时方便将灯壳从容置腔内拉出,所述容置腔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壁上相对开设有便于手指穿过以夹持灯壳的缺口,手指置于缺口处并施力于灯壳上以将灯壳拉出并使用。

为便于放置手持灯,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磁铁,如此可将手持灯放置在具有磁性的物体上,以解放双手。

为增加手持灯的使用便利性,所述底座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提手,所述底座上还设有限位提手的止挡部,避免提手下垂影响美观、或提手与周边环境产生干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座的上部设置能相对底座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转轴,且发光体的头部铰接于转轴上以相对底座上下旋转,如此使发光体不仅能相对底座上下摆动,还能相对底座周向旋转,增加了发光体的照射角度的调节范围,从而使手持灯能够照射到位于手持灯不同方位的区域,减少了手持灯在照明时的照明死角,增加了使用便利性;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转轴内设置贯穿转轴后端面和转轴连接端的一个侧面的第一穿线孔,在发光体的头部内设置连通第一穿线孔和发光体内部的第二穿线孔,如此使得电路布线简单方便,方便后期维护,同时也避免了布线杂乱和后期难以寻到出问题线缆的问题;另外,在底座和转轴之间设置转角限位结构,使得转轴无法绕自身轴线360°连续转动,从而防止连接在转轴上的线缆因转轴的连续转动而发生缠绕、打结或扯断的现象,保证手持灯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去掉发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1的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5的B-B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1的发光体的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底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1的发光体转动一定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0所示,本优选实施例的可多角度旋转方向的手持灯包括底座1、电源9和发光体2,电源9设于底座1内,发光体2设于底座1上并与电源9电连接。

如图3、10所示,发光体2包括连接部21和与该连接部21连接的灯壳22,灯壳22内设有发光源以及与发光源电连接的线路板,连接部21为发光体2的头部。底座1的前侧面上开有与灯壳22的外形相匹配并用于容纳该灯壳22的容置腔11,如此在不使用时可将灯壳22隐藏在容置腔11中,体积小以方便携带。

但是灯壳22隐藏在容置腔11中也造成了使用时灯壳22不易拉出的问题,故容置腔11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壁上相对开设有缺口12,手指置于缺口12处并施力于灯壳22上,以将灯壳22自容置腔11中拉出并使用。

如图2~6所示,底座1的上部设有容置槽13,该容置槽13内设有一能在容置槽13内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转轴3,该转轴3的连接端延伸出容置槽13至底座1前侧,发光体2的头部铰接于该转轴3的连接端以相对底座1上下摆动。通过转轴3的设置,发光体2不仅可相对底座1上下摆动,还能在转轴3转动时随之相对底座1周向转动。

转轴3和底座1之间设有在转轴3旋转过程中提供阻尼、并使转轴3定位在某一角度的第一阻尼机构,如此避免转轴3在非人为情况下转动,导致发光体2偏移所需的照射角度。该第一阻尼机构为设于转轴3和底座1之间的第一阻尼圈4,第一阻尼圈4套设于转轴3上。第一阻尼圈4可以为橡胶圈,当然,第一阻尼机构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转轴3和发光体2的头部之间设置有能在发光体2旋转过程中提供阻尼、并使发光体内2定位在某一角度的第二阻尼机构5,以避免发光体2在非人为情况下转动,导致其偏移所需的照射角度。

第二阻尼机构5包括弹性件以及能相互啮合的第一阻尼端面齿部51和第二阻尼端面齿部52,弹性件为第二阻尼圈53,第二阻尼圈53可以为橡胶圈。

第一阻尼端面齿部51设于发光体2的头部,第二阻尼端面齿部52设于转轴3的连接端的另一个侧面,第二阻尼圈53与第一阻尼端面齿部51始终保持接触的状态,且第二阻尼圈53与第一阻尼端面齿部51均套设于转轴3的销轴33上,该销轴33伸入发光体2的头部内。第一阻尼端面齿部51在第二阻尼圈53的作用下始终保持与第二阻尼端面齿部52啮合的趋势,而第一阻尼端面齿部51和第二阻尼端面齿部52的齿之间的啮合能提供摩擦力,故只有人为施力于发光体2上并且该力大于摩擦力时,发光体2能相对转轴3转动。

如图5~7所示,为方便在手持灯内布线,在转轴3内设有贯穿转轴3后端面和转轴3连接端的一个侧面的第一穿线孔32,对应地,发光体2的头部内具有连通第一穿线孔32和发光体2内部的第二穿线孔23。在布线时,线缆自电源9至转轴3的第一穿线孔32内,再经第二穿线孔23至发光体2内,并与发光体2内的电路板电连接。

由上可知,转轴3的连接端的一个侧面设置第一穿线孔32,与该侧面相对的另一个侧面设置第二端面齿部52,布局合理且便于布线。

另外,为限制转轴3相对底座1的转动角度,防止转轴3 360°连续转动引起线缆缠绕、打结或扯断的问题。如图4、8所示,容置槽13的内壁上成型有第一限位部131,转轴3的外侧壁上成型有第二限位部31,第一限位部131和第二限位部31卡抵配合,第一限位部131和第二限位部31构成能让转轴3只在一定角度范围(以180度为最佳)内旋转的转角限位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31为弧形凸筋,当转轴3绕自身轴线旋转时,通过第二限位部31的两端与第一限位部131相碰来限制转轴3的转动角度。即当第二限位部31的第一端与第一限位部131卡抵时,转轴3转动一定的角度;当第二限位部31的第二端与第一限位部131卡抵时,转轴3反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

为增加手持灯的使用便利性,本实施例的手持灯还具有如下结构:

底座1的底部设有磁铁6,如此可将手持灯放置在具有磁性的物体上,以解放双手;底座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提手7,底座1上还设有限位提手7的止挡部71,避免提手7非人为操作情况下下垂影响美观、或提手7与周边环境产生干涉;底座1上设有与电源连接并能对电源进行充放电的USB接口8,且在USB接口外盖置有一软胶盖81,以防止USB接口内进水或落灰,且软胶盖上还设有便于将软胶盖自USB接口上拉起的拨片8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