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智慧路灯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4557发布日期:2019-01-15 22:41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智慧路灯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路灯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智慧路灯杆。



背景技术:

路灯是市政照明的重要环节,主要由灯头,电线,灯杆,灯臂,法兰盘,基础预埋件等结构组成。其中灯杆用于敷设线路,并承载上端的照明组件,在结构上起到支撑作用,因此灯杆的质量决定着路灯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路灯灯杆与地面基础结构多通过法兰盘直接铆接固定,这种固定方式在面对外力冲击时稳定性较差,容易在暴风环境中发生倾倒。此外,现有技术中路灯灯杆多呈相对封闭状态,在露天环境中冷凝水等可能会在灯杆中积聚,造成内部水蒸汽含量过高,从而加大了电路系统的氧化速度和故障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多功能智慧路灯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路灯杆与地面基础结构的固定方式稳定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路灯杆易因内部水蒸气累积而导致电路故障。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多功能智慧路灯杆,包括杆体,基座,预埋铆钉,钩体,横拉杆,混凝土方,原土层,路砖,变径部,条形通孔,第一灯头,挡板,支架,弯钩,第二灯头,其中杆体竖直的固定连接在基座上,预埋铆钉穿过基座竖直的伸入至混凝土方中,所述预埋铆钉的底端为一钩体,所述预埋铆钉有若干个,若干预埋铆钉之间通过横拉杆连接,混凝土方位于原土层中,原土层的上端铺设有路砖,所述路砖的上端面与混凝土方的上端面持平;杆体的顶端为变径部,所述变径部的内部与杆体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变径部上开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条形通孔,第一灯头固定连接在变径部的顶端,第一灯头的下端边缘处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位于变径部的外周,第一灯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末端具有弯钩,第二灯头挂接在所述弯钩上。

作为优选,所述条形通孔呈竖直状态,所述若干条形通孔的总面积占变径部表面积的1/2。

作为优选,所述钩体的弯折方向远离杆体的轴线。

作为优选,所述预埋铆钉有四个,四者两两之间均连接有横拉杆。

作为优选,基座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是杆体横截面面积的12倍。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基座用于在结构上支撑杆体,杆体承载上端的照明组件,预埋铆钉位于混凝土方中,对基座起到固定作用,预埋铆钉底端设置向外弯折的钩体,从而增进了对混凝土方的抓固作用,有效保证基座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横拉杆将若干预埋铆钉加以连接,使受力更加均匀,提升了预埋铆钉的固定强度。原土层和路砖为道路的原有结构。杆体顶端的变径部与杆体均为管状物,二者相互连通,由于变径部上开设有若干条形通孔,因此可使内外气体实现交换作用,避免了杆体内残留水蒸气难以散出的问题。第一灯头位于变径部正上方,起到照明作用,其下端的挡板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斜向滴落的雨水从条形通孔落入变径部。支架上设置有弯钩,用于挂接第二灯头,第二灯头同样起到照明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智慧路灯杆。该技术方案对常规路灯的灯杆结构进行了创新性改进,利用铆钉取代螺栓,并将铆钉设计为钩体形状,从而增进了对混凝土方的抓固作用,有效保证基座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利用多个横拉杆在横向上对若干铆钉起到连接固定作用,从而分解了受力,避免了受力不均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摒弃了封闭式的灯杆结构,在灯杆顶部增设了具有条形通孔的变径部,并保持与灯杆内部连通,从而为灯杆内可能残留的水蒸气保留了散失通道;同时,利用挡板环绕于变径部外周,可对斜向滴落的雨水起到阻挡作用。本实用新型有效提升了灯杆的稳定性,并实现了灯杆内外良好的空气交换,具有突出的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下部的俯视图;

图中:

1、杆体 2、基座 3、预埋铆钉 4、钩体

5、横拉杆 6、混凝土方 7、原土层 8、路砖

9、变径部 10、条形通孔 11、第一灯头 12、挡板

13、支架 14、弯钩 15、第二灯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实施例1

多功能智慧路灯杆,如图1~4所示,包括杆体1,基座2,预埋铆钉3,钩体4,横拉杆5,混凝土方6,原土层7,路砖8,变径部9,条形通孔10,第一灯头11,挡板12,支架13,弯钩14,第二灯头15,其中杆体1竖直的固定连接在基座2上,预埋铆钉3穿过基座2竖直的伸入至混凝土方6中,所述预埋铆钉3的底端为一钩体4,所述预埋铆钉3有若干个,若干预埋铆钉3之间通过横拉杆5连接,混凝土方6位于原土层7中,原土层7的上端铺设有路砖8,所述路砖8的上端面与混凝土方6的上端面持平;杆体1的顶端为变径部9,所述变径部9的内部与杆体1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变径部9上开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条形通孔10,第一灯头11固定连接在变径部9的顶端,第一灯头11的下端边缘处连接有挡板12,所述挡板12位于变径部9的外周,第一灯头1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架13,所述支架13的末端具有弯钩14,第二灯头15挂接在所述弯钩14上。其中,所述条形通孔10呈竖直状态,所述若干条形通孔10的总面积占变径部9表面积的1/2。所述钩体4的弯折方向远离杆体1的轴线。所述预埋铆钉3有四个,四者两两之间均连接有横拉杆5。基座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是杆体1横截面面积的12倍。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基座2用于在结构上支撑杆体1,杆体1承载上端的照明组件,预埋铆钉3位于混凝土方6中,对基座2起到固定作用,预埋铆钉3底端设置向外弯折的钩体4,从而增进了对混凝土方6的抓固作用,有效保证基座2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横拉杆5将若干预埋铆钉3加以连接,使受力更加均匀,提升了预埋铆钉3的固定强度。原土层7和路砖8为道路的原有结构。杆体1顶端的变径部9与杆体1均为管状物,二者相互连通,由于变径部9上开设有若干条形通孔10,因此可使内外气体实现交换作用,避免了杆体1内残留水蒸气难以散出的问题。第一灯头11位于变径部9正上方,起到照明作用,其下端的挡板12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斜向滴落的雨水从条形通孔10落入变径部9。支架13上设置有弯钩14,用于挂接第二灯头15,第二灯头15同样起到照明作用。

实施例2

多功能智慧路灯杆,如图1~4所示,包括杆体1,基座2,预埋铆钉3,钩体4,横拉杆5,混凝土方6,原土层7,路砖8,变径部9,条形通孔10,第一灯头11,挡板12,支架13,弯钩14,第二灯头15,其中杆体1竖直的固定连接在基座2上,预埋铆钉3穿过基座2竖直的伸入至混凝土方6中,所述预埋铆钉3的底端为一钩体4,所述预埋铆钉3有若干个,若干预埋铆钉3之间通过横拉杆5连接,混凝土方6位于原土层7中,原土层7的上端铺设有路砖8,所述路砖8的上端面与混凝土方6的上端面持平;杆体1的顶端为变径部9,所述变径部9的内部与杆体1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变径部9上开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条形通孔10,第一灯头11固定连接在变径部9的顶端,第一灯头11的下端边缘处连接有挡板12,所述挡板12位于变径部9的外周,第一灯头1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架13,所述支架13的末端具有弯钩14,第二灯头15挂接在所述弯钩14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